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彝族村寨火把节“火-祖-摔”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5
1
作者 花家涛 戴国斌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70,共4页
通过对史志与传说的分析,解读彝族村寨火把节"火-祖-摔"三元素的文化复合体的变迁。结果显示:远古时期,在祭祀"火与始祖"的"火节"中,通过"扭结滚摔"的仪式性摔跤动作祈求"种族绵延"... 通过对史志与传说的分析,解读彝族村寨火把节"火-祖-摔"三元素的文化复合体的变迁。结果显示:远古时期,在祭祀"火与始祖"的"火节"中,通过"扭结滚摔"的仪式性摔跤动作祈求"种族绵延",表征"生殖崇拜"观念;汉唐时期转换为"鬼神崇拜"下的"人神扭打"的摔跤仪式,祈求人畜平安的"除秽禳灾";明清之际转变为"祖灵崇拜"下以"一跤定胜负"预测农业丰歉,以"战无不胜"演绎护卫寨民的英雄故事,以"谦逊礼仪"表征民族融合的文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村寨 火把节 摔跤 文化
下载PDF
日本节日文化的现代形态——以日本都市的元旦文化改编为题材 被引量:3
2
作者 菅丰 陈志勤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3-9,共7页
与中国在纪年采用西历的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仍然延续农历行事的状况不同,日本在推行西方历法之后出现了传统节日适应于西历的现象,如新年元旦虽以西历日期为准其内涵却是农历新年的习俗。但因为国家意识、人口流动、媒体宣传以及商业资本... 与中国在纪年采用西历的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仍然延续农历行事的状况不同,日本在推行西方历法之后出现了传统节日适应于西历的现象,如新年元旦虽以西历日期为准其内涵却是农历新年的习俗。但因为国家意识、人口流动、媒体宣传以及商业资本等原因,这种被认为是"传统"的元旦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版的元旦文化其实只是各类文化元素的集合体所形成的一种抽象的形象化而已,已经不存在具有整体面貌的元旦文化了。但民众在其中选择自己喜好的文化元素,即使发生某种变化也在体验实际而具体的节日文化所带来的快乐,其变化所反映的勃勃生机以及创造性正是现代日本都市社会的节日文化之传承本质和继承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的节日文化 元旦文化的建构 传统的现代传承
下载PDF
日本电影《入殓师》中文化主体的博弈 被引量:8
3
作者 聂欣如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39,共9页
《入殓师》是2009年在美国奥斯卡电影节获奖的一部日本电影,这部电影中隐含了东西方文化的博弈和冲撞,既有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表现出西方文化的强力影响。影片中东西方文化的传承和冲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个人主义&qu... 《入殓师》是2009年在美国奥斯卡电影节获奖的一部日本电影,这部电影中隐含了东西方文化的博弈和冲撞,既有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表现出西方文化的强力影响。影片中东西方文化的传承和冲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个人主义"和"集体化"的冲突。日本社会长时期以来具有集体化的特点,个人一般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而存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尽管情况有所改变,但是传承"家"文化的集体化特点并没有消失,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日本企业的家族化。但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主要人物小林,却是一个没有集体文化背景的个人。其次是"罪文化"和"耻文化"的冲突。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认为,西方文化中有"原罪"的特点,日本文化中则有"羞耻"的特点,影片主人公坚持自己的理念,对抗社会和家人要他放弃的压力,坚持自己喜爱的入殓师工作,所表现出来的正是西方"罪文化"而不是日本"耻文化"的特点。第三是有关"父亲"的宏大叙事。在有关父亲的表现上,影片在观念的深层表现出了回归日本传统"家"文化的愿望,叙述了小林父子关系从紧张到和解的过程,对"家"文化中血缘亲情关系的保持和传承表现出了非常积极和乐观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电影 耻文化 罪文化 家文化
下载PDF
从海外角度看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认同 被引量:14
4
作者 何彬 《文化遗产》 2008年第1期71-79,共9页
本文例举海外节日文化的两类事例,从不同角度阐述节日民俗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第一部分以海外华侨华人的事例,论述传统年节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联,民族传统节日、传统节日食物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向心力的关联;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日本... 本文例举海外节日文化的两类事例,从不同角度阐述节日民俗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第一部分以海外华侨华人的事例,论述传统年节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联,民族传统节日、传统节日食物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向心力的关联;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日本传统节日今昔变迁的事例①,阐述传统节日习俗蕴含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作者认为,传统的节日习俗行为和与之相配套的节日食物具有培育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无可替代的、巨大的潜在型教育功能。笔者欲通过两类海外事例的阐述和分析,指出传统的文化习俗的教育机能与民俗学研究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以及民俗学者的使命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民族文化 日本社会
下载PDF
日本“向右转”的民族两面性解读——读《菊与刀》的文化启示 被引量:2
5
作者 束必铨 周建明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2年第12期97-103,共7页
近期,日本社会右倾化抬头,日本政府对钓鱼岛的"国有化"事件引发中日关系的紧张,日本为什么会向右转,会走多远?成为牵动整个亚太格局变动的重大因素。要深刻地理解当下日本政治"向右转"的深层次原因,需要从全球、亚... 近期,日本社会右倾化抬头,日本政府对钓鱼岛的"国有化"事件引发中日关系的紧张,日本为什么会向右转,会走多远?成为牵动整个亚太格局变动的重大因素。要深刻地理解当下日本政治"向右转"的深层次原因,需要从全球、亚太地区格局变动、日本国内的困境来进行考察,更重要的是要对日本的传统文化特征进行剖析。真切了解与中国利益攸关的日本的民族性,是21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据美国学者撰写的报告《菊与刀》,对日本的民族性进行剖析,以期引起国内思想界和学术界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右倾化” 民族两面性 《菊与刀》 文化启示
