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odel for the 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jellyfish Rhopilema esculentum for stock enhancement in the Liaodong Bay,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Liping Yin Xiujuan Shan +3 位作者 Chang Zhao Xianshi Jin Guansuo Wang Fangli Qiao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90-101,共12页
A numerical model for jellyfish Rhopilema esculentum stock enhancement is develop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odel is based on an operational ocean circulation-surface wave coupled forecasting system for the seas off C... A numerical model for jellyfish Rhopilema esculentum stock enhancement is develop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odel is based on an operational ocean circulation-surface wave coupled forecasting system for the seas off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 and uses a Lagrangian particle-tracking scheme to track the trajectories of released jellyfish. The Jellyfish are modeled as particles with diel vertical migration and are passively drifted by the current and dispersion due to the sub-grid process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imulation and survey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model can capture the primary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released jellyfish. The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cean current and indirect wind impact are the main drivers controlling the jellyfish transport. A connectivity matrix between the release sites and fishing grounds indicates the top of the bay is better tha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oasts for jellyfish fishing. The matrix also shows that only 45% and 27% of the jellyfish released from Wafangdian(WFD) can enter the fishing ground in 2008 and 2010; thus, the site near WFD is not an advisable location for jellyfish release. A Lagrangian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based on a nine-year tracing experiment validates the results and further provides a "climatology" distribution of the released jellyfish.Several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model to random walk schemes and to release conditions. The model requires a random walk but is insensitive to the random walk scheme. The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habitat depths show that if the jellyfish are fixed on the bottom of the water, most of them will be transported to the center, or even out of the bay, by the bottom circ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ODONG BAY jellyfish rhopilema esculentum DISTRIBUTION and connectivity LAGRANGIAN particle tracking current
