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in Four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at Different N Rates 被引量:19
1
作者 ZHANG Yao-Hong FAN Jian-Bo ZHANG Ya-Li WANG Dong-Sheng HUANG Qi-Wei SHEN Qi-Ro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92-800,共9页
Developing high-yielding rice(Oryza sativa L.)cultivars depends on hav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nitrogen(N)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to the ear during the reproductive stage.Fiel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 Developing high-yielding rice(Oryza sativa L.)cultivars depends on hav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nitrogen(N)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to the ear during the reproductive stage.Fiel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genetic variation for N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in different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at different N rates and to identify any relationship to grain yield in southeast China.Four Japonica cultivars with similar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were grown at two experimental sites in 2004 with three N rates of 0,60,and 180 kg N ha^(-1).Dry weights and N contents of rice plants were measured at tillering,initiation,anthesis,and maturity.Grain yields exhibi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among the cultivars and N application rates.Increasing N rates improved N uptake at anthesis and maturity in all four cultivars(P<0.05).N translocation from vegetative organs to the grains increased with enhanced N rates (P<0.05).N translocation to the grains ranged from 9 to 64 kg N ha^(-1)and N-translocation efficiency from 33% to 68%. Grain yield was linear to N uptake at anthesis(r^2=0.78^(**))and N translocation(r^2=0.67^(**)).Thus,cultivars with a high N uptake at anthesis,low residual N in the straw at maturity,and appropriate low N fertilizer supply in southeast China should efficiently increase N-recovery rate while maintaining grain yield and soil fert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 yield japonica rice cultivar N accumulation N application rate N translocation
下载PDF
Prospect of the QTL-qSB-9^(Tq) utilized in molecular breeding program of japonica rice against sheath blight 被引量:14
2
作者 Shimin Zuo Li Zhang +5 位作者 Hui Wang Yuejun Yin Yafang Zhang Zongxiang Chen Yuyin Ma Xuebiao Pan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99-505,共7页
The major QTL-qSB-9^Tq conferring partial resistance to rice (Oryza sativa L.) sheath blight (Rhizoctonia solani Kvhn) has been verified on chromosome 9 of the indica rice cultivar, Teqing. In this study, the pros... The major QTL-qSB-9^Tq conferring partial resistance to rice (Oryza sativa L.) sheath blight (Rhizoctonia solani Kvhn) has been verified on chromosome 9 of the indica rice cultivar, Teqing. In this study, the prospect of this QTL utilized in molecular breeding program of japonica rice for sheath blight resistance was investigated. Most of the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showed lower level of sheath blight resistance than the indica rice cultivars. At the corresponding site of qSB-9^Tq, nine typical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from different ecological regions or