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for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Propensity Matched Early and Late Outcome
1
作者 Ahmed M. Habib Azar Hussain +5 位作者 Martin Jarvis Alexander Cale Michael Cowen Dumbor Ngaage Mubarak Chaudhry Mahmoud Loubani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2018年第2期40-50,共11页
Objectives: Patients with ischem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VA) in the form of fibrillation or tachycardia represent a surgical challenge. Evidence in the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ventricular arrhythmia threatens surv... Objectives: Patients with ischem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VA) in the form of fibrillation or tachycardia represent a surgical challenge. Evidence in the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ventricular arrhythmia threatens survival even after cardiac surgery. We aim to review the results of our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IVA with regard to short and long term outcome following cardiac surgery. Methods: 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data entered prospectively into our cardiac surgical database between January 1999 and September 2015. A total of 9609 patients underwent Cardiac Surgery which included 54 patients after surviving IVA. The short- and long-term outcomes were compared to a propensity matched group. Actuarial survival was calculated using Kaplan Meier analysis. Results: The 54 study group patients were propensity matched on a 1:2 basis with a control group of non-IVA (n = 108). The baseline preoper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2 groups and all cases underwent CABG only.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pacing postoperatively (33.3 vs 66.7%;p = 0.001) and postoperativ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10 vs 22.2%;p = 0.039)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IVA group. Cox-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postoperativ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n either group (Hazard ratio = 1.5) to be the only significant factor to impact mortality (p 0.001). Long term survival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0.4;CI: 9.08 - 11.75 vs 9.3;CI: 7.61 - 11.01 yrs, p = 0.3). Conclusion: Cardiac surgery o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IVA can be performed safely yielding short and long term results equivalent to non-IVA cases. These patients should not be denied surgery with consideration of good long term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hem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va)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IC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诊断及预后价值
2
作者 阚傲 李淑豪 +2 位作者 方淇民 黄恺尧 龚良庚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6-122,共7页
目的 通过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eature tracking,CMR-FT)及钆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定量、定性评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的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non-ische... 目的 通过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eature tracking,CMR-FT)及钆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定量、定性评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的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non-ischem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NIDCM)患者的心肌运动及组织特征改变。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73例NIDCM患者并进行随访,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查判断患者是否合并VA,将患者分为合并VA(VA+)组34例及未合并VA(VA-)组39例,比较两组间左室结构、功能参数,整体应变参数及延迟强化特征,并通过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VA发生的风险因素,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判断两组患者生存差异。结果与VA-组NIDCM患者相比,VA+组患者整体纵向峰值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peak strain,GLPS)明显降低(P=0.004),更易合并心外膜下LGE(P=0.001),且预后较差(P=0.036),其中心外膜下LGE为VA发生的风险因素。结论心脏磁共振可准确评估合并VA的NIDCM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及心肌组织特征改变,为患者的不良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磁共振 特征追踪 延迟钆增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QT DISPERSION: A RISK INDICATOR FOR SEVER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AND IDIOPATHIC CARDIOMYOPATHY 被引量:2
3
作者 Fu Guosheng Achim MeiBner Rudiger Simo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3期69-70,共2页
Increased QT dispersion in the surface ECG (QTd = QTmax minus QTmin) is considered as an indicator of electrical inhomogeneitv and a useful predictor for sever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patie... Increased QT dispersion in the surface ECG (QTd = QTmax minus QTmin) is considered as an indicator of electrical inhomogeneitv and a useful predictor for sever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heart diseases. Patients with ischemic and idiopathic cardiomyopathy have a very high incidence of sever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We compared QT, QTc. JT and JTc dispersion in ischemic (ICMP) and idopathic (CCMP) cardiomyopathy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sever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nd normal contro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 DISPERSION CMP A RISK INDICATOR FOR SEVER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AND IDIOPATHIC CARDIOMYOPATHY
