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8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analysis on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terials of Jade Jue Unearthed from Lijiashan Ancient Tomb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
1
作者 Ting Fang Jifu Liu Mingxing Yang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4年第2期48-55,共8页
Jade ware Jue is one of the most fashionable ornament in ancient China from the Neolithic Age to the Han Dynasty.In this study,the remnants of jade ware Jue,from Lijiashan ancient tomb group have been tested and analy... Jade ware Jue is one of the most fashionable ornament in ancient China from the Neolithic Age to the Han Dynasty.In this study,the remnants of jade ware Jue,from Lijiashan ancient tomb group have been tested and analyzed respectively.The samples through a light etch surface showing glass luster and those with a severe etch surface showing earthen luster.With the aid of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X-ray Fluorescence)test and X-ray diffraction(XRD)detec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remolite is not the main mineral of the sample.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tested samples with light erosion are antigorite and talc,although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samples with severe erosion are calcite containing calcium carbonate barium.Furthermore,the research on jade ware Jue in Yunnan culture has not only contributed to ou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jade objects from Yunnan culture and the variety of jade material located in the Yunnan Province.It also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trace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burial hierarchy laws.At the same time,the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the tested samples manifested a residual trace of“string”at the perforation,which has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restoring the wearing of jade ware Jue from the tombs of the ancient Yunnan State and the handicraft skills at tha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n culture jade Jue corroded ancient jade XRD erosion mechanism Yunnan China
下载PDF
Connotations and Internal Cultural Meanings of Chinese Jade in Chu Culture at Pre-Qin Period
2
作者 Li Zhongyu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5-319,共5页
The thesis conducts its analysi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u state of Pre-Qin period in ancient China.The culture of Chu,usually focusing on ceremony sacrifice and several other activities,p... The thesis conducts its analysi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u state of Pre-Qin period in ancient China.The culture of Chu,usually focusing on ceremony sacrifice and several other activities,presen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Actually,the jade artifact at that time shows cultural features both at artistic and spiritual level and bears promin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like national spirit of solemnness and generosity.Chinese jade of Chu state of Pre-Qin period due to its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meanings,poses to be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hich shows artistic and national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jade culture and can directly influenc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内涵 楚文化 中国 社会文化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 玉器 文化特征 民族精神
下载PDF
The West-East Jade Transmiss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3
作者 Ye Shuxi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9年第6期543-547,共5页
