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ron-bound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in peatland profiles:The preservation equivalence of deep and surface soil 被引量:1
1
作者 Xinya Huang Xinwei Liu +2 位作者 Liangshuai Chen Yanfen Wang Huai Chen 《Fundamental Research》 CSCD 2023年第6期852-860,共9页
More than half of the carbon pools in peatlands are stored in the soil layers below 30 cm,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arbon stabilizing factors at these depths.Although iron oxide minerals are considered to be impo... More than half of the carbon pools in peatlands are stored in the soil layers below 30 cm,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arbon stabilizing factors at these depths.Although iron oxide minerals are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for stabilizing organic carbon(OC),their role in the preservation of OC in peatlands,especially in the deep layers,is poorly understood.Here,we collected 1 m soil profiles from six peatlands in Central and West China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ron-bound OC(Fe-bound OC),and the influencing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reactive iron(FeR)was enriched in the top layer and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depth.While Fe-bound OC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eR,its concentration did not decrease with depth in the peat profile.There were no obvious trends in the distributions of FeR and Fe-bound OC with water level fluctuations in the peat profile.In addition,the proportion of Fe-bound OC to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deep peat(31 to 100 cm)was equivalent to that in the surface peat(0 to 30 cm),indicating that iron oxide mineral provides comparable protection of OC in both layers.According to upper estimates of global peatland carbon storage(612 Pg),it could be predicted that 23.81±11.75 Pg of OC is protected by association with FeR.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ron oxide minerals are the effective"rusty sink"of OC sequestration in peatland,and a key factor for its long-term preservation.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make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carbon dynamics knowledgebase for peatlands,and provide a basis for improved predictive si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bound organic carbon PEATLAND Soil profile Reactive Fe Carbon preservation
原文传递
闽江河口湿地围垦稻田对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刘旭阳 王纯 +7 位作者 郭萍萍 方云英 沈李东 胡世文 黑杰 王亚非 胥佳忆 王维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土壤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是有机碳长期维持的主要途径,但其机理研究仍较为薄弱。为探究河口湿地围垦稻田对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福建省闽江河口天然芦苇湿地与围垦稻田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类型土壤中的铁结合态有机碳(Fe-OC... 土壤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是有机碳长期维持的主要途径,但其机理研究仍较为薄弱。为探究河口湿地围垦稻田对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福建省闽江河口天然芦苇湿地与围垦稻田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类型土壤中的铁结合态有机碳(Fe-OC)及其相关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①芦苇湿地围垦稻田改变了土壤氧化还原过程,显著影响土壤中铁相的转化。