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twork pharmacology-based strategy to investigate 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 of Isodon serra(Maxim.)Hara for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被引量:1
1
作者 Weiwei Xie Xuqing Wen +4 位作者 Dedong Zhang Yuqian Zhang Zhiqing Zhang Yiran Jin Yingfeng Du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22年第4期250-263,共14页
Widely distributed in plants,ent-kaurane diterpenoids coul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flammatory.The most important active ingredient of Isodon serra(Maxim.)Hara is ent-kaurane diterpenoids,which contribute to the ant... Widely distributed in plants,ent-kaurane diterpenoids coul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flammatory.The most important active ingredient of Isodon serra(Maxim.)Hara is ent-kaurane diterpenoids,which contribute to the anti-inflammatory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Isodon serra.However,the ingredients,the active compounds,drug targets,inflammatory targets and exact molecular mechanism of Isodon serra in treating inflammatory are still unclear.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se the method of network pharmacological analysis to find the active compounds in Isodon serra.These active compounds match the library of ent-kaurane diterpenoids compounds we established,and we find all the eligible ent-kaurane diterpenoids compounds.Isodon serra related and anti-inflammatory targets were found and then combined to get intersection,which represented potential anti-inflammatory targets of active compounds in Isodon serra.Moreover,anti-inflammatory targets and active compounds targets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were merged to get th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intersection and core genes in anti-inflammatory target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For the anti-inflammatory targets of Isodon serra,Gene Ontology(GO)and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pathway analysis were executed to confirm gene functions of Isodon serra in antagonizing inflammation.Finally,TCMSP analysis identified 10 active compounds out of 48 ent-kaurane.The pathway analysis showed enrichment for different pathways like 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human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which were all connected to inflammatory.On the whole,the proposed method clearly identified the ent-kaurane diterpenoids of Isodon serra and the results gave the active compounds of Isodon serra for the first time.The combining use of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and network pharmacological methods could discover potential drug targets and reveal the biological process of TCM,which would open up a new approach in the study of TCM in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don serra(maxim.)Hara Network pharmacology Active compounds ent-Kaurane diterpenoids Inflammatory targets
原文传递
溪黄草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 被引量:6
2
作者 贺红 冼建春 +1 位作者 肖省娥 徐鸿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5-256,共2页
目的 探讨溪黄草 Isodon serra (Maxim.) Kudo离体培养的过程 ,为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奠定基础。方法 以溪黄草无菌苗的带节茎为外植体 ,采用 MT基本培养基 ,附加不同植物激素进行试验。结果 培养基中附加激素 BA有利于芽的发生 ;适宜... 目的 探讨溪黄草 Isodon serra (Maxim.) Kudo离体培养的过程 ,为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奠定基础。方法 以溪黄草无菌苗的带节茎为外植体 ,采用 MT基本培养基 ,附加不同植物激素进行试验。结果 培养基中附加激素 BA有利于芽的发生 ;适宜的 BA浓度为 1mg/L,出芽率高达 10 0 % ,且出芽数量多 ;基本培养基以完全的MT成分为好 ;生根培养基选择 MT+ 0 .2 m g/L NAA ,生根率为 10 0 % ;试管苗移栽 ,成活率为 90 %。结论 通过溪黄草离体培养的研究 ,获得了较高的植株再生频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黄草 离体培养 快速繁殖 中药
下载PDF
溪黄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方乐 陈德金 +3 位作者 冯秀丽 吴冲 林朝展 祝晨蔯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2-245,共4页
