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mporal variation of gravity-field in North China before and after the 2011 Japan Mw9. 0 earthquake 被引量:1
1
作者 Hao Hongtao Liu Ziwei +3 位作者 Li Hui Xing Lelin Wu Yunlong Kang Kaixuan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1年第4期10-15,共6页
By using absolute and relative-gravity data recorded by the gravity network in North China, we obtained some large-scale and high-spatial-resolution images of gravity variation in this area for the first time. By anal... By using absolute and relative-gravity data recorded by the gravity network in North China, we obtained some large-scale and high-spatial-resolution images of gravity variation in this area for the first time. By analyzing these images, we found that the gravity in Liaodong peninsula area showed an obvious increase of 80 × 10^-8ms^-2 during about one- and-half year before the 2011 Japan Mwg. 0 earthquake, and a rapid decrease after the earthquake. This gravity variation is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 previously for the 1976 Tangshan 1147.8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network of North China japan Ms9.0 earthquake gravity variation
下载PDF
Response of tilt and strain meters in Hubei province to the 2011 Mw9. 0 Japan earthquake 被引量:1
2
作者 Sun Lingli Li Ming Wei Guichun Luo Junqiu Zhang Weihua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1年第4期46-52,共7页
Tih and strain meters of the deformation-observation network in Hubei Province all responded to the Mw9.0 Japan earthquake on March 11,2011. By analyzing the co-seismic responses,we found that firstly there was essent... Tih and strain meters of the deformation-observation network in Hubei Province all responded to the Mw9.0 Japan earthquake on March 11,2011. By analyzing the co-seismic responses,we found that firstly there was essentially a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response time and epicentral distance. Secondly, there was some correlation between maximum response amplitude and earthquake magnitude as well as between the duration and earthquake magnitude. Thirdly, the response amplitudes and decay rates were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types of instruments. Due to less data-sampling frequency, the deformation instruments, could not display the first motion of P and S waves, but responded mainly to far-field surface waves.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 NS earthtide component recorded by the cave stainmeter at Yichang was distorted for nearly eight hours. While digital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did not show comple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earthquake source, it still reflected some key features of seismic-wave propa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w9.0 japan earthquake co-seismic effect crustal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at fixed sites
下载PDF
Co-seismic groundwater-level and temperature changes of the 2011 Mw9. 0 Japan earthquake in Chinese mainland
3
