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 被引量:15
1
作者 何川 张鹏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51-655,共5页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并经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复查全脑DSA,临床随访12~24个月。结果4例患者中,3例采用PIC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1例采用双向双导管技术保护PICA。对4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PICA通畅,无缺血症状;6个月造影显示动脉瘤无复发,PICA通畅,无狭窄;12~24个月随访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在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使用P I C 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和双向双导管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保护P I C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小脑后下动脉 支架 双导管技术
下载PDF
孤立性小脑后下动脉夹层的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表现 被引量:1
2
作者 谢珊珊 冉云彩 +4 位作者 王潇 刘娟芳 付其昌 张勇 程敬亮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2-536,共5页
目的:分析孤立性小脑后下动脉夹层(PICA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8例经临床诊断为孤立性PICAD的患者,分析其临床和磁共振影像资料。结果:8例PICAD患者中男7例,女1例,年龄31~65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1例,右侧7例;1... 目的:分析孤立性小脑后下动脉夹层(PICA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8例经临床诊断为孤立性PICAD的患者,分析其临床和磁共振影像资料。结果:8例PICAD患者中男7例,女1例,年龄31~65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1例,右侧7例;1例急性期,4例亚急性早期,3例亚急性晚期。PICA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特点如下:①血管外径扩张伴壁间血肿;②血管外径串珠样改变并腔内血栓形成;③管腔增粗并腔内血栓形成;④壁间血肿或腔内血栓多呈明显强化。结论:PICAD在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上具有一定特征性。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有助于PICAD的诊断,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 夹层 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报告
3
作者 戴琳孙 连葆强 +1 位作者 何理盛 康德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07-1408,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9岁。因"反复头痛3d余",于2013年4月26日收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患者3d前突发头痛,于当地医院治疗,颅脑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行颅脑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示...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9岁。因"反复头痛3d余",于2013年4月26日收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患者3d前突发头痛,于当地医院治疗,颅脑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行颅脑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示:"右侧椎动脉颅内段血管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血管内介入治疗 支架
下载PDF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徐建国 朱巍巍 +2 位作者 李吻 陈罡 王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5-121,共7页
目的初步分析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载瘤动脉闭塞术和保留载瘤动脉通畅的重建性手术(单纯支架置入术、支架辅助... 目的初步分析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载瘤动脉闭塞术和保留载瘤动脉通畅的重建性手术(单纯支架置入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41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血管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动脉瘤的长径、是否位于椎动脉优势侧、与同侧小脑后下动脉的关系)、治疗结果、随访资料等。动脉瘤分型:(1)根据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的毗邻关系分为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型、小脑后下动脉累及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型;(2)根据优势侧椎动脉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分为对侧优势型、同侧优势型、共同优势型;(3)根据形态学表现分为偏侧型、全周型。治疗的安全性以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动脉瘤破裂出血、脑梗死)进行评估。影像学随访采用MR血管成像(MRA)和(或)DSA,临床预后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术后6个月行DSA随访,此后每1~2年行MRA及临床随访。DSA随访治愈(改良Raymond分级Ⅰ级)为动脉瘤不显影,改善(改良Raymond分级Ⅱ级)为动脉瘤显影小于1/3,栓塞不全(改良Raymond分级Ⅲ级)为动脉瘤显影大于1/3。复发为动脉瘤显影较术后即刻增多。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评估,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结果4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中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治疗9例,2例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术,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30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3/41),其中2例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于术后1周内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而致死亡,病死率为4.9%(2/41);1例患者为右侧舌回新发脑梗死。4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有39例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DSA随访,影像学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DSA结果显示,动脉瘤治愈28例(68.3%),改善7例(17.1%),栓塞不全4例(9.8%);复发3例(7.3%),为小脑后下动脉累及型,且均为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者。闭塞载瘤动脉或单纯支架置入术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破裂或复发。术后6个月,41例患者完成了临床随访,预后良好37例(90.2%),预后不良4例(9.8%)。结论初步分析显示,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方案安全、有效,但该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椎动脉破裂 血管内治疗 支架辅助 小脑后下动脉 椎动脉闭塞
