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舞蹈批评类型和模式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慕羽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舞评有多种划分方式,比如从“作者”或“读者”角度划分等。从舞评本身的规律出发去研究舞蹈批评,即对舞蹈批评形态模式的探讨,则是一种学术意义上划分方式,阿布拉姆斯的“四要素理论”仍然有重要价值。这与舞评人建构的价值体系相关,... 舞评有多种划分方式,比如从“作者”或“读者”角度划分等。从舞评本身的规律出发去研究舞蹈批评,即对舞蹈批评形态模式的探讨,则是一种学术意义上划分方式,阿布拉姆斯的“四要素理论”仍然有重要价值。这与舞评人建构的价值体系相关,文章所折射出的主体性是否鲜明也能窥见。换句话说,评论一部舞蹈作品,是侧重探究其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还是去寻觅与编导内心的联系,或是从作品本身进行细致分析,抑或是去看观众对它的重新解读,这都是不同的舞蹈批评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朝代、历史时期,舞蹈批评的结构形态各有侧重,偶有多元互渗或共生。学术意义上的舞蹈批评不只是动作层面或审美意义上的评判,还可能涉及思想精神层面上的文化批判力,关乎的是思想与观念上的角力。舞蹈批评也不再限于舞蹈内部体系的解读,更应在一定的学术体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批评 结构形态模式 艾布拉姆斯 刘若愚
下载PDF
中国诗学走向世界的途径探索——刘若愚境界论的建构路径及其诗学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朱巧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22,共13页
美籍华人学者刘若愚在多年的研究中,将境界一词作为诗歌、文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并将其作为建构他的诗观、文学观的一个重要概念。文章归纳、讨论了刘若愚建构境界论的三条路径,指出境界论是刘若愚寻找中西诗学共通性的具体实践,是其为达... 美籍华人学者刘若愚在多年的研究中,将境界一词作为诗歌、文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并将其作为建构他的诗观、文学观的一个重要概念。文章归纳、讨论了刘若愚建构境界论的三条路径,指出境界论是刘若愚寻找中西诗学共通性的具体实践,是其为达到“一个可能的世界性文学理论”所做的不懈努力,对中国诗学走向世界的途径探索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若愚 境界 中国诗学 走向世界
下载PDF
论刘若愚“中国诗观”的修正与运用
3
作者 詹杭伦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28-32,58,共6页
刘若愚是美籍著名华裔比较诗学研究家,他平生写作了八部与中国诗学有关的专著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他的比较诗学理论体系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对中国文艺理论走向国际化也有不可忽略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全面研读刘氏专... 刘若愚是美籍著名华裔比较诗学研究家,他平生写作了八部与中国诗学有关的专著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他的比较诗学理论体系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对中国文艺理论走向国际化也有不可忽略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全面研读刘氏专著及其论文的基础上,论述其“中国诗观”的修正和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若愚 中国诗观 海外汉学
下载PDF
刘若愚对“再现”理论的借鉴和转化
4
作者 徐宝锋 《武陵学刊》 2012年第4期84-89,106,共7页
作为北美重要的汉学家,刘若愚在对中西诗学共性的找寻过程中首先十分清醒地看到了存在于中西文论之间的哲学和理论差异。他关于形上理论、决定理论和表现理论的论述最具中西比较的眼光,渗透着其对于西方文艺理论中关于模仿等再现理论的... 作为北美重要的汉学家,刘若愚在对中西诗学共性的找寻过程中首先十分清醒地看到了存在于中西文论之间的哲学和理论差异。他关于形上理论、决定理论和表现理论的论述最具中西比较的眼光,渗透着其对于西方文艺理论中关于模仿等再现理论的独到理解。刘若愚对"再现"理论的借鉴和转化对中国文论的汉学架构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若愚 再现 模仿理论 中国文论
下载PDF
跨越中西比较诗学的第一道樊篱——一位汉学家的汉语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邱霞 《宜宾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81-83,共3页
进入中西异质文化圈之后的比较文学,其比较的对象与背景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面对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字体系,美国汉学家刘若愚(JamesJ.Y .Liu)对汉语特性的研究无疑跨越了横亘在中西文化和文学比较之间的第一道樊篱,为中西比较... 进入中西异质文化圈之后的比较文学,其比较的对象与背景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面对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字体系,美国汉学家刘若愚(JamesJ.Y .Liu)对汉语特性的研究无疑跨越了横亘在中西文化和文学比较之间的第一道樊篱,为中西比较文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诗学 汉学 刘若愚 汉语
下载PDF
刘若愚译诗思想对古典汉诗英译的启示
6
作者 刘翔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24-127,共4页
刘若愚是著名美籍华裔学者,他英译的中国古诗在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从意义优先,兼顾风格,使用"破格"法翻译古诗中的意象、典故等,翻译时仔细考证、字斟句酌三方面阐述刘若愚的译诗思想,旨在说明其思想对中华文化"... 刘若愚是著名美籍华裔学者,他英译的中国古诗在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从意义优先,兼顾风格,使用"破格"法翻译古诗中的意象、典故等,翻译时仔细考证、字斟句酌三方面阐述刘若愚的译诗思想,旨在说明其思想对中华文化"走出去"乃至"融进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 刘若愚 古诗英译