原文传递
心脏康复治疗对缺血性心肌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4
作者 张奕 《当代医学》 2023年第13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究心脏康复治疗对缺血性心肌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2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 目的探究心脏康复治疗对缺血性心肌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2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6分钟步行试验(6MWT)]及心电图相关指标(QT间期离散度、T波峰-末间期)。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参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6MWT、LVEF、LVEDD、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LVEF高于治疗前,6MWT长于治疗前,LVEDD、LVESD均短于治疗前,且研究组LVEF高于参照组,6MWT长于参照组,LVEDD、LVESD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QT间期离散度、T波峰-末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QT间期离散度、T波峰-末间期均短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康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肌病 心脏康复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降低大鼠心室易颤性 被引量:8
5
作者 沈岳良 夏强 +2 位作者 陆源 罗建根 黄德明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40-143,共4页
未实验应用离体大鼠Langendorff灌流模型,研究模拟缺血预处理(IP)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发现IP可引起心室颤动阈(VFT)升高、心律失常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降低、心室有效不应期短时延长。IP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在预缺血... 未实验应用离体大鼠Langendorff灌流模型,研究模拟缺血预处理(IP)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发现IP可引起心室颤动阈(VFT)升高、心律失常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降低、心室有效不应期短时延长。IP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在预缺血后30min已基本消失。提示IP对离休大鼠心肌有保护作用,且时间较为短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心室颤动阈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左室功能低下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支继新 杨林 +1 位作者 魏林 王乐民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SCD 2000年第5期300-302,共3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左室功能低下与室性心律失常数量、室性期前收缩 (室早 )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 118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按照左室射血分数 (L VEF)值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VD)值分组 ,比较不同组别与室早数量、室早...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左室功能低下与室性心律失常数量、室性期前收缩 (室早 )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 118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按照左室射血分数 (L VEF)值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VD)值分组 ,比较不同组别与室早数量、室早程度的关系。结果 :L VEF≤ 0 .30、L VEF0 .31~ 0 .40组及 L VEF≥ 0 .41组间在室早数量上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 3组在 L own 级以上室早者 (分别为 5 5 .6 %、38.2 %和 2 0 .0 % )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L VEF≤ 0 .30组中 VD≥ 12 0 m l者与 VD<12 0 ml者在 L own 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者分别为 88.9%与 44 .4% ,存在显著性差异 ;L VEF与 L own分级呈高度负相关 (r=- 0 .92 )。结论 :缺血性心脏病 L VEF值与室早 L own分级呈负相关 ,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比例随心功能低下而增多。心功能低下时则心脏扩大 ,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脏病 心功能低下 心律失常 Lown氏分级
下载PDF
微伏T波电交替监测对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7
作者 韩凯 曹中兴 孙魁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27期28-30,共3页
目的目的观察微伏T波电交替(TWA)监测对缺血性心脏病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80例缺血性心脏病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观... 目的目的观察微伏T波电交替(TWA)监测对缺血性心脏病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80例缺血性心脏病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观察组同时用TWA监测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观察两组预测准确率、从发生心脏猝死到抢救用时、抢救成功率及抢救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18例,其中预测准确14例,发生而未预测2例,未发生却被预测2例,预测准确率为77.8%(14/18);对照组分别为26、15、6、5例和77.8%(15/26),两组预测准确率比较,P<0.05。结论 TWA监测可有效预测缺血性心脏病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伏T波电交替 缺血性心脏病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猝死
下载PDF
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5
8
作者 傅涛 李洁 +3 位作者 郭晋爱 荆忱 陈杰 陈宏 《北京医学》 CAS 2010年第11期906-909,共4页
目的评价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心功能I^IV级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5例,分为A、B两组。A组(治疗组)66例,予富马酸比索洛尔2.5~5mg/d和常规缺血性心肌病治... 目的评价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心功能I^IV级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5例,分为A、B两组。A组(治疗组)66例,予富马酸比索洛尔2.5~5mg/d和常规缺血性心肌病治疗;B组(对照组)59例,仅予常规缺血性心肌病药物治疗。在治疗开始和治疗后6个月进行心率、血压、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胸比率、肾功能以及心肌标志物的检查。结果两组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79%和59.32%,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E/A(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峰/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峰)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率、血压、心胸比率在治疗前后以及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监测肾脏功能和心肌标志物水平,治疗前后以及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效果明显,能够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使左室容积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升高;心率和血压得到改善,心胸比率下降,降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猝死率,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马酸比索洛尔 室性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缺血性心肌病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在心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保护的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姚尖平 张希 +4 位作者 吴钟凯 梁孟亚 王湘 刘喜利 孙培吾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11-314,共4页