围垦后土壤二价铁[Fe(Ⅱ)]、三价铁[Fe(Ⅲ)]、活性总铁含量(HCl-Fe_(t))及Fe(Ⅲ)/Fe(Ⅱ)分别显著下降了24.68%、52.56%、51.45%、35.68%(P<0.05)。游离态氧化铁(Fe_(d))与无定形态铁(Fe_(o))含量分别显著下降了21.64%和29.24%(P<0.05),络合态铁(Fe_(p))含量则有所增加。②芦苇湿地围垦稻田显著影响土壤碳固存,Fe-OC与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在围垦稻田后分别显著下降了39.03%和18.42%(P<0.05);芦苇湿地与稻田土壤Fe-OC均主要以吸附途径结合,稻田土壤Fe-OC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fFe-OC)显著高于芦苇湿地(P<0.05)。③土壤全氮、含水量、电导率、铁以及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与Fe-OC呈显著正相关(P<0.01)。本研究可为退耕还湿、土壤碳增汇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结合态有机碳 芦苇湿地 稻田 闽江河口
下载PDF
有机电子供体影响下硝酸盐和铁对磷转化的驱动作用
3
作者 童永杰 汪毅 +3 位作者 华玉妹 赵建伟 刘广龙 蒋永参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63-1274,共12页
磷是湖泊的关键生源要素,其转化受多种生物化学反应的驱动。在富营养化后期,藻类在厌氧条件下衰败所产生的乙酸盐可作为反硝化过程的有机电子供体,铁可作为反硝化过程的电子供体和能量来源,它们会通过影响氮的转化而直接或间接对磷转化... 磷是湖泊的关键生源要素,其转化受多种生物化学反应的驱动。在富营养化后期,藻类在厌氧条件下衰败所产生的乙酸盐可作为反硝化过程的有机电子供体,铁可作为反硝化过程的电子供体和能量来源,它们会通过影响氮的转化而直接或间接对磷转化产生影响。本研究取武汉市墨水湖的样品构建了沉积物-上覆水体系,通过向上覆水中输入硝酸盐、铁和乙酸盐以探明有机电子供体(乙酸盐)影响下铁和氮对磷转化的驱动作用。在不同乙酸盐浓度下,研究上覆水和间隙水中氮、磷与铁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确定沉积物中反硝化酶活性与硝酸盐型亚铁氧化菌(NDFOB)丰度,分析沉积物中的磷形态以明晰铁结合态磷的存在形式。结果表明,(1)乙酸盐增加了沉积物中NDFOB丰度和反硝化酶活性,使硝态氮(NO_(3)^(−)-N)去除效率提高22.6%。(2)总磷(TP)浓度与总铁(TFe)浓度之间显著正相关(P=0.001),易还原铁氧化物(Fe_(ox1))和可还原铁氧化物(Fe_(ox2))是沉积物中对磷吸附能力最强的铁形态,占沉积物总铁质量的43.8%-54.1%。(3)乙酸盐促进了沉积物中Fe(Ⅲ)的还原,由于沉积物中Fe_(ox1)和Fe_(ox2)还原作用而产生较高质量分数Fe(Ⅱ),铁结合态磷质量分数明显降低。(4)最终沉积物中易还原铁结合态磷(P-Fe_(ox1))质量分数比NO_(3)^(−)处理组低0.250 mg·g^(−1),同时乙酸盐抑制沉积物中Fe_(ox2)生成过程,可还原铁结合态磷(P-Fe_(ox2))质量分数比NO_(3)^(−)处理组低0.010 mg·g^(−1),上覆水和间隙水总磷浓度显著高于NO_(3)^(−)处理组(P=0.000)。研究结果通过明确不同介导作用下沉积物磷与铁结合形式的转变,有助于加深对湖泊内源污染理论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硝酸盐 乙酸盐 铁结合态磷
下载PDF
太湖北部沉积物中铁硫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尹洪斌 范成新 +1 位作者 李宝 蔡永久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95-601,共7页
选择太湖北部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及间隙水中铁硫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间隙水中Fe2+的平均浓度是S2-平均浓度的82倍,其值为9.6~270.5μmol/L。这说明沉积物中是以Fe3+的还原为主,而非SO24-。沉积物中还原性... 选择太湖北部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及间隙水中铁硫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间隙水中Fe2+的平均浓度是S2-平均浓度的82倍,其值为9.6~270.5μmol/L。这说明沉积物中是以Fe3+的还原为主,而非SO24-。沉积物中还原性无机硫以黄铁矿为主,其次为AVS,最后为单质硫。沉积物中的Fe2+的浓度均高于其他形态的铁,约占总铁含量的30%~40%。活性铁的浓度为109.86~208.16μmol/g,仅占总铁的20%左右。沉积物各层中与硫结合的铁仅占总铁的0.12%~2.35%,占活性铁的0.39%~8.36%。通过分析铁硫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蓝藻爆发的时间推断,铁硫化合物的生成不是PO34-释放的原因。太湖北部沉积物中Fe-S及P-S之间相互关系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性无机硫 活性铁 硫结合铁 太湖
下载PDF
Fe(Ⅱ)/铁氧化物表面结合铁系统还原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俊 谢丽 +2 位作者 盛杰 栾富波 周琪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32,共8页