下载PDF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日本海神信仰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姜春洁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4-20,共7页
日本传统海洋文化底蕴深厚,关注日本海洋文化是对全面推进海洋文化研究具有深远意义的拓荒工作。研究立足文化人类学、在功能主义视角下,针对日本海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海神信仰,分别就日本海神信仰的内涵及本质、功能性分化与发展、功... 日本传统海洋文化底蕴深厚,关注日本海洋文化是对全面推进海洋文化研究具有深远意义的拓荒工作。研究立足文化人类学、在功能主义视角下,针对日本海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海神信仰,分别就日本海神信仰的内涵及本质、功能性分化与发展、功能实现途径、功能分类及其文化价值加以提炼与解析,从而揭示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日本海神信仰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文化 日本海神祭 海神信仰 功能主义
下载PDF
中国端午风俗在日本流变考 被引量:1
7
作者 邱丽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1-126,共6页
日本的端午节源于中国,在公元7世纪传到日本,历经千余年的沉淀和蜕变由皇室例行活动和女性祭祀活动发展为男儿节,最终演变为今天的儿童节。日本人结合本土风俗习惯,将中国的端午节从庆祝方式和节日意义上进行变革。虽然日本政府根据日... 日本的端午节源于中国,在公元7世纪传到日本,历经千余年的沉淀和蜕变由皇室例行活动和女性祭祀活动发展为男儿节,最终演变为今天的儿童节。日本人结合本土风俗习惯,将中国的端午节从庆祝方式和节日意义上进行变革。虽然日本政府根据日本各个历史时期的需要对这一外来文化加以修改和补充,形成了独具日本特点的端午节,但其端午文化内涵仍然具有中国文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端午节 农耕文化 女性 男儿节 儿童节
下载PDF
从农谚探析中意文化差异 被引量:1
8
作者 职莉莉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476-480,共5页
农谚是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在汉语和意大利语中都普遍存在。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涉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而且涉及农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定的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 农谚是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在汉语和意大利语中都普遍存在。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涉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而且涉及农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定的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反映在语言中形成特定的表达。从汉语和意大利语的农谚出发,探讨其中的节日文化、节气文化以及意大利特有的反映农奴和农场主阶级关系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教历文化。对两国农谚的比较分析是研究中意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又一途径,有利于促进中意跨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谚 汉语 意大利语 文化背景 文化差异 节日文化 节气文化 民俗文化 宗教文化 教历文化
下载PDF
从芷江“和平节”展馆翻译问题对地方外宣翻译的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敏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87-89,共3页
"和平节"的定期举行,使地处湘西一隅的偏远小县芷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然而,与之极不协调的是,笔者发现,举办"和平节"纪念活动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受降坊"和"飞虎馆"展馆里的... "和平节"的定期举行,使地处湘西一隅的偏远小县芷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然而,与之极不协调的是,笔者发现,举办"和平节"纪念活动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受降坊"和"飞虎馆"展馆里的文字翻译存在不少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此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同行对地方外宣翻译的思考,也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最终作出相应的改进,从而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芷江 和平节 受降坊 飞虎馆 翻译
下载PDF
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成功、遗憾与创新 论中国传统民歌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繁荣 被引量:4
10
作者 莫幼政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55-56,共2页
非民歌、假民歌的副作用在于使民歌原本样式悄然消失的可能性。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巨大成功在于:在中国传统民歌处于生存困境的条件下,唤起了更多的人们对民歌的关注,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南宁国际民歌节留下的遗憾莫过于:相当数量非民... 非民歌、假民歌的副作用在于使民歌原本样式悄然消失的可能性。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巨大成功在于:在中国传统民歌处于生存困境的条件下,唤起了更多的人们对民歌的关注,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南宁国际民歌节留下的遗憾莫过于:相当数量非民歌假民歌的涌入使歌节有名不付实之嫌。中国云南纳西古乐名震海外,以及旅游业振兴所带来的民歌文化成为必不可少的旅游大餐的启示表明,南宁国际民歌节创新的可能随时可以转为现实,成为中国传统民歌文化在当代传承发展繁荣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宁国际民歌节 成功 遗憾 创新 中国传统民歌文化 传承 发展 繁荣
下载PDF
以“立人”为中心——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上) 被引量:16
11
