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富于脂质癌的探讨
1
作者 高方方 杜冠魁 +1 位作者 王敏建 范平明 《新医学》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乳腺富于脂质癌(LRC)于1963年被首次描述,该疾病已被重新分配到无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类别中。有研究者认为乳腺LRC癌细胞中的脂质是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分泌产物。LRC的病理特征是质地坚硬,切片呈淡黄色,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乳腺LRC通... 乳腺富于脂质癌(LRC)于1963年被首次描述,该疾病已被重新分配到无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类别中。有研究者认为乳腺LRC癌细胞中的脂质是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分泌产物。LRC的病理特征是质地坚硬,切片呈淡黄色,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乳腺LRC通常被认为是乳腺癌的侵袭性表型,其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和标准。更深入的随访研究将有助于制定综合治疗方案。该文评述了乳腺LRC的研究过程和发展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富于脂质癌 无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 病理学 分子分型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及浸润性导管癌的分子分型差异性
2
作者 李鸿恩 吕培锋 +3 位作者 谢汉民 李悦龙 曾益辉 梅世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69-75,共7页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及浸润性导管癌(IDC)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分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01月至2022年06月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雌...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及浸润性导管癌(IDC)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分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01月至2022年06月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标记物(Ki-67)、分子分型。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病理表现的差异性。结果:本研究共计选取患者1167例,其中DCIS组为180例(15.42%),DCIS-MI组为67例(5.74%),IDC组为920例(78.83%)。DCIS、DCIS-MI及IDC患者在ER、PR、HER-2、Ki-67中阳性分布及分子分型均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患者多以HER-2过表达型为主,ER、PR状态多呈阴性,HER-2多呈阳性,高核分级。DCIS患者多以Luminal A型为主,Ki-67多呈低表达。高核级别、HER-2过表达、ER阴性、PR阴性是影响并促进乳腺DCIS进展为DCIS-MI的预测因子。IDC患者多以Luminal B型为主,ER、PR状态多呈阳性,Ki-67多呈高表达。而在年龄分布上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DCIS、DCIS-MI及IDC间免疫组化标记物和分子分型分布不同,与DCIS相比,DCIS-MI核异型性多呈高核分级,ER、PR阴性比例多,HER-2过表达型比例多,考虑DCIS-MI是独立存在的一种病变,较DCIS有“质”的改变,提示两者处于乳腺癌进展的不同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浸润性导管癌 临床病理特征 分子分型
下载PDF
HMGB1及PD-L1在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3
作者 华湘黔 张漾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477-481,共5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及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在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57例女性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患者的病...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及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在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57例女性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及同一患者正常乳腺组织HMGB1和PD-L1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评价其预后价值。结果:HMGB1高表达与肿瘤体积大小、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以及雌激素受体有关(P<0.05)。PD-L1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HER2以及分子分型有关(P<0.05)。在预后方面,HMGB1高表达和PD-L1阳性显著影响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P<0.05)。结论:HMGB1高表达和PD-L1阳性与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患者多项预后不良因素密切相关。HMGB1高表达和PD-L1阳性对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患者的术后复发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合成MRI定量参数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及细胞增殖活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郑蕊 谢瑜 +2 位作者 薛珂 张冬雪 李卓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728-732,共5页
目的:探讨合成MRI定量参数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不同分子分型及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112例乳腺ID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目的:探讨合成MRI定量参数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不同分子分型及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112例乳腺ID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均行合成MRI检查,使用ITK-SNAP软件勾画并测量病灶定量参数T1、T2及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值。根据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和肿瘤增殖核抗原Ki-67表达情况对病灶进行分组,比较乳腺IDC不同分子分型及细胞增殖活性的合成MRI定量参数差异。结果:112例患者中共有112个乳腺IDC病灶,其中Luminal A型40个、Luminal B型49个、HER-2过表达型8个及三阴性乳腺癌15个。ER阳性/阴性、PR阳性/阴性、HER-2阳性/阴性组之间T1、T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i-67高表达组的T1和T2值均高于低表达组(均P<0.05),Luminal A型组的T1、T2值均低于Luminal B型和三阴性乳腺癌组,HER-2过表达型组的T2值低于Luminal B型及三阴性乳腺癌组(均P<0.05)。PD值在不同分子分型及Ki-67表达水平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合成MRI定量参数中T1、T2值对乳腺IDC不同分子分型及细胞增殖活性指标Ki-67鉴别具有一定价值,但PD值价值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合成MRI 定量参数 乳腺 浸润性导管癌 分子分型 KI-67