作者 Luo Junqiu Sun Linli Zhang Weihua Li Ming Guo Xizh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1年第4期40-45,共6页
Co-seismic groundwater-level and temperature changes caused by the Mw9. 0 Japan earthquake in Chinese mainland are described. The recorded water-level changes were mostly oscillations, with some step decreases mostly ... Co-seismic groundwater-level and temperature changes caused by the Mw9. 0 Japan earthquake in Chinese mainland are described. The recorded water-level changes were mostly oscillations, with some step decreases mostly in the coastal area of Southeast China and step increases mostly in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The water-temperature changes were mainly decrease with slow recovery in Sichuan- Yunnan, South China, and lower reaches of Jiangzhong, and sharp increase followed by sharp decrease, or vice versa, in North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 For wells that showed step changes in both water level and temperature, more showed them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an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pan Mw9.0 earthquake co-seismic change groudwater level groundwater temperature
下载PDF
利用GRACE观测资料分析日本M_W9.0地震前区域重力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武星 顾国华 陈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23-535,共13页
利用GRACE重力卫星观测资料,获得了日本MW9.0地震前的区域重力变化;获取了TSKB、DAEJ、SUIY和HLAR站GPS连续观测垂直位移。地震前区域重力变化主要经历2个过程:1)2002年8月至2007或2008年底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小幅变化过程,该过程可用二... 利用GRACE重力卫星观测资料,获得了日本MW9.0地震前的区域重力变化;获取了TSKB、DAEJ、SUIY和HLAR站GPS连续观测垂直位移。地震前区域重力变化主要经历2个过程:1)2002年8月至2007或2008年底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小幅变化过程,该过程可用二次多项式拟合;2)第1个过程后的重力快速上升后下降的较大幅度变化。2008年黑龙江至乌苏里区域重力下降明显,2009年和2010年在太平洋俯冲带的广大区域重力呈显著上升,并且正、负重力变化区域都向SW方向迁移。2010年与2009年相比,重力变化沿板块边界带呈东、西部分的正、负分布特征;东部区域点位2010年初开始重力快速下降至地震发生;而西部点位在此期间仍然为重力正变化高值,地震发生后开始下降变化。远场GPS垂直位移具有2006年中开始的隆升变化,2009年初开始转向。经过与GLDAS陆地水储量改变引起的重力变化比较,认为区域重力变化主要由地表水储量改变引起。但位于海洋侧的P01和P03位置类似下降变化也非常明显,这表明区域重力的异常变化很可能与地下深部的地幔物质运移和热引起的区域气候改变有关。这种异常变化特征与地震孕育的关系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MW9 0地震 震前 GRACE卫星 重力变化
下载PDF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_W9.0地震与地震的类临界点模型 被引量:7
5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9-275,共7页
使用哈佛CMT资料,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W9.0地震前的长期地震活动.这次地震前,在1/4世纪的时间尺度、1500km的空间尺度上,存在加速矩释放(AMR)现象.在这一空间尺度范围内,MW9.0地震仍落在分段的幂律分布上.因此... 使用哈佛CMT资料,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W9.0地震前的长期地震活动.这次地震前,在1/4世纪的时间尺度、1500km的空间尺度上,存在加速矩释放(AMR)现象.在这一空间尺度范围内,MW9.0地震仍落在分段的幂律分布上.因此,从地震的类临界点模型的角度考虑,对这次特大地震的发生和地震的大小既无预测、亦无预报的情况,并非由物理上的“不可预测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w9.0地震 加速矩释放(AMR)现象 幂律分布地震的类临界点模型
下载PDF
2011年日本M_W9.0强震对天津地区地壳运动的影响分析
6
作者 朱爽 杨国华 占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3-97,共5页