countries proved to possess the susceptible allele(s). Introgression of qSB-9^Tq into these cultivars enhanced their resistance level by decreasing sheath blight score of 1.0 (0.5-1.3), which indicated that qSB-9^Tq had a large potential in strengthening the resistance of japonica rice to sheath blight. The use of the three molecular markers, which were polymorphic between Teqing and many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promotes the application of qSB-9^Tq in a concrete molecular breeding progr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Oryza sativa L.) japonica cultivar sheath blight QTL molecular breeding
下载PDF
粳稻品种稻瘟病田间抗性鉴定与评价
3
作者 陈建晨 董丽英 +6 位作者 刘沛 汤翠凤 宋杰 向锦茜 刘树芳 余磊 杨勤忠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7期102-107,共6页
本研究旨在评估来自17个省(市)的粳稻品种在云南省的稻瘟病抗性差异,并筛选出具有优异稻瘟病抗性的资源。通过田间病圃自然诱发的方法,对1050份粳稻品种进行叶瘟和穗瘟的抗性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叶瘟发病轻而穗瘟发病较重;在叶瘟方面,... 本研究旨在评估来自17个省(市)的粳稻品种在云南省的稻瘟病抗性差异,并筛选出具有优异稻瘟病抗性的资源。通过田间病圃自然诱发的方法,对1050份粳稻品种进行叶瘟和穗瘟的抗性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叶瘟发病轻而穗瘟发病较重;在叶瘟方面,表现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28.48%、10.95%、9.14%、19.24%、20.00%和12.19%;而在穗瘟方面,表现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3.71%、0.38%、2.57%、19.62%、22.57%和51.14%;进一步对叶、穗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有69份既抗叶瘟又抗穗瘟的水稻品种,这69份粳稻品种来源于吉林、黑龙江、辽宁、云南和江苏等5个省。研究结果表明,在田间叶瘟和穗瘟抗性表现较好的这些材料可为抗稻瘟病育种以及抗稻瘟病新基因发掘提供重要的抗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品种 稻瘟病 抗性 评价 叶瘟 穗瘟 育种资源
下载PDF
影响粳稻品种吸氮能力的根系性状 被引量:26
4
作者 于小凤 李进前 +7 位作者 田昊 彭斌 张燕 王熠 袁秋梅 黄建晔 王余龙 董桂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4358-4366,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吸氮量类型粳稻品种根系性状的演变趋势与差异,明确吸氮量大的粳稻品种根系性状的特征,为粳稻品种根系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8—2009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稻品种... 【目的】研究不同吸氮量类型粳稻品种根系性状的演变趋势与差异,明确吸氮量大的粳稻品种根系性状的特征,为粳稻品种根系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8—2009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根系形态、根系活性、植株各器官干物重和含氮量、产量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吸氮量的大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等6类,研究各类品种根系等性状的差异,分析影响氮素高效吸收的主要根系性状。【结果】供试品种间吸氮量的差异很大,吸氮量最大品种为最小品种的2.94倍(2008年)和2.59倍(2009年);吸氮量大的品种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吸氮量小的品种;生育期、吸氮强度均是影响吸氮量的重要因素,吸氮强度对吸氮量的影响大于生育期对吸氮量的影响;不同吸氮量类型粳稻品种间单株根干重、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总吸收面积、单株活跃吸收面积差异显著,单株根数、单株根系活力的差异因年而异。吸氮量大的品种单株不定根数、单株根干重、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根系总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优于吸氮量小的品种;改良根干重、冠根比、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条不定根重等性状能显著提高水稻的吸氮量。【结论】供试粳稻品种间吸氮量的差异很大。吸氮强度大是粳稻品种吸氮量大的重要因素。吸氮量大的品种单株根数、单株根干重、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总吸收面积、单株活跃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力优于吸氮量小的品种,根干重、冠根比、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条不定根重是影响粳稻品种吸氮能力的主要根系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型水稻 品种 吸氮量 根系形态 根系活力
下载PDF
浙江省晚粳稻耐低氮品种的筛选和评价 被引量:15
5
作者 翟荣荣 余鹏 +5 位作者 叶胜海 王俊梅 吴明国 林建荣 朱国富 张小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5-572,共8页
