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seum architecture as spatial storytelling of historical time: Manifesting a primary example of Jewish space in Yad Vashem Holocaust History Museum 被引量:2
1
作者 Fangqing Lu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CSCD 2017年第4期442-455,共14页
Museums commonly adopt storytelling in their interpretive framework by use of audiovisual techniques to convey the meanings contained within artifacts. In addition to audiovisual mediat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Museums commonly adopt storytelling in their interpretive framework by use of audiovisual techniques to convey the meanings contained within artifacts. In addition to audiovisual mediat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idea that museum architecture itself can also be re,larded as a medium of spatial storytelling, specifically of historical time, which is manifested spatially and cognitively for museum visitors. The Yad Vashem Holocaust History Museum (YVHHM) in Jerusalem is considered a spatial storytelling tool that successfully establishes an architectural dimension and thus displays, reveals, and interprets historical time during the Holocaust.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study is drawn from a case study of YVHHM and consists of a Literature review of schotarship in museum studies about artifacts and exhibition techniques of storytelling.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and landscape of YVHHM create a primary example of Jewish space and its specific engaeements with historical time by use of spatial layout and circulation, spatial form and symbolization, and spatial qualities of lighting and material. These components construct a tangjble, sacred, and cultural artifact; such artifact inherits, preserves, and records Yad Vashem, Modern Jerusalem, and the Nation of Israel and is an ideal physical and spiritual "home" for Jewish people worldw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eum architecture Spatiat storytelling Historical time Yad Vashem HolocaustHistory Museum jewish space
原文传递
犹太文化困境及其空间隐喻——解读索尔·贝娄《只争朝夕》中的文化身份书写
2
作者 张燕 吴晓梅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3年第1期93-97,共5页
索尔·贝娄作为在美国的第二代犹太移民的代表,其作品对犹太后裔在美国的生存空间以及犹太文化的传承尤为关注。本文结合文学空间理论和文化身份理论,对《只争朝夕》的社会空间和家庭空间进行分析,认为小说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五... 索尔·贝娄作为在美国的第二代犹太移民的代表,其作品对犹太后裔在美国的生存空间以及犹太文化的传承尤为关注。本文结合文学空间理论和文化身份理论,对《只争朝夕》的社会空间和家庭空间进行分析,认为小说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纽约城市空间并置以及纽约城市空间和罗伯斯伯里乡下寓所的平行并置,隐喻了犹太文化面对强势主流文化的侵袭面临传承危机,犹太移民面临文化身份迷失的困境。小说中异化的家庭空间隐喻了看似是文化卫道士的犹太移民实则早已抛弃本民族的文化信条。在异质文化背景下犹太移民的文化身份日益淡化,这种尴尬的文化身份处境也暗示着在当代美国社会中犹太文化逐渐式微的存续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只争朝夕》 文学空间理论 文化身份理论 犹太文化危机
下载PDF
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深化与拓展——乔国强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2
3
作者 高莉敏 乔国强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16,共8页
