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Qiangli Dingxuan Tablet on Cerebral Hemodynamics and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in Vertigo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1
作者 邓立军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8年第3期21-27,共7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Qiangli Dingxuan Tablet on cerebral hemodynamics and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in vertigo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METHODS: A total of 120 vertigo p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Qiangli Dingxuan Tablet on cerebral hemodynamics and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in vertigo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METHODS: A total of 120 vertigo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60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Qiangli Dingxuan Table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 the improvement of vertigo(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 the hemodynamic index(Basilar artery blood flow velocity(BA), left vertebroarterial artery(LVA), and the average blood flow velocity of right vertebroarterial artery(RVA)) and the changes in 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 of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or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 0.05). The DHI and DAR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P < 0.05), and the degree of reduction was more obviou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P < 0.05). The levels of BA, LVA and RVA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P < 0.05), and the levels of BA, LVA and RV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 The indexes of BAEP latency I, II, III and indexes of BAEP peak latency I-III, III-V, IV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P < 0.05). Besides, the decrease of BAEP index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 No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Qiangli Dingxuan Tablet is able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erebral hemodynamics and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of patients with PCIV, and quickly relieve vertigo. It is safe and reliable and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Qiangli Dingxuan TABLET Cerebral HEMODYNAMICS 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下载PDF
熄风化痰止眩汤联合悬灸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朱建 王缘 +1 位作者 桑穆惠 范涛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1期101-105,共5页
目的探讨熄风化痰止眩汤联合悬灸对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江阴市中医院脑病科中医收治的81例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各27例。其中中药组患... 目的探讨熄风化痰止眩汤联合悬灸对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江阴市中医院脑病科中医收治的81例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各27例。其中中药组患者服用熄风化痰止眩汤,悬灸组患者采用悬灸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熄风化痰止眩汤及悬灸联合治疗。各组治疗周期为4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眩晕症状评分[Berg平衡表(BBS)评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脑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和右椎动脉(RVA)]、中医症状积分。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2.60%(25/27),中药组为70.37%(19/27),悬灸组为74.07%(20/27),联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和悬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BBS评分明显高于中药组和悬灸组,而DARS评分显著低于中药组和悬灸组(P<0.05);联合组BA、LVA、RVA明显高于中药组和悬灸组(P<0.05);中医症状积分在联合组明显低于中药组和悬灸组(P<0.05)。结论熄风化痰止眩汤联合悬灸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后循环血流和眩晕症状,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熄风化痰止眩汤 悬灸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血栓通联合天麻素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3
作者 施盈盈 顾卫卫 《中国药师》 CAS 2024年第3期447-454,共8页
目的 探究使用血栓通联合天麻素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PCIV)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在启东市人民医院就诊的PCIV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血栓通300 mg,ivgtt,试... 目的 探究使用血栓通联合天麻素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PCIV)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在启东市人民医院就诊的PCIV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血栓通300 mg,ivgtt,试验组在给予血栓通的基础上联合天麻素0.6 g,ivgtt,两组均治疗15d。采用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眩晕患者问卷自评表(UCLA-DQ)、视觉性眩晕量表(VVAS)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眩晕症状治疗情况。检测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评估血管内皮功能;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评估炎症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记录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平均血液流速。结果 研究共纳入PCIV患者96例,每组各48例。治疗后,试验组UCLADQ、VVA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血Hcy、ET-1、hs-CRP、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但NO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平均血液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血栓通联合天麻素较单用血栓通能显著改善PCIV患者的眩晕症状,还能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因子,促进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 天麻素注射液 血管内皮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基于Nrf2/HO-1通路探讨藏红花素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大鼠的影响及机制
4
作者 王超慧 赵萍 +4 位作者 王慧娟 薛靖 曹妍 霍会永 李军涛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3期528-533,560,共7页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大鼠的影响,并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通路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大鼠的影响,并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通路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藏红花素(60 mg/kg)组、ML385(Nrf2抑制剂,30 mg/kg)组和藏红花素(60 mg/kg)+ML385(30 mg/kg)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通过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和右侧锁骨下动脉构建PCIV动物模型。各组分别1次/d连续治疗1周后,通过电刺激逃避实验考察大鼠眩晕症状程度,检测前庭神经核血流量、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参数[聚集指数(Erythrocyte aggregation index,EAI)、红细胞刚性指数(Index of rigidity of erythrocyte,IR)、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脑组织乳酸(Lactic acid,Lac)、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胞浆NF-κB p65、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藏红花素组电刺激逃避潜伏期缩短,前庭神经核血流量升高,全血黏度、血浆黏度、EAI、IR、HCT、ESR降低;脑组织结构疏松,神经元数量减少,空泡变性、胞核偏移、核膜边界不清等病理变化明显改善;脑组织Lac、LDH、IL-1β、IL-6、TNF-α、MDA含量降低,SOD、CAT活性升高,Nrf2、HO-1表达量升高,胞核NF-κB p65表达量和胞核NF-κB p65/胞浆NF-κB p65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L385作用与藏红花素相反,ML385组眩晕症状及其他检测指标变化较模型组更加严重。ML385可明显逆转藏红花素对PCIV大鼠眩晕症状、前庭神经核血流量的改善作用及Nrf2、HO-1、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等其他指标的调控作用。结论藏红花素可改善PCIV大鼠眩晕症状和前庭神经核血流量,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减轻脑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通路、抑制NF-κB核转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红花素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前庭血流量 Nrf2/HO-1通路 NF-κB