下载PDF
mDixon-Quant技术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卓 吴祺 +4 位作者 宁宁 梁泓冰 田佳禾 张丽娜 宋清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71,共7页
目的利用mDixon-Quant技术探讨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和T2*值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组织学分级及预后因素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女性患者病例88例,低级别57例和高级别31例。术前均行mD... 目的利用mDixon-Quant技术探讨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和T2*值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组织学分级及预后因素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女性患者病例88例,低级别57例和高级别31例。术前均行mDixon-Quant扫描,分析两组间的FF和T2*值、临床基本资料包括年龄、绝经情况、肿块大小、肿块类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纤维腺体组织量(amount of fibroglandular tissue,FGT)以及乳腺实质背景强化(background parenchymal enhancement,BPE)。同时比较FF值和T2*值与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Ki-67以及分子分型等乳腺癌预后病理特征的关系。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或t检验;分类变量使用R×C列联表χ2检验;相关性检验使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ing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利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比较诊断性能。结果最终纳入8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平均年龄48.93±9.49,范围31~68岁)的88个病灶,FF值和T2*值测量具有良好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别为0.964和0.909。两组病例在年龄、绝经情况、肿块大小、病灶最大径、肿块类型、FGT以及乳腺BPE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F值和T2*值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与低级别组相比,高级别组的FF值较小(5.06%±2.56%vs.8.33%±3.92%),FF值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406,P<0.001)。高级别组的T2*值高于低级别组[(29.94±8.55)ms vs.(22.85±5.39)ms],T2*值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0.397,P<0.001)。对于FF值和T2*值预测组织学分级,AUC分别为0.738和0.748。FF和T2*值联合预测的AUC为0.797,但与单一参数相比预测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F值在不同ER和分子分型组间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和0.005);FF值与ER呈正相关(P=0.037),但与PR、Ki-67、HER-2及分子分型间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T2*值在不同ER、PR、Ki-67和分子分型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2*值与ER、PR均呈负相关(P<0.001和P=0.003),与Ki-67和分子分型呈正相关(P均<0.001)。结论mDixon-Quant衍生的FF值和T2*值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的独立预测因素,两参数值联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的特异度,且与预后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浸润性导管癌 组织学分级 分子分型 脂肪定量 魔镜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乳腺化生性癌临床特点及超声表现
6
作者 李静敏 邵玉红 +1 位作者 孙秀明 梁振威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19-422,共4页
目的观察乳腺化生性癌(MBC)的临床特点及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单发MBC与74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IC-NST)患者(74个病灶)的临床资料及病灶超声表现。结果37个MBC病灶中,32个呈低回声、5个呈囊实性回声;9个呈... 目的观察乳腺化生性癌(MBC)的临床特点及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单发MBC与74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IC-NST)患者(74个病灶)的临床资料及病灶超声表现。结果37个MBC病灶中,32个呈低回声、5个呈囊实性回声;9个呈规则椭圆形,28个形态不规则;14个边缘光整,13个内见点状强回声微钙化,2个后方回声衰减;35个肿瘤均呈平行生长;CDFI示29个为AdlerⅡ或Ⅲ级血流。MBC与IC-NST患者之间,Ki-67表达、雌激素受体(ER)阳性、孕激素受体(PR)阳性、就诊原因、自觉肿物生长迅速与否、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最大径、回声、形态、边缘、方位及后方回声衰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年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及肿瘤微钙化及Adler血流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BC临床及超声表现均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乳腺化生性癌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自动全容积成像特征及其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
7
