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探讨
1
作者 魏凯峰 杨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3,共5页
探讨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指出外邪侵袭,导致卫气抗邪,正邪相争,阳气壅郁,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热病证候,病机特点为“郁-虚”。以“气血-体用”论概括热病证候传变规律,将热病病程概括为气、血两个阶段,其中气分阶段包括卫分等,... 探讨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指出外邪侵袭,导致卫气抗邪,正邪相争,阳气壅郁,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热病证候,病机特点为“郁-虚”。以“气血-体用”论概括热病证候传变规律,将热病病程概括为气、血两个阶段,其中气分阶段包括卫分等,以功能失调为主;血分统营分,以实质损害为主,兼有更加严重的功能失调。外感热病重症转化病机包括热盛动血、热闭心包、热盛动风、化源欲绝、少阴寒化及正气外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共性病机 传变机制 卫气郁 伤寒论 温病条辨
下载PDF
基于《伤寒论》温阳法探讨眩晕的辨治思路
2
作者 罗刘军 陈兰 梁潇月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8期24-27,共4页
眩晕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其中有因阳虚所致者,人体阳虚可导致水饮、痰湿、瘀血等病理变化发生,进而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其上可促使脑组织能量代谢发生障碍,脑失所养,故易发眩晕。而最早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就明确提出了因阳... 眩晕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其中有因阳虚所致者,人体阳虚可导致水饮、痰湿、瘀血等病理变化发生,进而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其上可促使脑组织能量代谢发生障碍,脑失所养,故易发眩晕。而最早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就明确提出了因阳虚所致眩晕的相关论述及具体方药,因此,文章主要就阳虚与眩晕的发病及《伤寒论》相关条文中运用温阳法治疗眩晕进行总结,进而对温阳法辨治眩晕进行探讨,以拓宽临床治疗眩晕的辨治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温阳法 眩晕 辨证论治 临床思路
下载PDF
《温病条辨》三焦治湿热法探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常淑枫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1-372,共2页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以三焦为纲对湿热证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论述,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倡导分利三焦:湿在上焦者以轻宣,重宣肺气化湿;湿在中焦者重辛开苦降,分解湿热;湿在下焦者甘淡渗下,通利水道。
关键词 吴鞠通 温病条辨 湿热病 中医理论
下载PDF
《温病条辨》温热类温病治法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宏艳 韩娟 萧照岑 《河南中医》 2008年第2期23-25,共3页
本文以《温病条辨》中"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为例,通过对其证治中应用的方剂进行分析,探讨该书温热类温病治疗的特色,即:上焦用清轻宣透为法,清热以保津;中焦用清热养阴法,有形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则以补益... 本文以《温病条辨》中"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为例,通过对其证治中应用的方剂进行分析,探讨该书温热类温病治疗的特色,即:上焦用清轻宣透为法,清热以保津;中焦用清热养阴法,有形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则以补益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治疗方法
下载PDF
从《温病条辨》看中医脉学的现状及未来 被引量:1
5
作者 闪增郁 陈燕萍 +3 位作者 汪南玥 于友华 张智 向丽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第5期129-131,共3页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之所以被称为中医临床温病学的奠基之作,与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脉诊技术有着很大的关系。无论是对温病的定义,还是在辨证论治、预后判断过程中,脉象信息起着其他诊法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对...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之所以被称为中医临床温病学的奠基之作,与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脉诊技术有着很大的关系。无论是对温病的定义,还是在辨证论治、预后判断过程中,脉象信息起着其他诊法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温病条辨》的学习与研究,偏重于证和方的内容较多,对其脉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却显得少了一些。目前中医临床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医师脉诊能力低下而造成的,误诊误治的结果必然导致临床疗效的下降。学习与研究《温病条辨》是提高中医脉诊水平的重要环节。中医脉诊的现代研究将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桂要略 脉学 现状 发展
下载PDF
