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电胶钻井液降滤失剂JHG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正良 赵修太 +2 位作者 唐善法 罗觉生 王昌军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1999年第3期19-21,共3页
在室内合成了一种阴、阳、非复合离子型多元共聚物正电胶钻井液降滤失剂JHG。JHG的性能评价结果表明,JHG在淡水钻井液和正电胶钻井液中均具有很好的降滤失性能,与正电胶钻井液的配伍性能好,具有很好的抗盐、抗钙和抗温性能。当JHG加量为... 在室内合成了一种阴、阳、非复合离子型多元共聚物正电胶钻井液降滤失剂JHG。JHG的性能评价结果表明,JHG在淡水钻井液和正电胶钻井液中均具有很好的降滤失性能,与正电胶钻井液的配伍性能好,具有很好的抗盐、抗钙和抗温性能。当JHG加量为1.0%时,抗盐可达饱和,抗钙在2000 mg/L以上,抗温在150℃以上。JHG不仅能作为正电胶钻井液的降滤失剂,还可作为淡水钻井液、盐水(或饱和盐水)钻井液及深井钻井液的降滤失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胶钻井液 降滤失剂jhg 石油钻井 水基钻井液 混合金属层状氢氧化物 共聚物
下载PDF
健脾化湿颗粒对大鼠结肠上皮细胞OCLN、AQPs及平滑肌细胞cAMP、AC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迎寒 刘玉玲 +2 位作者 陈光晖 胡楠 张晓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3-328,共6页
目的探究健脾化湿颗粒对大鼠结肠上皮细胞OCLN、AQPs及平滑肌细胞cAMP、AC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健脾化湿颗粒对上皮细胞的存活率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健脾化湿颗粒对上皮细胞OCLN、AQP3、AQP4蛋白表达的影响;分别... 目的探究健脾化湿颗粒对大鼠结肠上皮细胞OCLN、AQPs及平滑肌细胞cAMP、AC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健脾化湿颗粒对上皮细胞的存活率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健脾化湿颗粒对上皮细胞OCLN、AQP3、AQP4蛋白表达的影响;分别用健脾化湿颗粒及Ach、阿托品干预平滑肌细胞后,利用显微标尺测量平滑肌细胞长度,ELISA法检测平滑肌细胞cAMP、AC的水平。结果健脾化湿颗粒(≤1 mg/mL)处理上皮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90%。与正常组比较,健脾化湿颗粒上调上皮细胞OCLN、AQP3,AQP4蛋白表达,促进结肠平滑肌的舒张,下调结肠平滑肌AC、cAMP的水平(P<0.05,P<0.01)。健脾化湿颗粒可抑制Ach引起的平滑肌细胞收缩,及cAMP、AC水平的上调;与阿托品协同作用促进平滑肌细胞舒张,及cAMP、AC水平的下调(P<0.05,P<0.01)。结论健脾化湿颗粒可能通过调节离体大鼠结肠OCLN、AQP3、AQP4蛋白表达及平滑肌细胞舒缩功能来改善D⁃IBS腹泻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化湿颗粒 大鼠结肠上皮细胞 AQPS 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 CAMP AC
下载PDF
京沪高速铁路子牙河独塔斜拉桥设计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立江 宋顺忱 《铁道标准设计》 2001年第9期27-28,共2页
跨子牙河独塔斜拉桥是正在研究和设计的高速铁路曲线斜拉桥 ,特点是高速铁路活载、柔性结构、曲线。
关键词 jhg活载 空气动力 弯扭耦合 动力分析 京沪高速铁路 跨子牙河独塔斜拉桥 桥梁设计
下载PDF
解毒化瘀颗粒联合西医综合疗法用于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胡洪涛 蒋开平 +1 位作者 李建鸿 陶银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解毒化瘀颗粒联合西医综合疗法用于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 [目的]探究与分析解毒化瘀颗粒联合西医综合疗法用于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肝功能、凝血功能及HBV-DNA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Tbil、Dbil、ALB、ALT、CH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其中试验组较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P〈0.05)。2组患者治疗前PT及PT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其中试验组较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P〈0.05),但2组治疗后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采用解毒化瘀颗粒联合西医综合疗法用于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的临床疗效显著,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得到有效改善,预后较好,值得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毒化瘀颗粒 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 预后
原文传递
加味黑布膏对耳郭复合痤疮模型大鼠血清VEGF、PDGF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斐斐 王思农 +6 位作者 朱鹏 郑婷 肖静秋 冯大鹏 谢千 牛凡红 刘婧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11-14,共4页
目的观察加味黑布膏对耳郭复合痤疮模型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影响,探讨加味黑布膏外用预防痤疮瘢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加味黑布膏... 目的观察加味黑布膏对耳郭复合痤疮模型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影响,探讨加味黑布膏外用预防痤疮瘢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加味黑布膏高、中、低剂量组6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参照Kligman法建立大鼠耳郭复合痤疮模型,连续造模21 d。从实验第22天开始,于各组大鼠右耳郭造模处外涂相应药物治疗,阳性对照组外涂0.025%维A酸乳膏[5 g/(kg·d)],加味黑布膏高、中、低剂量组外涂加味黑布膏[0.08,0.04,0.02 g/(kg·d)],每日1次,连续给药4周。空白组和模型组不涂任何药物。于末次给药24 h后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VEGF、PDGF含量,电镜下观察大鼠皮损部位的病理改变情况。结果空白组大鼠耳郭角质层厚度较薄,毛囊皮脂腺体积正常;模型组大鼠耳郭角质层厚度明显增加,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有聚集,毛囊皮脂腺体积明显变大,开口处见皮脂分泌增加;各给药组上述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VEGF、PDGF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加味黑布膏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VEGF、PDGF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加味黑布膏各剂量组之间比较,加味黑布膏高剂量组大鼠血清VEGF含量明显低于加味黑布膏中、低剂量组,PDGF含量明显低于加味黑布膏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黑布膏预防痤疮瘢痕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可调节血清中VEGF、PDGF的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加味黑布膏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大鼠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加味黑布膏对复合痤疮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0和γ-干扰素的影响
6
作者 牛凡红 王思农 +5 位作者 肖静秋 冯大鹏 朱鹏 郑婷 郭斐斐 刘婧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14-17,共4页
目的研究加味黑布膏对复合痤疮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和γ-干扰素(IFN-γ)含量的影响,探讨加味黑布膏预防痤疮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加味黑布膏低、中、高剂量... 目的研究加味黑布膏对复合痤疮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和γ-干扰素(IFN-γ)含量的影响,探讨加味黑布膏预防痤疮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加味黑布膏低、中、高剂量组6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参照Kligman法建立大鼠复合痤疮模型。造模成功后,阳性对照组予0.025%维A酸乳膏外涂,加味黑布膏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加味黑布膏外涂,空白组、模型组不涂抹任何药物,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耳郭皮损变化情况,并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10、IFN-γ的含量。结果加味黑布膏能明显改善复合痤疮模型大鼠耳郭皮损。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0含量明显升高,IFN-γ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及加味黑布膏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0含量明显降低,IFN-γ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药物组之间比较,加味黑布膏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0含量明显低于其他3组,IFN-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加味黑布膏可通过抑制IL-10的过度分泌,升高IFN-γ的含量,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达到预防痤疮瘢痕形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痤疮 加味黑布膏 大鼠 白细胞介素-10 Γ-干扰素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