作者 胡乙君 陈灿斌 +1 位作者 李晓娟 李灿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89-693,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自动全容积成像(ABVS)特征及其与不同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住院并经病理证实的160例IDC患者术前的ABVS特征并分析其与不同分子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76个...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自动全容积成像(ABVS)特征及其与不同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住院并经病理证实的160例IDC患者术前的ABVS特征并分析其与不同分子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76个病灶的ABVS特征如下:肿块大小≥2cm 61个(34.65%)、肿块大小<2cm 115个(65.34%),边界清楚23个(13.07%)、边界不清楚153个(86.93%),低回声161个(91.48%)、混合回声15个(8.52%),纵横比<1共136个(77.27%)、纵横比≥1共40个(22.73%),毛刺征153个(86.93%),汇聚征149个(84.66%)、导管征127个(68.18%)、内部钙化灶138个(78.41%)、恶性晕147个(83.52%),Cooper韧带改变138个(78.41%)、乳房后间隙及筋膜改变132个(75.00%)。IDC在ABVS上显示的肿块边界、回声、毛刺征、汇聚征、导管征、内部钙化灶、恶性晕、Cooper韧带改变和乳房后间隙及筋膜改变与其不同分子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与ABVS上显示的肿块大小及纵横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BUS对IDC病灶的检出具有一定的优势,ABVS所显示的图像特征与IDC的分子分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 自动全容积成像特征 分子分型 相关性
下载PDF
超声、RTE及FNAC对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病人腋窝淋巴结状态的诊断价值
8
作者 杜欢 李林 +1 位作者 李阳 孙医学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726-1729,1733,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US)、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及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FNAC)诊断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病人腋窝淋巴结(ALN)状态的价值。方法:共纳入96例女性IBC-NST病人的107个腋窝淋巴结(ALNs),每个淋巴结均行US、RTE和FNAC检查... 目的:探讨超声(US)、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及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FNAC)诊断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病人腋窝淋巴结(ALN)状态的价值。方法:共纳入96例女性IBC-NST病人的107个腋窝淋巴结(ALNs),每个淋巴结均行US、RTE和FNAC检查。分别根据目标淋巴结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对其打分;根据淋巴结弹性图颜色分布情况,以表示弹性硬度较高的红色和黄色占百分比率定义1~4分共4组弹性模式图,根据不同RTE弹性图对其打分;对以上2种评分相加。最终以FNAC或组织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构建3种方法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别计算3种方法诊断的评分界值、曲线下面积(AUC)以及诊断效能。结果:US、RTE、US联合RTE及FNAC诊断IBC-NST病人ALN状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6%、77.3%;76.2%、86.4%;88.9%、79.5%以及88.9%、100%。US、RTE及二者联合诊断方法的AUC分别为0.814、0.844和0.915。结论:US和RTE技术对IBC-NST病人的ALN状态显示了较好的诊断价值,二者联合诊断更具优势。FNAC诊断效能最高,但仍有部分假阴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 超声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 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 腋窝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DCE-MRI纹理特征及其与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鲁阿甡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3期26-28,共3页
目的:分析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纹理特征的应用价值及与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经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0例,按Ki-67表达... 目的:分析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纹理特征的应用价值及与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经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0例,按Ki-67表达水平分为低表达组(Ki-67<14%)和高表达组(Ki-67≥14%)。获取血管外细胞间隙体积百分数(V_(e))、速率常数(K_(ep))、转运常数(K^(trans)),采用3D-slicer软件提取纹理特征参数,分析其鉴别效能、最佳纹理与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基于DCE-MRI纹理分析特征参数(最大强度值、能量、熵)的AUC值分别为0.752、0.644、0.825、0.747、0.717、0.950。组间纹理特征参数联合诊断的效能更好,AUC值最高(0.950),与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Ki-67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DCE-MRI纹理特征的最大强度值、能量、熵参数能够预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Ki-67表达状态,与其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且联合分析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可获得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 KI-67 DCE-MRI 纹理分析 诊断效能 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分子亚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超声特征 被引量:25
10
