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urvey of the Incidence and Consequences of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easuring Errors Caused by Arterial Line Occlusion
1
作者 Zhinan Zheng Xiang Liu +3 位作者 Jing Li Yi Wen Xiaofei Mo Sanqing Jin 《Ope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16年第7期105-113,共10页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and consequences of arterial line occlusion during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rand...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and consequences of arterial line occlusion during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randomly distributed to the anesthesiologists who participated the 22<sup>nd</sup>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survey included the arterial line managing status, the incidence of arterial line occlusion, the effects of arterial line occlusion on the anesthesiologists’ therapy and consequences caused by arterial line occlusion. Results: Totally 294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in which 261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In all respondents, 28.3% expressed that they could not flush arterial line on time, and 95.4% had experienced flushing arterial line only or sometimes or occasionally when the arterial waveform was not normal. Furthermore, 93.9% had experienced partial occlusion of the arterial line, and 79.3% had experienced complete oc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serious recall of the respondents, the incidence of partial arterial line occlusion was 17.7% ± 22.0%,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ete arterial line occlusion was 3.6% ± 8.1%. For all the respondents, 89.7% had experienced suspecting arterial line occlusion while real hypotension occurred, 65.1% had experienced not treating hypotension timely due to this suspicion, and 31% had experienced serious consequences caused by this suspicion.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arterial line occlusion is high during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which is a threat to the patients’ safety. So, intensiv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arterial line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itoring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arterial Line Patency Condi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下载PDF
Most patients with non-hypertensive diseases at a critical care resuscitation unit require arterial pressure monitoring: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2
作者 Emily Engelbrecht-Wiggans Jamie Palmer +8 位作者 Grace Hollis Fernando Albelo Afrah Ali Emily Hart Dominique Gelmann Iana Sahadzic James Gerding Quincy K.Tran Daniel J.Haase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73-178,共6页
BACKGROUND:Blood pressure(BP)monitoring is essential for patient care.Invasive arterial BP(IABP)is more accurate than non-invasive BP(NIBP),although the clinical signifi cance of this diff erence is unknown.We hypothe... BACKGROUND:Blood pressure(BP)monitoring is essential for patient care.Invasive arterial BP(IABP)is more accurate than non-invasive BP(NIBP),although the clinical signifi cance of this diff erence is unknown.We hypothesized that IABP would result in a change of management(COM)among patients with non-hypertensive diseases in the acute phase of resuscitation.METHODS:This prospective study included adults admitted to the Critical Care Resuscitation Unit(CCRU)with non-hypertensive disease from February 1,2019,to May 31,2021.Management plans to maintain a mean arterial pressure>65 mmHg(1 mmHg=0.133 kPa)were recorded in real time for both NIBP and IABP measurements.A COM was defined as a discrepancy between IABP and NIBP that resulted in an increase/decrease or addition/discontinuation of a medication/infusion.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analysis identified significant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a COM and assigned relative variable importance(RVI)values.RESULTS:Among the 206 patients analyzed,a COM occurred in 94(45.6%[94/206])patients.The most common COM was an increase in current infusion dosages(40 patients,19.4%).Patients receiving norepinephrine at arterial cannulation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a COM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45[47.9%]vs.32[28.6%],P=0.004).Receiving norepinephrine(relative variable importance[RVI]100%)was the most signifi cant factor associated with a COM.No complications were identifi ed with IABP use.CONCLUSION:A COM occurred in 94(45.6%)non-hypertensive patients in the CCRU.Receiving vasopressors was the greatest factor associated with COM.Clinicians should consider IABP monitoring more often in non-hypertensive patients requiring norepinephrine in the acute resuscitation phase.Further studies are necessary to confi rm the risk-to-benefi t ratios of IABP among these high-risk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hypertensive diseases invasive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下载PDF