下载PDF
腹针结合常规针刺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5
作者 刘青松 慈玉莹 +1 位作者 迟文成 邹香妮 《河北中医》 2024年第5期804-808,814,共6页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常规针刺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1例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51例同时联合腹针+常规针刺法治疗。2组均以6天为1个...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常规针刺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1例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51例同时联合腹针+常规针刺法治疗。2组均以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S)评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统计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安全性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2%(47/51),对照组总有效率76.5%(39/5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DHI-S、DAR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双侧颈动脉、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NO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ET-1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结合常规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够迅速缓解眩晕症状,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安全性高,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针刺疗法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
下载PDF
血塞通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影响
6
作者 崔阳阳 孙艳雷 刘德翠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血塞通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南京市中医院全科门诊治疗的1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西药组和中西联合药物组,每组各纳入80例,西药组患者采用甲... 目的:探讨血塞通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南京市中医院全科门诊治疗的1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西药组和中西联合药物组,每组各纳入80例,西药组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中西联合药物组采用血塞通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采用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眩晕障碍调查量表(DHI)和眩晕病临床证候评价量表评估、血液流变学包括血浆黏度(PV)、全血黏度(WVB)和全血纤维蛋白原(FIB),脑血流动力学包括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和阻力系数(RI)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中西联合药物组患者的DARS、DHI量表评分和眩晕病临床证候评价量表评分均较西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联合药物组PV、WVB和FIB水平均较西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联合药物组LVA、RVA和BA水平较西药组高,RI水平较西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联合药物组寒战、心悸、皮疹、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率为10.00%,西药组为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血压黏稠度,并有效调节患者脑血流动力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血塞通 甲磺酸倍他司汀
下载PDF
滋水清肝饮联合脑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脑神经递质的影响
7
作者 李帆 周丽娟 张志军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4期755-758,763,共5页
目的 探讨滋水清肝饮联合脑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脑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河南省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目的 探讨滋水清肝饮联合脑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脑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河南省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脑活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滋水清肝饮治疗,疗程均为2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基底动脉和椎动脉血流速度及脑神经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含量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00%(46/50)高于对照组74.00%(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基底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基底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多巴胺、5-羟色胺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清多巴胺、5-羟色胺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结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经滋水清肝饮联合脑活素治疗,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脑部血流速度加快,神经递质含量增加,疗效显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水清肝饮 脑活素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脑神经递质
下载PDF
六味地黄汤结合敏使朗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观察
8
作者 林忠清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4期149-152,共4页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结合敏使朗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效果。方法选用本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接收的120例PCIV患者,通过双盲随机分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60例行敏使朗治疗的对照组,以及60例行六味地黄汤结合敏使朗治疗的观察组,...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结合敏使朗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效果。方法选用本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接收的120例PCIV患者,通过双盲随机分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60例行敏使朗治疗的对照组,以及60例行六味地黄汤结合敏使朗治疗的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和眩晕障碍表(DHI)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目眩头晕、耳聋耳鸣、乏力倦怠、头重如蒙、呕吐恶心等各项中医证候积分、DARS评分、DHI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基底动脉(BA)、右椎动脉(RVA)、左椎动脉(LVA)均较对照组更高,阻力系数(RI)更低(均P<0.05);观察组耳鸣、目眩头晕、呕吐恶心、视物旋转等各项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满意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PCIV经六味地黄汤、敏使朗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患者满意度较高,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更短,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敏使朗 六味地黄汤
下载PDF
镇肝熄风汤联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9
作者 石蓬莱 徐霖 《河北中医》 2024年第5期762-765,771,共5页
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联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4例肝阳上亢型PCIV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58例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中药组5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镇肝熄风汤治疗,针药... 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联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4例肝阳上亢型PCIV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58例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中药组5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镇肝熄风汤治疗,针药组58例在中药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耳尖放血治疗。3组均治疗4周。比较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各组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的血流平均速度(Vm)、动脉搏动指数(PI)],并统计3组临床疗效。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100%(58/58),中药组总有效率98.28%(57/58),对照组总有效率94.83%(55/58),针药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的Vm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针药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中药组(P<0.05);3组治疗后各动脉PI均降低(P<0.05),且针药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中药组(P<0.05)。3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药组治疗后均低于中药组、对照组(P<0.05)。结论镇肝熄风汤联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型PCIV具有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肝阳上亢 镇肝熄风汤 耳尖放血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效果