论小青龙汤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樊建平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11期1500-1503,共4页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般认为其功能为解表蠲饮,止咳平喘。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之证。临床多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呼吸系统疾病。...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般认为其功能为解表蠲饮,止咳平喘。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之证。临床多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呼吸系统疾病。文章通过对小青龙汤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相关条文和文献复习研究,同时结合临床应用小青龙汤的经验,认为该方主治证候未必定有表候见证。临床应用当以寒饮为患作为辨别方证的要点,不必拘于有无外感,凡与该方方证对应者,均可应用,亦常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青龙汤 金匮要略 伤寒论 寒饮 表证 辨证论治 方证相对 温化寒饮
下载PDF
湿温病证治研究概述 被引量:1
7
作者 曹丽英 曹洪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51-852,F0003,共3页
作为季节性的外感热病,湿温的证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通过对近20余年湿温病证治相关文献的分析,湿温因于湿热;病位外郁肌表,所及脏腑尤以脾胃为重;病性有湿热之偏、虚实之辨;病势传变相对缓慢,病程较长。清热祛湿为治疗原则,治法灵活多... 作为季节性的外感热病,湿温的证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通过对近20余年湿温病证治相关文献的分析,湿温因于湿热;病位外郁肌表,所及脏腑尤以脾胃为重;病性有湿热之偏、虚实之辨;病势传变相对缓慢,病程较长。清热祛湿为治疗原则,治法灵活多样,因证而变;更有"三禁"等传统治法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温病 证治研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温病条辨》试论银翘散主治病机 被引量:8
8
作者 杨德福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10期227-229,共3页
从《温病条辨》全书角度,基于原文和自注、银翘散的组成、吴鞠通对君药金银花及连翘的主要功用的认识、银翘散的加减等方面全面论述银翘散针对的病机,明确其病机为温邪犯肺、热郁于肺、卫失疏泄。笔者认为现行温病教材对银翘散证病机的... 从《温病条辨》全书角度,基于原文和自注、银翘散的组成、吴鞠通对君药金银花及连翘的主要功用的认识、银翘散的加减等方面全面论述银翘散针对的病机,明确其病机为温邪犯肺、热郁于肺、卫失疏泄。笔者认为现行温病教材对银翘散证病机的论述值得商榷,太阴温病初起应称为卫分证,不是风热表证,亦非风热犯卫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翘散 病机 温邪犯肺 热郁于肺 卫失疏泄 《温病条辨》 《温病学》
下载PDF
《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一)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景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年第7期22-24,共3页
清代吴瑭(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此书问世已200余年,因其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指导意义,所以一经刊行,即为广大医家所称誉、效法.至今,被人们视为学习和研究温病... 清代吴瑭(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此书问世已200余年,因其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指导意义,所以一经刊行,即为广大医家所称誉、效法.至今,被人们视为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的重要参考文献.但因其体例独特,内容纵横交织,初学者往往难于掌握要领.笔者仅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此书及其作者做一评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吴鞠通 学术思想 温病学 湿热病
下载PDF
《温病条辨》一书中几个问题的探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景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年第5期12-14,共3页
清代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一书,是一部理法方药系统完整的温病学重要文献.这部著作成书于1798年,刊刻于1813年.它是吴鞠通继承了前人特别是清代初期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的理论和经验,经过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写... 清代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一书,是一部理法方药系统完整的温病学重要文献.这部著作成书于1798年,刊刻于1813年.它是吴鞠通继承了前人特别是清代初期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的理论和经验,经过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写成的.也可以说,它是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它丰富了中医学宝库的内容,推动了温病学说的发展,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由于它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所以被历代医学家所推崇,至今,更被视为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的重要参考书籍.但是,它毕竟成书于十八世纪末,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受当时学术发展水平和作者学识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缺点、错误.能够对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对深入研究此书,或有所裨益.笔者谨据个人管见,对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诚以抛砖引玉之心,恳祈同道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理法方药 温病学家 温病学说 叶天士 吴鞠通 中医学 清代
下载PDF
湿温汗下润忌宜及儿科临床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润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年第8期37-39,共3页