以14个浙江省常规晚粳稻品种为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和大田栽培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低氮胁迫对水稻苗期形态与分蘖期分蘖数和成熟期有效穗数、株高、穗长及其他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胁迫对供试品种的主要形态、产量等性状均有... 以14个浙江省常规晚粳稻品种为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和大田栽培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低氮胁迫对水稻苗期形态与分蘖期分蘖数和成熟期有效穗数、株高、穗长及其他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胁迫对供试品种的主要形态、产量等性状均有影响。在低氮胁迫下,苗高、苗干质量、分蘖数、株高、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分别降低15.61%、36.92%、38.88%、5.98%、12.98%和29.44%;根尖数、根长、根干质量、根冠比、穗长、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分别提高2.68%、1.83%、8.31%、74.78%、0.05%、1.18%和0.26%。根据性状相对值的变异系数大小,筛选出根尖数、苗干质量、根干质量、根冠比、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6个性状作为耐低氮能力的筛选指标。据此通过模糊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对耐低氮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重合率达80%。本试验筛选出具有一定耐低氮特性的常规晚粳稻品种浙粳88、祥湖301和秀水42,对低氮胁迫表现较为敏感的品种湖251、浙湖3号和矮糯21。上述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耐低氮胁迫的遗传机制以及通过遗传改良培育氮高效品种,奠定了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品种 低氮胁迫 模糊隶属函数法 主成分分析法 系统聚类法
下载PDF
成都平原稻作区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粳稻D4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兰艳 黄鹏 +3 位作者 江谷驰弘 雷小波 丁春邦 李天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3-73,共11页
为探明成都平原稻作区粳稻产量和品质与施氮量、栽插密度及其互作的关系,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生产.以粳稻D46为供试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氮水平(N 150、225、300 kg/hm^2)和3个栽插密度(20×10~4、26.67×10~4、40&... 为探明成都平原稻作区粳稻产量和品质与施氮量、栽插密度及其互作的关系,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生产.以粳稻D46为供试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氮水平(N 150、225、300 kg/hm^2)和3个栽插密度(20×10~4、26.67×10~4、40×10~4穴/hm^2),研究其对粳稻D4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均显著影响粳稻D4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P<0.05)。在施氮量为225 kg/hm2和栽插密度为26.67×10~4穴/hm2时,水稻产量最高(7.58×103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稻米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施氮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施氮量<225 kg/hm2时,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稻米的加工品质提高,垩白率和蛋白质含量增加,垩白度和食味品质降低;而当施氮量>225 kg/hm2时稻米品质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提高栽插密度不利于稻米品质形成。本试验研究认为,实现成都平原稻作区粳稻D46高产与优质的适宜施氮量为225kg/hm^2,栽插密度为26.67×10~4穴/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施氮量 栽插密度 粳稻D46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浙江省晚粳稻品种对PEG胁迫的反应和耐旱性鉴定 被引量:15
7
作者 翟荣荣 叶胜海 +3 位作者 余鹏 赵小燕 金庆生 张小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91-1997,共7页
为了解浙江省晚粳稻品种的耐旱性,以8个浙江省晚粳稻主栽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芽期不同浓度PEG处理的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及相对根长的差异。结果表明,发芽高峰时间随着PEG浓度的提高逐渐推迟,PEG胁迫对发芽率、根长和芽长的抑制作用... 为了解浙江省晚粳稻品种的耐旱性,以8个浙江省晚粳稻主栽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芽期不同浓度PEG处理的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及相对根长的差异。结果表明,发芽高峰时间随着PEG浓度的提高逐渐推迟,PEG胁迫对发芽率、根长和芽长的抑制作用依次为芽长>发芽率>根长。25%PEG处理下芽期品种间的耐旱性存在较大差异,据此对25%PEG胁迫下不同材料的耐旱性进行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嘉33、浙粳27和浙粳88芽期耐旱性较强,宁82芽期耐旱性较差。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和相对根长与隶属值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相对根长与相对芽长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和相对根长可作为8个水稻品种芽期耐旱性的评价指标,通过选择幼苗地上部达到间接选择根系的目的。研究为芽期水稻抗旱品种筛选及耐旱性遗传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品种 PEG胁迫 耐旱性 芽期
下载PDF