下载PDF
枕下正中经小脑延髓裂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解虎涛 程宏伟 +3 位作者 李长元 吴炳山 单明 梅照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555-558,共4页
目的通过枕下正中经小脑延髓裂锁孔入路对第四脑室及其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共20侧)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枕下正中经小脑延髓裂锁孔入路,使用显微镜对第四脑室及其周围组织结构进行解剖、观察... 目的通过枕下正中经小脑延髓裂锁孔入路对第四脑室及其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共20侧)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枕下正中经小脑延髓裂锁孔入路,使用显微镜对第四脑室及其周围组织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和相关数据测定。结果 (1)枕下正中经小脑延髓裂锁孔入路可暴露第四脑室底、外侧隐窝、中脑导水管开口和脑干侧方等。(2)该入路可暴露的第四脑室底长度(37.73±0.77)mm,宽度(17.12±0.52)mm,面积(319.70±14.25)mm^2。(3)10具尸头共发现小脑后下动脉(PICA)19侧,PICA缺如1侧。同一标本双侧PICA直径差异较大,PICA下袢位置的变异也较大。结论 (1)枕下正中经小脑延髓裂锁孔入路对第四脑室的暴露范围与常规小脑延髓裂入路相仿,但存在显露角度受限、深部结构视野不佳等不足。(2)PICA与小脑延髓裂关系密切,且PICA走行分布复杂多变,术中应仔细辨认,避免误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路 小脑延髓裂 锁孔 第四脑室 小脑后下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解剖
下载PDF
闭塞法治疗破裂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贺西亮 辛涛 +1 位作者 潘源 丰育功 《齐鲁医学杂志》 2014年第6期505-506,509,共3页
目的探讨同时闭塞动脉瘤及载廇动脉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及并发症,并分析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位置关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13例,其中PICA远端动脉瘤8例,PICA近端动脉瘤5例,采用弹簧圈... 目的探讨同时闭塞动脉瘤及载廇动脉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及并发症,并分析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位置关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13例,其中PICA远端动脉瘤8例,PICA近端动脉瘤5例,采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体,并采用膨胀圈栓塞系统HydroCoil或COOK公司栓塞弹簧圈同时闭塞夹层动脉瘤及载廇动脉。临床随访2~36个月,4例采用DSA随访。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全部病人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完全,PICA通畅;术后早期发生WALLENBEEG综合征1例,病变位于PICA近端,临床随访无再出血病人。结论闭塞法虽然对防止再出血疗效确实,但是容易引起穿支血管闭塞,导致延髓梗死,尤其是PICA近端的病变;随着血管内重建技术的不断进步,闭塞法应该慎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动脉瘤 夹层 栓塞 治疗性 小脑后下动脉
下载PDF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俊宏 厉华 +2 位作者 杨洪宽 陈如东 于加省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0年第5期521-524,共4页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后循环缺血的原因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在各种类型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以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难度最大。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开颅手术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后循环缺血的原因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在各种类型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以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难度最大。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开颅手术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内科保守治疗。该文就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开颅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孤立性小脑后下动脉夹层1例报告并文献回顾
8
作者 马红 张燕 +3 位作者 李文玲 成江 马薇 冯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826-828,共3页
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是椎动脉的重要分支,其近端发出供应延髓的穿支血管,远端发出供应小脑半球的分支血管,PICA闭塞可以造成延髓及小脑半球的缺血或梗死,甚至导致患者死亡。PICA区梗死的病因机制... 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是椎动脉的重要分支,其近端发出供应延髓的穿支血管,远端发出供应小脑半球的分支血管,PICA闭塞可以造成延髓及小脑半球的缺血或梗死,甚至导致患者死亡。PICA区梗死的病因机制主要包括椎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病变、心源性栓塞和PICA原位分支动脉病变。孤立性小脑后下动脉夹层(isolated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dissection,iPICA-D)也有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孤立性小脑后下动脉夹层 小脑后下动脉 磁共振成像 壁内血肿
