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enological records in Guanzhong Area in central China between 600 and 902 AD as proxy for winter half-year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YaChen DAI JunHu +2 位作者 WANG HuanJiong YE Yu LIU HaoL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9期1847-1853,共7页
Phenological data obtained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constitute highly important ec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pre-instrumental period, and can be used in analyzing climatic change in history. In this study, 87 phenolog... Phenological data obtained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constitute highly important ec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pre-instrumental period, and can be used in analyzing climatic change in history. In this study, 87 phenological records about seasonality of non-biological events (e.g., first frost date), agriculture and ornamental plants (e.g., first flowering date) over 77 years were extracted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from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n China to reconstruct the winter half-year (from October to next April) temperatures in the Guanzhong Area (located in central China) from 600 to 902 AD. Transfer functions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phenophases with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established by using modem observation data. Temperatures from the study period were reconstructed by applying the transfer functions to historical phenological data. The reconstruction indicates that the winter half-year temperatures during 600-902 AD were 0.23~C higher than the reference period (1961-1990). The temperature changed with two distinct stages. During the 600s-800s, temperatures were approxi- mately 0.38~C higher than at present but then temperatures decreased in the subsequent period (800-902 AD). These results are similar to ones from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mean temperature and the divisions between warm and cold period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ough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degree of warmness/coldness. This reconstruction provides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limatic variability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enological records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n china Guanzhong Area in china
原文传递
隋唐时期中日佛教交流述论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德朋 庞丽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2-25,共4页
佛教交流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交流的途径上,既有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又有中国僧侣应日本之邀或出于自发的赴日传法。隋唐时期中日佛教交流活动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它对推动中日佛... 佛教交流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交流的途径上,既有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又有中国僧侣应日本之邀或出于自发的赴日传法。隋唐时期中日佛教交流活动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它对推动中日佛教体系的共同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中国 日本 佛教交流 僧侣
下载PDF
南诏奉圣乐、骠国乐与隋、唐燕乐——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研究之二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其书 《音乐探索》 CSSCI 2009年第1期3-7,14,共6页
