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lecular survey of tick-borne pathogens in Ixodid ticks collected from hunted wild animals in Tuscany, Italy
1
作者 Valentina Virginia Ebani Fabrizio Bertelloni +2 位作者 Barbara Turchi Dario Filogari Domenico Cerri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15年第9期702-705,共4页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zoonotic tick-borne bacteria in feeding ticks removed from hunted wild animals. Methods: PCR was executed on DNA extracted from 77 tick pools to detect Anaplasma phagocytophil...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zoonotic tick-borne bacteria in feeding ticks removed from hunted wild animals. Methods: PCR was executed on DNA extracted from 77 tick pools to detect 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 Bartonella spp., 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 Coxiella burnetii and Rickettsia spp. Results: A total of 432 ticks were collected: 30(6.94%) Haemaphysalis punctata, 72(16.7%) Dermacentor marginatus and 330(76.38%) Ixodes ricinus. For each animal one or two pools of 3 ticks of the same species was constituted. Seventy-seven tick pools were examined by PCR: 58(75.32%) resulted infected and among them 14(18.18%) showed co-infections. In particular, 29(37.66%) pools were positive for Bartonella spp., 23(29.87%) for 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 16(20.78%) for Rickettsia spp., and 5(6.49%) for Borrelia burgdorferi s.l. All samples were negative for Coxiella burnetii.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resence of several zoonotic tick-borne pathogens in the studied area, and underline the risk of exposure to infections for hunters not only during the outdoor activity, but also when they manipulate hunted animals infested by infected ti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xodid TICKS TICK-BORNE bacteria Wild animals PCR HUNTERS
下载PDF
Distrib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Ixodid Tick Species on Livestock in Northern Pakistan
2
作者 F. Pervee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1年第1X期73-80,共8页
关键词 巴基斯坦 品种鉴定 北部地区 牲畜 农业生产率 物种鉴定 问卷调查
下载PDF
四种硬蜱的实验室人工饲养和部分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被引量:39
3
作者 周勇志 周金林 +1 位作者 曹杰 龚海燕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CAS 2003年第2期23-25,共3页
为了给蜱及蜱传疾病研究提供充足、有效的实验材料 ,我们对镰形扇头蜱 (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haemaphysaloides)、亚洲璃眼蜱 (Hyalomma asiaticum asiaticum)、微小牛蜱 (Boophilusmicroplus)和嗜群血蜱(H aemaphysalis con... 为了给蜱及蜱传疾病研究提供充足、有效的实验材料 ,我们对镰形扇头蜱 (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haemaphysaloides)、亚洲璃眼蜱 (Hyalomma asiaticum asiaticum)、微小牛蜱 (Boophilusmicroplus)和嗜群血蜱(H aemaphysalis concinna)进行了实验室人工饲养。在 2 5°C,92 %相对湿度 ,黑暗条件下 ,以兔为唯一饲血动物 ,四种硬蜱均可完成整个生活史的发育。镰形扇头蜱完成一代需 86~ 12 0天 ,亚洲璃眼蜱需 10 4~ 14 7天 ,微小牛蜱需5 0~ 74天 ,嗜群血蜱需 88~ 12 5天。通过实验室人工饲养 ,成功进行了单雌蜱蜱群的繁殖。除微小牛蜱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蜱 实验室人工饲养 生物学特性 吸血寄生虫 传播媒介 蜱传疾病
下载PDF
硬蜱产卵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姜在阶 白春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3期80-85,共6页
报道了12种硬蜱雌虫的产卵特性.绝大多数种类雌虫的产卵量与其吸血后重量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雌虫吸血后重量低于临界重量时,不能产卵或只能产少量不能孵化的卵.雌虫产卵期的长短受温度的影响.产卵高峰在产卵过程中的第2~6天.... 报道了12种硬蜱雌虫的产卵特性.绝大多数种类雌虫的产卵量与其吸血后重量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雌虫吸血后重量低于临界重量时,不能产卵或只能产少量不能孵化的卵.雌虫产卵期的长短受温度的影响.产卵高峰在产卵过程中的第2~6天.硬蜱的产卵力各种间有一定差别.因寄主不同和雌虫吸血后重量不同,同种雌虫的产卵力有变异;且大多数种类的产卵力均在7~12之间,故难以硬蜱的产卵力做分类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蜱 产卵 特性
下载PDF
中华硬蜱凝血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与活性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利菊 高国富 +4 位作者 柏士平 刘至刚 梁建国 张克云 赖仞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8-331,共4页