目的对溪黄草Isodon serra(Maxim.)Har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柱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经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溪黄草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诺多星(1)、毛果青茶菜素(2)、β-香树脂醇棕榈酸酯(3... 目的对溪黄草Isodon serra(Maxim.)Har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柱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经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溪黄草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诺多星(1)、毛果青茶菜素(2)、β-香树脂醇棕榈酸酯(3)、2-三十三酮(4)、三十烷酸对羟基苯乙酯(5)、腺苷(6)、丹酚酸B(7)、7-甲氧基香豆素(8)、伞形花内酯(9)、香草醛(10)、丁香酸(11)、香草酸(12)、绿原酸(13)、槲皮素-3,3′-二甲醚(14)。结论化合物3、4、5、6、7、8、9、12、13、14均为首次从溪黄草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黄草 化学成分 二萜 酚酸
下载PDF
溪黄草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斤秀 高慧敏 +2 位作者 王智民 王维皓 付雪涛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07年第8期10-11,共2页
目的:研究溪黄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对溪黄草95%乙醇提取物进行色谱分离,根据色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nodosin(3),lasi-odonin(4),isodocarpin(5),α-葡萄糖... 目的:研究溪黄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对溪黄草95%乙醇提取物进行色谱分离,根据色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nodosin(3),lasi-odonin(4),isodocarpin(5),α-葡萄糖(6)。结论: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黄草 化学成分
下载PDF
龟叶草不同化学组分对小鼠炎症抑制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朱晓红 王强 臧树良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24-1125,共2页
目的研究龟叶草不同化学组分对小鼠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肿胀法和醋酸致小鼠腹膜炎法来比较龟叶草的不同化学组分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2,5g/kg龟叶草水煎液、5g/kg龟叶草醇提液、5g/kg龟叶草总二萜提取液及5g/kg龟叶草多糖提... 目的研究龟叶草不同化学组分对小鼠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肿胀法和醋酸致小鼠腹膜炎法来比较龟叶草的不同化学组分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2,5g/kg龟叶草水煎液、5g/kg龟叶草醇提液、5g/kg龟叶草总二萜提取液及5g/kg龟叶草多糖提取液均能较明显的抑制小鼠耳肿胀,抑制率分别为40.09%,87.35%,37.95%,40.09%,29.53%。5g/kg龟叶草水煎液、5g/kg龟叶草醇提液、5g/kg龟叶草总二萜提取液及5g/kg龟叶草多糖提取液均能较明显的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膜炎,抑制率分别为66.45%,43.07%,39.71%,33.08%。结论龟叶草化学组分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醋酸致小鼠腹膜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叶草 抗炎 镇痛
下载PDF
对新版药典溪黄草两种基原的研讨 被引量:1
6
作者 邓乔华 张为亮 +4 位作者 王德勤 姚小华 黄亦南 欧小辉 黄琳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12年第4期21-23,共3页
目的对新版药典附录Ⅲ首次收载溪黄草(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进行探讨。方法对两种原植物进行基原考证、形态描述、显微和薄层鉴定。结果溪黄草的两种基原植物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有显著差别。结论新版药典溪黄草两种基原值得商榷。
关键词 溪黄草 形态特征 显微鉴定 薄层
下载PDF
溪黄草药材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叶姿 孟爽爽 +3 位作者 刘洋 詹若挺 王德勤 刘军民 《中药材》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77-1582,共6页
目的:分析和评价溪黄草药材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为其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线纹香茶菜2个变种的分类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观测来自23个居群的溪黄草、纤花香茶菜和狭基线纹香茶菜的9个表型性状,并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目的:分析和评价溪黄草药材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为其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线纹香茶菜2个变种的分类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观测来自23个居群的溪黄草、纤花香茶菜和狭基线纹香茶菜的9个表型性状,并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9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在居群内差异不明显,其中溪黄草表型性状变异系数为7.93%~31.24%,纤花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为7.78%~29.71%;主成分分析显示,前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溪黄草85.69%,纤花香茶菜和狭基线纹香茶菜81.78%,叶长宽比和千粒重均未被提取;系统聚类将溪黄草居群聚为3类,狭基线纹香茶菜未单独聚为一类,与纤花香茶菜一起聚为5类。结论:溪黄草药材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表型多样性,P2、P3、P7、P8、P10、P11、P18、P19居群长势较优,可考虑从中筛选优良种质;基于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纤花香茶菜与狭基线纹香茶菜差异不明显,建议将二者合并为纤花香茶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黄草 纤花香茶菜 狭基线纹香茶菜 表型多样性
