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volution’s Result: The Change of Cuban-American Relations During the 1959-1962 Period
1
作者 XU Chaoj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2023年第5期217-224,共8页
Cuban-American relation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bilateral relations since the Cold War era.With historical method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Cuban Revolution and... Cuban-American relation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bilateral relations since the Cold War era.With historical method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Cuban Revolution and the change of Cuban-American relations through two issues.One is the Cuban Revolution and the gradual rupture of traditional Cuban-American ties,demonstrating that since Castro’s radical reform of nationalization deeply violated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conflicts and confrontations had already been incurred.At the same time,with Moscow’s intervention,the Cuban Revolution gradually became complicated and sensitive to deal with from Washington’s perspective.The other one is the evolution of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Castro revolutionary regime and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during the 1959-1962 period.The Bay of Pigs Invasion rapidly caused political tensions in Cuban-American relations,and soon,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institutionalized the escalating confrontation and deeply worsened bilateral relations.As a result,the Castro regime had no choice but to rely on Soviet assistance to maintain a delicate balanc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for several decades,which indicated the tragedy of the small nations’desti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ban-American relations the Cuban Revolution the Castro regime the soviet Union
下载PDF
Central Asia’s Foreign Relations: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oviet and Post-Soviet Era
2
作者 Enayatollah Yazdan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2021年第6期211-224,共14页
Central Asia’s pivot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allowed it to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relations among nations of Eurasia in the Middle Ages,as the bridge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Yet,during the Russian and then the So... Central Asia’s pivot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allowed it to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relations among nations of Eurasia in the Middle Ages,as the bridge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Yet,during the Russian and then the Soviet rule on Central Asia,the region’s republics had no independent position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s foreign relations were formed and managed by central government in Moscow.The collapse of the Union of Soviet in 1991 made salient the geopolitical,economic,and cultural importance of the five former Soviet Central Asian republics.Accordingly,the republics reemerged as independent actors in the global interstate system and could play a rol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This paper aims to compare Central Asia’s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Soviet and Post-Soviet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Asia RUSSIA The soviet Union Foreign relations and Eurasia
下载PDF
中苏在西伯利亚地区的戏剧艺术合作
3
作者 臧颖(译)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1-4,13,共5页