作者 钱理群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7,共7页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文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文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建。鲁迅在日本早期的著述,其中心词的转移,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文化危机,文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的危机。从此鲁迅处于主流思潮的边缘并显示着鲁迅式的文化品格。鲁迅著作中心词“个”强调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其典型的个性主义思想是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立人”的根本在人的信仰。“精神界之战士”是批判、战斗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思想 鲁迅文学 著作中心词 民族精神 个性主义 “立人” “人心”危机 文化危机
下载PDF
传承艺术经典 彰显地域文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戏曲作品巡礼
12
作者 谢柏梁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36-40,共5页
文章从经典剧作改编、地域文化展示和时代新篇原创三方面,对各省市入选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24台戏曲作品进行了总体巡礼和循类分析,并且对其得失成败及其与文华大奖的对应关系作了具体讨论和一般归纳。对于在“七艺节”上荣获文华大奖的... 文章从经典剧作改编、地域文化展示和时代新篇原创三方面,对各省市入选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24台戏曲作品进行了总体巡礼和循类分析,并且对其得失成败及其与文华大奖的对应关系作了具体讨论和一般归纳。对于在“七艺节”上荣获文华大奖的剧目,也存在不足之处与遗憾之点,作为国家艺术节上的剧目,应在思想内涵、艺术创造和时代精神等方面,有着更深、更美和更新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节 文华奖 戏曲居0目 经典性 地域性 时代性
下载PDF
花腰傣女性的角色和地位探析——以花腰傣花街节作为分析视角
13
作者 李银兵 李满华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28-33,共6页
作为花街节上主角的花腰傣女性,在不同时空境遇下有着不同的文化地位。在探讨后现代主义哲学与人类学主题变换的基础上,着力关注花腰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可以达到完整阐释花腰傣女性的"阴性书写... 作为花街节上主角的花腰傣女性,在不同时空境遇下有着不同的文化地位。在探讨后现代主义哲学与人类学主题变换的基础上,着力关注花腰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可以达到完整阐释花腰傣女性的"阴性书写"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变迁 阴性书写 花腰傣 花街节 女性角色
下载PDF
日本“限定”文化对我国图书馆创新开发文创产品的启示 被引量:2
14
作者 云珊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0年第1期88-94,共7页
运用内容列举分析法对日本不同“限定”类型产品以及国内典型图书馆开发的文创产品按照不同类型的“限定”主题进行梳理分析。挖掘日本不同种类的“限定”文化在图书馆创新开发文创产品过程中的应用,从不同角度寻找开发文创产品的“创... 运用内容列举分析法对日本不同“限定”类型产品以及国内典型图书馆开发的文创产品按照不同类型的“限定”主题进行梳理分析。挖掘日本不同种类的“限定”文化在图书馆创新开发文创产品过程中的应用,从不同角度寻找开发文创产品的“创新点”,为我国图书馆创新开发文创产品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限定”文化 限定产品 图书馆 文创
下载PDF
生活表象与文化认同——日本新华侨华人群体试析
15
作者 何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18,共6页
在日本社会尤其是研究华侨华人的学界,新近出现了“老华侨”“新华侨”的称呼。对新、老华侨的称呼、定义和范畴的规定等等,学者们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很多被归属于“新华侨”里的人们,也并不认同这个称呼和分类。但是这种分类的出现本身... 在日本社会尤其是研究华侨华人的学界,新近出现了“老华侨”“新华侨”的称呼。对新、老华侨的称呼、定义和范畴的规定等等,学者们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很多被归属于“新华侨”里的人们,也并不认同这个称呼和分类。但是这种分类的出现本身,则标示出老一代移民和新一代移民已经有了巨大的文化特征上的变异。笔者试图通过对日本的“新华侨华人”年节习俗以及饮食生活等文化的行为表象的观察和分析,读取其文化深层的要素,建构日本华侨华人文化融合与文化认同的模式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新华侨华人 年节习俗 饮食习俗 行为表象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试析五四时期归国留美留日学生政治见解差异之原因
16
作者 刘欣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6-11,共6页
归国留美学生与留日学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骨干,由于留学国度不同,他们政治见解上也有较大差异:留美留日学生都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但在中国振兴道路的选择上,留美学生重视实业救国,留日学生重视社会革命;在政治思想上,留美学生信奉... 归国留美学生与留日学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骨干,由于留学国度不同,他们政治见解上也有较大差异:留美留日学生都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但在中国振兴道路的选择上,留美学生重视实业救国,留日学生重视社会革命;在政治思想上,留美学生信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留日学生信仰社会主义;在对留学国的态度上,留美学生多对美采取亲和态度,留日学生则有强烈的反日情绪。这种差异,与清政府的留学政策,留学国对学生的政策以及留学生留学际遇差异有着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留学生 新文化运动 政见 留学背景 留学观感
下载PDF
TOWARDS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17
作者 Suzannah Linto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7年第2期217-277,共61页