作者 郭玉萍 裴书芳 +2 位作者 刘娟娟 吴丽桑 肖美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特征。方法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经病理证实的193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分Luminal A-like型(n=46)、Luminal B-like型(n=98)、HER-2过表达型(n=22)和基底样型(n=27)4种分子亚型。回...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特征。方法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经病理证实的193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分Luminal A-like型(n=46)、Luminal B-like型(n=98)、HER-2过表达型(n=22)和基底样型(n=27)4种分子亚型。回顾性分析4种分子亚型乳腺癌的超声特征,包括肿块形状、边缘、方向、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血流及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193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4种分子亚型间,肿块大小(<2cm、2~3cm、≥3cm)和淋巴结转移(有、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理分级(Ⅰ、Ⅱ、Ⅲ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种分子亚型间6个超声征象(形状、边缘、方向、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结论不同分子亚型的非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超声表现有其特征性,Luminal A-like型与Luminal B-like型超声声像图表现差异较小,鉴别有一定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非特殊型浸润性癌 分子分型 超声检查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丽 孟刚 +5 位作者 汪小霞 王岳君 杨苗苗 陈青 黄雯 韩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0-394,399,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8.5、67个月。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比,ILC患者就诊时年龄较大,肿瘤较大,组织学分级多为2级,ER、PR阳性率高,HER-2多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多为管腔A型(P<0.001)。ILC中,经典型ILC肿瘤较小,组织学分级较低,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中管腔A型较多;非经典型ILC中管腔B型、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较多(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经典型与非经典型ILC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48);ILC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P=0.397);多因素分析显示,ILC中管腔A型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P=0.016,P=0.015)。结论 ILC的预后和组织学分型与分子分型有关,应为预后较差的患者探寻新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小叶癌 非特殊型浸润性癌 临床病理特征 分子分型 预后
下载PDF
化生性乳腺癌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巩海燕 杜丽雯 +3 位作者 栗翠英 邓晶 周文斌 王慧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比较化生性乳腺癌(MPBC)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患者MPBC患者(MPBC组)及66例IDC-NOS患者(IDC-NOS组)的资料,比较两组超声特征及病理情况。结果 MPBC组... 目的比较化生性乳腺癌(MPBC)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患者MPBC患者(MPBC组)及66例IDC-NOS患者(IDC-NOS组)的资料,比较两组超声特征及病理情况。结果 MPBC组边缘光整、形态规则、囊实性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占比(48.5%、42.4%、18.2%、45.5%)均明显高于IDC-NOS组(10.6%、13.6%、0、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PBC组5例(15.2%)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IDC-NOS组26例(39.4%)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MPBC组多表现为三阴型(20/33,60.6%),IDC-NOS组多表现为Luminal型(48/66,72.7%),其中Luminal B型居多(34/66,51.5%)。MPBC组、IDC-NOS组Ki-67表达水平分别为(59.4±21.9)%、(37.5±2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97,P=0.000)。结论 MPBC与IDC-NOS临床表现类似,超声医师可从边缘光整、形态规则、后方回声增强、囊实性回声等方面综合判断,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影像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乳腺肿瘤 化生癌 浸润性癌 非特殊型 病理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浸润性癌(非特殊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燕娜 王常珺 +4 位作者 周易冬 茅枫 孙强 毕娅兰 梁智勇 《协和医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66-172,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和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和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92例IMPC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机选取368例同期手术的NST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IMPC和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IMPC与NST在肿瘤大小[(2.9±1.9)cm比(2.1±1.4)cm,P=0.001]、脉管浸润率(85.9%比6.0%,P〈0.001)、腋窝淋巴结转移率(71.7%比47.3%,P〈0.001)及转移个数(8.2±9.9比2.9±5.7,P〈0.001)、孕激素受体表达(P=0.047)、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P=0.009)、Ki-67指数(P〈0.001)以及TNM分期(P〈0.001)、分子分型(P〈0.001)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24%、25%~49%、50%~75%以及≥76%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3.9%、56.3%、72.2%和77.1%,IMPC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其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无关(P=0.347),与肿瘤T分期(P=0.001)、HER-2表达(P=0.029)、分子分型(P=0.003)、P53表达(P=0.003)以及Ki-67指数(P=0.045)相关。NST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P〈0.001)、组织学分级(P=0.001)、脉管浸润(P〈0.001)、雌激素受体α(P=0.007)、孕激素受体(P=0.031)、HER-2表达(P=0.008)及分子分型(P〈0.001)均相关。结论 IMPC是一种具有高脉管侵袭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与NST不同的病理特征。