在土壤和沉积物的自然厌氧环境中,铁氧化物可被铁还原菌等微生物异化还原产生Fe(Ⅱ),形成的Fe(Ⅱ)铁/氧化物表面结合铁系统具有还原活性,可使有机污染物还原转化。综述了含卤和含硝基有机污染物的非生物还原转化过程和表面结合铁系统与... 在土壤和沉积物的自然厌氧环境中,铁氧化物可被铁还原菌等微生物异化还原产生Fe(Ⅱ),形成的Fe(Ⅱ)铁/氧化物表面结合铁系统具有还原活性,可使有机污染物还原转化。综述了含卤和含硝基有机污染物的非生物还原转化过程和表面结合铁系统与有机污染物之间的界面反应机理,进而揭示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赋存状态和迁移转化规律;重点分析了影响该还原过程的因素,如铁氧化物类型、pH值、Fe(Ⅱ)与铁氧化物接触时间,以及过渡金属、腐殖酸等竞争因子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强化自然界中天然的Fe(Ⅱ)铁/氧化物表面结合铁系统在有机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在受污染环境修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结合铁 Fe(Ⅱ) 铁氧化物 非生物还原 有机污染物
下载PDF
铁精矿冷固球团矿煤基回转窑直接还原新工艺 被引量:6
6
作者 朱德庆 邱冠周 +5 位作者 姜涛 徐经仓 彭怀玺 张文松 刘华 宗遐贵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7,共4页
铁精矿冷固球团矿煤基回转窑直接还原新工艺的关键技术包括复合粘结剂及相应的配套实用技术。提出了含复合粘结剂的生球强度界面作用力综合模型 ,冷固球团矿强度的粘结膜机理 ,含复合粘结剂的冷固球团矿催化还原体积反应机制及全窑高温... 铁精矿冷固球团矿煤基回转窑直接还原新工艺的关键技术包括复合粘结剂及相应的配套实用技术。提出了含复合粘结剂的生球强度界面作用力综合模型 ,冷固球团矿强度的粘结膜机理 ,含复合粘结剂的冷固球团矿催化还原体积反应机制及全窑高温快速还原热工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精矿 冷固球团矿 直接还原 回转窑煤基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对枳不同根围铁及球囊霉素螯合金属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明元 夏仁学 王鹏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2-46,共5页
采用盆栽根袋技术,将枳根围土壤分为0-2、2-4和4-8 cm 3个水平土层,研究丛枝菌根(AM)真菌地表球囊霉对枳根围土壤中有效Fe及球囊霉素鳌合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显著降低了枳根围土壤中有效Fe的含量.接种AM真菌的土壤有效F... 采用盆栽根袋技术,将枳根围土壤分为0-2、2-4和4-8 cm 3个水平土层,研究丛枝菌根(AM)真菌地表球囊霉对枳根围土壤中有效Fe及球囊霉素鳌合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显著降低了枳根围土壤中有效Fe的含量.接种AM真菌的土壤有效Fe含量表现为:0-2 cm>2-4 cm>4-8 cm,而未接种的则表现为:4-8 cm>2-4 cm>0-2cm;枳不同根围土壤中的菌丝密度表现为:0-2 cm>2-4 cm>4-8 cm,表明菌丝能够穿过尼龙网伸展到4-8 cm土层中;枳不同根围土壤中易提取球囊霉素和总球囊霉素的变化规律一致,表现为:2-4 cm>4-8 cm>0-2 cm;土壤中球囊霉素螯合Fe和Mn的含量在4-8 cm土层中最少,螯合Zn和Cu的含量则在0-2 cm土层中最少.可见,球囊霉素能够螯合Cu等元素,减轻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对AM真菌的威胁,进而起到缓冲金属元素释放和保护真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有效Fe 球囊霉素 鳌合金属
下载PDF
窒息新生儿血浆非蛋白结合铁的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建华 朱建幸 +1 位作者 张惠民 沈月华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17-318,共2页
目的 探讨非蛋白结合铁在新生儿窒息后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用克服基体效应的Bleomycin方法 ,分别测定 2 0例窒息新生儿生后 6h内、6~ 12h和 12~ 72h的血浆非蛋白结合铁 (NPBI) ,并取 2 0例正常新生儿于出生 6h内测定其血浆非... 目的 探讨非蛋白结合铁在新生儿窒息后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用克服基体效应的Bleomycin方法 ,分别测定 2 0例窒息新生儿生后 6h内、6~ 12h和 12~ 72h的血浆非蛋白结合铁 (NPBI) ,并取 2 0例正常新生儿于出生 6h内测定其血浆非蛋白结合铁作为对照。结果 窒息组NPBI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 %vs 2 0 % ) ,P <0 .0 1。窒息组血浆非蛋白结合铁水平在生后 6h内为 [(4 .14± 2 .4 1) μmol/L]、6~ 12h为(2 .2 6± 2 .2 1) μmol/L ,均比对照组 [(0 .2 8± 0 .79) μmol/L]显著升高 (P <0 .0 5 ) ,尤以生后 6h内为最高。结论 非蛋白结合铁可能在新生儿窒息后再灌注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窒息 新生儿 血浆 非蛋白结合铁 测定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变薄拉深摩擦因子的测定及在上限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熊志卿 傅鹤龄 朱传祥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42-445,共4页
介绍了变薄拉深摩擦因子的两种试验测试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实验证明,以此方法确定的摩擦因子应用于变薄拉深的上限分析,理论解有满足工程要求的足够精度。
关键词 变薄拉深 摩擦因子 上限分析 拉深
下载PDF
圆盘造球机中的强制分级机理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德庆 姜涛 +1 位作者 邱冠周 黄柱成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7-140,共4页
从理论上分析了强粘性物料在圆盘造球机中成球时自动分级失效的原因,提出了强制分级技术措施,成功地解决了铁精矿添加复合粘结剂造球的难题.生产过程连续稳定,所制备的生球和冷固球团矿粒度均匀性及强度明显提高.