The major program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ompleted in 2012, entitled “The Research on Myths and Legends about Chinese Civilization Source”, led to such a conclusion: The imaginative myths and legends ... The major program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ompleted in 2012, entitled “The Research on Myths and Legends about Chinese Civilization Source”, led to such a conclusion: The imaginative myths and legends generated along with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 profound prehistoric root, far beyond the limi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generation period. The main path of Chinese myths and legends lies in the jade mythology and resulting jade belief. When viewing the origin of jade from a perspective of mythology, we find each major jade (e.g., jade ring, jade arc) form is covertly driven by a mythological concept.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ra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unearthed jade wares may outline the spreading path map of the jade mythology and belie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ast jade TRANSMISSION Chinese CIVILIZATION jade culture
下载PDF
The non-destructive analysis of ancient jade artifacts unearthed from the Liangzhu sites at Yuhang,Zhejiang 被引量:8
4
作者 GAN FuXi1,3, CAO JingYan2, CHENG HuanSheng3, Gu DongHong1, RUI GuoYao2, FANG XiangMing2, DONG JunQing1 & ZHAO HongXia1 1Scientific Archeology Cent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1800,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of Zhejiang, Hangzhou 310014, China 3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12期3404-3419,共16页
Samples of the jade artifacts unearthed from the Liangzhu sites at Yuhang (Fanshan,Yaoshan, Huiguanshan and Tangshan) of Zhejiang province were describe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se and jade structure of a hundre... Samples of the jade artifacts unearthed from the Liangzhu sites at Yuhang (Fanshan,Yaoshan, Huiguanshan and Tangshan) of Zhejiang province were describe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se and jade structure of a hundred and more intact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the non-destructive techniques of PIXE, XRD and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nerals of the jade artifacts mostly belonged to tremolite and tremolite-actinolite. Relationship of the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olithic ag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remolite type mineral in jade artifacts was discussed. The contents of rare and trace elements in tremolite jade artfacts and in mineral samples were measur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ossible mineral sources of these tremolite type jade artifacts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NGZHU culture NON-DESTRUCTIVE analysis ancient jade ARTIFACTS ESSENCE and source
原文传递
非遗视角下玉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研究
5
作者 陆冠臣 魏琳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4年第7期31-35,共5页
玉文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非遗视角下将之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在价值维度方面具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意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文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非遗视角下将之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在价值维度方面具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意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在方法维度上探索以教学课程、文化活动、艺术创作等为内容的融入途径,并同步探索长效的教学保障机制、师资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最终做到正向塑造大学生三观和道德素养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融入 高校思政教育 方法 玉文化
下载PDF
后石家河文化与石峁文化的互动——以玉人头像为中心
6
作者 徐峰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15-22,共8页