中苏在戏剧艺术领域合作的历史是两个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以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为例,笔者所依据的史料来自俄罗斯档案基金会及各类期刊和杂志。中俄人民对彼此艺术的了解始于沙俄和晚晴时期,1917年革命后,两个民族在戏剧艺术领域的... 中苏在戏剧艺术领域合作的历史是两个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以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为例,笔者所依据的史料来自俄罗斯档案基金会及各类期刊和杂志。中俄人民对彼此艺术的了解始于沙俄和晚晴时期,1917年革命后,两个民族在戏剧艺术领域的交流开始不断加强,这股潮流在(苏联)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及两国首都城市率先兴起。在中俄关系中西伯利亚地区占据重要的跨境地理位置,这些进程间接地对该地区产生深刻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苏在戏剧艺术领域的合作快速发展,苏联剧院开始排演许多中国题材的剧目,两国剧团开始进行巡回演出。西伯利亚地区的中国工人通过业余演出形式将中国艺术传播给西伯利亚本地民众。20世纪50年代,双方艺术合作的中心城市是新西伯利亚和伊尔库茨克。20世纪60年代,双方的文化艺术交流中断,直到8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双方在戏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再次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戏剧艺术领域合作 西伯利亚地区
下载PDF
从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到中国的俄罗斯形象——基于国家形象学研究的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史旭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1-115,120,共6页
中俄两国互视与国家形象变迁具有深刻的时代特点和现实影响。西方国家的中国形象深刻地影响着俄罗斯的中国形象;俄罗斯自身民族身份认同的模糊性导致了俄罗斯中国形象的朦胧性;“中国威胁论”的复活和中国社会转型的成功使俄罗斯将中国... 中俄两国互视与国家形象变迁具有深刻的时代特点和现实影响。西方国家的中国形象深刻地影响着俄罗斯的中国形象;俄罗斯自身民族身份认同的模糊性导致了俄罗斯中国形象的朦胧性;“中国威胁论”的复活和中国社会转型的成功使俄罗斯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敌手,但同时也是学习的榜样。基于这些因素,俄罗斯对中国的认知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中国的俄罗斯形象则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政治性特点,中俄关系变迁主导着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总体走向。同时,公众主观认识和浓郁的苏联情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演变。中俄国家形象的变迁启示我们既要带领人民创造一种幸福安康的、真实的中国形象,也要向国际社会积极传达中国声音,从内到外,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敢于担当的大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俄罗斯形象 中国形象 中俄关系 苏联情结
下载PDF
模糊联盟、战略自主与冷战后期的印度安全战略选择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德杰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23年第2期24-43,151,152,共22页
1971年《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印度放弃传统的不结盟政策转而寻求与苏联的结盟,但是印度外交并没有因此丧失战略自主。本文从“自主—安全”选择的研究视角出发认为,与传统的不结盟不同,冷战后期的印度通过对安全承诺的... 1971年《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印度放弃传统的不结盟政策转而寻求与苏联的结盟,但是印度外交并没有因此丧失战略自主。本文从“自主—安全”选择的研究视角出发认为,与传统的不结盟不同,冷战后期的印度通过对安全承诺的模糊化选择,在印苏联盟中实现了战略自主:一是对威胁进行有效制衡的同时释放善意,更能使安全对手保持克制,以降低陷入集团对抗的危险;二是在不被苏联抛弃的同时,开展多元外交;三是在面对苏联要求追随的压力时,在履约方式上有更多的选择,有效避免了被牵连的情形。在冷战后期的印苏安全合作中,印度的模糊联盟战略使得其既未被苏联抛弃,又有效制衡了外部威胁,还免于被苏联的对外扩张牵连而保持了战略自主。这种战略选择对于理解当前印度如何保持对美安全合作与自主大国外交之间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联盟 战略自主 安全承诺 印度安全战略 印苏关系
下载PDF
中美苏三角视域下尼克松“缓和战略”探析
6
作者 皇甫泽坤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3期46-49,共4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出台“缓和战略”的背景是西欧、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美国因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带来了严重的危机,中苏关系破裂。遵循“缓和战略”,美国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争霸,转而从现实的国情和利益出发追求国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出台“缓和战略”的背景是西欧、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美国因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带来了严重的危机,中苏关系破裂。遵循“缓和战略”,美国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争霸,转而从现实的国情和利益出发追求国家利益和战略转变。在此过程中,美国通过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加强了自身地位,同时采取“联系原则”改善同苏联的关系。随后尼克松突破巴黎统筹委员会的管制,推动了东西方贸易发展。“缓和战略”不仅对美国产生了影响,更对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开放起到了微妙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和战略 冷战 东西方贸易 中苏变化
下载PDF
从中美苏战略三角到中美俄战略三角 被引量:2
7