10
作者 郭亮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4期15-17,共3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88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在对...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88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水平、脑血流速度[脑前动脉(ACA)、椎基底动脉(BA)]、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眩晕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41/44),高于对照组的75.00%(3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GRP、CK-MB及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CA、BA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眩晕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H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学指标水平,加快脑血流速度,促进眩晕症状消失,效果优于倍他司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倍他司汀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基底动脉 血清学 脑血流速度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效果
11
作者 花振翔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4期107-109,共3页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倍他司汀治疗,研...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脑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56/60),高于对照组的80.00%(4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s-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脑动脉血流速度,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倍他司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银杏叶提取物 倍他司汀 炎性因子 脑动脉 血流速度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通督调神针刺结合化瘀通络灸治疗痰瘀阻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国庆 张玲 +6 位作者 朱玲玲 张君宇 童婷婷 王颖 柳刚 张利达 韩为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40-44,共5页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结合化瘀通络灸治疗痰瘀阻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再接受通督...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结合化瘀通络灸治疗痰瘀阻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再接受通督调神针刺和化瘀通络灸治疗,对照组患者再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痰瘀阻络证积分、静脉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计数,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分别脱落3、2例患者。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DHI评分、痰瘀阻络证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EPCs计数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DHI评分、痰瘀阻络证积分降低程度和EPCs计数升高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结合化瘀通络灸治疗PCIV的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痰瘀阻络证 通督调神针刺 化瘀通络灸 内皮祖细胞
下载PDF
守中定眩汤加减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13
作者 赵静 邓钰敏 +2 位作者 郭昶 周洪彬 陈荣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第20期1-3,7,共4页
目的观察守中定眩汤加减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收治的PCIV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定眩组(n=60)和三联组(n=60)。三联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 目的观察守中定眩汤加减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收治的PCIV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定眩组(n=60)和三联组(n=60)。三联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倍他司汀三联治疗,定眩组在三联组基础上给予守中定眩汤加减方治疗,2组均治疗14 d。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不良反应。结果定眩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三联组的83.33%(χ^(2)=5.926,P=0.015);治疗14 d后,2组患者左椎、右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定眩组高于三联组(P均<0.01);三联组与定眩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vs.10.00%,χ^(2)=0.436,P=0.509)。结论守中定眩汤加减方治疗PCIV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守中定眩汤加减方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眩晕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金丽 孔晓 李春红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1337-1340,1347,共5页
通过阅读整理古代眩晕文献,发现历代医家大多从风、火、痰、郁、虚这5个方面进行论治,概述了古代文献关于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并对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现代文献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眩晕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眩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颈源性眩晕 中医药 非药物疗法 研究进展 综述
下载PDF
颈椎横突旁针刺联合循经推拿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及脑血流量影响
15
作者 汪生志 柳刚 +2 位作者 欧小燕 李娜 朱玉侠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50-154,共5页
目的观察颈椎横突旁针刺联合循经推拿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三科门诊及住院60例PCIV患... 目的观察颈椎横突旁针刺联合循经推拿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三科门诊及住院60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每日5 mg,每晚1次,服用4周;治疗组采取颈椎横突旁针刺联合头颈部循经推拿法治疗,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推拿每次20 min,以上治疗各1次/d,6次/周,1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眩晕症状积分的变化;经颅多谱勒(TCD)测定左侧颅内外椎动脉(LVA)、右侧颅内外椎动脉(RVA)以及基底动脉(BA)的血管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参数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76.67%(P<0.05)。治疗后两组BA、LVA、RVA的Vs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Vd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治疗组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I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眩晕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横突旁针刺联合循经推拿法对PCIV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针刺改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提高脑组织血液供应有关,其治疗本病的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横突旁针刺 循经推拿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脑血流量
下载PDF
电针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模型大鼠可溶性SSAO/VAP-1释放的影响
16