通过凝胶过滤和反相高压液相层析,从200只半饱吸血的中华硬蜱(Ixodidesinesis)唾液腺中分离纯化得到一凝血酶抑制剂。用飞行质谱测定其分子量为6·356kDa,与其他蜱类来源的凝血酶抑制剂分子量不同,提示为一新蛋白分子。该抑制剂对... 通过凝胶过滤和反相高压液相层析,从200只半饱吸血的中华硬蜱(Ixodidesinesis)唾液腺中分离纯化得到一凝血酶抑制剂。用飞行质谱测定其分子量为6·356kDa,与其他蜱类来源的凝血酶抑制剂分子量不同,提示为一新蛋白分子。该抑制剂对凝血酶有强烈的抑制活性,对激活的第X因子和胰蛋白酶有微弱的抑制活性。其发现将为发展疫苗、生物控制中华硬蜱提供资料和目标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硬蜱 凝血酶抑制剂 丝氨酸蛋白酶 唾液腺
下载PDF
青海贵南县鼠类及其体外寄生虫调查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广登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5期355-358,共4页
笔者对青海贵南县的鼠类及其体外寄生虫进行了调查,结果获鼠18种,蚤类57种,硬蜱5种,革螨15种;并调查了鼠类分布情况和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等。
关键词 啮齿动物 硬蜱 革螨 鼠科
下载PDF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硬蜱调查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2
7
作者 高杨 许士奇 +2 位作者 李丽静 王丽娜 刘铭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54-1057,1075,共5页
目的掌握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硬蜱种类及其分子特征,明确该地区蜱类的分类地位,为相关蜱媒传染病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2018年4-9月间,采用布旗法捕捉该地区森林、草地、灌丛3种生境内自由生活的蜱类;提取蜱基因组,PCR扩增... 目的掌握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硬蜱种类及其分子特征,明确该地区蜱类的分类地位,为相关蜱媒传染病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2018年4-9月间,采用布旗法捕捉该地区森林、草地、灌丛3种生境内自由生活的蜱类;提取蜱基因组,PCR扩增2种硬蜱的线粒体16S rDNA和COⅠ基因片段,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基于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用Mega 7.0软件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在植被上共采集蜱231头,分为1科2属2种,其中全沟硬蜱212头,嗜群血蜱19头。PCR扩增嗜群血蜱标本(QS11)16S rDNA和COⅠ扩增基因片段长度分别是434 bp和712 bp,全沟硬蜱标本(QG13)16S rDNA、COⅠ基因片段长度是445 bp、735 bp。嗜群血蜱标本和全沟硬蜱标本的16S rDNA序列、COⅠ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2种硬蜱对应基因聚类,且在一个进化分支上;嗜群血蜱标本16S rDNA、COⅠ序列与已登录嗜群血蜱相同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2%和98.1%,遗传距离分别为0.035和0.028;全沟硬蜱2个基因与已登录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8.3%和97.4%,遗传距离分别为0.067和0.104。结论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优势蜱种是全沟硬蜱且存在嗜群血蜱。两蜱种16S rDNA、COⅠ与序列存在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罕坝 硬蜱 16S RDNA COⅠ 系统发生树
原文传递
四川石渠县牦牛体表蜱携带无形体和疏螺旋体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4
8
作者 唐天才 刘城成 +7 位作者 魏巍 袁东波 郭莉 侯巍 莫茜 阳爱国 杨晓农 郝力力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58-1764,共7页
为了解四川省石渠县牦牛体表寄生蜱携带无形体与疏螺旋体的种类和感染情况。采集牦牛体表寄生蜱,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蜱种类。再采用巢式PCR分别扩增无形体科16S rRNA基因和疏螺旋体属的16S rRNA与flaB基因片段,并对阳性产物... 为了解四川省石渠县牦牛体表寄生蜱携带无形体与疏螺旋体的种类和感染情况。采集牦牛体表寄生蜱,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蜱种类。再采用巢式PCR分别扩增无形体科16S rRNA基因和疏螺旋体属的16S rRNA与flaB基因片段,并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比对和系统进化树构建,从而确定无形体和疏螺旋体的种类。结果显示,共采集到818只蜱,其中西藏革蜱占78.97%(646/818)、青海血蜱占21.03%(172/818)。所有蜱中有132只检出无形体,阳性率为16.14%;8只检出疏螺旋体,阳性率为0.98%;3只蜱混合感染牛无形体和疏螺旋体。经进一步分析,仅在青海血蜱中检测到牛无形体(Anaplasma bovis)、埃立克体(Ehrlichia)和疏螺旋体(Borrelia),其阳性率分别为6.98%(12/172),2.33%(4/172)和4.65%(8/172);仅在西藏革蜱中检测到绵羊无形体(Anaplasma ovis),其阳性率为17.96%(116/646)。此外,获得的疏螺旋体16S rRNA和flaB基因序列均与分离自日本大刺血蜱中的Borrelia sp.HM菌株亲缘关系最近。结果提示,四川石渠县存在牛无形体、绵羊无形体、埃立克体未定种以及疏螺旋体未定种,存在感染人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形体 疏螺旋体 分子检测 四川石渠县
原文传递
尼泊尔境内喜马拉雅巴伦河谷小型陆地哺乳动物和鸟类实地观测数据集(1973) 被引量:1
9
作者 Milan Daniel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2017年第4期391-401,391-401,共22页
1973年雨季来临之前,作者在马卡鲁峰(Mt.Makalu)进行了探险和科考,并在尼泊尔境内的喜马拉雅山东部海拔3,450-5,950m的巴伦河谷采集了139个小型陆地哺乳动物和94只鸟类标本。在此期间,对其非生物因素(地形地貌和气候)和生物因素(植被及... 1973年雨季来临之前,作者在马卡鲁峰(Mt.Makalu)进行了探险和科考,并在尼泊尔境内的喜马拉雅山东部海拔3,450-5,950m的巴伦河谷采集了139个小型陆地哺乳动物和94只鸟类标本。在此期间,对其非生物因素(地形地貌和气候)和生物因素(植被及人类活动)进行了实地采样,进而对采集物种的动物地理学、生态学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对所有捕获的动物都进行了体外和体内寄生虫的检查,包括感染硬蜱和恙螨与局部生境紧密相关的内容。通过分析小型哺乳动物扩张进入巴伦河谷的活动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夏季放牧、登山探险、徒步旅行团体等),对这些动物的迁徙路线进行了重建研究。本文分析了这些发现的潜在重要医学价值。其中一个重要发现是虫媒病毒的出现及立克次体病(由蜱和恙螨传播)可能是硬蜱传播的。本数据集以.xlsx,.jpg,.kmz和.shp格式存储,数据量压缩后为23.2 M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 喜马拉雅 巴伦-马卡鲁地区 小型陆地哺乳动物 鸟类 硬蜱 恙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