目的研究单一周期的缺血预处理(IP)方法在心脏瓣膜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2002年8月至2006年4月85例慢性心瓣膜疾病患者在我院行心脏瓣膜手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IP组(n=47):主动脉阻断前实行单次缺血2min开放3min的预处理方案,阻... 目的研究单一周期的缺血预处理(IP)方法在心脏瓣膜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2002年8月至2006年4月85例慢性心瓣膜疾病患者在我院行心脏瓣膜手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IP组(n=47):主动脉阻断前实行单次缺血2min开放3min的预处理方案,阻断主动脉后采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心肌保护方法;对照组(n=38):仅采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心肌保护方法。观察两组术前、术后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心电图ST-T改变、室性心律失常及ICU临床指标。结果术后两组血清CK-MB和cTnI均较术前升高;IP组术后24、48和72h的CK-MB测量值,以及术后24和48hcTnI测量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IP组术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比率和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使用的正性肌力药物种类和ICU停留时间少于/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IP和低温高钾晶体心脏停搏液灌注方法联合使用,可以增强心脏瓣膜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效果,降低术后心肌酶、肌钙蛋白上升水平和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程度,提高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心瓣膜手术/外科 室性心律失常 肌钙蛋白I 肌酸激酶同工酶
下载PDF
日常活动中缺血型ST段压低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贾三庆 刘卓敏 +1 位作者 李运乾 刘力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3年第5期263-265,共3页
本文通过对45例有一过性ST段压低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发现ST段压低时的室性心律失常与每日总缺血阵次及总缺血时间有密切关系。缺血期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恢复期。ST段压低时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6~12时最高。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下载PDF
多次短暂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沈岳良 夏强 +2 位作者 罗建根 陆源 黄德明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6期248-253,共6页
本实验应用离体大鼠Langendorff灌流模型,研究连续多次短暂缺血预处理(IP)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在多次短暂IP期间,ERP短时延长,无自发性心室颤动发生。经IP后的再次缺血-复灌期间,心室颤动阈升高,... 本实验应用离体大鼠Langendorff灌流模型,研究连续多次短暂缺血预处理(IP)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在多次短暂IP期间,ERP短时延长,无自发性心室颤动发生。经IP后的再次缺血-复灌期间,心室颤动阈升高,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提示在离体大鼠心脏中,多次短暂IP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心肌保护 预处理
下载PDF
度洛西汀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7
12
作者 蔡茜茜 徐旭仲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第4期19-23,共5页
目的 探讨度洛西汀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30只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度洛西汀组(Dulo组)。IR组大鼠左前降支结扎30min后再灌注120min,Dulo组大鼠结扎左前... 目的 探讨度洛西汀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30只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度洛西汀组(Dulo组)。IR组大鼠左前降支结扎30min后再灌注120min,Dulo组大鼠结扎左前降支30min前腹腔注射盐酸度洛西汀40mg/kg,之后处理同IR组,Sham组仅暴露左前降支,未行结扎。二导联心电监测并记录3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应用Lab Chart8软件分析心电图参数。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对比IR组及Dulo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蛋白免疫印迹试验检测各组心脏组织Akt、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caspase-3、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1、SOD2和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 43)蛋白改变。结果 与IR组比较,缺血期Dulo组大鼠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和室性心动过速次数减少(P<0.05);再灌注期Dulo组的室性心动过速减少(P<0.05),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度洛西汀抑制缺血和再灌注所致校正后Q-T间期(QTc)的延长(P<0.05),并减小心肌梗死面积(P<0.05)。度洛西汀抑制Akt和Erk蛋白的磷酸化,减少cleaved caspase-3、cytochrome C蛋白表达并增加SOD1、SOD2和Cx43蛋白表达。结论 度洛西汀降低Akt和Erk蛋白磷酸化,抑制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减低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减少梗死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洛西汀 缺血再灌注损伤 室性心律失常 氧化应激
下载PDF
缺血性J波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被引量:8
13
作者 封盼攀 马康华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1年第2期188-190,共3页
J波是指心电图上QRS波群与ST段交界处的转折,急性心肌缺血时也可出现J波,称为缺血性J波。缺血性J波是急性心肌缺血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警指标,现就缺血性J波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缺血性J波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跨壁复极离散度 T波峰-末间期
下载PDF
交感神经调节失衡与缺血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曹艳杰 贾国良 +4 位作者 胡涛 李兰荪 张荣庆 王跃民 程何祥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6期418-420,共3页