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我国中央政权与西南少数民族及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有着巨大贡献,特别是《南诏奉圣乐》及《骠国乐》,融合了汉族和西南少数民族艺术的精华,其内容到形式不谛为当时的一种创新。
关键词 西南丝绸之路 《南诏奉圣乐》 《骠国乐》 隋唐燕乐
下载PDF
隋唐时期北部疆域的开拓变迁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宗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76,共7页
隋唐王朝与北方突厥等民族在斗争交往中,领土分疆与彼此实际控制的范围,先后有数十次的变动。隋初曾与突厥约定"以碛为界",北疆曾紧抵漠南。但突厥从沙钵略可汗起就以隋藩属政权的名义"寄居白道川",开始向漠南发展... 隋唐王朝与北方突厥等民族在斗争交往中,领土分疆与彼此实际控制的范围,先后有数十次的变动。隋初曾与突厥约定"以碛为界",北疆曾紧抵漠南。但突厥从沙钵略可汗起就以隋藩属政权的名义"寄居白道川",开始向漠南发展,逐步控制了大漠南北。至大业年间始毕可汗公开反隋之际,隋突分疆始以河套地区东西向黄河—长城一线为界。隋末唐初,突厥或扶植反隋势力,或趁机南下武装占领,实际控制关中以北大部分郡县达十余年之久。东突厥灭亡以后,唐朝北部疆域在太宗、高宗之际达到极盛,武后时期一度大退缩,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基本定型在阴山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王朝 突厥 中国疆域 历史地图
下载PDF
隋唐时代中日商贸与日本语言文字进化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梅红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85-189,共5页
论述了日本语言文字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主要因素,探讨了汉字对日本语言文字发展的历史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隋唐时代中日两国使者的频繁往来和不断繁荣的中日商贸促进了汉字在日本列岛的传播,加速了日本语言文字从万叶假名到平假名... 论述了日本语言文字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主要因素,探讨了汉字对日本语言文字发展的历史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隋唐时代中日两国使者的频繁往来和不断繁荣的中日商贸促进了汉字在日本列岛的传播,加速了日本语言文字从万叶假名到平假名、片假名的进化,而日本语假名的产生与发展将日本语言文字推向成熟,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中日商贸更加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商贸 日本语言文字 隋唐时代 平假名 片假名
下载PDF
论隋唐燕乐——潮州调式音阶的历史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庄永平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1期36-41,共6页
根据霍恩博斯特尔提出的中国、希腊、波斯-阿拉伯音乐三大体系,隋唐“燕乐”的产生乃是波斯-阿拉伯体系与中国音乐体系碰撞的结果。之后,中国对东亚与东南亚各国音乐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泉文夫对日本阴音阶产生于中国雅乐(中国称... 根据霍恩博斯特尔提出的中国、希腊、波斯-阿拉伯音乐三大体系,隋唐“燕乐”的产生乃是波斯-阿拉伯体系与中国音乐体系碰撞的结果。之后,中国对东亚与东南亚各国音乐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泉文夫对日本阴音阶产生于中国雅乐(中国称俗乐)进行了推论。现再将日本阴音阶与琉球音阶的产生,推论至当今由隋唐燕乐留存的活化石——潮州音乐的调式音阶运用发展而来,从而更明确了历史上中国音乐体系影响的实质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体系 希腊体系 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 隋唐燕乐 潮州音乐 日本阴音阶 琉球调式
下载PDF
隋唐时期中国民间的色彩民俗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健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8-142,共5页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隋唐时期中国民间流行的色彩民俗,认为,统治者硬性的规定和社会的主流观念是这一时期民间色彩民俗流行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隋唐时期 中国民间 色彩民俗
下载PDF
明州与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的开山传说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广志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76-80,共5页
大唐明州,今日宁波,自遣唐使以来成为中日交往的重要口岸。804年,空海入唐留学,得到密宗七祖惠果和尚的真传。空海欲提前回国,护国济民,弘法利生。但其归国的路线,史料缺载。后世传说,空海在明州海边向日本方向投掷的三钴杵,落到高野山... 大唐明州,今日宁波,自遣唐使以来成为中日交往的重要口岸。804年,空海入唐留学,得到密宗七祖惠果和尚的真传。空海欲提前回国,护国济民,弘法利生。但其归国的路线,史料缺载。后世传说,空海在明州海边向日本方向投掷的三钴杵,落到高野山的一颗松树上,成为日本密教大本山高野山的开山缘起。此传说同时也暗示空海从明州返航归国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海 飞行三钴杵 遣唐使 明州 高野山
下载PDF
论隋唐音乐对日本传统音乐的影响
9
作者 杨燕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99-100,共2页
文章主要论述了我国隋唐时期在音乐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以及这一时期的许多珍贵资料在日本的良好保 存、流传,阐述了日本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在联系,强调要加强中国文化交流。
关键词 隋唐 音乐 日本 影响
下载PDF
隋唐崤函古道与丝绸之路
10
作者 李久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12,共12页