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 被引量:6
8
作者 于小凤 王熠 +7 位作者 袁秋梅 仲军 陈琛 羊彬 胡道朋 王余龙 董桂春 黄建晔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60,共7页
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植株叶面积、各器官干物重和含氮率、库容量和产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吸氮量的大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等6类,研... 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植株叶面积、各器官干物重和含氮率、库容量和产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吸氮量的大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等6类,研究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①供试品种间吸氮量的差异很大,成熟期总吸氮量最大品种为最小品种的2.94倍(2008年)和2.59倍(2009年),成熟期单穗吸氮量最大的品种为最小品种的4.67倍(2008年)和3.51倍(2009年);②氮素高效吸收型品种抽穗期、成熟期群体叶面积系数和单穗叶面积较大;③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抽穗期绿叶重、净同化率较大,但比叶重无明显优势;④氮素高效吸收型品种群体库容量与单穗库容量均大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⑤叶面积系数和库容量对粳稻品种总吸氮量均有重要的影响,库容量的作用大于叶面积系数。增源扩库是粳稻品种增加氮素累积量,实现高产更高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型水稻 品种 吸氮量
下载PDF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食味品质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建平 乔中英 +4 位作者 敖雁 陈培峰 黄萌 朱勇良 谢裕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91-696,共6页
为了充分利用太湖流域优质的粳稻种质资源,选取161份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10个食味性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流域不同水稻品种(系)的食味品质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品种的稻米RVA谱曲线特征值与直链淀粉含... 为了充分利用太湖流域优质的粳稻种质资源,选取161份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10个食味性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流域不同水稻品种(系)的食味品质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品种的稻米RVA谱曲线特征值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酸含量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崩解值和消减值2个指标不仅可以反映RVA谱曲线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可以反映稻米食味品质的优劣。低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的RVA谱仍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脂肪酸含量的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均极显著下降(P<0.01);而消减值则随着脂肪酸含量的增加而极显著提高(P<0.01)。因此,从RVA谱曲线特征值看,本试验选用的太湖流域水稻地方品种(系)的部分稻米食味品质优良,可作为优质高产的种质资源进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粳稻地方品种 食味品质
下载PDF
施氮量对江苏不同年代中粳稻品种产量与群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陈露 张伟杨 +3 位作者 王志琴 张耗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12-1423,共12页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中粳稻品种(含超级稻)为材料。依据种植推广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其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6个类型,进行0N (不施氮,0N)、240 kg hm-2(中氮, MN)...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中粳稻品种(含超级稻)为材料。依据种植推广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其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6个类型,进行0N (不施氮,0N)、240 kg hm-2(中氮, MN)和360 kg hm^-2(高氮, HN)3种氮肥用量处理,并观察其对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品种改良逐步提高,在0N、MN和HN条件下,由20世纪50年代早期品种到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产量增幅分别为4.45~4.64、5.89~5.93和8.45~8.62 t hm^-2。2000年以前的中粳稻品种产量表现为MN>HN>0N;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则表现为HN>MN>0N。2000年以前的中粳稻品种在MN处理下具有较高群体质量指标(茎蘖成穗率、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指数、粒叶比、着粒密度、剑叶光合速率和根系氧化力),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则在高氮处理下具有较高的群体质量指标。这些结果表明,早期品种对氮肥响应较现代超级稻品种敏感,超级稻品种则在高氮水平下具有更高的产量。群体质量的改善是品种改良增加产量以及超级稻品种在高氮水平下物质生产和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品种改良 氮肥 产量 群体质量 超级稻