本文是对乔国强教授的访谈录。乔教授长期致力于美国犹太文学的研究。访谈中,乔教授首先回顾了自己走上美国犹太文学研究道路的经历,而后根据自己20多年的研究体会谈了美国犹太文学的一些特点,以及青年学者在从事美国犹太文学研究时需... 本文是对乔国强教授的访谈录。乔教授长期致力于美国犹太文学的研究。访谈中,乔教授首先回顾了自己走上美国犹太文学研究道路的经历,而后根据自己20多年的研究体会谈了美国犹太文学的一些特点,以及青年学者在从事美国犹太文学研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谈到美国犹太作家辛格时,乔教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辛格研究的新视角,还将其与另外三位著名的美国犹太作家贝娄、马拉默德和罗斯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并把这一代作家与以多克托罗和奥斯特为代表的新一代美国犹太作家进行了纵向的对比解读,得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结论。针对目前争议颇多的犹太身份问题和比较热门的空间问题,乔教授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并揭示了美国犹太作家笔下城市的独特性。乔教授对美国犹太文学的创见对我们深化和拓展美国犹太文学研究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犹太文学 辛格 犹太身份 空间 城市
下载PDF
柏林犹太博物馆的室内环境凝视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萨兴联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7年第4期118-119,共2页
凝视理论是当代哲学、心理学和视觉文化领域研究的重要概念,凝视理论对室内环境设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凝视理论关注不可见之"见",建立室内环境研究的新视角。丹尼尔·李布斯金设计的柏林犹太博物馆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 凝视理论是当代哲学、心理学和视觉文化领域研究的重要概念,凝视理论对室内环境设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凝视理论关注不可见之"见",建立室内环境研究的新视角。丹尼尔·李布斯金设计的柏林犹太博物馆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作品之一,在这座建筑的室内空间环境中充满复杂的凝视关系,本文试图通过柏林犹太博物馆讨论室内环境设计凝视现象与问题,既丰富凝视理论研究的文本,又有助于室内环境设计理论研究体系的完善。目前,凝视理论与室内环境设计的关联案例研究尚属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博物馆 空间 室内环境 凝视
下载PDF
论保罗·奥斯特创作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高莉敏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6-89,共4页
保罗·奥斯特(1947-)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评论家的注意,而这一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密不可分。笔者择要从犹太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法国空间理论的作用两个方面,解析了影响奥斯特... 保罗·奥斯特(1947-)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评论家的注意,而这一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密不可分。笔者择要从犹太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法国空间理论的作用两个方面,解析了影响奥斯特创作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奥斯特 犹太传统文化 空间理论
下载PDF
空间三一论视阈下《犹太战争》的叙事特征
6
作者 敬南菲 安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47-51,62,共6页
文章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分析《犹太战争》主人公在宗教复国主义空间表征意识形态下进行的空间实践,及其创立的王国作为表征空间所体现的缺陷:以色列“空间表征”的构想者包括世俗复国主义与宗教复国主义两大阵营,他们之间存在既... 文章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分析《犹太战争》主人公在宗教复国主义空间表征意识形态下进行的空间实践,及其创立的王国作为表征空间所体现的缺陷:以色列“空间表征”的构想者包括世俗复国主义与宗教复国主义两大阵营,他们之间存在既共谋又冲突的关系。耶胡迪通过“空间实践”建立起“表征空间”又被摧毁,正是两大空间表征构想集团相互勾连又冲突的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战争》 图瓦·瑞希 空间表征 空间实践 表征空间
下载PDF
建筑空间中的情感体验——丹尼尔·李伯斯金及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被引量:8
7
作者 张丹丹 《中外建筑》 2012年第6期75-77,共3页
丹尼尔.李伯斯金凭借其坐落于世界各地的纪念性建筑,已成为当今著名的建筑师之一。犹太裔的身份和成长历程对其建筑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形成了注重情感表达,讲求建筑体验,力图用建筑来叙述故事的设计理念。本... 丹尼尔.李伯斯金凭借其坐落于世界各地的纪念性建筑,已成为当今著名的建筑师之一。犹太裔的身份和成长历程对其建筑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形成了注重情感表达,讲求建筑体验,力图用建筑来叙述故事的设计理念。本文即对此予以分析,并以柏林犹太博物馆为例进行了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尼尔·李伯斯金 情感 情感空间 犹太人博物馆
下载PDF
解读里伯斯金解构手法与场所精神的结合——以犹太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昭明 张津悦 《城市建筑》 2014年第2期214-214,共1页