作者 马风书 李淑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5-120,共6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中美苏(俄)三个大国之间先后形成了两个独特而复杂的战略三角关系。两大战略三角对世界范围的国际关系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但由于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内涵、结构和走向,三大国在其中的地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中美苏(俄)三个大国之间先后形成了两个独特而复杂的战略三角关系。两大战略三角对世界范围的国际关系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但由于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内涵、结构和走向,三大国在其中的地位、处境、作用和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中美俄战略三角并不是中美苏战略三角的简单恢复或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中苏(俄)关系 苏(俄)美关系 战略三角
下载PDF
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再谈冷战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读与利用 被引量:13
8
作者 沈志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7-68,共12页
对于 195 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谈判过程 ,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出现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但对其中一些重要史实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差异 ,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判断 ,其结果可能影响到研究者对中苏双方立场和心态的理解。其中主要有三个有... 对于 195 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谈判过程 ,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出现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但对其中一些重要史实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差异 ,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判断 ,其结果可能影响到研究者对中苏双方立场和心态的理解。其中主要有三个有争议的问题 ,即 :关于毛泽东答塔斯社记者问是如何出台的问题 ;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最初是谁起草的问题 ;关于毛泽东对《补充协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毛泽东 斯大林
下载PDF
特权腐败与苏共垮台的深层剖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宋镜明 李文珊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4-67,共4页
特权腐败是导致苏共垮台的主要内因。苏共的特权腐败是伴随着苏联高度集权的执政体制的形成及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而产生的。特权腐败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使苏共执政丧失了群众根基。同时,特权腐败的主体———官僚特权阶层,为维护既得利... 特权腐败是导致苏共垮台的主要内因。苏共的特权腐败是伴随着苏联高度集权的执政体制的形成及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而产生的。特权腐败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使苏共执政丧失了群众根基。同时,特权腐败的主体———官僚特权阶层,为维护既得利益,他们不惜“自我政变”,实际上成为了苏共垮台的真正推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共垮台 特权腐败 权贵阶层 党群关系
下载PDF
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再议——根据俄国档案文献的最新证据 被引量:12
10
作者 沈志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65,共15页
由于档案文献的缺失,历史的链条往往是断裂的,即使在朝鲜战争这一冷战国际史研究中最热门的领域,情况依然如此。本文依据近几年最新解密和披露的档案文献,把过去十几年有关朝鲜战争研究中断开的历史环节连接起来,使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真... 由于档案文献的缺失,历史的链条往往是断裂的,即使在朝鲜战争这一冷战国际史研究中最热门的领域,情况依然如此。本文依据近几年最新解密和披露的档案文献,把过去十几年有关朝鲜战争研究中断开的历史环节连接起来,使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真实能够有一个比较连贯和完整的了解。这包括中苏两国领导人在战前对实现朝鲜统一的途径的认识,中国军队中第二批朝鲜族部队回国的情况,苏联代表在战争初期没有及时返回联合国安理会的真正考虑,斯大林与周恩来黑海会谈的结果,以及斯大林出尔反尔、拒绝出动空军配合志愿军赴朝作战的背后原因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战争 中苏关系 毛泽东 斯大林
下载PDF
毛泽东与东方情报局:亚洲革命领导权的转移 被引量:15
11
作者 沈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7-37,149,共11页
1947年10月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以后,斯大林并无意在亚洲也建立这样一个共产党的国际组织。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开始与苏共商议建立东方情报局的问题。斯大林虽然提出让中共领导亚洲革命,并原则上同意建立东方情报局,... 1947年10月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以后,斯大林并无意在亚洲也建立这样一个共产党的国际组织。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开始与苏共商议建立东方情报局的问题。斯大林虽然提出让中共领导亚洲革命,并原则上同意建立东方情报局,但不主张立即采取行动。中共得到莫斯科的原则意见后,立即开始培训亚洲各国共产党干部。中国出兵朝鲜后,中共实际上取得了对亚洲革命的主导权,虽然考虑到国际形势,没有建立东方情报局的机构,但是通过开办马列学院和各种专门学校,以及把亚洲各国共产党代表聚集到北京,中共已经开始领导亚洲革命,特别是朝鲜问题的主导权也已经向中国转移。朝鲜战争结束后,中苏推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东方情报局的问题不再提起,但直到1960年代初,中国始终是亚洲革命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情报局 亚洲冷战 中苏关系