在隋唐丝绸之路交通格局下,崤函古道因其承担着丝绸之路由长安向洛阳及其以东延长和由洛阳往西域、亚欧的经贸文化交流的重任而充满巨大的活力。崤函地区是隋唐蚕桑丝织业重要产地和供货地之一。崤函古道沿线考古遗迹反映了崤函地区中... 在隋唐丝绸之路交通格局下,崤函古道因其承担着丝绸之路由长安向洛阳及其以东延长和由洛阳往西域、亚欧的经贸文化交流的重任而充满巨大的活力。崤函地区是隋唐蚕桑丝织业重要产地和供货地之一。崤函古道沿线考古遗迹反映了崤函地区中外文化内在的交流与交融,亦导致崤函民俗生态人文色彩的斑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崤函古道 丝绸之路 中外文化交流
下载PDF
六朝隋唐时期中日医学交流——读小曾户洋《汉方的历史》 被引量:2
11
作者 回嘉莹 潘娜 +2 位作者 郭思嘉 王思璀 刘雅芳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4-96,F0003,共4页
以小曾户洋的论著《汉方的历史》为中心,重点考察六朝隋唐时期中日两国医学的交流情况,介绍他的独特见解与论述。小曾户洋认为在弥生时代日本已经隐约出现了中国医药技术的影子,到了隋唐时期,日本开始全面接受中国的医者、医籍、医事制... 以小曾户洋的论著《汉方的历史》为中心,重点考察六朝隋唐时期中日两国医学的交流情况,介绍他的独特见解与论述。小曾户洋认为在弥生时代日本已经隐约出现了中国医药技术的影子,到了隋唐时期,日本开始全面接受中国的医者、医籍、医事制度以及药材,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革利用,最终形成了日本的汉方医学。小曾户洋详细考证了一些重要的中医典籍传日的具体时间及在当时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情况,以及药材的流传与存留情况。力求还原日本汉方医学起源与发展初期的真实面貌,并借此丰富我国现有的医学史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隋唐 中医 日本汉方医学
下载PDF
浅论隋唐佛教隆兴的主要原因
12
作者 张礼刚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37-39,43,共4页
隋唐佛教的繁荣和发展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隋唐帝王的崇佛及官僚阶层对佛教的态度和政策为佛教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佛教本身的中国化成为佛教在隋唐繁荣的文化根基;隋唐经济繁荣为佛教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 隋唐佛教 帝王宠佛 佛教中国化 寺院经济
下载PDF
晋代至唐代中国与斯里兰卡的佛教文化交流 被引量:5
13
作者 索毕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29,共4页
中国古代文献中称斯里兰卡为"狮子国",又称"锡兰"、"锡兰山"等。自晋至唐,中斯两国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佛教文化交流尤为突出。两国佛教文化的密切交往,促进了双方的政治、文化的发展。两国之间的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文献中称斯里兰卡为"狮子国",又称"锡兰"、"锡兰山"等。自晋至唐,中斯两国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佛教文化交流尤为突出。两国佛教文化的密切交往,促进了双方的政治、文化的发展。两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对于各自国家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斯里兰卡 南北朝 隋唐 文化交流 佛教
下载PDF
日本民俗中的佛教仪礼与艺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松尾恒一 梁青(译)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7-24,共8页
6世纪时,汉传佛教进入日本,其后的遣隋使和遣唐使从中国带回了佛教、音乐、舞蹈等文化。这些文化确立了古代日本国家体制,成为其宗教、信仰、文化的基础。日本出于镇护国家的需要,接受了佛教。关于死后的净土、地狱等的认识,受到唐代中... 6世纪时,汉传佛教进入日本,其后的遣隋使和遣唐使从中国带回了佛教、音乐、舞蹈等文化。这些文化确立了古代日本国家体制,成为其宗教、信仰、文化的基础。日本出于镇护国家的需要,接受了佛教。关于死后的净土、地狱等的认识,受到唐代中国民众的影响,在日本贵族和民众中传播很广泛。在宫廷和寺院的佛教仪礼中,护国的祈祷十分常见,伴随这些活动的是音乐和舞蹈,通过这种华丽的仪礼展现国家的威严。宫廷和寺院中上演的音乐和舞蹈,大多来自于隋唐宫廷。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也有不少曲目源自丝绸之路沿线的南亚、西亚、中亚。日本古代宫廷、佛教文化有必要与中国联系起来,放在亚洲的视角上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民俗 隋唐佛教 护国佛教 净土信仰 七部伎 九部伎 十部伎
下载PDF
Reconstructing temperature change in Central East China during 601-920 AD 被引量:9
15
作者 GE QuanSheng LIU HaoLong ZHENG JingYun ZHANG XueZh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34期3944-3949,共6页
Using historical records on first and last frost and snow,spring cultivation,David peach blossom,autumn crop harvest,grade of sea freeze and change in northern citrus boundary,we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change durin... Using historical records on first and last frost and snow,spring cultivation,David peach blossom,autumn crop harvest,grade of sea freeze and change in northern citrus boundary,we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change during 601-920 AD.The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winter half-year(October to