<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门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日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关键词 湿温汗下 儿科 《温病条辨》 湿遏热伏
下载PDF
史纪望舌经验论“苔白不尽为寒”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倩 《山东中医杂志》 2021年第7期755-758,共4页
史纪教授临证善于望舌,从“苔白不尽为寒”总结其望舌经验。以临床中最常见的白苔的辨识为着眼点,在回顾古代温病大家对白苔经典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史纪教授经验从现代中医的认识视角出发,切合临床实际重新对温病中常见的白苔进行分类分... 史纪教授临证善于望舌,从“苔白不尽为寒”总结其望舌经验。以临床中最常见的白苔的辨识为着眼点,在回顾古代温病大家对白苔经典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史纪教授经验从现代中医的认识视角出发,切合临床实际重新对温病中常见的白苔进行分类分型,通过对舌苔的苔质和苔色的识别,以及对合并的舌质、排便、口中滋味、胸脘感觉等辨证要点的分析,达到鉴别患者不同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属性的诊断,为临床提供相关的诊断及辨证用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舌诊 温热 湿热 辨白苔 史纪
下载PDF
从阳明证试述张锡纯寒温统一思想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崇岭 王军 高蕾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2期48-50,共3页
从《医学衷中参西录》对"阳明寒温"的论述,结合临证医案,浅析张锡纯寒温统一的思想。认为"伤寒与温病,始异而终同",提出当以伤寒六经分治温病,辨治疾病过程中应注重"寒温"概念;分析其自创治疗寒温的方剂... 从《医学衷中参西录》对"阳明寒温"的论述,结合临证医案,浅析张锡纯寒温统一的思想。认为"伤寒与温病,始异而终同",提出当以伤寒六经分治温病,辨治疾病过程中应注重"寒温"概念;分析其自创治疗寒温的方剂及书中附载的临证医案,以证其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伤寒 温病 六经辨证 阳明病 医案
下载PDF
《温病条辨》中药物“取象比类”的探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鄢梁裕 惠宏 周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第3期1-5,共5页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为温病学说理、法、方、药系统的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古代学者通过自我观察和经验总结,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与中医药理论进行融合,用于诠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发生与变化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为温病学说理、法、方、药系统的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古代学者通过自我观察和经验总结,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与中医药理论进行融合,用于诠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发生与变化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取象比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温病条辨》方论阐述中,吴鞠通大量运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在各章节体现出涵盖面广、内容丰富的特点。文章对《温病条辨》中药物“取象比类”的思想理论与文化进行研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取象比类 中药 阴阳五行
下载PDF
从寒温统一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治疗 被引量:4
15
作者 罗钧允 曾英坚 +1 位作者 伍建光 刘良徛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1-3,共3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传染性极强、发病迅速的特点,在中医属于典型的疫病,临床上其症情往往错综复杂,因此在治疗时应辨证论治、寒温统一,而不应局限于某个学说。虽然伤寒与温病感受邪气迥异,但是两者的理论基础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若从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传染性极强、发病迅速的特点,在中医属于典型的疫病,临床上其症情往往错综复杂,因此在治疗时应辨证论治、寒温统一,而不应局限于某个学说。虽然伤寒与温病感受邪气迥异,但是两者的理论基础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若从寒温统一的观点去探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方案,或许会有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寒温统一 六经辨证
下载PDF
《温热经纬》辨治痢疾刍议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君莹 赵兴杰 +1 位作者 李晓红 史瑞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115-119,共5页
总结《温热经纬》对痢疾辨证论治的特点。从发病时节、病因、病位、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方面进行阐述,强调痢疾大多由湿热引起。在辨证中重视四诊及整体情况,辨寒热、气血、虚实,寒者辛温疏利,热者宣通祛热;在血分者重用行血,在气... 总结《温热经纬》对痢疾辨证论治的特点。从发病时节、病因、病位、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方面进行阐述,强调痢疾大多由湿热引起。在辨证中重视四诊及整体情况,辨寒热、气血、虚实,寒者辛温疏利,热者宣通祛热;在血分者重用行血,在气分者偏于导气;实者可疏利清热、导气行血,虚者不可一味攻积清夺。在对不同治法的运用上,淡渗注重寒温并用,强调兼气虚下陷表现者方可升提,反对滥用补虚之法,提倡以通腑之法因势利导。在对不同分型痢疾的辨治方面,强调小便通畅者,疫毒痢可治;对噤口痢,治以清热益气;对湿热痢,治以清热燥湿行气;认为虚寒痢少见,应慎用补涩。强调大便时间长而仍欲便不得者为阴虚痢,腹内窘迫欲解,便后仍不舒者为里实,认为食欲恢复者预后较好。提出泄泻多寒,痢疾多热,故治疗泄泻常用温燥,治疗痢疾多用清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痢疾 《温热经纬》 王孟英 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湿热痢 温燥 清利