下载PDF
生育期与粳稻品种根系性状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董桂春 陈琛 +10 位作者 王熠 仲军 袁秋梅 羊彬 于小风 李进前 田昊 张燕 蒋亚明 孟令响 王余龙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8-404,共7页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9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测定其生育期、各器官干物质量和根系性状,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生育期(播种到抽穗日数)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六类,研究各类品种根系性状的差异及根系性...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9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测定其生育期、各器官干物质量和根系性状,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生育期(播种到抽穗日数)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六类,研究各类品种根系性状的差异及根系性状与生育期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延长,单株不定根数无显著变化,单株根干物质量、单株不定根总长、最长根长总体呈增加或显著增加,单株根系总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力呈总体增加或先增后降的趋势,年度间有差异,单穗根系性状也有相似的趋势;生育期长的品种单株或单穗根系性状表现出不定根数居中,根干物质量大,不定根总长长,根系总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大或中等,单株最长根长较长的特点。单株或单穗根系性状中除不定根数在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生育期的长短显著影响粳稻品种单条不定根长、单条不定根干物质量,但对单条不定根粗影响较小;生育期长的粳稻品种多数单株根系性状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可能与其单穗根系性状、单条不定根的根长、根干物质量等性状的改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型水稻 品种 生育期 根系性状
下载PDF
亚热带和温带生态条件下粳稻品种产量潜力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贵勇 袁平荣 +3 位作者 杨从党 周能 李本逊 卢义宣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7-331,共5页
对2001—2002年滇超2号、滇超4号、云粳436、云光8号、云光9号五个中国和Hwadong、Nongan、Jinmi、Sangju、Singeumo五个韩国粳稻(Oryzasativa)品种为材料,在亚热带生态环境下的云南省宾川县和温带环境下的韩国水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对2001—2002年滇超2号、滇超4号、云粳436、云光8号、云光9号五个中国和Hwadong、Nongan、Jinmi、Sangju、Singeumo五个韩国粳稻(Oryzasativa)品种为材料,在亚热带生态环境下的云南省宾川县和温带环境下的韩国水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亚热带生态条件下实际产量和产量潜力分别比温带条件下高2.46t·hm-2和4.04t·hm-2,达极显著水平。亚热带生态下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的主要原因是具有较多的颖花量,每平方米比温带生态条件下多19200朵,同时收获指数和生物产量较高,两种生态条件下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对产量构成因子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亚热带生态条件下对产量的影响顺序是:穗粒数>有效穗>结实率>千粒质量,温带生态条件下对产量的影响顺序是:结实率>穗粒数>千粒质量>有效穗。因而,在亚热带生态条件下,增产的途径是在稳定穗粒数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有效穗而大力增加结实率;而温带生态条件下应在稳定结实率的基础上,适当降低穗粒数而大力增加有效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粳稻品种 产量潜力 评价
下载PDF
部分太湖流域粳稻品种的AFLP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刁立平 王建飞 +3 位作者 邵汉池 张红生 杨图南 杨金水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0-62,共3页
究了 2 4份太湖流域粳稻品种的 AFL P,根据 AFL P资料分析了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在推广品种中的渗透情况 ,结果表明大部分江、浙推广品种与地方品种间存在着相对较大的遗传距离 ,即地方品种在推广品种中的遗传组分较小 ,相反渗透进了... 究了 2 4份太湖流域粳稻品种的 AFL P,根据 AFL P资料分析了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在推广品种中的渗透情况 ,结果表明大部分江、浙推广品种与地方品种间存在着相对较大的遗传距离 ,即地方品种在推广品种中的遗传组分较小 ,相反渗透进了较多的其他种质的遗传组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粳稻 地方品种 推广品种 太湖流域
下载PDF
外引粳稻品种在云南高原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于敏 刘吉新 +7 位作者 李荣波 张其钢 郑晔 世荣 刘慰华 邹茜 吴志刚 赵国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45-1351,共7页