April)over Central East China during this period was about-0.22°C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resent(1961-2000 AD mean).During 601-820 AD,mean temperature was about-0.52°C higher than the present.During 821-920 AD,the mean temperature was 0.42°C lower than the present.The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maximum amplitude of 1.05°C at the centennial scale,1.38°C at the 50-year scale,2.02°C at the 30-year scale,and 2.3°C at the 20-year scale.There were four peaks warmer than today(601-620 AD,mean of 1°C higher temperature;641-660 AD,1.44°C;701-720 AD,0.88°C;781-800 AD,0.65°C).Three cold periods were in 741-760,821-840,and 881-900 AD,the mean temperature of which was 0.37-0.87°C lower than the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变化 中国 平均温度 广告 春季栽培 作物收获 历史记录 海域界线
原文传递
日本古代对华外交中的遣隋(唐)使
16
作者 刘建强 《唐都学刊》 2008年第4期23-28,共6页
遣隋(唐)使无疑是日本古代对华外交中引人注目的章节。然而作为日本古代对华外交的组成部分,遣隋(唐)使与隋唐前的日本对华外交活动存在不少明显的不同。本文在论述日本古代各次对华外交活动的实质和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对遣隋使及遣唐使... 遣隋(唐)使无疑是日本古代对华外交中引人注目的章节。然而作为日本古代对华外交的组成部分,遣隋(唐)使与隋唐前的日本对华外交活动存在不少明显的不同。本文在论述日本古代各次对华外交活动的实质和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对遣隋使及遣唐使与隋唐前日本对华外交进行比较的手法,探究其间的不同,并对这些不同产生的原由作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遣隋使 遣唐使 日本古代 对华外交
下载PDF
隋唐大运河与中原繁荣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冯西西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26-28,共3页
隋唐大运河是隋唐宋金时期连接中国南北水陆交通的最重要水道,运河水道的流通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繁荣,中原地区的安定也保障了大运河的水运畅通,二者的相互关系最终影响了当政王朝的兴衰。同时,中原地区通过大运河连通到海上丝绸之路,对... 隋唐大运河是隋唐宋金时期连接中国南北水陆交通的最重要水道,运河水道的流通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繁荣,中原地区的安定也保障了大运河的水运畅通,二者的相互关系最终影响了当政王朝的兴衰。同时,中原地区通过大运河连通到海上丝绸之路,对当时的中外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大运河 中原地区 海上丝绸之路
下载PDF
遣隋唐使中留学生及学问僧对日本历史文化的贡献
18
作者 范广融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4期66-69,共4页
中国隋、唐时期,日本大和朝廷向中国大陆派遣了遣隋、唐使团,随使团前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学问僧学成回日后,促进了日本的历史文化发展,他们是中日交流史上对日本历史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关键词 中日文化交流 遣隋唐使 留学生 学问僧 日本 历史文化
下载PDF
隋唐时期东北亚地区“共享的历史”——以山东半岛登州港为中心 被引量:3
19
作者 龚俊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108-113,共6页
隋唐时期的东北亚地区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与对抗,但更多的是和谐与稳定的友好局面。文章引入了由国际史提升而来的"共享的历史"这一新的研究方法,以山东半岛的登州港为中心,通过分析遣隋使与遣唐使、张保皋、圆仁等几个案例... 隋唐时期的东北亚地区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与对抗,但更多的是和谐与稳定的友好局面。文章引入了由国际史提升而来的"共享的历史"这一新的研究方法,以山东半岛的登州港为中心,通过分析遣隋使与遣唐使、张保皋、圆仁等几个案例,对隋唐时期东北亚地区所建立的新罗、高丽、百济和日本等主要的政权国家之间"共享的历史"进行解读,希望能够为东北亚地区创造一个友好和谐的国际关系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的历史 登州港 遣隋唐使 张保皋 圆仁
下载PDF
倭遣隋留学生、学问僧的素养
20
作者 田中史生 张燕燕 《唐都学刊》 2008年第4期29-35,共7页
古代日本对大陆文化的引进,最初依靠渡来人来完成,七世纪初逐渐过渡到通过作为遣外使节的留学生以及书籍收集来实现。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学问僧直接引进大陆文化的方法是在佛教吸收方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与之前依靠渡来的文化引进方... 古代日本对大陆文化的引进,最初依靠渡来人来完成,七世纪初逐渐过渡到通过作为遣外使节的留学生以及书籍收集来实现。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学问僧直接引进大陆文化的方法是在佛教吸收方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与之前依靠渡来的文化引进方式相比,容易保证政治上的自主性。遣外留学生、学问僧的身上包含着本国的政治意图,他们带回的人际、社会等关系对之后历史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遣隋留学生 学问僧 素养 渡来系氏族 渡来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