下载PDF
美苏缓和与中美建交 被引量:7
12
作者 陶文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21-29,共9页
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到 1978年底中美建交公报发表 ,两国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原因很多 ,其中之一是美苏关系的牵制。尼克松政府寻求与苏联的缓和 ,导致中美关系停滞不前。福特政府期间正常化没有进展。卡特政府中主管外交... 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到 1978年底中美建交公报发表 ,两国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原因很多 ,其中之一是美苏关系的牵制。尼克松政府寻求与苏联的缓和 ,导致中美关系停滞不前。福特政府期间正常化没有进展。卡特政府中主管外交的国务卿万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一些问题上观点相左。万斯认为美苏缓和关乎美国外交的全局 ,中美关系应从属于美苏缓和。布热津斯基认为缓和本身是复杂的 ,美国应实行多中心的政策 ,应利用中苏分裂减少美国对苏联战略意图的担心。卡特在 1977年受万斯影响较多。由于缓和的衰落 ,并受布热津斯基的影响越来越大 ,卡特在 1978年年中才打定主意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建交 美苏关系 外交关系
下载PDF
《盛京时报》视野下的中东路事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志学 谢清明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77-83,共7页
1929年张学良趁蒋介石推动所谓"革命外交"之机挑起了中东路事件,企图强行收回中方在中东路上应享有的权益。代表日本立场的《盛京时报》对此特别关注,从其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事件的报道经历了相对客观、恶意... 1929年张学良趁蒋介石推动所谓"革命外交"之机挑起了中东路事件,企图强行收回中方在中东路上应享有的权益。代表日本立场的《盛京时报》对此特别关注,从其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事件的报道经历了相对客观、恶意挑拨、重新回到相对客观的过程,由此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日本立场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京时报》 中苏关系 日本 中东路事件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美中央情报局对中苏关系的评估——对美国情报委员会最新解密档案的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丹慧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22,共10页
美国最新解密的中央情报局20世纪60年代初、中和末期撰写的中苏关系评估报告,通过不同层面,较客观地分析了此阶段中苏关系的变化情况,较为准确地判断和预测了中苏关系的走向。但是,不同体制国家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对社会主义国家决... 美国最新解密的中央情报局20世纪60年代初、中和末期撰写的中苏关系评估报告,通过不同层面,较客观地分析了此阶段中苏关系的变化情况,较为准确地判断和预测了中苏关系的走向。但是,不同体制国家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对社会主义国家决策程序必要了解的不足,重视苏联动向的习惯,以及文革造成的中国国内局势的动乱,使得报告作者的理性考量也存在不少偏差,对中国方面的某些迹象缺乏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60年代 美国中情局评估报告 中苏关系
下载PDF
战后赔偿:美苏对德占领政策中的合作与冲突-关于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讨论之四) 被引量:6
15
作者 沈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100,238,239,共43页
赔偿问题是美苏对德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美苏在战后德国赔偿问题上经历了从协商、合作走向分裂、对抗的历史过程。在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美苏求同存异在对德索赔问题上达成共识,确定了赔偿原则。尽管苏联在东部地区采取单边行动,且... 赔偿问题是美苏对德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美苏在战后德国赔偿问题上经历了从协商、合作走向分裂、对抗的历史过程。在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美苏求同存异在对德索赔问题上达成共识,确定了赔偿原则。尽管苏联在东部地区采取单边行动,且战后美苏矛盾加剧,但双方还是在实现大国合作的愿望中于1946年3月制定了统一的赔偿计划。然而,由于双方在赔偿的基本方针和目标上产生的分歧加剧,统一赔偿计划从未得到落实。1947年4月莫斯科外长会议后美苏在赔偿问题上分道扬镳,是年底的伦敦外长会议终于为盟国共同索赔画上了句号。苏联对德占领政策的核心是获取战争赔偿;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苏在赔偿问题上的决裂;美苏对德占领政策分歧的起点也在于赔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赔偿 对德占领 美苏关系 冷战起源
下载PDF
试析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珍愚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1-103,共3页
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 :中苏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分歧 ;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大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出现偏差并日趋“左”倾。中苏关系的这一段曲折历史为... 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 :中苏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分歧 ;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大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出现偏差并日趋“左”倾。中苏关系的这一段曲折历史为世界各国正确处理国际事务提供了前车之鉴 ,国际关系只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我们才能拥有和平有序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破裂 原因
下载PDF
俄国之于中国的意义与俄苏问题研究方法 被引量:5