下载PDF
溪黄草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的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少波 陈晓霞 +1 位作者 张秋莲 周建华 《解剖学研究》 CAS 2009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探讨溪黄草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的作用。方法选择代谢综合征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异常患者100例,按区组随机法分成2组,每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Ⅰ组和Ⅱ组均用溪黄草5g加凉开水60mL,保持50℃~6... 目的探讨溪黄草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的作用。方法选择代谢综合征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异常患者100例,按区组随机法分成2组,每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Ⅰ组和Ⅱ组均用溪黄草5g加凉开水60mL,保持50℃~60℃浸泡1h后饮服,连服28d,Ⅰ组每日服1次;Ⅱ组每日服2次,上下午各1次。Ⅰ组和Ⅱ组分别于治疗前1d、治疗后29d查ET、VwF、GMP-140、DD、hs-CRP和肝肾功能,治疗后第7、14、21天查肝肾功能。对照组于入选时查ET、VwF、GMP-140、DD、hs-CRP。2个治疗组治疗前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个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比较、组间分别比较。结果①治疗组Ⅰ和治疗组Ⅱ治疗前的ET、VwF、GMP-140、DD及hs-CRP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②治疗组Ⅰ和治疗组Ⅱ治疗前后的ET、VwF、GMP-140、DD及hs-CRP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治疗组Ⅰ与治疗组Ⅱ治疗后组间的ET、VwF、GMP-140、DD及hs-CR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溪黄草可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目的探讨溪黄草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的作用。方法选择代谢综合征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异常患者100例,按区组随机法分成2组,每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Ⅰ组和Ⅱ组均用溪黄草5g加凉开水60mL,保持50℃~60℃浸泡1h后饮服,连服28d,Ⅰ组每日服1次;Ⅱ组每日服2次,上下午各1次。Ⅰ组和Ⅱ组分别于治疗前1d、治疗后29d查ET、VwF、GMP-140、DD、hs-CRP和肝肾功能,治疗后第7、14、21天查肝肾功能。对照组于入选时查ET、VwF、GMP-140、DD、hs-CRP。2个治疗组治疗前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个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比较、组间分别比较。结果①治疗组Ⅰ和治疗组Ⅱ治疗前的ET、VwF、GMP-140、DD及hs-CRP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②治疗组Ⅰ和治疗组Ⅱ治疗前后的ET、VwF、GMP-140、DD及hs-CRP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治疗组Ⅰ与治疗组Ⅱ治疗后组间的ET、VwF、GMP-140、DD及hs-CR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溪黄草可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黄草 代谢综合征 血栓前状态 前炎性状态 标志物
下载PDF
溪黄草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黄珊珊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19,共3页
采用酶解去壁低渗法对溪黄草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溪黄草的核型公式为2 n=2 X=24=14 m+6 sm+4 s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 n=24=13 M 2+9 M 1+2 S,染色体组型为"2 A"型。这一细胞学结果可作为溪黄草与其它种... 采用酶解去壁低渗法对溪黄草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溪黄草的核型公式为2 n=2 X=24=14 m+6 sm+4 s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 n=24=13 M 2+9 M 1+2 S,染色体组型为"2 A"型。这一细胞学结果可作为溪黄草与其它种的区分依据,同时也为其开发和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黄草 染色体 核型分析
下载PDF
不同采摘期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含量测定及提取工艺的研究
10
作者 郑巍 孙亮 +4 位作者 李伯妍 贾琳 董家潇 郭良君 金永生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17年第6期36-39,共4页
目的测定不同采摘时期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含量,考察最适采收期;研究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提取工艺。方法 H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_(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检测波长250 nm,流速1.0 ml... 目的测定不同采摘时期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含量,考察最适采收期;研究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提取工艺。方法 H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_(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检测波长25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5℃,进样量10μl;单因素试验法比对不同溶剂、不同提取方式对蓝萼甲素提取率的影响,正交试验法优选蓝萼甲素的乙醇提取工艺。结果 7月份采集的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含量最高;甲醇提取的蓝萼甲素含量最高为1.932 mg/g(n=3),95%乙醇次之为1.896 mg/g(n=3);乙醇提取蓝萼甲素的最佳工艺为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 h,提取1次,固/液比1∶15。结论蓝萼香茶菜最宜采摘时间为7月份;乙醇提取工艺安全、稳定、成本低,适合工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萼香茶菜 蓝萼甲素 提取 工艺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溪黄草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的作用