The prevailing narrative instructs us that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is down to white knights from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European continent with their codes of chivalry, or alternatively, the Swis... The prevailing narrative instructs us that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is down to white knights from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European continent with their codes of chivalry, or alternatively, the Swiss businessman Henri Dunant. This contribution challenges that narrative for overlooking, or being ignorant of, the way that societ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approached the matter of the captured enemy fighter. Traces of some of the critical principles about humane treatment that we see in our present law can actually be found in much older societies from outside of Europe. A more accurate and representative way of understanding humanitarianism in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can and must be crafted, with the prevailing Euro-centric account balanced with practices, cultures and faiths from elsewhere. The quest to achieve more humane treatment in armed conflict is first and foremost a battle of the intellect. Narratives and conceptualisations that are more inclusive, recognising and appreciating of the ways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are likely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communicating humanitarian ideals. This work adopts a new method of approaching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over time and space. This new framework of analysis uses six cross-cutting themes to facilitate a broader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d develop a more sophisticated level of understanding. The first theme is how older and indigenous societies approached the matter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The second focuses on religions of the world, and what they teach or require. The third section examines the matter of martial practices and codes of ethics for combatants in certain societies. The fourth category engages with colonisation and decolonisation, and regulation (or non-regul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ives of war. Fifth is the issue of modernisation and the impact it has had on armed forces and fighters, including on the treatment of captives. The final issue is the shift towards formalised agreements, beginning with the first bilateral agreements and then the multilateral codification exercise that began in the mid-19th century and continues to this day. This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eads into a final chapter, presenting a fresh and holistic view on the evolution of prisoner of war protec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t provides a different way of looking at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starting with this effort at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tional Law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capture ENEMY fighters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prisoners of war humane treatment slavery ransom exchange killing abuse ancient societies indigenous people Hammurabi's Code religion Christianity Islam Hinduism Judaism Buddhism sikhism martial codes ethical codes cultural norms japan India West Africa East Africa CRUsADEs Western Europe UsA Henri Dunant colonisation decolonisation wars of national liberation Geneva Conventions1949 Additional Protocol Additional Protocol context evolution modemisation codification global understanding new perspective
原文传递
跨文化视角下的日本诗话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晓平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60,共8页
日本诗话是中国诗话传播与日本汉诗发展需要之间碰撞的结果。其兴盛的背景因素是7-19世纪日本汉诗创作的繁荣。日本诗话的兴盛得益于中国诗话的传播。日本诗话中体现的诗歌观念,大都来自中国古典诗论。尽管如此,由于两者产生于不同的文... 日本诗话是中国诗话传播与日本汉诗发展需要之间碰撞的结果。其兴盛的背景因素是7-19世纪日本汉诗创作的繁荣。日本诗话的兴盛得益于中国诗话的传播。日本诗话中体现的诗歌观念,大都来自中国古典诗论。尽管如此,由于两者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故日本诗话亦有不同于中国诗话之处。这些正是跨文化传播中的汉诗在日本文化中产生的独特价值。值得进一步加以整理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诗话 日本汉诗 跨文化视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