基于Bi-UNet的无创动脉血压波形重建算法 被引量:1
3
作者 潘嘉婷 梁丽诗 陈真诚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66-71,共6页
提出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深度学习方法,用于光电容积脉搏波信号重构动脉血压信号。设计的Bi-UNet模型采用U-Net作为特征提取器,设计了双向时间处理器模块,用于提取基于个体模型的时间依赖信息。双向时间处理器模块利用BiLSTM网络有效地分... 提出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深度学习方法,用于光电容积脉搏波信号重构动脉血压信号。设计的Bi-UNet模型采用U-Net作为特征提取器,设计了双向时间处理器模块,用于提取基于个体模型的时间依赖信息。双向时间处理器模块利用BiLSTM网络有效地分析正向和反向的时间序列数据。此外,笔者采用了深度监督方法,即训练模型关注数据的各个层面特征,以提高预测波形的准确性。本文模型在重要的动脉血压波形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血压上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达到了2.89、1.55和1.52 mmHg,标准差分别达到了2.43、1.79和1.47 mmHg。这些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相比现有技术的优越性,并展示了其在实施和应用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重建 无创 动脉血压波形 光电容积脉搏波 深度学习
下载PDF
基于Transformer模型的连续无创血压预测方法
4
作者 田俊豪 刘立程 +1 位作者 王小林 刘梅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动脉血压(ABP)波形包含丰富的心血管信息,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断。目前大部分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的血压预测方法仅预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本文提出了一种由PPG信号预测ABP波形的血压测量方法。首先使用PPG信... 动脉血压(ABP)波形包含丰富的心血管信息,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断。目前大部分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的血压预测方法仅预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本文提出了一种由PPG信号预测ABP波形的血压测量方法。首先使用PPG信号作为输入,通过线性映射到高维空间,然后利用Transformer编码器结构进行特征提取,最后由线性层输出预测的ABP波形,由预测的ABP波形可计算出SBP和DBP等血压参数。实验结果显示,Transformer网络在MIMIC数据集中预测的ABP波形与实际波形的拟合效果良好,计算得到的SBP和DBP预测误差分别为(3.76±5.66)mmHg、(2.20±3.77)mmHg,且该方法符合美国医疗仪器促进协会(AAMI)的标准,同时在英国高血压协会(BHS)标准中达到A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压 光电容积脉搏波 无创 TRANSFORMER 注意力机制
下载PDF
上海市护理学会《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方法》团体标准解读
5
作者 徐婷婷 吕剑虹 +5 位作者 王祝平 陈兰 潘文彦 邵小平 罗雯懿 张伟英 《上海护理》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上海市护理学会于2023年11月发布了《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方法》团体标准,规范了成人和儿童有创动脉血压的监测方法,包括基本要求、监测对象、测量通路、测量方法、操作要点、导管维护与观察及并发症预防。文章对标准中给出的建议进行解读... 上海市护理学会于2023年11月发布了《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方法》团体标准,规范了成人和儿童有创动脉血压的监测方法,包括基本要求、监测对象、测量通路、测量方法、操作要点、导管维护与观察及并发症预防。文章对标准中给出的建议进行解读,以期帮助各类医疗机构护士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该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创动脉血压 监测方法 团体标准 解读
下载PDF
采用融合的U-net模型连续无创动脉血压预测方法
6
作者 王军昂 张立新 +3 位作者 王赛 吴凯枫 阚希 陈乃源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330,共7页
持续的血压监测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由于目前使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通过人工提取特征参数来预测血压的方法,无法重建完整的血压信号,提出了基于融合的U-net模型的连续无创动脉血压测量方法。首先将原始光电容积脉搏波(PPG)... 持续的血压监测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由于目前使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通过人工提取特征参数来预测血压的方法,无法重建完整的血压信号,提出了基于融合的U-net模型的连续无创动脉血压测量方法。首先将原始光电容积脉搏波(PPG)信号作为输入,减少人工提取特征参数的误差;然后使用U-net网络重构动脉血压信号,为进一步提高预测血压波形精度,将重构的血压信号作为MultiResUnet网络的输入,采用MultiRes模块从数据中学习不同特征,Res Path模块缓解编码器和解码器之间的语义差异,使得模型学习变得更加容易。融合的U-net网络在MIMIC-Ⅲ数据集中的受试者评估中预测的动脉血压(ABP)波形与实际波形高度相关。计算出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压(MAP)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2.20±4.30 mmHg、1.82±3.146 mmHg和2.25±2.86 mmHg,且该方法符合美国医疗仪器促进协会(AAMI)的标准,同时在英国高压协会(BHS)标准中达到A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压(ABP) 电容积脉搏波(PPG) 无创 U-net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利用光学体积描记术重建动脉血压波信号
7
作者 吴佳泽 梁昊 陈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7-458,共12页
目的直接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连续监测是侵入式的,传统袖带式的间接血压测量法无法实现连续监测。既往利用光学体积描记术(photoplethysmography,PPG)实现了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但其为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离散值,而非ABP... 目的直接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连续监测是侵入式的,传统袖带式的间接血压测量法无法实现连续监测。既往利用光学体积描记术(photoplethysmography,PPG)实现了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但其为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离散值,而非ABP波的连续值,本研究期望基于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CNN-LSTM)利用PPG信号波重建ABP波信号,实现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方法构建CNN-LSTM混合神经网络模型,利用重症监护医学信息集(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MIMIC)中的PPG与ABP波同步记录信号数据,将PPG信号波经预处理降噪、归一化、滑窗分割后输入该模型,重建与之同步对应的ABP波信号。结果使用窗口长度312的CNN-LSTM神经网络时,重建ABP值与实际ABP值间误差最小,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2.79 mmHg和4.24 mmHg,余弦相似度最大,重建ABP值与实际ABP值一致性和相关性情况良好,符合美国医疗器械促进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Instrumentation,AAMI)标准。结论CNN-LSTM混合神经网络可利用PPG信号波重建ABP波信号,实现连续无创血压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 容积脉搏波 动脉血压波 卷积神经网络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混合神经网络