关键词 铁精矿 冷固球团 圆盘造球机 粘结剂 强制分级
下载PDF
基于上限法的铁芯体反挤压计算及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水忠 赵中华 徐新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314-317,共4页
采用上限法,在分析金属流动的基础上,建立了挤压坯料各区域的动可容速度场,计算了零件的挤压上限功率及挤压各通道的高度,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铁芯体 反挤压 上限法
下载PDF
筒形件变薄拉深力的上限解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正义 刘相华 +3 位作者 李洪斌 王国栋 张强 王志刚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5-18,59,共5页
利用连续速度场解析了筒形件变薄拉深过程拉深力,并获得其上限解析解。通过相同条件下该解析解与实验结果比较表明,两者吻合较好。
关键词 连续速度场 上限解 深冲 拉深力
下载PDF
黑素转铁蛋白在家兔网织红细胞膜上的表达及其在铁摄取中的作用
13
作者 陈文芳 钱忠明 谢俊霞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6-359,共4页
目的 :研究黑素转铁蛋白 (p97)在家兔网织红细胞膜上的表达及其在非转铁蛋白结合铁摄取中的作用。方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和放射性同位素法 (59Fe)。结果 :①网织红细胞孵育液浓缩后 ,经SDS PAGE测定 ,在分子量 97kD位置... 目的 :研究黑素转铁蛋白 (p97)在家兔网织红细胞膜上的表达及其在非转铁蛋白结合铁摄取中的作用。方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和放射性同位素法 (59Fe)。结果 :①网织红细胞孵育液浓缩后 ,经SDS PAGE测定 ,在分子量 97kD位置上可见一条明显的蛋白带 ;用磷脂酚肌醇磷脂酶C(PI PLC) 30 0mu/ml预处理网织红细胞后 ,孵育液浓缩再经SDS PAGE测定 ,在分子量 97kD处仍有一条明显的蛋白带 ,且其平均OD值高于未经处理的网织红细胞 ;而成熟的红细胞在此处却没有明显的蛋白带。②单纯用PI PLC作用于网织红细胞 ,其铁摄取无明显变化 (P >0 .0 5 )。③去除内源性转铁蛋白后 ,再用PI PLC作用网织红细胞 ,则胞浆内铁及整合到血红素中的铁均较未经处理的网织红细胞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p97可能存在于家兔网织红细胞膜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转铁蛋白 聚丙烯酚胺凝胶电泳 非转铁蛋白结合铁 网织红细胞膜 铁摄取
下载PDF
影响深孔镀铁层性能主要因素的初步分析
14
作者 吴蒙华 栾绍信 杨敏嘉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6-50,共5页
在系统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深孔镀铁层硬度、结合强度、尺寸粗度等性能的主要因素是:电流密度、施镀温度、镀液循环流动速度、起镀规范及施镀装置的结构合理性。并阐明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及提高镀层性能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 硬度 深孔 镀铁层 结合强度
下载PDF
铁基硅盐对土壤环境镉砷赋存形态及转化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官迪 吴家梅 +4 位作者 谢运河 陈山 陈锦 彭华 纪雄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03-1811,共9页
为探明铁基硅盐对土壤镉砷赋存形态影响及各形态间转化规律,采用室内长期淹水培养吸附实验,研究不同比例铁硅材料对土壤离子态镉砷活性影响;筛选适宜铁基硅盐(FS)配比同时添加腐殖酸(FSC)和金属氧化物(FSCa),明确复配处理土壤中镉砷分... 为探明铁基硅盐对土壤镉砷赋存形态影响及各形态间转化规律,采用室内长期淹水培养吸附实验,研究不同比例铁硅材料对土壤离子态镉砷活性影响;筛选适宜铁基硅盐(FS)配比同时添加腐殖酸(FSC)和金属氧化物(FSCa),明确复配处理土壤中镉砷分级形态转化程度.结果显示,铁:硅比值增加10%,土壤pH值平均降低0.35;F;-S;处理土壤离子态镉降幅71%;F;-S;处理土壤离子态砷降低59.9%,离子态镉砷含量与硅酸盐-铁盐施用量互呈反比;处理F;-S;和F;-S;之间镉、砷钝化率产生交点,约为25%~30%.土壤中镉主要以可溶态为主,占比58%;砷主要以铁铝氧化态和钙结合态为主,占比40%和23%.铁硅比例为5:5或5.5:4.5左右复配能有效将铝结合态砷和铁铝氧化态砷转变为钙结合态砷和残渣态砷,可溶态镉转化为碳酸盐结合态镉以及铁锰氧化态镉,同步降低土壤中镉砷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硅盐 镉砷赋存形态 碳酸盐态镉 钙结合态砷 土壤复合污染