【目的】以云南粳稻主栽品种为对照,对引进的27个粳稻品种进行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和稻瘟病抗性评价,以期明确外引品种在高原粳稻遗传改良和生产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在云南高原不同海拔条件下种植,评价外引粳稻品种的农艺性状;在稻瘟... 【目的】以云南粳稻主栽品种为对照,对引进的27个粳稻品种进行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和稻瘟病抗性评价,以期明确外引品种在高原粳稻遗传改良和生产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在云南高原不同海拔条件下种植,评价外引粳稻品种的农艺性状;在稻瘟病重发区自然诱发评价稻瘟病抗性;用日本稻米外观品质9级分段法评价稻米外观品质。【结果】在3种海拔条件下种植外引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随海拔升高,株高、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外引品种与云南粳稻品种相比,大多植株较矮,穗粒数较少,千粒重较小,结实率和单株产量较低,而单株穗数差异不显著,稻米外观品质较好,稻瘟病抗性较强。参试品种划分为5个类群,62%的引进粳稻属于同一类群,6个引进粳稻与2个云南品种划分为同一类群。【结论】大部分外引粳稻品种难以在云南生产上直接利用,但一些优良性状可以作为云南高原粳稻品种改良的优异资源。外引粳稻品种的利用,对于拓宽云南粳稻育种的遗传基础,增加云南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引品种 粳稻 云南 农艺性状 稻米品质 稻瘟病抗性
下载PDF
太湖地区晚粳地方种稻米RVA谱特征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沈新平 沈明星 +5 位作者 龚丽萍 季红娟 姚月明 王建平 高飞 顾芹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02-1908,共7页
利用20世纪50年代征集的368份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资源材料,系统测定与分析了其稻米RVA谱特征并对其多样性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这些种质资源的稻米RVA谱曲线特征分化明显,种质间差异极显著,呈现从籼性到糯性连续变化的特征,形成4种... 利用20世纪50年代征集的368份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资源材料,系统测定与分析了其稻米RVA谱特征并对其多样性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这些种质资源的稻米RVA谱曲线特征分化明显,种质间差异极显著,呈现从籼性到糯性连续变化的特征,形成4种特征类群。绝大多数种质(约51.9%)RVA谱的消减值在300~1000cP,属于典型的粳稻品种,为A类型;少量种质(如大红稻、早日黄稻、上海青、苏州青、慢红谷等)具有糯性淀粉RVA谱特征,为C类型;一些种质(如金谷黄、慢白稻、粗营洋晚稻、细叠谷、立更青)表现典型的籼稻淀粉RVA谱特征(D类型);部分种质具有优质的RVA谱特征,即消减为负值(如天下第一种、大青种、黄谷大稻头、摇矮子、余山种等),表明种质的淀粉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各特征值的表型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其中崩解值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达2.04。RVA谱各特征值间显著相关,并可用崩解值、消减值2个指标来简化定量描述稻米RVA谱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地方品种 晚粳稻 RVA谱 多样性
下载PDF
高土壤肥力环境下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对氮肥用量的响应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丹英 章秀福 +1 位作者 邵国胜 徐春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623-1628,共6页
以13个粳稻品种为材料,设计5种氮肥用量,研究高肥环境下氮肥用量对粳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并比较不同产量、结实率、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穗数水平粳稻品种对氮肥的响应。结果如下:(1)粳稻产量以施氮处理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多数粳稻品... 以13个粳稻品种为材料,设计5种氮肥用量,研究高肥环境下氮肥用量对粳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并比较不同产量、结实率、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穗数水平粳稻品种对氮肥的响应。结果如下:(1)粳稻产量以施氮处理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多数粳稻品种在施氮量为150~225kghm-2时产量最高;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施氮量超过225kghm-2时反而下降,而千粒重和结实率随施氮量的增加一直呈下降趋势。(2)氮肥对不同产量水平、穗数水平粳稻品种的增产效应不同。不施氮时产量越低的粳稻品种对氮肥越敏感,少量施用氮肥即起到较好的增产效果,而不施氮时产量越高的粳稻品种对氮肥相对钝感,氮肥施用量<75kghm-2时对其产量无明显促进作用。穗数<220×104穗hm-2和>310×104穗hm-2的粳稻品种的适宜施氮量低于穗数居中的粳稻品种。(3)1980年以前育成的品种对氮肥的反应相对一致,多数在施氮量225kghm-2时产量最高;而1980年后育成的粳稻品种最高产时的N水平相对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产量 氮肥 品种间差异
下载PDF
湖北省粳稻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金松 张再君 邱东峰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4862-4863,4877,共3页
简要介绍了湖北省粳稻育种的发展历程,简述了粳稻育种取得的成果、经验及其在全国水稻育种界的影响。并对湖北省未来粳稻育种发展的技术路线提出了建议,对可能发展的途径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粳稻 育种 品种 发展 湖北省
下载PDF
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基本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小凤 袁秋梅 +7 位作者 王熠 陈琛 仲军 羊彬 胡道朋 王余龙 黄建晔 董桂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2期7015-7020,7028,共7页