处理了天津地区GNSS观测网和部分陆态网络及周边IGS站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2011年日本MW9.0地震前后天津地区的地壳运动,并研究了此次地震对天津地区地壳运动的影响.结果显示:2011年日本MW9.0地震对天津地区的影响主要是水平方向,垂直... 处理了天津地区GNSS观测网和部分陆态网络及周边IGS站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2011年日本MW9.0地震前后天津地区的地壳运动,并研究了此次地震对天津地区地壳运动的影响.结果显示:2011年日本MW9.0地震对天津地区的影响主要是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影响不大;水平向同震位移中EW向明显大于NS向,位移量为8.5~10.1 mm;结合区域基线向量的差异变化可以看出该地震对天津地区起到了一定的拉张作用;地震前后测站水平向运动速度差异不明显,约在0.1~2 mm/yr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日本9 0级地震 天津地区 时间序列 同震位移
下载PDF
日本海沟俯冲带M_W9.0地震震源区应力场演化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佳佳 张永庆 谢富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07-1324,共18页
于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MW9.0级逆冲型板间地震是日本有地震记录以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本研究基于NIED F-net矩张量解目录中的震源机制解,选取两个长轴相互垂直的矩形区域进行应力场2D反演,获取了日本海沟俯冲带地区应力... 于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MW9.0级逆冲型板间地震是日本有地震记录以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本研究基于NIED F-net矩张量解目录中的震源机制解,选取两个长轴相互垂直的矩形区域进行应力场2D反演,获取了日本海沟俯冲带地区应力场的空间及时间分布图像.结果表明:主震前,俯冲带地区应力状态在空间上大体趋于一致,即应力轴(P轴、σ1轴及SHmax轴)系统性地倾向板块汇聚方向,P轴、σ1轴倾角整体偏缓(<30°),且远离震源区及日本海沟东侧区域内的应力轴倾角普遍大于主震震源区内应力轴倾角;主震前,受2003年5月26日在宫城县北部发生的MW7.0地震影响,位于MW9.0地震震源区西北侧的应力场出现明显扰动,σ1轴倾向顺时针偏转150°~180°,并于之后大体恢复至震前状态,同期其他地区没有明显变化,这种情况可能和主震断层局部(深部)的前兆性滑动有关;主震后,距离震源区较远处应力场变化不大,主震震源区内应力场发生显著改变,P轴及σ1轴均以大角度(>60°)倾伏于板块汇聚方向,SHmax轴顺时针偏转60°~90°且在日本海沟附近普遍平行于海沟轴.这项研究以时空图像的方式展示了大地震前应力场变化的特点,反映了大地震孕震过程中构造与地震的相互作用,对于理解大地震孕震过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日本MW9.0地震 日本海沟 俯冲带 震源机制解 应力反演
下载PDF
基于GPS观测值研究日本M_W9.0地震震后形变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梁明 王武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85-1290,共6页
基于GPS观测的震后水平位移对2011年日本MW9.0地震的震后形变特征进行研究。震后近5a(截至2015-12),震后水平位移累积达到东向60~165cm,南向20~65cm,距离震中较远处的G104、G105及J192站点观测到的震后位移累积变化已超过同震位移,且震... 基于GPS观测的震后水平位移对2011年日本MW9.0地震的震后形变特征进行研究。震后近5a(截至2015-12),震后水平位移累积达到东向60~165cm,南向20~65cm,距离震中较远处的G104、G105及J192站点观测到的震后位移累积变化已超过同震位移,且震后形变还在持续。联合震后余滑和粘弹性位错理论模拟震后形变,利用这2种作用机制对震后GPS水平形变进行解释。研究表明,震后余滑在震后形变最初阶段起主要作用,但随着时间增长而逐渐衰减,粘滞性松弛作用的贡献随着时间增长而变大,GPS观测到的震后地表形变可由这2种机制结合得到较合理的解释。利用震后GPS形变模拟估算地震区域的地幔粘滞系数在1.5×1019 Pa·s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 日本MW9.0地震 震后形变 震后余滑 粘滞性
下载PDF
基于GNSS和定点形变观测分析日本M_W9.0地震对黑龙江地区地壳形变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常金龙 孙建中 +1 位作者 赵谊 于露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年第5期190-195,共6页
结合GNSS和黑龙江地区定点形变观测,分析日本2011年3月11日M_W 9.0地震对黑龙江地区地壳形变的影响。结果显示:日本M_W 9.0地震引起哈尔滨站、绥阳站震后2年内运动速率明显增加(哈尔滨站增大4 mm/a,绥阳站速率增大6 mm/a);定点形变与GP... 结合GNSS和黑龙江地区定点形变观测,分析日本2011年3月11日M_W 9.0地震对黑龙江地区地壳形变的影响。结果显示:日本M_W 9.0地震引起哈尔滨站、绥阳站震后2年内运动速率明显增加(哈尔滨站增大4 mm/a,绥阳站速率增大6 mm/a);定点形变与GPS观测到的同震效应至少在4个台站多种仪器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日本M_W 9.0地震不仅引起区域水平向应变变化,对垂直向也产生一定影响;长基线变化反映出日本M_W 9.0地震引起的大空间尺度应变变化与黑龙江地区长期构造应力场背景一致,该地震对黑龙江地区地表应变积累可能有增强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态网络 GNSS 定点形变 日本MW 9.0地震
下载PDF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f the 2011 Mw9.0 Tohoku-Oki Earthquake
10
作者 Shao Zhigang Wang Peng Li Haiya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7年第3期309-333,共25页