IMPC成分的多少并不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明显少于N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浸润性癌(非特殊型)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曹颖 张赟 +4 位作者 吴倩 曹莉 童英 文建力 文安智 《贵州医药》 CAS 2013年第5期387-391,共5页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参照WHO乳腺癌分类标准,对57例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7例浸润性乳腺癌病例中,粘液癌23例,小管癌10例,髓样癌10例,浸润...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参照WHO乳腺癌分类标准,对57例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7例浸润性乳腺癌病例中,粘液癌23例,小管癌10例,髓样癌10例,浸润性微乳头癌8例,印戒细胞癌3例,化生性癌3例。不同病理组织类型的乳腺癌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结论特殊类型乳腺癌各有其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明确不同特殊类型乳腺癌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乳腺癌 特殊类型 病理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与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类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华彬 杨鑫 +2 位作者 何淑蓉 张伟 牛小娟 《中国医刊》 CAS 2020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讨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6月北京医院乳腺中心收治的27例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和1025例非Ⅳ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类型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种病理类型乳腺...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讨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6月北京医院乳腺中心收治的27例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和1025例非Ⅳ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类型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种病理类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及随访结果,分析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本组乳腺原发内分泌癌占所有浸润性乳腺癌的比例为1.4%(27/1923),神经内分泌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检测结果显示88%(22/25)的病例表达嗜铬素A,72.7%(16/22)的病例表达突触素,嗜铬素A和突触素的表达与预后未见明确相关性(P>0.05)。与非Ⅳ期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类型相比,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发病年龄更高(中位年龄分别为71岁、56岁,P<0.001),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阳性表达比例有增高趋势(雌激素受体阳性率分别为92.6%、77.6%,P=0.063;孕激素受体阳性率分别为85.2%、73.9%,P=0.184)。两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化标记物表达的差异可能影响其检出率;雌孕激素受体的高表达预示内分泌治疗可作为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重要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类型 临床病理学 预后
下载PDF
CK5/6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光之 张小丽 +1 位作者 李静 丁华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2-495,共4页
目的研究CK5/6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方法检测61例ILC组织中CK5/6、ER、PR、Her-2及Ki-67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61例ILC中,6例表达CK5/6,其中弥漫阳性3例,灶状阳... 目的研究CK5/6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方法检测61例ILC组织中CK5/6、ER、PR、Her-2及Ki-67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61例ILC中,6例表达CK5/6,其中弥漫阳性3例,灶状阳性3例;组织学类型为混合型、多形型或实性型,核级为2~3级;5例核分裂小于5个/10 HPF,1例约20个/10 HPF;其中2例表达ER和PR,4例不表达;6例Her-2均阴性;3例Ki-67增殖指数大于60%。结论 ILC中有少数表达CK5/6,倾向于高核级、ER、PR、Her-2表达阴性;可能存在基底细胞样亚型小叶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小叶癌 CK5/6 基底细胞样亚型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非特殊型癌钼靶X线表现与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颖如 刘佩芳 赵玉梅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7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非特殊型癌钼靶X线表现与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6月—2005年6月间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非特殊型癌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结果20%的组织学分级为Ⅰ级...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非特殊型癌钼靶X线表现与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6月—2005年6月间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非特殊型癌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结果20%的组织学分级为Ⅰ级的肿瘤及72%的组织学分级为Ⅲ级肿瘤X线表现肿块,68%的Ⅰ级肿瘤及8%的Ⅲ级肿瘤在钼靶X线表现边缘毛刺征,12%的Ⅰ级肿瘤及21%的Ⅲ级肿瘤X线表现边缘不清,8%的Ⅰ级肿瘤及23%的Ⅲ级肿瘤X线表现恶性细小钙化。结论乳腺Ⅰ级肿瘤的钼靶X线表现多具有典型的恶性肿块征象如边缘毛刺征,而Ⅲ级肿瘤往往边缘清楚。因此,Ⅲ级乳腺浸润性非特殊型癌可能与乳腺良性肿瘤的X线表现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非特殊型癌 钼靶 组织学分级
下载PDF