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传统很可能有着北方影响,玉人头像中的若干细节,包括“尖顶帽”、纹面、发型等特征辅证着这种北方影响。后石家河文化玉人头像的族属不是华夏族,而是北方早期游牧人的可能性是极大的。现有的不少考古资料表明石峁文... 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传统很可能有着北方影响,玉人头像中的若干细节,包括“尖顶帽”、纹面、发型等特征辅证着这种北方影响。后石家河文化玉人头像的族属不是华夏族,而是北方早期游牧人的可能性是极大的。现有的不少考古资料表明石峁文化受到了游牧文化的影响。后石家河文化与石峁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有石峁遗址这一中国北方地区龙山时代晚期最大的城址,也是北方地区地缘政治的中心作为中介,后石家河文化传统中间接有北方草原文化因素渗入是完全可能的。后石家河文化中外来文化因素应该是多元的,来自北方草原的文化因素值得重视。后石家河文化与石峁文化的诸多相似,一方面见证了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远距离文化互动,另一方面也为后石家河文化玉器寻找到了北方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石家河文化 玉人头像 石峁文化 文化互动
下载PDF
破解新开发玉种“没文化”的迷思——兼论新玉种桂林鸡血玉的玉文化开发潜力
7
作者 肖胜和 《中国宝玉石》 2024年第1期34-45,共12页
随着我国传统玉种资源的逐渐枯竭或被限制开采,在强劲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一些新的玉种不断被开采、开发,但新玉种往往面临被认为“没文化”的尴尬局面,影响到新玉种的推广与对产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为解决这一迷思造成的困境,本文结合新玉... 随着我国传统玉种资源的逐渐枯竭或被限制开采,在强劲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一些新的玉种不断被开采、开发,但新玉种往往面临被认为“没文化”的尴尬局面,影响到新玉种的推广与对产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为解决这一迷思造成的困境,本文结合新玉种桂林鸡血玉,提出新玉种的文化发展需要从袭得既有玉文化与转承传统文化、积淀与发展自身玉文化两大途径来实现,而这两大途径的实现效果都受到新玉种自身特性的影响;因此,不同新玉种其玉文化发展的内容丰度、积淀速度是不一样的,并据此分析得出桂林鸡血玉玉文化开发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玉种 玉文化 文化开发潜力 桂林鸡血玉
下载PDF
古蜀文明的音、声、形之描绘——管弦乐作品《金声玉笛·纵目》的音乐语言
8
作者 周姝 《北方音乐》 2024年第3期121-130,137,共11页
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古蜀文明所展现出的飘逸诡秘与神秘威仪引发了当代作曲家的无穷想象与个性化创作之声。作曲家杨晓忠的管弦乐作品《金声玉笛·纵目》引入具有古蜀文明隐喻意义的乐器,用本土与异域文明交融的独特古... 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古蜀文明所展现出的飘逸诡秘与神秘威仪引发了当代作曲家的无穷想象与个性化创作之声。作曲家杨晓忠的管弦乐作品《金声玉笛·纵目》引入具有古蜀文明隐喻意义的乐器,用本土与异域文明交融的独特古蜀文化符号,塑造出兼具神秘与浪漫特征的音响氛围与音乐语汇。文章从“形”之意象、“音”之特色与“声”之概念三个角度出发对作品《金声玉笛》进行分析,力图全方位呈现作曲家对古蜀文明的瑰丽想象与细致描绘,并解读作曲家在塑造古蜀文明之音声秘境时所采用的具体思路和创作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文明 主题意象 《金声玉笛·纵目》 文化融合
下载PDF
丝路文化视域下湖南区域秦汉玉器审美及影响
9
作者 邹婧 张万科 《丝网印刷》 2024年第1期13-15,共3页
立足于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探究丝路文化视域下湖南区域秦汉玉器的溯源,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秦汉玉器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土壤进行分析,得出其具有选材之精、工艺之巧、纹饰之美、内涵之妙的审美特点,为当代文化创新应用提出思考借鉴。
关键词 丝路文化 秦汉玉器 文化创新
下载PDF
当代腾冲翡翠玉雕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路向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文薇 卢靭 尹作为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4年第1期76-87,共12页
腾冲翡翠玉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腾冲文化基因的代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腾冲翡翠玉雕加工基地和玉雕非遗传承人进行实地考察,总结归纳了腾冲翡翠玉雕目前存在的困境;同时,以传承发展为主线... 腾冲翡翠玉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腾冲文化基因的代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腾冲翡翠玉雕加工基地和玉雕非遗传承人进行实地考察,总结归纳了腾冲翡翠玉雕目前存在的困境;同时,以传承发展为主线,重点从传统工艺理念的传承与创新,工艺传承队伍的科学构建,地域非遗文化品牌的塑造,多元媒介的动态展示与传播,国际化的交流与互鉴等五个维度对腾冲翡翠玉雕的传承与发展路向展开探讨,以期在当今非遗语境中对区域性玉雕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与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翡翠玉雕工艺 传承 发展路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内蒙古巴林右旗地区兴隆洼、红山玉器的材质利用研究
11
作者 李一凡 曹布敦嘎 +1 位作者 徐逸文 王荣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8,共15页
内蒙古巴林右旗地区出土、采集到的兴隆洼、红山玉器较多,但长期以来缺乏针对当地玉器的系统性材质研究。本研究借助拉曼光谱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便携式仪器对当地的74件兴隆洼与红山玉器进行无损测试分析,确定了这批玉器的材质主要... 内蒙古巴林右旗地区出土、采集到的兴隆洼、红山玉器较多,但长期以来缺乏针对当地玉器的系统性材质研究。本研究借助拉曼光谱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便携式仪器对当地的74件兴隆洼与红山玉器进行无损测试分析,确定了这批玉器的材质主要为闪石玉。根据X射线荧光光谱的峰值记数进行横向对比,这批玉器可被分为3个组别:兴隆洼时期的用材集中于B、C两组,颜色呈浅黄或浅绿色;红山时期玉器用材集中于A、B两组,颜色呈浅绿或深绿色。此外,这批玉器中也包含少量地开石、方解石、蛇纹石、云母、萤石材质。结合地质学相关信息,对玉器的产源地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推断闪石玉取材于辽宁岫岩地区,而其他材质多为就近取材,亦有部分取材于辽宁岫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洼文化 红山文化 玉器 闪石玉 产地
下载PDF
传统文化视角下玉佩的创作新探
12
作者 王胜利 苏京魁 +1 位作者 任开 程子颐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4年第2期76-81,共6页