17
作者 冯玉军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8-139,159,160,共24页
俄国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大纵深、长时段的。但与此同时,中国对于俄国、苏联问题的研究却是相对滞后的,中国人对俄苏对于中国影响的认知是相对肤浅的。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厘清俄国之于中国的意义、总结中国俄苏问... 俄国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大纵深、长时段的。但与此同时,中国对于俄国、苏联问题的研究却是相对滞后的,中国人对俄苏对于中国影响的认知是相对肤浅的。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厘清俄国之于中国的意义、总结中国俄苏问题研究的进展与不足、改进和提升中国俄苏问题的研究方法,对于学术的进步、知识的积累与传承以及在外交实践中更好地维护和拓展中国国家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剖析四百年来俄国之于中国的影响和意义入手,回顾总结了中国俄苏问题研究的主要历程、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深化中国俄苏研究的方法论选项:要将中俄关系置于由历史发展、国际比较、中国利益三个坐标轴共同组成的立体空间中加以审视;要打破学科界限,合理利用不同学科的范式、理论与方法,实现跨学科的研究;要突破学科内部不同研究方向的界限,做到"既专又通";要实现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的融会贯通,在现实关照中回顾历史,在历史背景下把握现实;要广泛借鉴俄苏研究的世界经验,实现俄苏问题研究的不断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苏研究 中俄关系 学术史 方法论
下载PDF
前苏联专家及其在新疆的活动 被引量:2
18
作者 齐清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36-42,共7页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前苏联"成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友邦"。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中苏关系获得良好发展,其重要表现,就是新中国"一边倒"政策的实行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以及由此而来的前苏联...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前苏联"成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友邦"。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中苏关系获得良好发展,其重要表现,就是新中国"一边倒"政策的实行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以及由此而来的前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援助,大批前苏联专家到中国工作,帮助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新疆成为这一时期前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前苏联专家活动的重点地区,人数较多,主要集中在地质矿产、水利建设、农牧业生产、疾病防治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为恢复发展新疆经济文化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新疆 前苏联专家 活动
下载PDF
苏联农村政治、意识形态关系的变化与新经济政策的结束:1921—1929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长江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72-77,共6页
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苏共为了加强在农村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基础,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这些措施逐渐改变了苏联农村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关系。农村政治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改变,使农村青年产生了强烈的改变生活现状的要求,这些要求在新经济政... 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苏共为了加强在农村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基础,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这些措施逐渐改变了苏联农村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关系。农村政治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改变,使农村青年产生了强烈的改变生活现状的要求,这些要求在新经济政策范围内无法得到满足,在农村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变革的要求。斯大林的大转变为急于改变生活现状的农村青年提供了机会,他们因此成为结束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支持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农村 政治关系 意识形态关系 新经济政策
下载PDF
苏联与1956年波兰十月事件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舶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7-82,共6页
苏联在斯大林死后虽然有限地调整了对东欧的政策,相对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但并未放弃它在东欧的绝对支配地位。苏联在1956年波兰十月事件中,开始就决定干涉,后在武力干涉的图谋受挫后,又不得不暂时“妥协”退让,但并未放弃军事干涉的念... 苏联在斯大林死后虽然有限地调整了对东欧的政策,相对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但并未放弃它在东欧的绝对支配地位。苏联在1956年波兰十月事件中,开始就决定干涉,后在武力干涉的图谋受挫后,又不得不暂时“妥协”退让,但并未放弃军事干涉的念头,而且赫鲁晓夫一直对波兰问题存有一种欲阻不能、欲罢不休的复杂矛盾心态。只是后来由于匈牙利事发,苏联对外视线的重心转移,才迫使其忙于应付匈牙利危机,并最终放弃武力干涉波兰的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事件 赫鲁晓夫 哥穆尔卡 波苏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