下载PDF
对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中文本完整性和文论史体例的探讨
7
作者 王昱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73-78,共6页
比较诗学群体的崛起在于敏感地意识到,中国诗学迫切需要主动将自身整合入世界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通过与西方诗学的沟通和交流改变边缘的国际学术处境。比较诗学在推进过程中有得有失,其中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中借鉴《镜与灯》的... 比较诗学群体的崛起在于敏感地意识到,中国诗学迫切需要主动将自身整合入世界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通过与西方诗学的沟通和交流改变边缘的国际学术处境。比较诗学在推进过程中有得有失,其中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中借鉴《镜与灯》的理论框架而构建的循环系统和六种理论,无论在出发点、成功处还是存在的缺欠都具有典型意义。本文在简要勾勒刘若愚的理论体系并说明其正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刘若愚和艾布拉姆斯在历史语境下各自面临的中西诗学的学理背景,对比两人的理论分类方法及其实际运作情况,试探讨刘若愚以他山之石攻玉的若干失当之处,作为对中国诗学进入世界性文学理论视野路径的方法论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诗学 刘若愚 中国文学理论 整体性 专题史
下载PDF
从中西互释到异质文化对话——论刘若愚和叶维廉的诗学阐释观 被引量:1
8
作者 龚游翔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38-43,共6页
刘若愚和叶维廉以现代学术范式重构中国诗学,确立了中国美学的当代价值,为解决中国诗学的“失语症”问题建立独特的本土话语理论体系,是我们研究中西比较诗学的典范。刘若愚和叶维廉都受到英美新批评、现象学美学等理论的影响,在相似的... 刘若愚和叶维廉以现代学术范式重构中国诗学,确立了中国美学的当代价值,为解决中国诗学的“失语症”问题建立独特的本土话语理论体系,是我们研究中西比较诗学的典范。刘若愚和叶维廉都受到英美新批评、现象学美学等理论的影响,在相似的西学理论基础上寻求跨文化、跨国度的共同文学规律和美学据点,却建构出异质的诗学体系,值得比较和研究。刘若愚跨文化诗学体系的建构和叶维廉“以物观物”方式对道家美学的现代阐释都寻求从语言哲学的维度打破常规束缚,为中国诗学现代转型谋求理论生长点。中西诗学话语策略在语言哲学论转向下于语言与思维的同构关系上独辟蹊径,其研究方式的内生性逻辑从中西双向阐发向异质文化对话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刘若愚 中西互释 异质文化对话
下载PDF
张隆溪与刘若愚诗学之比较
9
作者 蔡银强 《阴山学刊》 2012年第5期57-60,共4页
在海外华裔学者中,尤其是比较学界,刘若愚和张隆溪都是很有影响的学者,他们的著作在大陆也很受欢迎。但是他们的研究路向有所不同,对二者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比较诗学的研究方向,也有助于了解作为华裔学者在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中... 在海外华裔学者中,尤其是比较学界,刘若愚和张隆溪都是很有影响的学者,他们的著作在大陆也很受欢迎。但是他们的研究路向有所不同,对二者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比较诗学的研究方向,也有助于了解作为华裔学者在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心态和中国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若愚 张隆溪 比较诗学 中国视角
下载PDF
理雅各与刘谧《三教平心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俐玲 段怀清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87,共13页
理雅各的比较宗教研究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宗教观,既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宗教世俗化运动有关,也与传统神学向宗教历史研究和比较宗教研究过渡的进程有关,同时也与他在华30多年的生活经验以及长达50年之久的中国经典研究密不... 理雅各的比较宗教研究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宗教观,既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宗教世俗化运动有关,也与传统神学向宗教历史研究和比较宗教研究过渡的进程有关,同时也与他在华30多年的生活经验以及长达50年之久的中国经典研究密不可分。而其中理雅各论述儒道释三教的比较宗教著述《三教平心论》,对于理雅各这一时期宗教观念的调整,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雅各 刘谧 《三教平心论》 比较宗教
原文传递
试论刘子健对王安石及其新政的研究——以《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为中心
11
作者 虞云国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54,154,155,共14页
刘子健整合了既有王安石研究中各种兼容性阐释,以独到的问题意识翻上一层,运用了跨学科研究方法,对王安石及其新政进行了独辟蹊径的研究。他首先探讨了王安石作为"杰出的思想家"的层面,指出新政的理想是通过改革官僚体制进而... 刘子健整合了既有王安石研究中各种兼容性阐释,以独到的问题意识翻上一层,运用了跨学科研究方法,对王安石及其新政进行了独辟蹊径的研究。他首先探讨了王安石作为"杰出的思想家"的层面,指出新政的理想是通过改革官僚体制进而改善社会风俗,最终实现道德社会。然后,他对官僚队伍区分不同类型,研究了各种类型官僚在变法、反变法与后变法的不同时期的政治表现;结合"吏役次官僚制"与募役法的个案剖析,深刻揭示了新政改革堕落为弊政的必然结果。以王安石及其新政为中心的研究,是刘子健宋代士大夫政治研究序列的关键一环,达到了批判性人文研究的高标准,也为更深入的探索建立了新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子健 王安石 宋代改革 君主专制政体 官僚体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