下载PDF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浮游幼体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卵和初孵仔鱼捕食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曹亮 刘金虎 +2 位作者 于鑫 南鸥 窦硕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3-519,共7页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个体大小的海蜇浮游幼体[平均伞径(2.5±0.1),(4.1±0.2),(11.7±0.5),(21.1±0.6)mm]对不同密度(10,30,50,80ind/L)的褐牙鲆卵[卵径(0.92±0.01)mm]和初孵仔鱼[全长(3.01±0.08)mm...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个体大小的海蜇浮游幼体[平均伞径(2.5±0.1),(4.1±0.2),(11.7±0.5),(21.1±0.6)mm]对不同密度(10,30,50,80ind/L)的褐牙鲆卵[卵径(0.92±0.01)mm]和初孵仔鱼[全长(3.01±0.08)mm]的捕食率,解析海蜇浮游幼体对初孵仔鱼的捕食率随捕食时间(0.5,1,2,3,4,5h)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个体组海蜇浮游幼体对卵的捕食率均显著低于对仔鱼的捕食率;它们对卵的捕食率与卵密度和海蜇个体大小的关系不显著,但对仔鱼的捕食率随海蜇个体大小及仔鱼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伞径21.1mm的个体对仔鱼的捕食率在开始捕食后1h时达到最大值[17.3ind/(predator.h)],此后随捕食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自然水域中,如果二者发生时空上的匹配关系,海蜇浮游幼体对仔鱼的捕食可能影响褐牙鲆的早期存活及其资源补充量的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褐牙鲆 卵仔鱼密度 个体大小 捕食时间 捕食率
下载PDF
海蜇幼蜇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玉龙 张伟杰 +5 位作者 田梅琳 孙巍 陈百灵 张宸瑜 周遵春 李云峰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8-704,共7页
遗传力是选择育种实践的基础和前提。为估计海蜇幼蜇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及生长性状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全同胞家系方法构建14个海蜇家系,进行为期300 d的生长试验,采集700个300日龄海蜇幼蜇的体质量和伞径2个生长性状的表型数据,通过双性状... 遗传力是选择育种实践的基础和前提。为估计海蜇幼蜇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及生长性状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全同胞家系方法构建14个海蜇家系,进行为期300 d的生长试验,采集700个300日龄海蜇幼蜇的体质量和伞径2个生长性状的表型数据,通过双性状个体动物模型法估算海蜇幼蜇体质量和伞径2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力。试验结果表明,海蜇幼蜇在300日龄时的体质量和伞径2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843±0.198、0.426±0.098,经t检验,2个遗传力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属于高度遗传力,说明对这2个性状进行选择育种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在300日龄时,体质量与伞径的遗传相关系数和表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62±0.022和0.911±0.018,2个性状之间无论是遗传相关还是表型相关都呈高度正相关;利用回归模型建立的300日龄海蜇幼蜇伞径(x)对体质量(y)的数学模型为:y=0.1624 x 2.7291(r 2=0.8815)。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海蜇的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幼蜇 遗传力 遗传相关 伞径 体质量
下载PDF
海蜇头糖蛋白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任国艳 李八方 +2 位作者 赵雪 庄永亮 闫鸣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5-259,共5页
为提高海蜇头糖蛋白提取效果,采用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超声处理时间、超声功率和提取时间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试验以优化此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海蜇头目标糖蛋白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处理时间15 ... 为提高海蜇头糖蛋白提取效果,采用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超声处理时间、超声功率和提取时间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试验以优化此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海蜇头目标糖蛋白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处理时间15 min,超声功率300 W,提取时间6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糖蛋白实际得率为9.14%,与模型预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性。在3个因素中,超声处理时间,超声功率对糖蛋白得率的影响极显著,提取时间影响不显著,且相互之间无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头 糖蛋白 超声提取 响应面优化
下载PDF
海蜇胶原蛋白肽的免疫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丁进锋 苏秀榕 +3 位作者 李妍妍 高翔 岳福鹏 蒋鑫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9-361,共3页
