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虫生真菌Isaria cateniannulata次级代谢产物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石佩星 李晓芳 +4 位作者 解飞翔 张炳文 陈凤丽 李宝库 罗都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对虫生真菌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利用... [目的]对虫生真菌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利用MTT法对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测试。[结果]从虫生真菌Isaria cateniannulata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β-麦角甾醇、豆甾-4-烯-3-酮、5α,8β-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4-methyl-5,6-dihydro-2H-pyran-2-one、(R)-甲羟戊酸内酯、对羟基苯甲醛、β-石竹烯和石竹烯氧化物。除化合物4外,其余化合物均是从该种中首次分离得到。抗肿瘤结果显示,化合物7、8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结论]该研究为新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方面提供了广阔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生真菌 环链棒束孢 倍半萜类化合物 抗肿瘤活性 结构鉴定
下载PDF
杀二斑叶螨高毒力环链棒束孢菌株的筛选及其对尼氏真绥螨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晓娜 金道超 +3 位作者 邹晓 王思潮 瞿娇娇 郭建军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2-380,共9页
为得到杀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Koch,1836)高致死率的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Z.Q.Liang)Samson&Hywel-Jones菌株,明确其最优菌株对尼氏真绥螨Euseius nicholsi(Ehara et Lee)存活率的影响,本文在室内用17株环链棒... 为得到杀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Koch,1836)高致死率的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Z.Q.Liang)Samson&Hywel-Jones菌株,明确其最优菌株对尼氏真绥螨Euseius nicholsi(Ehara et Lee)存活率的影响,本文在室内用17株环链棒束孢菌株芽孢子和分生孢子对二斑叶螨雌成螨进行了致死率测定,并研究了最优菌株对尼氏真绥螨雌成螨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3号菌株芽孢子的LT50为1.472 d,17号菌株的分生孢子的LT50为3.248 d,时间明显短于其他菌株,致死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该2个菌株处理尼氏真绥螨,在芽孢子和分生孢子浓度为2×108个/mL时,存活率分别为80.75%和70.75%。因此,在芽孢子和分生孢子浓度为2×107个/mL及以下时,环链棒束孢和尼氏真绥螨可以同时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链棒束孢 尼氏真绥螨 二斑叶螨 致死率 存活率
下载PDF
两株棒束孢菌的鉴定及其对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的致病力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定锋 杨广 +2 位作者 王庆森 曾明森 吴光远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1-539,共9页
为明确分离自茶卷叶蛾和中华大刀螳僵虫的2株虫生真菌的归属及生防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和r DNA-ITS序列分析其分类地位,测定了其对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幼虫的致病力,并初步筛选了其最适培养条件。结果表明:2株真菌均为环链棒束孢Isaria... 为明确分离自茶卷叶蛾和中华大刀螳僵虫的2株虫生真菌的归属及生防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和r DNA-ITS序列分析其分类地位,测定了其对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幼虫的致病力,并初步筛选了其最适培养条件。结果表明:2株真菌均为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分别命名为ICBS918和ICTL911。在1.0×108孢子/m L浓度下,ICBS918和ICTL911对茶卷叶蛾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均达100%,LT50分别为3.13 d和3.15 d;对茶小卷叶蛾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5%,LT50分别为3.25 d和3.31 d。接菌后8 d,2菌株对茶卷叶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0.47×105孢子/m L和1.01×105孢子/m L;对茶小卷叶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2.20×105孢子/m L和1.34×105孢子/m L。2菌株23℃下最适生长培养基均为综合马铃薯培养基,最适产孢培养基均为蛋白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在萨氏培养基上,菌株ICBS918和ICTL911分别在24~30℃及24℃时生长速度最快,在27℃和21℃时产孢量最大。表明2株环链棒束孢对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幼虫均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可作为生防菌进行开发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链棒束孢 茶卷叶蛾 茶小卷叶蛾 致病力 培养特性
原文传递
环链棒束孢hsp90基因的克隆及冷热胁迫下的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定锋 李良德 +2 位作者 田厚军 王庆森 吴光远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56-964,共9页
通过本地Blast筛选转录组数据库方法,首次克隆了环链棒束孢热休克蛋白90基因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Ichsp90(Gen Bank登录号KT944289)。克隆结果表明,该序列含有2 284个碱基,包括一个含2 097个碱基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99个氨基酸,推测蛋白... 通过本地Blast筛选转录组数据库方法,首次克隆了环链棒束孢热休克蛋白90基因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Ichsp90(Gen Bank登录号KT944289)。克隆结果表明,该序列含有2 284个碱基,包括一个含2 097个碱基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99个氨基酸,推测蛋白的分子量为79.23k Da,等电点(p I)为4.86,且含有5个Hsp90家族特征基序和胞质特征序列MEEVD,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丝状真菌相似性在92%–96%之间。用q RT-PCR方法分析了冷热胁迫下,该基因在环链棒束孢中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4℃冷胁迫下15min检测到Ichsp90表达量下降到最低点,为对照的-1.8倍;随后表达量开始上升,至120min表达量是对照的1.07倍。在39℃高温胁迫下,60min Ichsp90表达量达到最高峰,为对照样品的5.02倍;随后表达量开始下降,至110min为对照样品的2.46倍。因此推测,Ichsp90基因在环链棒束孢抵抗外界温度胁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链棒束孢 热激蛋白90 温度胁迫 荧光定量PCR
原文传递
盐胁迫对昆虫病原真菌环链棒束孢生长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李良德 舒本水 +2 位作者 李金玉 王定锋 吴光远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24-2042,共19页
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广泛应用于茶园害虫的防治。环境胁迫是影响该菌株生长、扩散和菌株毒力的不利外界因素,其中盐胁迫对环链棒束孢的生长和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0(对照)、0.6... 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广泛应用于茶园害虫的防治。环境胁迫是影响该菌株生长、扩散和菌株毒力的不利外界因素,其中盐胁迫对环链棒束孢的生长和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0(对照)、0.6和1.0mol/L的NaCl处理菌株,观测不同浓度NaCl对菌株表型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对3组处理做了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3组处理共拼接到37833个转录本,得到10441个unigenes。与对照组相比,0.6和1.0mol/L NaCl处理组共鉴定出1074个和241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97个和1201个表达上升,377个和1211个表达下降。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分别参与了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代谢、核糖体的生物合成、脂肪酸的合成与降解。为了验证转录组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进一步通过qRT-PCR技术验证了12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谱,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环链棒束孢抵抗盐胁迫的分子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链棒束孢 盐胁迫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机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