下载PDF
加味清气化痰汤配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蔡惠芳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7期47-51,共5页
目的:观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以加味清气化痰汤配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0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以随机简单化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目的:观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以加味清气化痰汤配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0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以随机简单化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清气化痰汤治疗。治疗14 d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动脉血气指标、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92%,高于对照组87.69%(P<0.05)。治疗后,2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FEV_(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_(1)%)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动脉血pH值、血氧分压(PaO_(2))均升高(P<0.05),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PaO_(2)高于对照组(P<0.05),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MCP-1、sTREM-1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加味清气化痰汤配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肺功能、动脉血气指标,减轻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清气化痰汤 无创正压通气 呼吸衰竭 肺功能 动脉血气指标
下载PDF
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早期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9
作者 王力傲 张磊 +2 位作者 王梅英 李争俏 侯云生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2期50-56,共7页
目的探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A组50例接受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方... 目的探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A组50例接受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方式,B组50例接受仰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方式。分析不同通气方式在早期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2组治疗0、12、24 h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呼吸功能监测指标[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pO_(2))]、氧合指数及pH值的变化;比较2组治疗效果(24 h内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患者入院到开始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时间与无创正压通气总时间的相关性。结果A组心率、MAP、呼吸频率、PaCO_(2)均呈下降趋势,PaO_(2)、SpO_(2)、氧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且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入院0、12、24 h 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入院24 h内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患者入院到开始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时间与无创正压通气总时间有显著相关性(r=0.34,P<0.01)。结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氧合指数等相关指标,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功能不全 俯卧位 无创正压通气 血流动力学 动脉血氧分压 血氧饱和度 氧合指数
下载PDF
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联合TEE在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期间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查卫峰 顾顺 谢佳亮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2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联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开展非心脏手术,并应用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联合... 目的探讨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联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开展非心脏手术,并应用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联合TEE。分析患者术中的血压水平和气管插管后即刻(T1)、3 min(T2)、10 min(T3)、30 min(T4)的心率(HR)、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水平。结果60例心脏病患者在开展非心脏手术过程中,28例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且血压波动水平未超过基础值的10%;32例患者血压波动水平超过基础值的10%,其中有26例患者在2 min内得到有效处理,5例患者在2~3 min得到有效处理,余1例患者则在3~4 min内得到处理,且有31例患者在5 min内血压水平恢复至目标范围内,1例患者在10 min内恢复至目标范围内;T2、T3、T4时刻的HR、LVEDV、LVESV、SV、EF、CO水平均高于T1时刻。结论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联合TEE在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术中具有较高的应价值,能有效监测患者血压水平和麻醉诱导时及麻醉过程中心功能变化情况,为指导医师在手术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来维持患者循环和心功能水平保持稳定提供可靠依据,在保证患者术中生命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心脏病 麻醉
下载PDF
NIPPV联合LISA技术治疗NRDS效果及对早产儿动脉血气、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
11