用酶解海蜇胶原蛋白得到海蜇胶原蛋白肽研究其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给小鼠灌胃海蜇胶原蛋白肽,测定了免疫器官指数,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等免疫功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高剂量海蜇胶原蛋白肽能明显提高小鼠的碳廓清指... 用酶解海蜇胶原蛋白得到海蜇胶原蛋白肽研究其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给小鼠灌胃海蜇胶原蛋白肽,测定了免疫器官指数,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等免疫功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高剂量海蜇胶原蛋白肽能明显提高小鼠的碳廓清指数K、吞噬指数α和脾脏指数,显著促进伴刀豆球蛋白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胶原蛋白肽 免疫
下载PDF
海蜇伞部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理化性质 被引量:10
6
作者 庄永亮 赵雪 +2 位作者 张朝辉 闫鸣艳 李八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89-92,共4页
研究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伞部胃蛋白酶促溶性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部分理化性质。氨基酸组成及SDS-PAGE显示,海蜇伞部胶原蛋白(PSC)为Ⅰ型胶原蛋白;含糖量为2.8%;热变性温度和热收缩温度分别为28.8℃和51.6℃,均低于牛皮Ⅰ型胶原;... 研究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伞部胃蛋白酶促溶性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部分理化性质。氨基酸组成及SDS-PAGE显示,海蜇伞部胶原蛋白(PSC)为Ⅰ型胶原蛋白;含糖量为2.8%;热变性温度和热收缩温度分别为28.8℃和51.6℃,均低于牛皮Ⅰ型胶原;红外光谱显示PSC保留了大量的三股螺旋结构;溶解性表明PSC的等电点为pH6,在pH3时有最大溶解度;酸性条件下盐浓度高于4%(m/V)时,PSC的溶解度急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 海蜇 提取 理化性质
下载PDF
海蜇不同组织营养组成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玉莹 柴彦萍 +4 位作者 秦磊 薛佳 徐献兵 杜明 董秀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3-138,共6页
为了实现海蜇资源的高值化综合加工利用,对新鲜海蜇不同组织(伞体、胃柱、肩板、口腕、棒状附属器、生殖腺和环肌)的基本营养组成、氨基酸组成、脂质组成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海蜇不同组织水分均在93%以上,其中胃柱水... 为了实现海蜇资源的高值化综合加工利用,对新鲜海蜇不同组织(伞体、胃柱、肩板、口腕、棒状附属器、生殖腺和环肌)的基本营养组成、氨基酸组成、脂质组成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海蜇不同组织水分均在93%以上,其中胃柱水分含量最高(97.93%);灰分含量也较高,其中伞体、棒状附属器、胃柱和口腕的灰分含量均高于50%(干质量)。以除去灰分后的干质量计,棒状附属器和环肌的粗脂肪含量较高,分别为18.80%和18.76%,其他组织的粗脂肪含量均较低;所有组织的粗蛋白含量均较高,特别是伞体、肩板和口腕,粗蛋白含量达62.81%~80.94%;总糖含量均较低,为6.28%~13.36%。海蜇的生殖腺和环肌组织检出20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其他组织,且不同组织的必需氨基酸均在25%以上。海蜇各组织的磷脂含量较多,胆固醇含量相对较少;伞体和棒状附属器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多于不饱和脂肪酸,其他组织相反。以上结果说明,海蜇各组织均含有较为丰富的营养价值,且各个组织的营养价值具有一定的特点,可针对不同组织的营养特点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营养组成 氨基酸 脂质组成 脂肪酸
下载PDF
海蜇生殖腺酶解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郑杰 于笛 +1 位作者 陈冲 袁成玉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1-86,共6页
为提高海蜇的综合利用率,利用木瓜蛋白酶酶解技术制备海蜇生殖腺酶解物。分析酶解物的氨基酸组成,并通过体外化学模拟体系评价酶解物与Fe2+螯合前后的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海蜇生殖腺酶解物含有17种氨基酸,具有一定的Fe2+螯合能力... 为提高海蜇的综合利用率,利用木瓜蛋白酶酶解技术制备海蜇生殖腺酶解物。分析酶解物的氨基酸组成,并通过体外化学模拟体系评价酶解物与Fe2+螯合前后的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海蜇生殖腺酶解物含有17种氨基酸,具有一定的Fe2+螯合能力和DPPH·清除能力,其螯合率和清除率达到50%时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73mg/mL和22.20mg/mL。同时,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其在700nm处吸光值达到0.5时的质量浓度为17.61mg/mL。海蜇生殖腺酶解物与Fe2+螯合后,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强,DPPH·清除率达到50%和在700nm处吸光值达到0.5时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15mg/mL和0.86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生殖腺 酶解 抗氧化活性 螯合
