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与陈寅恪1902年同舟赴日——百年往事拾遗 被引量:1
1
作者 姜彩燕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166-168,共3页
在有关鲁迅留学时期的生平经历方面,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健在的鲁迅留日同学所撰写的回忆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但其中关于鲁迅赴日留学的同行者的记述略有出入。几十年来各种传记文字都依据于此,因而说法不一,颇为混乱。日本女... 在有关鲁迅留学时期的生平经历方面,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健在的鲁迅留日同学所撰写的回忆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但其中关于鲁迅赴日留学的同行者的记述略有出入。几十年来各种传记文字都依据于此,因而说法不一,颇为混乱。日本女学者北冈正子的文章《鲁迅弘文学院的入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正是依据于此来考证1902年鲁迅赴日的同行者。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与鲁迅一起赴日的矿路学堂同学到底有哪几个人?二是证明鲁迅当年曾与陈寅恪同舟赴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陈寅恪 留学 弘文学院 日本 1902年 考证
下载PDF
坪井洋文“民俗文化多元论”思想研究
2
作者 郭海红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8,共6页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民俗学研究在指导思想和研究对象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学术界开始反思柳田国男时代的方法论体系。坪井洋文以"无年糕的正月"民俗事象为切入点,通过对"芋头正月"和相关口头禁忌传承的考察,推论了...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民俗学研究在指导思想和研究对象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学术界开始反思柳田国男时代的方法论体系。坪井洋文以"无年糕的正月"民俗事象为切入点,通过对"芋头正月"和相关口头禁忌传承的考察,推论了与稻作文化体系具有同等价值的旱作文化体系的存在,以及两种不同文化体系间的碰撞和纠葛过程,进而阐述了日本民俗文化是由旱作、稻作、渔捞、狩猎等多种文化体系构成的民俗文化多元论思想。坪井批判了柳田的稻作文化一元论学说,推动了20世纪末期旱作农耕文化研究的热潮,并且为日本文化多元论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坪井洋文 民俗文化多元论 芋头正月
下载PDF
《大典》本《帝范注》源流初探
3
作者 窦秀艳 杜中新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114-129,共16页
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帝范》自问世以来,不但被宋元明清帝王奉为治国修身法宝,而且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等汉文化圈国家,并形成了中日韩三国不同的传本系统。三国传本同源异流,各自发展,产生了注者、卷数、异文等诸多... 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帝范》自问世以来,不但被宋元明清帝王奉为治国修身法宝,而且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等汉文化圈国家,并形成了中日韩三国不同的传本系统。三国传本同源异流,各自发展,产生了注者、卷数、异文等诸多问题。在《帝范》的中外传播进程中,《帝范注》发挥过重要作用。目前中国通行的《帝范注》辑自《永乐大典》,无注者姓名,四库馆臣疑为元人。考察可知,清初辑自《大典》的《帝范注》化身为四库系列抄本和武英殿木刻之本,抄、刻本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渊源关系。而借助韩藏朝鲜时期重刻本和以宽文本为代表的日本刻本,可以考知其注者李元镇的概况,并发现宽文本注的自成一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乐大典 帝范注 李元镇 宽文本注
下载PDF
门胁广文的《文心雕龙》研究
4
作者 戚良德 杨嘉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15-26,37,157,共14页
门胁广文的研究主要围绕《文心雕龙》的体系性展开,提出了"根本性思考样式"理论,即认为支撑《文心雕龙》体系性、藏于《文心雕龙》基本思想背后的是"‘本质’→‘现象’理论"。他通过提出"根源倾向""... 门胁广文的研究主要围绕《文心雕龙》的体系性展开,提出了"根本性思考样式"理论,即认为支撑《文心雕龙》体系性、藏于《文心雕龙》基本思想背后的是"‘本质’→‘现象’理论"。他通过提出"根源倾向""全体倾向""智慧的彻底性"的概念、考察"文体总论"和"文体各论"的展开、总结刘勰的"世界观""人类观""文章观"等,最终阐明了"文学原论"的建立也符合"根本性思考样式"理论。门胁广文还引入了"构造层面"和"创作层面"的概念,指出《辨骚》篇是从文章世界的"构造层面"到创作多样性作品的"创造层面"的动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门胁广文 根本性思考样式
下载PDF
明治法政人物的清末立宪观察——以伊藤博文为核心
5
作者 崔学森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02-110,共9页
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明治法政人物通过交通状况、满汉关系、国民性、教育普及、清政府统治能力、政治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观察,对清末立宪表达了以悲观和否定为主的态度。这些态度既体现出作为东方立宪先行者的高傲,背后也有维护天皇制国体的... 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明治法政人物通过交通状况、满汉关系、国民性、教育普及、清政府统治能力、政治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观察,对清末立宪表达了以悲观和否定为主的态度。这些态度既体现出作为东方立宪先行者的高傲,背后也有维护天皇制国体的政治动机和试图以日本“引导”清末立宪的心态。这些以共时的外界视角展现出的对清末立宪的态度,对于重新审视中国最初立宪尝试的利弊得失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立宪 明治法政人物 伊藤博文 政治态度
下载PDF
宗藩之破:中日《天津条约》第一款朝鲜撤兵问题考述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育民 匡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4-75,共12页
中日《天津条约》第一款撤兵条款从提出到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甲申政变失败后,日本为将清军彻底撤出朝鲜,谋划和主导了中日撤兵交涉的全过程。日本先是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撤兵策略,以双方共同从朝鲜撤兵为幌子,诱使清政府同意从朝... 中日《天津条约》第一款撤兵条款从提出到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甲申政变失败后,日本为将清军彻底撤出朝鲜,谋划和主导了中日撤兵交涉的全过程。日本先是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撤兵策略,以双方共同从朝鲜撤兵为幌子,诱使清政府同意从朝鲜撤兵。而清政府正值中法战争,担心日法联手而两面受敌,同时希望借机让日本从朝鲜撤兵,以“转圜之计”的暂撤考量同意共同撤兵。天津撤兵谈判中,由于李鸿章受到伊藤博文避重就轻、软硬兼施等谈判策略的误导,以及倚恃作为宗主国的将来派兵权,在撤兵时间和范围上均做了妥协,且在没有限制日朝条约内日本在朝驻兵权的情况下,形成了尽快撤尽驻朝两国兵弁的撤兵条款。此条款基本按照伊藤要求形成,反映了日本侵略朝鲜的手段和东亚扩张思想,是李鸿章失策的妥协条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天津条约》 甲申政变 中日撤兵 李鸿章 伊藤博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