下载PDF
钒钛磁铁精矿冷固球团催化还原机理 被引量:20
16
作者 朱德庆 郭宇峰 +1 位作者 邱冠周 姜涛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8-211,共4页
对添加剂催化钒钛磁铁精矿冷固球团直接还原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包括添加剂种类和用量及催化剂催化还原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在 1 0 50~ 1 1 0 0℃ ,m(C)∶m(Fe)为 0 .5~ 0 .6 ,还原时间 3h的条件下 ,添加DA 2催化剂与常规的Na2 SO... 对添加剂催化钒钛磁铁精矿冷固球团直接还原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包括添加剂种类和用量及催化剂催化还原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在 1 0 50~ 1 1 0 0℃ ,m(C)∶m(Fe)为 0 .5~ 0 .6 ,还原时间 3h的条件下 ,添加DA 2催化剂与常规的Na2 SO4或Na2 CO3相比 ,钒钛磁铁精矿冷固球团煤基直接还原所得产品的金属化率提高 3 .1 %~ 4 .6 % ;该金属化球团经磨矿磁选进行铁和钒钛分离时 ,所得磁性产品 (直接还原铁粉 )中铁的品位提高 5 .30 %~ 5 .43 % ,非磁性物中TiO2 ,V2 O5 的品位分别提高 2 .76 %~ 3 .87%和 0 .2 7%~ 0 .45 % ,TiO2 ,V2 O5 的回收率分别提高 1 4 .68%~1 3 .0 8%和 4.1 3 %~ 6 .97% .SEM及XPS等微观测试结果表明 :添加剂DA 2的作用机理为加速铁氧化物还原 ,促进铁晶粒的长大 ,降低还原球团中MFe与TiO2 晶粒嵌布的紧密程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钛磁铁精矿 冷固球团 直接还原 催化还原
下载PDF
元素活动态提取条件和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徐进力 邢夏 +4 位作者 张鹏鹏 胡梦颖 白金峰 张勤 王学求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82-990,共9页
元素活动态分析作为深穿透地球化学的新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验对水提取态、黏土吸附态、有机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四种元素活动态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考察了提取时间、液固比、离心转速、提取液放置时间对提取效果... 元素活动态分析作为深穿透地球化学的新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验对水提取态、黏土吸附态、有机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四种元素活动态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考察了提取时间、液固比、离心转速、提取液放置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元素活动态的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时间为24h,液固比为10:1,离心转速4000rpm;提取液采用新型的高分辨率等离子体质谱法(HR-ICP-MS)测定,该仪器具有强大的动态线性范围(10-12~1012)和高灵敏度,使可同时测定的元素拓展至50余种,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对HR-ICPMS的主要工作条件:辅助气流量、样品气流量和采样深度等利用响应面法进行了优化。本法将传统的过滤法改为离心法,避免了滤纸或穿滤引入的误差;将新型的高分辨率等离子体质谱法(HR-ICP-MS)应用到提取液的测定,提升了多元素同时分析能力,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降低了该方法的检出限,改善了测定结果的精密度。依据实验结果,建立了HR-ICP-MS对四种元素活动态的分析方法,分别得到了四种活动态中各元素的方法检出限和方法精密度,水提取态、黏土吸附态、有机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中各元素的精密度范围依次为3.4%~38.1%、3.78%~35.7%、2.41%~35.9%、2.26%~32.5%;通过顺序提取,将四个相态中提取到的元素量和残渣中残留进行加和,得到50个元素的加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度(RE)为-29%^-1.3%,满足当前元素活动态的分析测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活动态 水提取态 黏土吸附态 有机结合态 铁锰氧化物态 高分辨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下载PDF
