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溪黄草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 被引量:6
1
作者 贺红 冼建春 +1 位作者 肖省娥 徐鸿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5-256,共2页
目的 探讨溪黄草 Isodon serra (Maxim.) Kudo离体培养的过程 ,为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奠定基础。方法 以溪黄草无菌苗的带节茎为外植体 ,采用 MT基本培养基 ,附加不同植物激素进行试验。结果 培养基中附加激素 BA有利于芽的发生 ;适宜... 目的 探讨溪黄草 Isodon serra (Maxim.) Kudo离体培养的过程 ,为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奠定基础。方法 以溪黄草无菌苗的带节茎为外植体 ,采用 MT基本培养基 ,附加不同植物激素进行试验。结果 培养基中附加激素 BA有利于芽的发生 ;适宜的 BA浓度为 1mg/L,出芽率高达 10 0 % ,且出芽数量多 ;基本培养基以完全的MT成分为好 ;生根培养基选择 MT+ 0 .2 m g/L NAA ,生根率为 10 0 % ;试管苗移栽 ,成活率为 90 %。结论 通过溪黄草离体培养的研究 ,获得了较高的植株再生频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黄草 离体培养 快速繁殖 中药
下载PDF
溪黄草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斤秀 高慧敏 +2 位作者 王智民 王维皓 付雪涛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07年第8期10-11,共2页
目的:研究溪黄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对溪黄草95%乙醇提取物进行色谱分离,根据色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nodosin(3),lasi-odonin(4),isodocarpin(5),α-葡萄糖... 目的:研究溪黄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对溪黄草95%乙醇提取物进行色谱分离,根据色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nodosin(3),lasi-odonin(4),isodocarpin(5),α-葡萄糖(6)。结论: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黄草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对新版药典溪黄草两种基原的研讨 被引量:1
3
作者 邓乔华 张为亮 +4 位作者 王德勤 姚小华 黄亦南 欧小辉 黄琳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12年第4期21-23,共3页
目的对新版药典附录Ⅲ首次收载溪黄草(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进行探讨。方法对两种原植物进行基原考证、形态描述、显微和薄层鉴定。结果溪黄草的两种基原植物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有显著差别。结论新版药典溪黄草两种基原值得商榷。
关键词 溪黄草 形态特征 显微鉴定 薄层
下载PDF
龟叶草不同化学组分对小鼠炎症抑制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朱晓红 王强 臧树良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24-1125,共2页
目的研究龟叶草不同化学组分对小鼠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肿胀法和醋酸致小鼠腹膜炎法来比较龟叶草的不同化学组分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2,5g/kg龟叶草水煎液、5g/kg龟叶草醇提液、5g/kg龟叶草总二萜提取液及5g/kg龟叶草多糖提... 目的研究龟叶草不同化学组分对小鼠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肿胀法和醋酸致小鼠腹膜炎法来比较龟叶草的不同化学组分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2,5g/kg龟叶草水煎液、5g/kg龟叶草醇提液、5g/kg龟叶草总二萜提取液及5g/kg龟叶草多糖提取液均能较明显的抑制小鼠耳肿胀,抑制率分别为40.09%,87.35%,37.95%,40.09%,29.53%。5g/kg龟叶草水煎液、5g/kg龟叶草醇提液、5g/kg龟叶草总二萜提取液及5g/kg龟叶草多糖提取液均能较明显的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膜炎,抑制率分别为66.45%,43.07%,39.71%,33.08%。结论龟叶草化学组分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醋酸致小鼠腹膜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叶草 抗炎 镇痛
下载PDF
溪黄草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的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少波 陈晓霞 +1 位作者 张秋莲 周建华 《解剖学研究》 CAS 2009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探讨溪黄草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的作用。方法选择代谢综合征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异常患者100例,按区组随机法分成2组,每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Ⅰ组和Ⅱ组均用溪黄草5g加凉开水60mL,保持50℃~6... 目的探讨溪黄草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的作用。方法选择代谢综合征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异常患者100例,按区组随机法分成2组,每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Ⅰ组和Ⅱ组均用溪黄草5g加凉开水60mL,保持50℃~60℃浸泡1h后饮服,连服28d,Ⅰ组每日服1次;Ⅱ组每日服2次,上下午各1次。Ⅰ组和Ⅱ组分别于治疗前1d、治疗后29d查ET、VwF、GMP-140、DD、hs-CRP和肝肾功能,治疗后第7、14、21天查肝肾功能。对照组于入选时查ET、VwF、GMP-140、DD、hs-CRP。2个治疗组治疗前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个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比较、组间分别比较。