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吡格列酮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及胰岛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2015年9月—2017年1月在该院门诊接受治疗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盐酸二甲双胍肠...目的探究吡格列酮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及胰岛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2015年9月—2017年1月在该院门诊接受治疗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吡格列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血脂水平、胰岛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TC(3.87±0.40)mmol/L、TG(1.42±0.20)mmol/L、FPG(6.94±0.36)mmol/L、2 h PG(12.28±1.26)mmol/L、HOMA-IR(3.43±0.45)、C肽(0.46±0.13)ng/m L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OMA-B(1.94±0.18)高于对照组(1.56±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有效改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指标和糖脂代谢水平,安全性较高。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不同胰岛素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对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 66例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停用原口服降糖药,改用格列吡嗪,并同时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IG)或...目的探讨不同胰岛素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对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 66例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停用原口服降糖药,改用格列吡嗪,并同时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IG)或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分别设为IG组和NPH组,各33例。治疗4个月后采用免疫比浊抑制分析法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2 h CP),记录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2 h PG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FPG、2 h P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G组治疗后FCP、2 h CP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和NPH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PH组治疗前后FCP、2 h C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G组的低血糖发生率为6.06%明显低于NPH组的2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45,P<0.05)。结论 IG或NPH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均可有效控制血糖,但IG还能改善胰岛功能,且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对其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治疗,实验...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对其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治疗,实验组采用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情况、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所取得的效果不同,CSII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恢复胰岛β细胞的功能,对改善胰岛素抵抗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对比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中医分期辨证论治对血糖达标和胰岛素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根据2013年4月—2015年3月该院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来分析研究,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50例。对照组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观察组使用胰岛素和...目的对比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中医分期辨证论治对血糖达标和胰岛素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根据2013年4月—2015年3月该院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来分析研究,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50例。对照组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观察组使用胰岛素和中医分期辨证论治。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PG平均(6.30±1.33)mmol/L,2 h PG平均(8.03±1.34)mmol/L,Hb A1c平均(6.22±0.42)mmol/L;对照组分别为(7.79±1.27)mmol/L,(10.01±1.83)mmol/L,治疗后(7.21±0.74)mmol/L;两组的FPG、2 h PG及Hb A1c均有所降低,观察组较为明显,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36例,达标率72.0%;对照组达标21例,达标率为42.0%,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低血糖次数(5.15±0.72)次、高血糖次数(21.32±2.78)次,对照组为(9.23±0.23)次、(30.37±3.02)次,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分期辨证论治对血糖控制效果突出,能够提升患者的血糖达标率,降低低血糖和高血糖发生率,改善胰岛素功能。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吡格列酮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及胰岛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2015年9月—2017年1月在该院门诊接受治疗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吡格列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血脂水平、胰岛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TC(3.87±0.40)mmol/L、TG(1.42±0.20)mmol/L、FPG(6.94±0.36)mmol/L、2 h PG(12.28±1.26)mmol/L、HOMA-IR(3.43±0.45)、C肽(0.46±0.13)ng/m L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OMA-B(1.94±0.18)高于对照组(1.56±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有效改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指标和糖脂代谢水平,安全性较高。
文摘目的探讨不同胰岛素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对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 66例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停用原口服降糖药,改用格列吡嗪,并同时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IG)或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分别设为IG组和NPH组,各33例。治疗4个月后采用免疫比浊抑制分析法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2 h CP),记录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2 h PG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FPG、2 h P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G组治疗后FCP、2 h CP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和NPH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PH组治疗前后FCP、2 h C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G组的低血糖发生率为6.06%明显低于NPH组的2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45,P<0.05)。结论 IG或NPH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均可有效控制血糖,但IG还能改善胰岛功能,且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文摘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对其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治疗,实验组采用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情况、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所取得的效果不同,CSII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恢复胰岛β细胞的功能,对改善胰岛素抵抗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文摘目的对比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中医分期辨证论治对血糖达标和胰岛素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根据2013年4月—2015年3月该院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来分析研究,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50例。对照组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观察组使用胰岛素和中医分期辨证论治。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PG平均(6.30±1.33)mmol/L,2 h PG平均(8.03±1.34)mmol/L,Hb A1c平均(6.22±0.42)mmol/L;对照组分别为(7.79±1.27)mmol/L,(10.01±1.83)mmol/L,治疗后(7.21±0.74)mmol/L;两组的FPG、2 h PG及Hb A1c均有所降低,观察组较为明显,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36例,达标率72.0%;对照组达标21例,达标率为42.0%,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低血糖次数(5.15±0.72)次、高血糖次数(21.32±2.78)次,对照组为(9.23±0.23)次、(30.37±3.02)次,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分期辨证论治对血糖控制效果突出,能够提升患者的血糖达标率,降低低血糖和高血糖发生率,改善胰岛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