下载PDF
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初步分型和介入治疗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益华 王志刚 +2 位作者 王成伟 丁璇 王小飞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53-1255,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初步分型及介入治疗策略。方法按照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位置关系以及对侧椎动脉的发育情况进行初步分型,并根据分型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结果31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完全栓塞2... 目的探讨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初步分型及介入治疗策略。方法按照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位置关系以及对侧椎动脉的发育情况进行初步分型,并根据分型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结果31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完全栓塞21例,部分栓塞9例,未栓塞1例。其中闭塞椎动脉10例,随访造影动脉瘤均无复发;支架辅助栓塞18例,术后随访造影明显复发2例,瘤颈部复发2例;2例直接栓塞无复发;保守治疗1例未复查造影。结论通过对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合理分型,可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夹层 动脉瘤 介入治疗 小脑后下动脉
原文传递
血管内载瘤动脉近端闭塞在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匡 钟鸣 谭显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年第35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载瘤动脉近端闭塞在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采用血管内载瘤动脉近端闭塞治疗的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治愈4例,随访6~12个月,无... 目的探讨血管内载瘤动脉近端闭塞在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采用血管内载瘤动脉近端闭塞治疗的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治愈4例,随访6~12个月,无复发及神经功能障碍,1例造影见动脉瘤显影,但是无再出血或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在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破裂出血时,血管内载瘤动脉近端闭塞可闭塞夹层动脉瘤,同时又保持小脑后下动脉通畅,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原文传递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Ⅱ型)治疗方法选择和疗效分析(单中心70例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亚生江.麦麦提 陈功 +13 位作者 刘盈君 郑永涛 李京润 雷宇 江汉强 倪伟 廖煜君 安庆祝 高超 徐锋 田彦龙 徐斌 顾宇翔 冷冰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7年第2期157-164,182,共9页
目的探讨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Ⅱ型的治疗方法和各种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70例VADAⅡ型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对照组(药物随访,12例)和介入治疗组(58例)。介入治疗组依据治疗方法分为闭塞组(14例)和血管重建组(44... 目的探讨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Ⅱ型的治疗方法和各种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70例VADAⅡ型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对照组(药物随访,12例)和介入治疗组(58例)。介入治疗组依据治疗方法分为闭塞组(14例)和血管重建组(44例)。血管重建组再根据支架方向的不同分为血管重建(单纯支架)A亚组、血管重建(支架方向VA-VA)B亚组和血管重建(支架方向VA-PICA)C亚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各组VADAⅡ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疗效和随访(平均2年)结果,结合复习文献资料进行探讨。结果 2年随访结果:对照组、闭塞组、血管重建A亚组和血管重建B亚组+C亚组的治愈率+改善率分别为18.2%、69.2%(9/13例)、47.1%(8/17例)和80.0%(16/20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2%(2/11例)、15.4%(2/13例)、11.8%(2/17例)和5.0%(1/20例)。血管重建组的单支架、双/多支架和密网支架治愈率+改善率分别为57.1%(12/21例)、69.2%(9/13例)和100%(3/3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2/21例)、7.7%(1/13例)和0。结论 VADAⅡ型介入治疗的疗效较药物随访好;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的疗效较闭塞和单纯支架治疗好,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不同数量和类型的支架,其疗效及并发症是否有差异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夹层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介入治疗 疗效
原文传递
球囊闭塞试验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薛萌 陈丽薇 +2 位作者 刘世福 张星 兀瑞俭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9年第5期548-552,共5页
目的探讨球囊闭塞试验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2018年12月共收治10例单纯PICA夹层动脉瘤,均行球囊闭塞试验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10例患者手术效果均较满意,均随访1年,复查造影夹... 目的探讨球囊闭塞试验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2018年12月共收治10例单纯PICA夹层动脉瘤,均行球囊闭塞试验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10例患者手术效果均较满意,均随访1年,复查造影夹层动脉瘤均无复发,8例恢复良好,1例遗留头晕,1例遗留右侧肢体共济失调。结论球囊闭塞试验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PICA夹层动脉瘤的效果及预后良好,但需根据PICA夹层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 夹层动脉瘤 球囊闭塞试验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