在中国玉雕发展历史上,仿古玉是一个重要的玉器创作形式,并且各朝代在对前代玉器传承中都有所创新。本次研究依托传统文化中立人,树德,教化的观念,开创性的将古法玉雕工艺与翡翠,玛瑙等材料相结合,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经验与心得体会,梳... 在中国玉雕发展历史上,仿古玉是一个重要的玉器创作形式,并且各朝代在对前代玉器传承中都有所创新。本次研究依托传统文化中立人,树德,教化的观念,开创性的将古法玉雕工艺与翡翠,玛瑙等材料相结合,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经验与心得体会,梳理出当代仿古玉雕创作中的形式与内涵相统一、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留白等创作方法。经过多年实践,创作出以鲁班锁为代表的仿古玉佩题材作品,进一步诠释和弘扬新时代的中华文化精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雕 仿古玉佩 创新 文化视角
下载PDF
中国史前玉器材质与产地溯源的技术方法探索
13
作者 张跃峰 丘志力 +2 位作者 杨炯 谷娴子 郑昕雨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4年第S01期32-34,共3页
玉器在我国使用历史近万年,她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古代玉器本身兼具人文与自然两方面属性,前者涉及加工工艺、器型、纹饰等,是近年来考古、文博领域学者的研究重点,已取... 玉器在我国使用历史近万年,她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古代玉器本身兼具人文与自然两方面属性,前者涉及加工工艺、器型、纹饰等,是近年来考古、文博领域学者的研究重点,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后者包括玉料的材质与产地来源分析,是一个涉及地质学、宝石学、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由于古代玉器样品需要满足无损测试的要求,测试分析手段的选择受到很大的制约,绝大部分古玉科学研究仍停留在材质鉴定的阶段,产地溯源技术仍然是制约古玉文化交流研究的瓶颈^([1-4])。材质的准确鉴定是开展古代玉器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20世纪90年代,闻广等^([5-6])尝试对部分史前玉器进行采样,并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对玉器的材质进行研究。21世纪以来,大型无损谱学分析设备,如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光谱(PIXE)、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电子探针,在古玉材质分析中获得较广泛的应用^([3])。然而,考虑到文物转运到实验室测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监管要求,这些实验室设备在古玉材质鉴定方面的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较多限制。鉴于此,我们团队评估了各种岩矿分析设备的适用性,建立了利用小型台式红外光谱仪+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进行古玉材质分析的方法。该仪器组合快速、便携,满足古玉现场检测的需求,同时可对玉器的材质、成因类型进行准确鉴定。目前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下靳、石峁、海藏、福泉山、焦家、石峡等重要史前遗址出土玉器的研究中,鉴定出史前玉器材质包括透闪石玉、蛇纹石玉、云母质玉、石英质玉、绿泥石质玉、大理岩、绿松石、萤石、滑石岩等(图1),其中透闪石玉占据主导地位[7]。目前,学术界对透闪石玉、蛇纹石玉、绿松石等常见材质古玉的产地溯源探索主要通过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测试技术手段从早期的全岩分析全面转向原位无损/近无损地球化学分析,近年来多元统计、机器学习算法逐渐被引入,用于构建玉石产地判别模型。这些模型尽管能在测试集上获得较高的准确率,但其均建立在少量产地数据的基础上,且缺乏地质学机制约束,很难真正应用到古玉的产地溯源研究中。我们团队通过对东亚地区近20个大理岩型透闪石玉矿床的系统研究,揭示了透闪石玉的普遍成矿规律,建立了全面系统的透闪石玉地球化学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无损的古代透闪石玉器产地溯源方法体系(表1)。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多个重要史前遗址出土玉器的溯源研究中,初步勾勒出了史前玉石之路,充分展现了史前玉器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的价值[7-9]。展望未来,潜在的透闪石玉矿资源勘查和地质学研究,全面的玉料地球化学数据库建设,适用于古玉样品的原位岩矿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开发及其在古玉样品测试中的大规模应用,应是未来古玉溯源研究工作的重点方向,需要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者通力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玉溯源 技术体系 数据库 玉石之路 古玉文化交流
下载PDF
泰山文化视角下墨玉瓷文创产品的创作
14
作者 卢德国 张广文 黄海根 《陶瓷》 CAS 2024年第11期76-77,147,共3页
泰山文化,深植于帝王文化与民间信仰之中,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之一。以泰山墨玉石边角尾矿为主要原料,经过精心研制,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材料——墨玉瓷,并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墨玉瓷系列文创产品,将泰山的雄伟姿态、丰富的文化... 泰山文化,深植于帝王文化与民间信仰之中,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之一。以泰山墨玉石边角尾矿为主要原料,经过精心研制,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材料——墨玉瓷,并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墨玉瓷系列文创产品,将泰山的雄伟姿态、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陶瓷艺术融为一体,不仅体现了对泰山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也展示出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成为泰山文化的新瑰宝,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文化 陶瓷新材料 墨玉瓷文创产品 泰山文化新瑰宝
下载PDF
小南山遗址与东北地区史前玉器的相关问题
15
作者 段天璟 高云逸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0,共8页
本文将小南山遗址出土遗存划分为小南山文化和新开流文化两种文化遗存,对二者的年代作了初步探讨。通过对查海遗址的分析,建立起兴隆洼文化及该文化玉器发展的年代标尺,为相关考古学文化年代的判定树立了参照系。继而讨论了塔布敖包遗... 本文将小南山遗址出土遗存划分为小南山文化和新开流文化两种文化遗存,对二者的年代作了初步探讨。通过对查海遗址的分析,建立起兴隆洼文化及该文化玉器发展的年代标尺,为相关考古学文化年代的判定树立了参照系。继而讨论了塔布敖包遗址、哈克遗址第一期遗存及北山洞遗址第三期遗存的年代,明确了三者的年代晚于小南山文化,而与兴隆洼文化共时。梳理了公元前5000年以前东北地区相关考古学文化之间的联系,探讨了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玉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南山遗址 年代 兴隆洼文化 东北地区 史前玉器