作者 张原园 刘翠兰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533-1537,共5页
目的:探究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联合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ISA)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效果及对早产儿动脉血气、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9月本院诊治的96例NRDS早产儿,简单随机分... 目的:探究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联合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ISA)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效果及对早产儿动脉血气、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9月本院诊治的96例NRDS早产儿,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实施无创辅助通气治疗,其中对照组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LISA技术治疗,观察组行NIPPV+LISA技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情况、动脉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iO_(2))、PH]、指标、肺氧合指标[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PaO_(2)/PAO_(2))、氧合指数(OI)]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无创通气时间(5.3±1.7d)、有创通气占比(16.7%)、总氧疗时间(10.7±2.2d)、住院时间(27.9±4.3d)均低于对照组(6.6±2.0d、35.4%、12.4±2.5d、31.6±5.1d),撤机成功占比(87.5%)高于对照组(72.9%);两组PaO_(2)、SiO_(2)、PaO_(2)/PAO_(2)、PH值均升高,PaCO_(2)、OI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8.3%)低于对照组(25.0%)(均P<0.05)。结论:NIPPV联合LISA技术可更有效改善NRDS早产儿动脉血气,增强肺通气,促进临床症状改善,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经细导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 动脉血气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参数、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刘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3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动脉血气参数、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动脉血气参数、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参数[血氧分压(PaO_(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aO_(2))]、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肌钙蛋白I(cTnI)、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血清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PaO_(2)、SaO_(2)升高,PaCO_(2)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PaO_(2)(81.54±7.42)mm Hg(1 mm Hg=0.133 kPa)、SaO_(2)(93.53±6.22)%均高于对照组的(72.75±7.37)mm Hg、(85.17±5.76)%,PaCO_(2)(44.25±7.14)mm Hg低于对照组的(52.33±7.26)mm Hg(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LVEF均升高,血清cTnI、NT-proBN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LVEF高于对照组,cTnI、NT-pro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CRP、IL-6、TGF-β_(1)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RP(8.68±2.14)mg/L、IL-6(14.66±3.44)pg/ml、TGF-β_(1)(99.43±12.63)ng/L均低于对照组的(23.41±3.69)mg/L、(30.28±5.17)pg/ml、(118.52±12.75)ng/L(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可改善患者动脉血气和心功能,减轻炎症反应,进而可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 动脉血气参数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多维多元创优护理在ICU脓毒性休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护理中的应用
13
作者 陈秋波 陈嘉玲 +1 位作者 陈春燕 苏玉婷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0期1242-1244,共3页
目的:观察多维多元创优护理在ICU脓毒性休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2年6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021年5月-2021年11月收治... 目的:观察多维多元创优护理在ICU脓毒性休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2年6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021年5月-2021年11月收治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12月-2022年6月收治的40例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多维多元创优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监测依从性、护理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评分为(49.28±2.34)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6.65±2.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83,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患者(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5);试验组患者监测依从率和护理有效率分别为97.50%、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6.486,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中的操作技术为(83.02±2.51)分、健康指导为(81.65±3.52)分、服务态度为(82.68±2.95)分、安全管理为(82.66±3.50)分、护理效果为(83.22±3.14)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8、2.402、4.509、5.687、5.566,P<0.05)。结论:采用多维多元创优护理开展ICU脓毒性休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护理活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与监测依从率,提高监测安全有效性,提升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护理 多元护理 创优护理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脓毒性休克
下载PDF
ICU患者外周动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被引量:4
14
作者 栾诚 郭凡 嵇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67,共5页