为探讨急性心肌缺血后 ,交感神经对心室肌不同部位复极时程的调节及其与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制备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分离、结扎并剪断双侧颈迷走、心交感神经 ,电刺激心交感神经远端。心室复极时程以心外膜电图 (EPG)的QT间期及采... 为探讨急性心肌缺血后 ,交感神经对心室肌不同部位复极时程的调节及其与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制备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分离、结扎并剪断双侧颈迷走、心交感神经 ,电刺激心交感神经远端。心室复极时程以心外膜电图 (EPG)的QT间期及采用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的动作电位时程 (APD90 、APD50 )表示。结果 :交感神经刺激使正常心室肌不同部位的QT间期、APD90 、APD50 均有明显缩短 (P <0 .0 5 ) ;不同部位心肌复极时程对交感神经刺激的反应性没有明显区别。急性心肌缺血后 ,交感神经刺激使缺血区QT间期、APD90 明显缩短 ,而非缺血区则无明显变化 ;非缺血区的QT间期、APD90 对交感神经刺激的反应性较缺血区明显减小 (P <0 .0 5 )。心肌缺血后心室易损期明显延长 ,交感神经刺激后更为延长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缺血后 ,交感神经对非缺血区心室复极的调节作用减弱 ,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肌复极的不同步性更进一步增加 ,心室易损性增加 ,引起缺血性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间期 动作电位时程 缺血性心律失常 交感神经刺激 心室复极时程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岳莉英 李永慧 +1 位作者 王电烨 李胜建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489-491,共3页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设假手术组(n=8)、缺血再灌注组(n=8)及缺血后处理组(n=8)。全程监测心电图,再灌注结束后,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设假手术组(n=8)、缺血再灌注组(n=8)及缺血后处理组(n=8)。全程监测心电图,再灌注结束后,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半定量检测各组Cx43 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来评价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RT-PCR显示,缺血再灌注组与假手术组比较,Cx43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Cx43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监测心电图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的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的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缺血后处理能抑制由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室肌Cx43 mRNA降解,从而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室性心律失常 缝隙连接蛋白43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小檗碱抗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及其机理 被引量:4
16
作者 汪永孝 谭月华 盛宝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2年第5期440-444,共5页
静脉注射小檗碱(Ber)1~4mg/kg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抑制心肌LPO含量的异常升高。Ber 1、3和10μmol/L使肛尾肌Phe量效曲线平行右移,最大反应不变,Iog(x-1)对-log[B]作田的回归斜率为-1.06,表现为竞争性拮抗作用;但... 静脉注射小檗碱(Ber)1~4mg/kg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抑制心肌LPO含量的异常升高。Ber 1、3和10μmol/L使肛尾肌Phe量效曲线平行右移,最大反应不变,Iog(x-1)对-log[B]作田的回归斜率为-1.06,表现为竞争性拮抗作用;但使心肌Phe量效曲线左移。Ber 30μmol/L明显抑制缺氧再给氧所致迟后除极,完全消除异常电活动。故Ber抗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的重要机理在于阻止心肌氧自由基的损害和迟后除极的产生,西与α_1受体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心律失常 再灌注
下载PDF
166例冠心病患者活动平板试验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丽红 曲鹏 《医学与哲学(B)》 2010年第3期28-28,44,共2页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用Mar-quette Case16型活动平板系统测试,采用改良的Bruce方案。结果显示,偶发室早在单支狭窄和多支狭窄中无明显差异,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多支狭窄中较单支狭窄明显增高。冠...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用Mar-quette Case16型活动平板系统测试,采用改良的Bruce方案。结果显示,偶发室早在单支狭窄和多支狭窄中无明显差异,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多支狭窄中较单支狭窄明显增高。冠心病患者出现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提示病变严重或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运动试验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缺血性心肌病左室重构和心功能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楚涛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87-288,293,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120例ICM患者分别按左心功能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le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分组,分析各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ICM...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120例ICM患者分别按左心功能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le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分组,分析各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ICM患者的复杂型室性早搏、室内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并发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与LVEDd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杂型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与左心功能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室内传导阻滞以及室性早搏并发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与左心功能无关,差异无显著性(P>0.05);简单型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与LVEDd和左心功能无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CM患者复杂型室性早搏发生与LVEDd及心功能有明显相关性,LVEDd重度增大者更易发生室性早搏及室内传导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肌病 心室重构 心室功能 心律失常
下载PDF
联用沙棘和莫雷西嗪治疗缺血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茅尧生 《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 1997年第7期289-292,共4页
目的:观察沙棘抗缺血性快速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疗效。方法:将102例合并室速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应用莫雷西嗪(MCZ)加沙棘,对照组(56例)单用MCZ。治疗3周。结果:治疗组对室性早搏(室... 目的:观察沙棘抗缺血性快速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疗效。方法:将102例合并室速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应用莫雷西嗪(MCZ)加沙棘,对照组(56例)单用MCZ。治疗3周。结果:治疗组对室性早搏(室早)、室速显效率65.2%,有效率26.1%,总有效率91.3%,明显高于对照组(42.9%,17.9%和60.7%,P均<0.01)。结论:沙棘能增强MCZ的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并有显著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脂、调理血脂蛋白及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尤其适用于缺血性心脏病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莫雷西嗪 缺血性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fQRS波、Tp-e间期及缺血性J波在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黄飞燕 丁晓梅 《安徽医药》 CAS 2014年第8期1413-1415,共3页
fQRS被视为心肌瘢痕的标记,心肌纤维化导致心肌动作电位的缓慢和不均一。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e间期)代表心室复极化离散,被公认为反映跨室壁离散度的诊断性指标。缺血性J波是由心肌缺血损伤导致的瞬时外向钾离子流(Ito)增强引起。上... fQRS被视为心肌瘢痕的标记,心肌纤维化导致心肌动作电位的缓慢和不均一。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e间期)代表心室复极化离散,被公认为反映跨室壁离散度的诊断性指标。缺血性J波是由心肌缺血损伤导致的瞬时外向钾离子流(Ito)增强引起。上述可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高危预警指标。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fQRS波 TP-E间期 缺血性J波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