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与主体转化的工夫论——从毕来德、杨儒宾、何乏笔的跨文化对话出发 被引量:1
1
作者 柯小刚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50,共6页
毕来德的《庄子》解读从主体转化的工夫论角度激活了《庄子》的当代批判意义。杨儒宾、何乏笔、赖锡三与毕来德的跨文化《庄子》解释学对话深化了这一进路的《庄子》读解。出于对"气"之为"帝国秩序"的警惕,毕来德的... 毕来德的《庄子》解读从主体转化的工夫论角度激活了《庄子》的当代批判意义。杨儒宾、何乏笔、赖锡三与毕来德的跨文化《庄子》解释学对话深化了这一进路的《庄子》读解。出于对"气"之为"帝国秩序"的警惕,毕来德的"新主体范式"工夫论中缺少"气化""物化"的维度,导致"我身主体"不过是对"我思主体"的简单反转。杨儒宾等人提出的"形气主体""游之主体""两行主体"则可以弥补毕来德范式的不足。从他们的对话出发,有望对《庄子》形成新的解读,而且这种解读过程本身亦可成为主体转化的工夫习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主体转化 工夫论 毕来德 杨儒宾
下载PDF
《亡父》中的后现代崇高美学特质
2
作者 崔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98-104,共7页
以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后现代崇高美学理论,解读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小说《亡父》,发现该小说文本从不确定性、"非人"和不可呈现之物三方面再现了后现代崇高美学特质。亡父"歧论"式存... 以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后现代崇高美学理论,解读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小说《亡父》,发现该小说文本从不确定性、"非人"和不可呈现之物三方面再现了后现代崇高美学特质。亡父"歧论"式存在状态、前后不一致的行文以及亡父否定线性时间的年龄表征了不确定性,并终指向后现代崇高的虚无感。技术与理性操控造成的"非人"状态导致人情感衰退,使读者在震惊之余产生了意在摆脱技术和物质宰制的后现代崇高感。消解亡父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和其引发他人恐惧感的能力,是对不可呈现之物的消极呈现,后现代崇高由此得以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纳德·巴塞尔姆 《亡父》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后现代崇高 美学特质
下载PDF
欧洲第一部中国通史:冯秉正法文版《中国通史》的出版历程与反响
3
作者 李婷 《国际汉学》 CSSCI 2022年第4期109-118,201,202,共12页
本文梳理了冯秉正法文版《中国通史》出版所遇到的长达四十年的阻滞和一波三折的历程,并对造成此种情况的政治和学术原因进行了分析——无论是18世纪复杂的政治气候,还是因上古史纪年立场引发的与《圣经》拉丁语译本的冲突,都是理解这... 本文梳理了冯秉正法文版《中国通史》出版所遇到的长达四十年的阻滞和一波三折的历程,并对造成此种情况的政治和学术原因进行了分析——无论是18世纪复杂的政治气候,还是因上古史纪年立场引发的与《圣经》拉丁语译本的冲突,都是理解这一历史现象的关键。除此之外,本文也描述了《中国通史》出版时法国和欧洲各方面的初步反响情况,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探索。弗雷莱和格鲁贤等学者为这部作品的出版不遗余力地奔走和努力,充满了文明背后的深邃含义。对出版各方面的分析像一个宏大事件的解构和重组,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史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秉正 《中国通史》出版 上古史 弗雷莱 格鲁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