下载PDF
海蜇毒素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联泰 高健 +3 位作者 安贤惠 许宁 张晓磊 阚飞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14,共7页
通过研究冻融海蜇触手,Sephadex G-10凝胶过滤层析脱盐,SP Sephadex C-25离子交换层析等分离纯化技术,从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触手中分离到RE-5-6毒素,初步测定其分子量约为66.2kD并对其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RE-5-6具有下... 通过研究冻融海蜇触手,Sephadex G-10凝胶过滤层析脱盐,SP Sephadex C-25离子交换层析等分离纯化技术,从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触手中分离到RE-5-6毒素,初步测定其分子量约为66.2kD并对其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RE-5-6具有下列性质。(1)对鸡血表现出较强的溶血活性;(2)可大大提高小白鼠的对热痛阈值即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镇痛作用随着注射浓度的增加而加强;(3)对小白鼠皮肤和眼睛分别表现中度和轻度刺激性;(4)对革蓝氏阴性菌大肠杆菌以及真菌白色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但未检测到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毒素 溶血活性 刺激实验
下载PDF
辽东湾北部近海大型水母数量分布和温度盐度特征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彬 董婧 +4 位作者 王文波 李玉龙 李轶平 刘修泽 付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8-578,共11页
通过2009-2011年5月下旬-7月下旬辽东湾北部近海10m等深线内的大型水母调查数据,分析了辽东湾北部近海近三年中大型水母资源状况,并探讨了辽东湾大型水母的生态类型。结果显示:辽东湾北部近海大型水母种类主要有海蜇(Rhopilema esculent... 通过2009-2011年5月下旬-7月下旬辽东湾北部近海10m等深线内的大型水母调查数据,分析了辽东湾北部近海近三年中大型水母资源状况,并探讨了辽东湾大型水母的生态类型。结果显示:辽东湾北部近海大型水母种类主要有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海月水母(Aurelia sp.1),海蜇和沙蜇是优势种。海蜇幼水母阶段主要集中分布在5m等深线以内的近岸河口水域,随着个体增大有略向深水或密度较小的水域扩散的趋势,仍主要分布在5m等深线两侧水域,属于高温低盐种类。6月份调查海区中发现大量的沙蜇幼水母,随着沙蜇个体增大,7月份调查海区中沙蜇数量大幅度减少。辽东湾海月水母在南部海域出现较多,2010、2011年在北部近海部分海域出现。白色霞水母近几年来辽东湾出现较少,栖息在盐度较高的水域。辽东湾各种大型水母中,沙蜇的生长速度最快。辽东湾海蜇幼水母、沙蜇幼水母的海区出现时间要晚于黄、东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大型水母 海蜇 沙蜇 白色霞水母 海月水母 温度 盐度
下载PDF
我国海域两种大型水母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姝 张芳 +1 位作者 刘媛 崔朝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101,共8页
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法,测定了辽宁营口海蜇成体的部分16S基因序列578bp、部分COI基因序列633bp,以及黄海海域沙海蜇成体部分COI基因序列645bp、部分16S基因序列479bp。结果表明,海蜇个体间的16S序列只有一个变异位点,其余序列完全一致... 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法,测定了辽宁营口海蜇成体的部分16S基因序列578bp、部分COI基因序列633bp,以及黄海海域沙海蜇成体部分COI基因序列645bp、部分16S基因序列479bp。结果表明,海蜇个体间的16S序列只有一个变异位点,其余序列完全一致;COI序列共有4个变异位点,碱基之间只存在转换,没有颠换、插入或缺失的位点。沙海蜇个体间的COI序列碱基组成完全一致,16S序列碱基组成也完全一致。从辽宁盘锦和山东胶州所取的水母碟状体和稚水母的测序结果显示,COI序列与海蜇成体的差异为0.5%—0.6%,与沙海蜇成体的差异为18.9%—19.4%;16S序列与海蜇成体的差异为0.0%—0.2%,与沙海蜇成体的差异为13.1%—13.3%。以上结果表明,水母碟状体和稚水母都为海蜇而非沙海蜇。结合GenBank中已有的其它水母类COI基因同源序列信息,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轮环水母亚目(Kolpophorae)和指环水母亚目(Daktyliophorae)以及有肩板族(Scapulatae)和无肩板族(Inscapulatae)的分类划分,与传统分类一致。从分子水平上证明,在黄海海域采集的沙海蜇和在日本采集的越前水母的差异只处于种内水平,两者应为同物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基因 海蜇 沙海蜇 水母幼体 分子鉴定
下载PDF
木瓜蛋白酶酶解海蜇脑蛋白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水明 赵俊仁 +2 位作者 王春 梁健滔 张庆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49-1653,共5页