On March 11,2011, a M_W9.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Japan Trench, causing tremendous casualties,and attracting extensive concer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related research,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bservations,phenome... On March 11,2011, a M_W9.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Japan Trench, causing tremendous casualties,and attracting extensive concer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related research,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bservations,phenomena and understandings of the earthquake from varied aspects,and obtains four main conclusions.(1) The earthquake,occurring in the subduction zone in the Japan Trench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boundary of the pacific plate has two zones of concentrated coseismic slip at different depths,and the slip in the deep zone is relatively small. Though there have been many M7. 0 historical earthquakes,slips in the shallow zone are large,but there have been few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2) Constrained by GPS data,the study of fault movement shows that fault movement in the Japan Trench has a background of widely distributed stability and locking( the locking zone is equivalent that of coseismic rupture zone). Perturbation occurred after the 2008 M8. 0 Hokkaido earthquake,several M7. 0 events had after slips larger than the coseismic slip,and two obvious slow slip events were recorded in 2008 and2011. Eventually,the March 9,2011 M7. 0 foreshock and the March 11,2011 M_W9.0 mainshock occurred. The pre-earthquake changing of the fault movement in the Japan Trench is quite clear.(3) Traditional precursory observation show no obvious anomaly,possibly due to monitoring reason. Anomaly before earthquake consists of high stress state in focal zone reflected by some seismic activity parameters,short period anomaly in regional ground motion,etc.(4) The analysis of physical property in focal zone aroused more scientific issues,for example,is there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physical property in focal zone and its vicinity? Does frictional property of fault determine seismogenic ability and rupture process? Whether pre-earthquake fault movement include pre-slips? Could deep fluid affect fault movement in focal zone? Experience is the best teacher,and authors hope this paper could be a modest spur to induce others in basic research in earthquake forecast and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2011 Mw9.0 japan earthquake earthquake prediction SEISMIC MONITORING earthquake RESEARCH
下载PDF
日本9.0级地震前后华北形变场变化特征与地震趋势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晶 刘峡 +1 位作者 方颖 刘琦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4-72,共9页
本文分析了华北主要断裂带基于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同震位移场的应变变化,结合华北地区近几年形变异常分析日本9.0级地震前后华北地区形变场的变化特征,分析了日本9.0级地震对华北地区的影响以及未来值得关注的地区。日本9.0级地震的发... 本文分析了华北主要断裂带基于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同震位移场的应变变化,结合华北地区近几年形变异常分析日本9.0级地震前后华北地区形变场的变化特征,分析了日本9.0级地震对华北地区的影响以及未来值得关注的地区。日本9.0级地震的发生使得华北地区EW向主压应变有所释放,不同地区的同震响应存在差异,部分趋势性变化在日本9.0级地震后有所恢复,目前郯庐带中南段及附近区域的挤压应变背景和断层活动水平增强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地震 形变场 地震趋势 华北地区
下载PDF