下载PDF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药物应用规律探微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甜 孔祥亮 杨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892-897,共6页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卷五》(以下称外感卷)药物的应用与配伍规律,探求温病的辨治规律。[方法]对外感卷203则医案190味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频次统计与分层聚类法进行分析。[结果]外感卷药物中茯苓、杏仁...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卷五》(以下称外感卷)药物的应用与配伍规律,探求温病的辨治规律。[方法]对外感卷203则医案190味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频次统计与分层聚类法进行分析。[结果]外感卷药物中茯苓、杏仁、滑石与连翘配伍最广,应用频次最高,体现叶氏宣达芳化、渗利祛湿配伍辛凉清解之特色。风温、温热篇以清热生津为主;暑、湿篇以清热祛湿为主,在卫以辛凉清解,气分证以白虎汤为主,夹湿治以三焦渗利;伤阴则取麦门冬、增液汤类;湿热以中焦脾胃为主,重视宣展气机,治从三焦,即宣上、畅中、渗下。叶氏清热(含清卫分热、清气分热与清营血分热)、养阴(卫分、气分至营血分)、祛湿(以气分证为主,重在中焦)的用方多为自创,或化裁伤寒方,体现出卫气营血证的层层变化。[结论]外感卷是叶氏《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具体体现,其中的辨治思想与方药多被《温病条辨》收录,并演绎出三焦辨证体系,对于当下辨治外感病具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临证指南医案 外感病 用药规律 辨证论治 卫气营血 三焦辨证 数据挖掘
下载PDF
《温病条辨》中从三焦辨证论治双心疾病浅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贾静芸 赵海滨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1年第1期10-15,共6页
现代中医理论对双心疾病的辨证思路多为有无肝气郁结之证,以疏肝理气作为基本原则,选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为基础方化裁治疗,以调畅气机、安神定志、补虚泄实。温病学说是传统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其创立的卫气营血辨... 现代中医理论对双心疾病的辨证思路多为有无肝气郁结之证,以疏肝理气作为基本原则,选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为基础方化裁治疗,以调畅气机、安神定志、补虚泄实。温病学说是传统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其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极大的丰富了中医理论。笔者梳理《温病条辨》中与双心疾病相关的条文和方剂,整理吴鞠通从三焦辨证论治双心疾病的基本思路,为临床研究和整体论治双心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双心疾病 心主血脉 心主神明 温邪致病 痰湿扰心
下载PDF
白长川谈外感热病辨证新观 被引量:11
19
作者 郜贺 阎超 白长川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514-518,共5页
中医外感热病从《黄帝内经》《难经》时期的寒温合论,到《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详寒略温,再到明清正式创立温病学派为标志,外感热病由寒温合论变为伤寒、温病两个分支的分论,同时辨证方法增加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该... 中医外感热病从《黄帝内经》《难经》时期的寒温合论,到《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详寒略温,再到明清正式创立温病学派为标志,外感热病由寒温合论变为伤寒、温病两个分支的分论,同时辨证方法增加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该三种辨证体系对于初学者不易把握,白长川教授潜心于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融汇贯通伤寒、温病,在传承前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特点和传变规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三纲脏腑定位,两化气血定性"这一辨治热病的新思路,将寒温统于一个既有定位、又有定性的框架之内进行辨证论治,以期完善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长川 外感热病辨证 寒温合论 三纲 两化
下载PDF
结合感染性疾病的一般规律解读《伤寒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盖朋朋 王逢猛 +1 位作者 赵西敏 杨晓妮 《中医临床研究》 2022年第21期44-47,共4页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伤寒是那时发热类疾病的统称。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绝大多数发热性疾病属于感染性疾病。因此,张机(字仲景)所论伤寒应属于广义伤寒。后世学者对六经及六经辨证的本质多有争论,参考《伤寒论》成书时的理论局限...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伤寒是那时发热类疾病的统称。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绝大多数发热性疾病属于感染性疾病。因此,张机(字仲景)所论伤寒应属于广义伤寒。后世学者对六经及六经辨证的本质多有争论,参考《伤寒论》成书时的理论局限,笔者认为六经是按同名经络命名的六组症候群,这些症状的产生可能与感染性疾病相关,也可能与感染性疾病无关,六组症候群之间并没有严格的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因此并不存在严格的六经传变规律。虽然六经辨证的本质与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也认识到感染性疾病的症状、病程有一定的规律,但其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都有历史局限性。文章参考《伤寒论》,结合现代医学中感染性疾病的一般规律和理论,解读关于广义与狭义伤寒、六经辨证本质、寒温之争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感染性疾病 广义伤寒 六经辨证 寒温之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