为探讨木瓜蛋白酶酶解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脑蛋白质的最佳工艺,考察了酶解温度、酶用量、固液比、酶解时间、pH对海蜇脑蛋白酶解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化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以酶用量3 000 U/g、pH 5、酶解温度45... 为探讨木瓜蛋白酶酶解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脑蛋白质的最佳工艺,考察了酶解温度、酶用量、固液比、酶解时间、pH对海蜇脑蛋白酶解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化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以酶用量3 000 U/g、pH 5、酶解温度45℃、固液比1∶4、酶解2 h为最优酶解参数组合,验证试验得到蛋白质平均水解度为50.11%,表明该优化工艺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蛋白质酶解 木瓜蛋白酶 正交试验
下载PDF
水母资源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常颖 李先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71-375,共5页
水母是海洋浮游动物,尤其是可以食用的大型水母——海蜇,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保健作用深受大众的喜爱。水母除有食用价值外,亦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本文总结了水母类,尤其是海蜇的各种有效成分的研究和利用情况,为水母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水母 海蜇 成分 综合利用
下载PDF
山东省海蜇增殖放流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3
14
作者 焦金菊 张玉钦 +2 位作者 张金浩 李灵智 邱盛尧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营浮游生活,栖息于近海水深5~20m的水域[1-2],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和福建等沿海地区[3-4]。海蜇是大型食用水母类中经济价值最高的种...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营浮游生活,栖息于近海水深5~20m的水域[1-2],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和福建等沿海地区[3-4]。海蜇是大型食用水母类中经济价值最高的种类[5],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碘、磷、铁、盐以及维生素B1、B2等多种营养元素[6-7],另外,还具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降压消肿、降血脂等药用功能[8-11]。海蜇的生命周期较短,具有活动能力弱、食物链短、生产速度快、能够形成渔汛、易于捕捞、加工较为便捷等特点,成为较理想的增殖放流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水母 海蜇捕捞 海蜇养殖 增殖放流 回捕率 山东省
下载PDF
海蜇毒素的提取及活性测定 被引量:4
15
作者 蔡学新 苏秀榕 +1 位作者 杨春 李晔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5-147,共3页
利用液氮速冻、石英砂研磨破碎刺胞,用水溶液、醇溶液提取海蜇和沙蜇刺胞毒素。用Sepha-dex G-75柱层析分离得到2个峰,收集2个峰的液体冷冻干燥得到毒素。利用血平板快速检测毒素的活性。沙蜇毒素的溶血活性明显高于海蜇毒素。提取物中... 利用液氮速冻、石英砂研磨破碎刺胞,用水溶液、醇溶液提取海蜇和沙蜇刺胞毒素。用Sepha-dex G-75柱层析分离得到2个峰,收集2个峰的液体冷冻干燥得到毒素。利用血平板快速检测毒素的活性。沙蜇毒素的溶血活性明显高于海蜇毒素。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的分子量约为10 000~60 000。这类毒素具有溶血、心脏毒性、神经毒性、肌肉毒性、皮肤坏死,影响离子转运以及胆碱酯酶活性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沙蜇 刺胞毒素 溶血活性
下载PDF
几种化学因素对海蜇毒素溶血活性的稳定效果
16
作者 李伟 李红 +1 位作者 周宇 徐善良 《河北渔业》 2020年第10期9-13,23,共6页
为解决在放置一段时间后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毒素溶血活性锐减的问题,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了EDTA、GSH、Ca^2+、NaCl等化学因素对海蜇毒素溶血活性的稳定效果。结果发现:(1)EDTA对毒素具有较好的稳定作用,浓度在0.5 mmol/L时溶血... 为解决在放置一段时间后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毒素溶血活性锐减的问题,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了EDTA、GSH、Ca^2+、NaCl等化学因素对海蜇毒素溶血活性的稳定效果。结果发现:(1)EDTA对毒素具有较好的稳定作用,浓度在0.5 mmol/L时溶血活性最高,其溶血率为93.63%;(2)NaCl对毒素也具有稳定作用,当浓度在5 mmol/L时溶血活性最高,其溶血率为92.68%;(3)GSH对毒素稳定作用较差,在浓度为0.5 mmol/L时溶血活性最高,其溶血率为58.17%;(4)Ca^2+对海蜇毒素不具有稳定作用;(5)正交试验发现,NaCl对溶血活性的稳定性影响最大,在GSH、NaCl、EDTA浓度分别为1.0、5、0 mmol/L时,海蜇毒素的溶血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毒素 溶血活性 化学因素 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