目的构建并验证ICU患者外周动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300例(建模组)ICU留置外周动脉导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 目的构建并验证ICU患者外周动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300例(建模组)ICU留置外周动脉导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选择117例ICU留置外周动脉导管患者对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建模组23.00%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年龄≥65岁,并存高血压、静脉血栓栓塞症,置入部位为桡动脉及置入导管为静脉留置针是ICU患者外周动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均P<0.05)。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8。模型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85.2%,约登指数为0.714。结论构建的ICU患者外周动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可为医护人员及时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导管 有创血压监测 非计划性拔管 静脉血栓栓塞症 高血压 静脉留置针 桡动脉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危重患者无创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及对临床决策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颜铭 徐颖 顾勤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99-106,111,共9页
目的:研究危重患者无创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及对临床决策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3月至12月南京鼓楼医院ICU已建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133例危重患者,入室后1 h内同时测量无创血压和有创血压,记录无创与有创收缩压... 目的:研究危重患者无创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及对临床决策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3月至12月南京鼓楼医院ICU已建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133例危重患者,入室后1 h内同时测量无创血压和有创血压,记录无创与有创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将患者分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休克组和未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非休克组。应用Spearman、Bland-Altman相关性分析、组内相关系数(ICC)验证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采用误差网格法分析无创血压对临床决策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无创血压测量准确性的危险因素。结果:①Spearman相关性结果显示,非休克组患者,有创与无创血压呈显著正相关(SBP有创-SBP无创、DBP有创-DBP无创、MAP有创-MAP无创r分别为0.69、0.72、0.70,P均<0.001);休克组患者,SBP有创-SBP无创呈一定正相关(r=0.34,P<0.05),但DBP有创-DBP无创、MAP有创-MAP无创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②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非休克组患者,有创与无创血压呈正相关(SBP有创-SBP无创、DBP有创-DBP无创、MAP有创-MAP无创相关系数R 2分别为0.56、0.58、0.43,P均<0.05);休克组患者,有创与无创SBP、MAP成一定正相关(SBP有创-SBP无创、MAP有创-MAP无创相关系数R 2分别为0.20、0.10,P均<0.05),但DBP有创-DBP无创线性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Bland-Altman结果显示,非休克组与休克组患者,有创与无创血压在平均差值区间±10 mmHg的数据点占比均不满足美国医疗仪器促进协会(AAMI)无创血压测量标准,一致性差(SBP有创-SBP无创、DBP有创-DBP无创、MAP有创-MAP无创在平均差值区间±10 mmHg的数据点占比:非休克组患者分别为63%、73%、76%,休克组患者分别为35%、50%、52%,P均<0.05)。④ICC结果显示,非休克组患者,DBP有创-DBP无创一致性较好(绝对一致性系数0.76>0.75,P<0.001);休克组患者,SBP有创-SBP无创、MAP有创-MAP无创一致性均较差(绝对一致性系数0.33、0.31<0.4,P均<0.05),DBP有创-DBP无创无显著一致性(P>0.05)。⑤误差网格分析结果显示,休克组患者,无创与有创SBP配对测量数据点在A~E区占比分别为88.7%、6.5%、4.8%、0%和0%,无创与有创MAP配对测量数据点的占比分别为61.3%、38.7%、0%、0%和0%;非休克组患者,无创与有创SBP配对测量数据点在A~E区占比分别为95.8%、4.2%、0%、0%和0%,无创与有创MAP配对测量数据点的占比分别为97.2%、1.4%、1.4%、0%和0%。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休克是导致无创与有创SBP、DBP、MAP差值大于10 mmHg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是导致无创与有创SBP、MAP差值大于10 mmHg的危险因素(P<0.05),心率是导致无创与有创SBP差值大于10 mmHg的危险因素(P<0.05),是无创与有创DBP、MAP差值大于10 mmHg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未休克的危重患者,无创血压测量准确性较好,以无创MAP指导临床决策较可靠,伴有休克的危重患者应用无创血压代替有创血压测量需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创血压 无创血压 休克 血管活性药物 平均动脉压 重症监护室
下载PDF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芳 张伟华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11期47-48,63,共3页
目的探讨针对慢阻肺并伴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的方法对于动脉血气指标影响。方法纳入的96例满足标准病例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了观察组、对照组的两组,都是每组的患者48例。针对各组的患者应用不同治疗干预方式... 目的探讨针对慢阻肺并伴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的方法对于动脉血气指标影响。方法纳入的96例满足标准病例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了观察组、对照组的两组,都是每组的患者48例。针对各组的患者应用不同治疗干预方式,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方法干预,而观察组则常规护理并同时配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的方法进行干预。结果对于患者在临床疗效、动脉血气指标前后改变的情况记录,同时进行肺功能的指标以及炎症指标的检测以及对比,统计并发症发生以及组间的差异。结果疗效表现为观察组要比对照组患者更高治疗有效率,组间的指标结果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7d后的PaCO_(2)、CRP、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观察组指标水平明显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在动脉血PH值、PaO_(2)、FEV1、FVC、FEV1/FVC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但观察组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的数据结果对比,组间无差异性(P>0.05)。结论慢阻肺伴呼吸衰竭的患者,常规的干预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的方法,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降低炎症并且可以明显地提高肺功能,此外也不会增加治疗的过程并发症发生,具有很好应用效果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阻肺 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 动脉血气分析 肺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PICU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患儿导管堵管发生相关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程晨 魏宁宁 仇煜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836-1842,共7页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患儿导管堵管发生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PICU患儿267例,均经桡动脉置管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根据有无导管堵管分为堵塞组与无堵塞组,...