作者 李华 李国徽 +2 位作者 王强 郭婕 张改月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第6期80-87,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模型大鼠可溶性SSAO/VAP-1释放及其调节的黏附分子和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PCIV模型大鼠运动功能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15只假手术组,其余30只大鼠...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模型大鼠可溶性SSAO/VAP-1释放及其调节的黏附分子和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PCIV模型大鼠运动功能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15只假手术组,其余30只大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大鼠模型,将造模完成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5只。于造模成功后开始电针干预“风池”“悬钟”,频率2 Hz,电流强度1 mA,20 min/次,1次/d,共干预10 d。干预当天开始记录大鼠的体征变化。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和干预后对各组大鼠进行平衡试验,采用眩晕测试测定大鼠跳台逃避潜伏时间。治疗结束后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脑皮质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SSAO/VAP-1及其粘附因子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观察大鼠脑皮质IκB-α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毛色灰暗,精神不振,反应迟钝,电针干预后大鼠机敏灵活,体质量增加(P<0.05),平衡试验阳性率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跳台逃避时间缩短(P<0.01);脑皮质形态、神经元细胞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修复;血样中可溶性SSAO/VAP-1表达水平下降(P<0.01);脑皮质中SSAO/VAP-1调节的粘附分子E-selectin、VCAM-1及炎症因子COX-2、SOD-1表达水平下降(P<0.05或P<0.01);IκB-α阳性表达升高(P<0.05)。结论:电针可改善PCIV模型大鼠眩晕症状及神经元形态结构与功能,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可溶性SSAO/VAP-1释放从而减少炎症细胞的循环募集、减弱炎症对血管的损伤、促进脑组织血循环通畅和前庭血流正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电针 SSAO/VAP-1 粘附分子 超氧化物歧化酶 IΚB-Α
下载PDF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CGRP、ET-1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田丽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7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其对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比组和研究组,各60例。参比组患者给予盐酸倍他司汀...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其对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比组和研究组,各60例。参比组患者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参比组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生化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GRP、ET-1、ET-1/CGRP]、眩晕情况[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系统(DARS)评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参比组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VEGF、ET-1、ET-1/CG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CGRP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VEGF(24.65±4.71)ng/L、ET-1(134.58±11.76)ng/L、ET-1/CGRP(4.62±0.70)低于参比组的(38.74±5.29)ng/L、(165.79±14.82)ng/L、(8.46±0.58),CGRP(31.62±4.70)ng/L高于参比组的(25.46±3.5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DARS评分、DH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DARS评分(2.76±0.43)分、DHI评分(52.39±4.12)分低于参比组的(4.58±0.39)、(69.70±8.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可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生化指标水平,减轻眩晕症状,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醒脑静注射液 倍他司汀 内皮素-1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下载PDF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络型)患者CGRP、ET-1、血液黏度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宝爱 徐玉婷 +4 位作者 韦辉燕 张春玲 王瑜 符文雄 银罗熙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3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络型)患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血液黏度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于该院就诊的12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络型)患者,根据随机... 目的:探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络型)患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血液黏度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于该院就诊的12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络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G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ET-1水平变化,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善情况,脑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和右椎动脉(RVA)]改善情况,眩晕障碍量表(DHI)、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GRP、SOD水平较对照组更高,ET-1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全血高切黏度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血流速度(BA、LVA和RVA)较对照组更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DHI评分较对照组更低,SF-36、BB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24%(60/63),高于对照组的77.78%(4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络型)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的效果显著,可调节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流动力学,促进脑部血供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痰瘀阻络型 血管内皮功能 血液黏度 脑血流速度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通神复脑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眩晕程度、血液黏度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19
作者 历金财 罗清杰 +2 位作者 卢芳环 赵雪玲 李娟梅 《中国药师》 CAS 2023年第10期97-103,共7页
目的观察通神复脑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眩晕程度、血液黏度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PCIV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神复脑丸治疗。治疗2周后,... 目的观察通神复脑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眩晕程度、血液黏度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PCIV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神复脑丸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与药品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眩晕程度(眩晕评估量表、眩晕障碍调查表)、血液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清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共纳入PCIV患者87例,其中试验组44例,对照组43例。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对照组的76.7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眩晕评估量表和眩晕障碍调查表评分、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清D-二聚体水平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神复脑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有效提高PCIV临床疗效,减轻眩晕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神复脑丸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眩晕程度 血液黏度 D-二聚体
下载PDF
基于藏象学说以五脏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20
作者 吴平岭 赵峰 虞鹤鸣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649-652,共4页
眩晕是后循环缺血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近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具有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的特点。目前西医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针对后循环缺血基础病进行对症治疗,治疗较为局限且疗效欠佳,而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独特的... 眩晕是后循环缺血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近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具有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的特点。目前西医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针对后循环缺血基础病进行对症治疗,治疗较为局限且疗效欠佳,而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基于藏象学说理论,通过脏腑辨证,结合临床经验,从五脏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通过调理五脏虚实,调和阴阳,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藏象学说 脏腑辨证 五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