特殊类型乳腺恶性病变与常见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声像图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继斌 曾理 +1 位作者 张保荣 余新堂 《癌症进展》 2017年第7期790-793,共4页
目的探讨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恶性病变与常见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声像特征差异。方法选取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乳头状癌34例,乳腺黏液癌39例,同期诊断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00例,对3组患者的术前超声声像进行分析对比,探讨乳腺乳头状癌... 目的探讨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恶性病变与常见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声像特征差异。方法选取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乳头状癌34例,乳腺黏液癌39例,同期诊断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00例,对3组患者的术前超声声像进行分析对比,探讨乳腺乳头状癌、乳腺黏液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特征差异。结果乳腺乳头状癌的病灶直径≥2 cm(76.47%)、边界清晰(52.94%)、边缘无毛刺(73.53%)、后方回声不衰减或增强(82.35%)、病灶内部等回声(35.29%)、无微小钙化灶(55.88%)的比例均高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黏液癌的病灶边缘无强回声晕(79.49%)、后方回声不衰减或增强(84.62%)、病灶内部混杂回声(64.10%)、病灶内部等回声(25.64%)、无微小钙化灶(74.36%)的比例均高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乳头状癌、乳腺黏液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特征存在差异,可以作为术前鉴别诊断的一种辅助手段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类型 乳腺 浸润性导管癌 超声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erbB-2表达与ER、pS2、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艳 刘绍泉 +2 位作者 罗静 杨枫 姚欣敏 《海南医学》 CAS 2007年第4期52-54,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erbB-2表达与ER、pS2、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5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性)的标本;瘤组织采用Envision法对上述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参照国际抗癌协会(UICC)的标准对每例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erbB-2表达与ER、pS2、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5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性)的标本;瘤组织采用Envision法对上述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参照国际抗癌协会(UICC)的标准对每例患者进行肿瘤的TNM分期和临床分期;均清扫同侧腋淋巴结作石蜡切片检查,了解有无肿瘤转移;并对比上述各指标的关系。结果ER阴性组c-erbB-2的阳性率80.65%(25/30)高于ER阳性组53.5%(1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2阳性组c-erbB-2的阳性率76.92%(20/25)高于pS2阴性组66.6%(2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随临床分期的增高,c-erbB-2的表达阳性率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有腋淋巴结转移的一组c-erbB-2的表达阳性率(73.08%)高于腋淋巴结阴性组(66.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将癌组织对c-erbB-2、ER、PR、pS2的表达结果,结合每例病人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病理检查情况,作为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BB-2 乳腺 浸润性导管癌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球蛋白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凌燕 秦璟 +4 位作者 张宁 马莉琼 张建中 曲娜 游绍静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676-679,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乳球蛋白(mammagblobin,MAG)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病例,及此200例的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作为对照,同时对此... 目的探讨乳球蛋白(mammagblobin,MAG)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病例,及此200例的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作为对照,同时对此组病例中癌灶周围的112例导管原位癌及108例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进行相关检测分析,采用免疫组化SP二步法检测MAG、ER、PR、HER2、GST、P170、TOPOⅡ和EGFR的表达情况,以阳性细胞百分比和着色强度得分相乘将MAG的表达分为低表达(<5分)和高表达(>5分),分析MAG表达与患者年龄、癌灶体积、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病理组织学分级等的关系,以及其与ER、PR、HER2、GST、P170、TOPOⅡ和EGFR表达的关系。结果 MAG在癌旁正常乳腺导管上皮、癌旁乳腺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乳腺导管原位癌及非特殊型浸润性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4%、100%、92.86%和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G在低分化浸润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32.93%)高于其在高分化(13.51%)和中分化(0%)者(P<0.05)。在癌灶>2cm的癌细胞中MAG的阳性表达率为82.89%,高于≤2cm者(55.65%,P<0.05)。MAG高表达率在PR(21.85%)、HER2(18.71%)、TOPOⅡ(18.18%)阳性的癌细胞中均分别高于PR(7.41%)、HER2(0%)、TOPOⅡ(0%)阴性者(P<0.05);其在P170阳性的癌细胞中高表达率为8.43%,低于P170阴性者的21.37%(P<0.05)。结论 MAG参与了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癌细胞的增殖、分化有一定促进作用,可能参与了PR、HER2、TOPOⅡ和P170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中的分子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殊型浸润性癌 乳球蛋白 乳腺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