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患儿导管堵管发生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PICU患儿267例,均经桡动脉置管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根据有无导管堵管分为堵塞组与无堵塞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筛选PICU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患儿导管堵管发生的相关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采用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封管液、一次性穿刺成功、穿刺点渗血、导管留置时间、使用镇静镇痛药物、使用甘露醇、机械通气、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PICU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患儿导管堵管的影响因素(均P<0.05);Lasso回归分析选出8个预测因素为一次性穿刺成功、穿刺点渗血、导管留置时间、使用镇静镇痛药物、使用甘露醇、机械通气、PT、APTT;logistic回归分析,一次性穿刺成功、穿刺点渗血、导管留置时间、使用镇静镇痛药物、使用甘露醇、机械通气、PT、APTT是PICU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患儿导管堵管的相关影响因素(均P<0.05);据此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45,校准度为0.928,且拟合良好(χ^(2)=8.741,P=0.593);ROC曲线分析,该模型预测PICU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患儿导管堵管的AUC为0.926(95%CI:0.871~0.984)。结论:PICU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患儿导管堵管的相关因素包括一次性穿刺成功、穿刺点渗血、导管留置时间、使用镇静镇痛药物、使用甘露醇、机械通气、PT、APTT,由上述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可靠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重症监护室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导管堵管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轻中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8
作者 向茜 邓超 +1 位作者 张强敏 颜文凯 《医疗装备》 2023年第3期67-69,73,共4页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轻中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于中江县人民医院治疗的AECOPD合并轻中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轻中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于中江县人民医院治疗的AECOPD合并轻中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试验组行经鼻高流量氧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24、72 h后的动脉血气指标[包括pH、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以及住院时间和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前和治疗2、24、72 h后,两组动脉血气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动脉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高流量氧疗有助于改善AECOPD合并轻中度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其有效性与无创机械正压通气相当,不增加治疗失败风险,且具有患者耐受度好、医护操作简便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高流量氧疗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Ⅱ型呼吸衰竭 动脉血气
下载PDF
重症医学科动脉留置导管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
19
作者 李佩瑶 马蕊 王玥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3年第10期250-255,共6页
动脉穿刺置管常用于危重或拟行大手术患者,有助于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动脉留置导管为创伤性的治疗措施,若操作或维护不当则容易产生并发症。本文通过阐述重症医学科动脉留置导管的临床应用及其护理进展,以期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制定... 动脉穿刺置管常用于危重或拟行大手术患者,有助于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动脉留置导管为创伤性的治疗措施,若操作或维护不当则容易产生并发症。本文通过阐述重症医学科动脉留置导管的临床应用及其护理进展,以期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制定优质的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动脉留置导管 有创血压监测 穿刺 并发症
下载PDF
有创血压监测动脉穿刺置管流程的优化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菲 孙庆梅 +5 位作者 潘健 苏玮 吕英 赵群 马英琴 张英英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11期988-992,共5页
目的采用尖端腔内电图定位技术优化有创血压监测动脉穿刺置管流程,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2021年6月-2022年6月,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三级甲等医院和某二级甲等医院各60例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患者。依据穿刺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 目的采用尖端腔内电图定位技术优化有创血压监测动脉穿刺置管流程,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2021年6月-2022年6月,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三级甲等医院和某二级甲等医院各60例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患者。依据穿刺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优化组和传统组,每组60例。优化组优化动脉穿刺套管与压力换能器的连接流程,引入动脉穿刺尖端腔内电图定位技术;传统组使用穿透法动脉穿刺置管术。主要评价指标包括首次置管成功率、穿刺后瘀斑、穿刺出血、疼痛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传统组相比,优化组首次置管成功率明显提高(95.0%与83.3%,P=0.04);穿刺后瘀斑率显著降低(5.0%与28.3%,P=0.01);穿刺出血率显著降低(0与100.0%,P=0.04);轻度疼痛患者比例明显增加(95.0%与75.0%,P=0.02),而中度疼痛患者比例明显下降(5.0%与25.0%,P=0.02);患者的满意度也得到明显提升(95.0%与75.0%,P=0.01)。结论有创血压监测动脉穿刺置管的流程优化能有效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并增加患者满意度,可提供一种更安全、更高效的置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创血压监测 动脉穿刺置管 电图定位技术 流程优化 效果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