WFSD地应力台应变特征及其同震效应分析——以日本MW9.0级特大地震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彭华 马秀敏 +1 位作者 姜景捷 彭立国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1年第1期1-14,共14页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MW 9.0级强烈地震,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项目设在陕西汉中地区的体应变仪记录到了完整的应变数据。通过采集数据的分析,探讨了日本MW 9.0级特大地震发生时的同震变化以及地震前后固体潮异常...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MW 9.0级强烈地震,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项目设在陕西汉中地区的体应变仪记录到了完整的应变数据。通过采集数据的分析,探讨了日本MW 9.0级特大地震发生时的同震变化以及地震前后固体潮异常变化过程,分析了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应变固体潮的趋势性异常及畸变等各种异常现象,并针对这些应变异常进行分析,以期成果能为中国未来地震趋势的预测研究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Mw9.0级特大地震 WFSD 体应变观测 应变特征 同震效应
下载PDF
对日本9级地震的中期预测及其依据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道一 邓志辉 +2 位作者 楚全芝 徐好民 陶京玲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2年第1期91-96,共6页
对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9级大地震所做出的中期预测进行小结,并对所提出预测意见及其依据做了简要论述。预测地区在日本南部、台湾以及菲律宾一带;预测震级为8~8.3级;预测时间是今后几年;预测依据是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 对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9级大地震所做出的中期预测进行小结,并对所提出预测意见及其依据做了简要论述。预测地区在日本南部、台湾以及菲律宾一带;预测震级为8~8.3级;预测时间是今后几年;预测依据是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预测地震三要素与日本9级大地震三要素的对比结果表明,这一中期预测是基本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9级大地震 中期预测 歹字型构造体系
下载PDF
福建省数字化水位、水温对日本9级地震的同震响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清秀 陈莹 +3 位作者 郑小菁 陈彩虹 王林 陈懿德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年第3期61-66,共6页
分析福建省数字化水位、水温记录的日本9级地震的同震响应,发现:水位初始变化多为下降;水震波的最大双振幅随着水位日变化幅度的增大呈对数关系增大,还受到该井潮汐因子的影响;水温同震响应多表现为下降一上升恢复,水位异常幅度越大,水... 分析福建省数字化水位、水温记录的日本9级地震的同震响应,发现:水位初始变化多为下降;水震波的最大双振幅随着水位日变化幅度的增大呈对数关系增大,还受到该井潮汐因子的影响;水温同震响应多表现为下降一上升恢复,水位异常幅度越大,水温的异常幅度越大,水温的异常持续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响应 水位 水温 日本9级地震
下载PDF
山西水井观测网对汶川8.0和日本9.0级地震的同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春玲 程东焱 +1 位作者 杨静 张文男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3年第1期238-245,共8页
对山西地区水井观测网水位、水温测项在汶川8.0和日本9.0级地震前后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地震各观测井水位、水温测项变化形态不尽相同,表明同一地震对不同观测井造成的响应特征亦不相同;对比两次地震各观测井的响应特征,... 对山西地区水井观测网水位、水温测项在汶川8.0和日本9.0级地震前后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地震各观测井水位、水温测项变化形态不尽相同,表明同一地震对不同观测井造成的响应特征亦不相同;对比两次地震各观测井的响应特征,发现具有不固定的变化模式,可能与各观测井所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观测含水层深度及地震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8 0级地震 日本9 0级地震 水位 水温 同震响应
下载PDF
2011年日本东北Mw 9.0级地震的岩石圈三维建模分析
16
作者 闫兵 贾东 +1 位作者 李一泉 王毛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6-685,共10页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发生Mw 9.0级地震。日本海沟板块俯冲速率高,地震活动性强,因此研究程度高,到目前为止已获得了覆盖日本海沟弧前区域的地震波剖面数据。本文利用8条岩石圈结构剖面建立了日本海沟的三维岩石圈结构...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发生Mw 9.0级地震。日本海沟板块俯冲速率高,地震活动性强,因此研究程度高,到目前为止已获得了覆盖日本海沟弧前区域的地震波剖面数据。本文利用8条岩石圈结构剖面建立了日本海沟的三维岩石圈结构模型。日本海沟岛弧地壳由上到下包含5层: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海相沉积岩、白垩系海相沉积岩、岛弧上地壳俯冲杂岩、岛弧下地壳和地幔楔;日本海沟北部还存在中地壳;洋壳是一个双层构造,上层为熔岩和席状岩墙群,下层为堆晶辉长岩;陆壳和洋壳之间存在一个低速的板间层。本文在三维模型基础上讨论了俯冲板块的弯曲点和弯曲轴等几何学特征,分析了日本海沟俯冲带的历史地震和日本东北Mw 9.0级地震主震和余震的震源分布,日本东北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太平洋板块向日本岛弧下方的俯冲活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东北Mw9 0级地震 日本海沟 三维建模 俯冲型大地震 弯曲点 弯曲轴