有人认为,设计师熟练运用解构主义的手法,通过自己的感受,提取部分符号,是对建筑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灵魂表达。犹太博物馆设计者摒弃了传统的以形会意的方法,而尝试刻意模糊过去与现在的界限,不断地提示着犹太人与柏林这段互相交织不得不... 有人认为,设计师熟练运用解构主义的手法,通过自己的感受,提取部分符号,是对建筑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灵魂表达。犹太博物馆设计者摒弃了传统的以形会意的方法,而尝试刻意模糊过去与现在的界限,不断地提示着犹太人与柏林这段互相交织不得不说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人博物馆 线性空间 里伯斯金
下载PDF
21世纪初美国犹太文学中的俄罗斯文化书写
9
作者 孔伟 《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50,共9页
21世纪初,一批来自苏联及俄罗斯的美籍犹太小说家集体书写犹太移民在祖籍国的生活经历,追溯犹太人与俄罗斯文学、社会、饮食、习俗等文化现象之间的历史纠缠。这种书写方式在美国犹太文学史上十分鲜见。本文通过解析俄裔美国犹太作家的... 21世纪初,一批来自苏联及俄罗斯的美籍犹太小说家集体书写犹太移民在祖籍国的生活经历,追溯犹太人与俄罗斯文学、社会、饮食、习俗等文化现象之间的历史纠缠。这种书写方式在美国犹太文学史上十分鲜见。本文通过解析俄裔美国犹太作家的创作,阐释俄罗斯文化对美国犹太文学体系的三重影响,即书写俄罗斯地域和文化拓展了美国犹太文学的叙事边界;将俄罗斯性与犹太性、美国性并置,消解了美国犹太文学中的二元主题结构;采用异质、临界的叙述方式推动了美国犹太文学叙事空间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文化 俄裔美国犹太文学 叙事边界 主题结构 阈限叙事空间
原文传递
美国犹太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 被引量:2
10
作者 乔国强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52,共7页
时间与空间是构建叙述世界基本思想框架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对美国犹太作家而言,时间和空间则具有更为独特的意义:它们不仅反映了犹太人苦难的过去,而且还折射出他们当今的生存方式及思维方式。美国犹太作家在表现这些苦难历史... 时间与空间是构建叙述世界基本思想框架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对美国犹太作家而言,时间和空间则具有更为独特的意义:它们不仅反映了犹太人苦难的过去,而且还折射出他们当今的生存方式及思维方式。美国犹太作家在表现这些苦难历史或勾勒其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时,就十分注重运用时间与空间的独特叙述功能。本文拟通过分析美国犹太作家的一些经典小说,归纳、总结出美国犹太作家运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基本要素的一些具体策略,并拟通过这些分析,找出一些规律或曰类型或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空间 美国犹太小说 类型
原文传递
犹太存在危机:论《犹太警察工会》的非自然空间 被引量:3
11
作者 尚广辉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27,共7页
当代美国犹太裔作家迈克尔·夏邦在小说《犹太警察工会》中使用非自然叙事构建非自然空间,通过对犹太教救世主'弥赛亚'这一形象的多维刻画,书写了一部犹太民族的非自然'别样历史',呈现了奇幻叙事空间、多重社会空... 当代美国犹太裔作家迈克尔·夏邦在小说《犹太警察工会》中使用非自然叙事构建非自然空间,通过对犹太教救世主'弥赛亚'这一形象的多维刻画,书写了一部犹太民族的非自然'别样历史',呈现了奇幻叙事空间、多重社会空间及非自然'边界空间',表达了犹太存在危机这一犹太民族的永恒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迈克尔·夏邦 《犹太警察工会》 非自然空间 犹太存在危机
原文传递
制造“海上方舟”:1990年代以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空间的生产——基于行动者网络的视角 被引量:9
12
作者 单凌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5-126,共22页
通过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搭建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本文尝试追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上海犹太难民的纪念空间是如何在由官方主导、各种社会力量介入的行动者网络中被生产出来的,并以此检验和反思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上海文化治理的... 通过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搭建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本文尝试追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上海犹太难民的纪念空间是如何在由官方主导、各种社会力量介入的行动者网络中被生产出来的,并以此检验和反思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上海文化治理的逻辑经历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挪用特定地方形象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策略的过程,地方政府作为核心行动者,先后提出"犹太人寻根地""上海城市文化遗产""海上方舟"三个强制通行点,通过利益赋予、征召、动员搭建不同的行动者关系网络,开启了纪念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随着行动者网络从单一走向多元,提篮桥街区面貌得到提升,带动了区域复兴和观光业的发展;上海与犹太人世界的交往得以重续;犹太难民对上海的认同感被逐步转译为这座城市"博爱"精神的体现,"方舟"叙事既与犹太人大屠杀记忆勾连,宣传中国的人权形象,又能培育国民的认同感。通过抽丝剥茧地分析这样一种"地方主导、跨国力量参与、渐进式更新"的旧城改造模式,个案展示出ANT应用于空间生产研究的潜力,同时也发现了若干在理论上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犹太难民 纪念空间 文化治理 行动者网络 空间生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