氧化锌表面的Fe(Ⅱ)对三氯乙烯的还原脱氯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顾晓清 马小东 孙红文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80-1183,共4页
通过批量实验研究了在氧化锌-Fe(Ⅱ)混合体系中,束缚在氧化锌表面的Fe(Ⅱ)对三氯乙烯的还原脱氯作用。结果表明,这种束缚在氧化锌表面的Fe(Ⅱ)对三氯乙烯有一定的还原脱氯作用,且脱氯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与均质溶液中的Fe(Ⅱ... 通过批量实验研究了在氧化锌-Fe(Ⅱ)混合体系中,束缚在氧化锌表面的Fe(Ⅱ)对三氯乙烯的还原脱氯作用。结果表明,这种束缚在氧化锌表面的Fe(Ⅱ)对三氯乙烯有一定的还原脱氯作用,且脱氯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与均质溶液中的Fe(Ⅱ)相比,束缚在氧化锌表面的Fe(Ⅱ)对三氯乙烯有更强的还原脱氯作用。实验还发现三氯乙烯在氧化锌-Fe(Ⅱ)混合体系中的还原脱氯速率受pH值和Fe(Ⅱ)浓度的影响。Fe(Ⅱ)浓度为1mmol·L-1,在pH值5.0~9.0范围内,还原脱氯反应速率常数kobs及三氯乙烯去除率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大。维持pH值7.0不变,在Fe(Ⅱ)浓度1~4mmol·L-1范围内,kobs及三氯乙烯去除率随Fe(Ⅱ)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是Fe(Ⅱ)浓度进一步升高,kobs及三氯乙烯去除率反而降低。当Fe(Ⅱ)初始浓度为4mmol·L-1、pH=7.0时,三氯乙烯在氧化锌-Fe(Ⅱ)混合体系中的kobs及三氯乙烯去除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260h-1、7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乙烯 还原脱氯 表面束缚 氧化锌
下载PDF
等应变模变薄拉延时的上限法研究
19
作者 李淼泉 吴诗惇 杜志孝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1期A654-A661,共8页
首次拟定了等应变模变薄拉延时的运动学容许速度场。根据上限原理,研究了等应变模变薄拉延时各变形工艺参数对冲头单位压力的作用。同时,结合最小能量原理,优化了重要工艺参数—凹模型线高度(H_(opt))值。研究结果表明:变薄系数、加工... 首次拟定了等应变模变薄拉延时的运动学容许速度场。根据上限原理,研究了等应变模变薄拉延时各变形工艺参数对冲头单位压力的作用。同时,结合最小能量原理,优化了重要工艺参数—凹模型线高度(H_(opt))值。研究结果表明:变薄系数、加工硬化效应、变形体与凹模间的摩擦是决定冲头单位压力的主要因素;变薄系数、变形体与凹模间的摩擦和工件外形尺寸R_e值是确定H_(opt)值的决定性因素。黄铜H62和H68的实验结果表明: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比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薄拉延 等应变模 上限原理 拉制
下载PDF
硫酸亚铁的添加量对棉籽粕中游离棉酚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冉函 赵海兵 +4 位作者 李进 张剑 刘永茵 刘雨倩 刘玉兰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5-49,共5页
研究了亚铁离子对游离棉酚的摩尔比、酸度、反应时间和温度与棉籽粕中游离棉酚的残留量关系。结果表明,硫酸亚铁的补充能快速降低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残留。2 h的反应时间可确保棉酚铁复合物的形成。当物料pH<2.0时,在棉籽粕中检出高... 研究了亚铁离子对游离棉酚的摩尔比、酸度、反应时间和温度与棉籽粕中游离棉酚的残留量关系。结果表明,硫酸亚铁的补充能快速降低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残留。2 h的反应时间可确保棉酚铁复合物的形成。当物料pH<2.0时,在棉籽粕中检出高含量的游离棉酚残留归因于部分结合棉酚(BG)向游离棉酚(FG)转化。此外,高酸性环境也不利于棉酚铁复合物的形成。当物料pH≥2.0时,结合棉酚的化学性质稳定,难以转化为游离棉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籽粕 游离棉酚 结合棉酚 硫酸亚铁 棉酚铁复合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