下载PDF
2011年日本9.0级及7.5级地震震源破裂反投影初步结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彦 《国际地震动态》 2011年第4期34-37,5,共5页
2011年3月日本仙台东部太平洋海域接连发生了MW7.5和MW9.0级地震。地震及引发的海啸给日本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本文运用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研究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非反演方法,反投影远震P波,研究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得到了他... 2011年3月日本仙台东部太平洋海域接连发生了MW7.5和MW9.0级地震。地震及引发的海啸给日本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本文运用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研究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非反演方法,反投影远震P波,研究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得到了他们各自的破裂区域和破裂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破裂 日本9.0级地震 反投影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与日本9.0级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庐江地震台动水位与水温
18
作者 金艳 刘川琴 +2 位作者 汪世仙 隆爱军 方素贞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年第5期160-164,共5页
自2000年庐江地震台数字化水位、水温观测以来,在多次大地震中水位、水温均有明显的同震效应,四川汶川8.0级地震、日本本州9.0级地震引起汤池1号井水位、水温的同震特征。动水位同震效应表现为脉冲变化,震后水位逐渐升高;水温表现为阶... 自2000年庐江地震台数字化水位、水温观测以来,在多次大地震中水位、水温均有明显的同震效应,四川汶川8.0级地震、日本本州9.0级地震引起汤池1号井水位、水温的同震特征。动水位同震效应表现为脉冲变化,震后水位逐渐升高;水温表现为阶跃下降,震后水温缓慢恢复到正常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 0级地震 日本9 o级地震 动水位 水温 同震响应
下载PDF
利用宽频带倾斜仪观测资料检测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纳莉 李细顺 +5 位作者 成娜 姜成 温超 王锐锋 任佳 张晓刚 《防灾减灾学报》 2011年第3期32-36,共5页
本文利用张家口台宽频带倾斜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0S2~0S35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 本文利用张家口台宽频带倾斜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0S2~0S35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频率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频率与PREM预测的振荡频率基本符合。宽频带倾斜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的确可以提取到日本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频带倾斜仪 日本9.0级大地震 地球自由振荡 球型振荡
下载PDF
2011年日本MW9.0地震引发的海啸对地震背景噪声的影响
20
作者 陈斐 薛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1-337,I0001,共18页
基于北美沿岸和内陆地震台站的连续地震波形记录,并结合沿岸台站附近布设的DART系统记录的海底压力数据以及预测潮汐数据,利用时频分析和极化分析方法对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M_(W)9.0大地震所激发的海啸对地震背景噪声所产生的... 基于北美沿岸和内陆地震台站的连续地震波形记录,并结合沿岸台站附近布设的DART系统记录的海底压力数据以及预测潮汐数据,利用时频分析和极化分析方法对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M_(W)9.0大地震所激发的海啸对地震背景噪声所产生的影响予以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海啸对高频噪声(1.3—1.5 Hz)以及短周期双频微地动噪声(0.18—0.4 Hz)的影响较小,但海啸显著增强了长周期双频微地动(0.1—0.15 Hz)、单频微地动(0.05—0.08 Hz)以及地球背景自由振荡(0.004—0.007 Hz)的振幅,且随着噪声频率的降低,这种振幅增强的影响更明显,影响的持续时间也更长;海啸到达近岸时,对附近台站的各频段噪声均有影响,成为各频段噪声的主控能量来源,且其位置在后续过程中会随时间变化。这表明海啸对噪声特征的影响与海啸传播特性有关,即海啸在传播过程中因受水深、海底地形以及近岸地形的反射、衍射等的影响,能量聚集区域随时间而变化,并非均匀地传播到海岸,从而导致了不同频带噪声主极化方向随时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啸 2011年日本M_(W)9.0地震 地震背景噪声 地球背景自由振荡 微地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