结果①治疗组Ⅰ和治疗组Ⅱ治疗前的ET、VwF、GMP-140、DD及hs-CRP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②治疗组Ⅰ和治疗组Ⅱ治疗前后的ET、VwF、GMP-140、DD及hs-CRP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治疗组Ⅰ与治疗组Ⅱ治疗后组间的ET、VwF、GMP-140、DD及hs-CR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溪黄草可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目的探讨溪黄草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的作用。方法选择代谢综合征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异常患者100例,按区组随机法分成2组,每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Ⅰ组和Ⅱ组均用溪黄草5g加凉开水60mL,保持50℃~60℃浸泡1h后饮服,连服28d,Ⅰ组每日服1次;Ⅱ组每日服2次,上下午各1次。Ⅰ组和Ⅱ组分别于治疗前1d、治疗后29d查ET、VwF、GMP-140、DD、hs-CRP和肝肾功能,治疗后第7、14、21天查肝肾功能。对照组于入选时查ET、VwF、GMP-140、DD、hs-CRP。2个治疗组治疗前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个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比较、组间分别比较。结果①治疗组Ⅰ和治疗组Ⅱ治疗前的ET、VwF、GMP-140、DD及hs-CRP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②治疗组Ⅰ和治疗组Ⅱ治疗前后的ET、VwF、GMP-140、DD及hs-CRP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治疗组Ⅰ与治疗组Ⅱ治疗后组间的ET、VwF、GMP-140、DD及hs-CR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溪黄草可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黄草 代谢综合征 血栓前状态 前炎性状态 标志物
下载PDF
不同采摘期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含量测定及提取工艺的研究
6
作者 郑巍 孙亮 +4 位作者 李伯妍 贾琳 董家潇 郭良君 金永生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17年第6期36-39,共4页
目的测定不同采摘时期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含量,考察最适采收期;研究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提取工艺。方法 H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_(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检测波长250 nm,流速1.0 ml... 目的测定不同采摘时期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含量,考察最适采收期;研究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提取工艺。方法 H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_(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检测波长25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5℃,进样量10μl;单因素试验法比对不同溶剂、不同提取方式对蓝萼甲素提取率的影响,正交试验法优选蓝萼甲素的乙醇提取工艺。结果 7月份采集的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含量最高;甲醇提取的蓝萼甲素含量最高为1.932 mg/g(n=3),95%乙醇次之为1.896 mg/g(n=3);乙醇提取蓝萼甲素的最佳工艺为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 h,提取1次,固/液比1∶15。结论蓝萼香茶菜最宜采摘时间为7月份;乙醇提取工艺安全、稳定、成本低,适合工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萼香茶菜 蓝萼甲素 提取 工艺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不同产地溪黄草中酚酸类成分测定和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龚建平 刘盼盼 +4 位作者 徐云龙 孙勇兵 陈烯 吴东 黄文平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7期1956-1959,共4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不同产地溪黄草中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和迷迭香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评价不同产地溪黄草质量的差异性。方法采用Cosmosil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1%冰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不同产地溪黄草中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和迷迭香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评价不同产地溪黄草质量的差异性。方法采用Cosmosil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1%冰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30 nm;进样量10μL。采集溪黄草中4个成分定量数据,运用SIMCA13.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辅助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OPLS)、聚类分析(HCA)进行判别。结果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和迷迭香酸分别在0.014~0.280、0.026~0.520、0.012~0.240、0.240~4.800μ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63%、99.08%、99.30%、101.23%,RSD值分别为0.92%、1.34%、2.05%、0.86%。经主成分分析得出,咖啡酸和迷迭香酸是两个不同产地溪黄草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 HPLC法同时测定溪黄草中4种酚酸类成分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和迷迭香酸较为稳定,其中咖啡酸、迷迭香酸可作为区分不同产地溪黄草的质量标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黄草 绿原酸 隐绿原酸 咖啡酸 迷迭香酸 高效液相色谱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