下载PDF
客省庄文化出土玉石器研究——以康家遗址出土玉石器分析为主
16
作者 秦小丽 李欣桐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74,共9页
分布于关中―陕南地区的客省庄文化,历来以其朴素单一的陶器组合和以村落级别的聚落规模为考古学文化特征。但诸多遗址中玉石器的发现,反映出客省庄文化朴素的文化面貌中蕴含复杂的内涵。玉石器作为新石器时代上层社会间交流频繁的遗物... 分布于关中―陕南地区的客省庄文化,历来以其朴素单一的陶器组合和以村落级别的聚落规模为考古学文化特征。但诸多遗址中玉石器的发现,反映出客省庄文化朴素的文化面貌中蕴含复杂的内涵。玉石器作为新石器时代上层社会间交流频繁的遗物,是研究考古学文化性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以目前正在整理的临潼康家遗址出土玉石器为主要分析对象,并结合其他遗址出土的玉石器,尝试从玉石器所体现的礼仪层面,探讨客省庄文化的社会结构以及其与周边同期考古学文化的交流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家遗址 关中―陕南地区 客省庄文化 玉石器 地域交流
下载PDF
关于红山文化玉雕龙造型的考证——兼谈“龙”在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17
作者 张瑞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1期1-4,共4页
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其玉雕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体现了红山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文章通过分析红山文化玉雕龙的时间地域分布、造型特点、典型实例,考察了龙形象在红山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龙... 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其玉雕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体现了红山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文章通过分析红山文化玉雕龙的时间地域分布、造型特点、典型实例,考察了龙形象在红山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自古以来便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深刻影响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红山玉雕龙的发现,为研究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线索,彰显了以龙为图腾的中华文明的悠久与灿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文化 玉雕龙 传统文化
下载PDF
汉玉纹饰在皮具产品上的应用探究
18
作者 谢辉 王辉 《中国皮革》 CAS 2024年第3期118-122,126,共6页
汉玉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将汉玉文化作为研究的载体应用到皮具设计上,可以扩充皮具产品的设计思路,提高皮具产品的文化价值。本文以汉玉文化内涵为出发点,论述了汉玉纹饰的研究现状,从... 汉玉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将汉玉文化作为研究的载体应用到皮具设计上,可以扩充皮具产品的设计思路,提高皮具产品的文化价值。本文以汉玉文化内涵为出发点,论述了汉玉纹饰的研究现状,从玉龙纹、螭虎纹、凤鸟纹和云气纹4个方面详细介绍汉玉纹饰的艺术特色;阐述了汉玉纹饰在皮具产品上的应用意义;最后,以凤鸟纹为例,将传统图案与皮具设计相结合,通过设计实践案例提取纹饰元素进行艺术化设计并运用到皮具产品上,希望能为传统图案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玉文化 汉玉纹饰 皮具产品 皮具设计
下载PDF
中国玉雕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发展现状
19
作者 李晓君 蔡娇 詹昉旻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4年第5期91-99,共9页
玉雕作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2006年,扬州玉雕、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雕等玉雕技艺成功入选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科技时代的高速发展,玉雕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 玉雕作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2006年,扬州玉雕、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雕等玉雕技艺成功入选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科技时代的高速发展,玉雕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基于此,文章首先通过整合相关文献资料,对玉雕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归纳;其次对玉雕非遗的基本特点和价值属性进行详细阐述;然后对玉雕非遗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介绍;最后针对玉雕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玉雕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发展 保护
下载PDF
陶寺文化遗址出土璧环类器物研究
20
作者 刘晓彤 《文物季刊》 2024年第2期57-65,75,共10页
璧环类器物是陶寺文化中的重要随葬器物,普遍中孔较大,器型多样,大多出土于墓主人手臂附近或直接套置于墓主人手臂上,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特征。陶寺文化璧环类器物除了受到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多继承并发展了本土文化特征,形... 璧环类器物是陶寺文化中的重要随葬器物,普遍中孔较大,器型多样,大多出土于墓主人手臂附近或直接套置于墓主人手臂上,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特征。陶寺文化璧环类器物除了受到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多继承并发展了本土文化特征,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陶寺文化璧环类器物,并进一步向北影响到了晋陕高原等周边地区。根据璧环类器物大多出土于较低等级贵族墓葬这一特征,推测璧环类器物在陶寺文化中并非作为礼仪性器物而更可能作为一种财富象征出现在墓葬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寺文化 玉璧 玉石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