11
作者 刘少波 陈晓霞 +1 位作者 张秋莲 周建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10期1154-1155,共2页
目的探讨溪黄草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的作用。方法选择代谢综合征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异常患者100例,按区组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50名。Ⅰ组和Ⅱ组均用溪黄草5g加凉开水60mL,保持5... 目的探讨溪黄草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的作用。方法选择代谢综合征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异常患者100例,按区组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50名。Ⅰ组和Ⅱ组均用溪黄草5g加凉开水60mL,保持50℃~60℃浸泡1h后饮服,连服28d,Ⅰ组每日服1次;Ⅱ组每日服2次,上下午各1次。Ⅰ组和Ⅱ组分别于治疗前1d、治疗后29d查内皮素(ET)、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D-二聚体(D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肝肾功能,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查肝肾功能。观察比较各组ET、VwF、GMP-140、DD。结果Ⅰ组和Ⅱ组治疗前ET、VwF、GMP-140、DD及hs-CRP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和Ⅱ组治疗后ET、VwF、GMP-140、DD及hs-C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溪黄草可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黄草 代谢综合征 血栓前状态 前炎性状态 标志物
下载PDF
基于氧化应激探讨溪黄草总二萜保护肝脏线粒体、抗氧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何国林 林曦 +3 位作者 吴仕娇 王碧君 熊天琴 祝晨蔯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1-126,共6页
目的:观察溪黄草总二萜的保肝作用。方法:制备乙醇损伤L-02细胞模型,考察总二萜对受损细胞ALT、AST泄漏量的影响。复制两种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分离血清检测转氨酶活性,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提取肝脏线粒体检测MMP、MPTP开放程度、M... 目的:观察溪黄草总二萜的保肝作用。方法:制备乙醇损伤L-02细胞模型,考察总二萜对受损细胞ALT、AST泄漏量的影响。复制两种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分离血清检测转氨酶活性,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提取肝脏线粒体检测MMP、MPTP开放程度、Mn-SOD活力、8-OHd G水平、呼吸链复合物Ⅰ、复合物Ⅲ活性。肝匀浆测定MDA水平和GSH、GSH-Px活力。RT-PCR检测大鼠肝组织中Nrf2、Bach1、HO-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组织HO-1总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实验显示,溪黄草总二萜5.00、10.00、20.00μg/ml给药组有降低受损L-02细胞转氨酶泄漏的趋势。动物实验显示,溪黄草总二萜25.0、50.0、100.0 mg/kg治疗组动物血清转氨酶水平均明显下降,肝细胞水肿减轻,病理分级下降。溪黄草总二萜25.0、100.0 mg/kg治疗组动物肝脏线粒体Mn-SOD、ComplexⅠ、ComplexⅢ活性上升;50.0 mg/kg治疗组MPTP开放被抑制、8-OHd G水平下降。溪黄草总二萜25.0、50.0、100.0 mg/kg治疗组动物肝匀浆中MDA水平下降,GSH、GSH-Px活力升高。溪黄草总二萜50.0、100.0 mg/kg治疗组大鼠肝组织中HO-1 mRNA、总蛋白表达水平上升。结论:溪黄草总二萜在细体内外实验中显示均具有明确的保肝作用,其保肝作用与保护肝脏线粒体、调控肝脏内源性抗氧化酶系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黄草总二萜 急性肝损伤 氧化应激 肝脏线粒体
原文传递
不同产地溪黄草中酚酸类成分测定和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龚建平 刘盼盼 +4 位作者 徐云龙 孙勇兵 陈烯 吴东 黄文平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7期1956-1959,共4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不同产地溪黄草中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和迷迭香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评价不同产地溪黄草质量的差异性。方法采用Cosmosil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1%冰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不同产地溪黄草中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和迷迭香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评价不同产地溪黄草质量的差异性。方法采用Cosmosil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1%冰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30 nm;进样量10μL。采集溪黄草中4个成分定量数据,运用SIMCA13.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辅助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OPLS)、聚类分析(HCA)进行判别。结果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和迷迭香酸分别在0.014~0.280、0.026~0.520、0.012~0.240、0.240~4.800μ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63%、99.08%、99.30%、101.23%,RSD值分别为0.92%、1.34%、2.05%、0.86%。经主成分分析得出,咖啡酸和迷迭香酸是两个不同产地溪黄草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 HPLC法同时测定溪黄草中4种酚酸类成分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和迷迭香酸较为稳定,其中咖啡酸、迷迭香酸可作为区分不同产地溪黄草的质量标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黄草 绿原酸 隐绿原酸 咖啡酸 迷迭香酸 高效液相色谱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