[目的]明确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特点及影响粳稻品种氮素吸收的主要物质生产因素,以期为粳稻品种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8~2009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 [目的]明确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特点及影响粳稻品种氮素吸收的主要物质生产因素,以期为粳稻品种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8~2009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植株各器官干物重和含氮率、产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吸氮量的大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不同氮素吸收型粳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差异。[结果]供试品种间吸氮量的差异很大。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各生育阶段群体及单穗干物质生产量大,根干重、茎鞘叶干重、穗干重也显著大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但经济系数无明显差异;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生产量对总吸氮量的作用大于经济系数的作用;抽穗前物质生产量、抽穗后物质生产量对成熟期物质生产量均有重要的作用,前者略大于后者;单穗干物质生产量对群体干物质生产量的作用大于单位面积穗数的作用,抽穗前更明显;提高抽穗前后茎鞘叶干重和成熟期穗干重有利于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提高。[结论]促进单穗干物质生产量尤其是抽穗前单穗干物质生产量,促进抽穗前后茎鞘叶干重和抽穗后穗干重的提高可显著提高氮高效吸收型品种成熟期群体物质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型水稻 品种 吸氮量 物质生产 物质分配
下载PDF
东北地区杂草稻与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籼粳分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丹 王嘉宇 +10 位作者 马殿荣 孙健 柴永山 孙玉友 魏才强 解忠 李洪亮 张巍巍 程杜娟 孙国宏 陈温福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7-224,共8页
利用88对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对收集于我国东北三省的35份杂草稻和36份栽培稻遗传基础及籼粳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标记能够高效地鉴别稻属资源的籼粳属性,共检测到156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a)为1.773。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 利用88对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对收集于我国东北三省的35份杂草稻和36份栽培稻遗传基础及籼粳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标记能够高效地鉴别稻属资源的籼粳属性,共检测到156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a)为1.773。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东北地区杂草稻多样性水平略高于当地栽培稻,其中杂草稻的等位基因数(Na)、杂合度(He)、基因多样性(Hsk)以及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1.659、0.006、0.076和0.085,而东北栽培稻分别为1.557、0.004、0.060和0.067。遗传结构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杂草稻与栽培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籼粳分化。进一步对籼粳血缘进行相对量化分析发现,杂草稻的籼型基因型频率(F_i=0.050)略高于当地栽培稻(F_i=0.043)。东北三省籼型基因型频率变化趋势为:辽宁杂草稻(0.062)>辽宁栽培稻(0.058)>吉林栽培稻(0.048)>黑龙江杂草稻(0.041)>吉林杂草稻(0.024)>黑龙江栽培稻(0.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稻 栽培稻 分子标记 籼粳分化 籼型基因型频率
下载PDF
2种杀菌剂对籼粳交水稻品种‘甬优12’稻曲病防治效果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帅锋 孙加焱 +5 位作者 胡选祥 谢子正 柯汉云 李静 徐云红 邱志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9期92-96,共5页
为探明高效杀菌剂用药量和防治时期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及防治机理,研究了2种杀菌剂的3个用药量和8个用药时期对籼粳交水稻品种‘甬优12’稻曲病的防效。结果表明,在推荐用量范围内对稻曲病防治效果较好,随着用量上升防效有提高趋势... 为探明高效杀菌剂用药量和防治时期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及防治机理,研究了2种杀菌剂的3个用药量和8个用药时期对籼粳交水稻品种‘甬优12’稻曲病的防效。结果表明,在推荐用量范围内对稻曲病防治效果较好,随着用量上升防效有提高趋势,但除喜奥300 g/hm^2用药量防效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外,用药量不是影响防效的关键因素;2种杀菌剂在破口前20天就开始具有一定防效,越接近开花期,防效越明显,破口后防效开始呈下降趋势,其中喜奥在齐穗期后防效下降较为迅速。因此认为,稻曲病在侵染‘甬优12’的关键时期是在开花期,可选用长效高效杀菌剂,于破口前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交品种 水稻 稻曲病 杀菌剂 防治时期 防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