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贾谊政治思想真理性析论
1
作者
葛荃
《武陵学刊》
2023年第2期56-61,共6页
贾谊的政治思想最有深度的是他关于秦朝二世而亡教训的总结和重民思想。关于前者,贾谊提出,秦朝速亡除了严刑酷法,滥用民力,还在于秦统治者不懂得政治方略的转换,以武力夺取政权后没有进行政治调节和社会整合。关于后者,贾谊总结了历史...
贾谊的政治思想最有深度的是他关于秦朝二世而亡教训的总结和重民思想。关于前者,贾谊提出,秦朝速亡除了严刑酷法,滥用民力,还在于秦统治者不懂得政治方略的转换,以武力夺取政权后没有进行政治调节和社会整合。关于后者,贾谊总结了历史教训,认为民为政治之本,统治者不可与民为敌,否则必败。贾谊政治思想具有历史合理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当代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谊
重民
政策转换
政治调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贾谊仁政思想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
1
2
作者
赵敏
王伟
孙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20-123,共4页
西汉初年的思想家贾谊在吸取前人思想、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以及分析现实社会矛盾的基础之上,阐发了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他认为施仁义、行博爱才是治国之本,统治者应该用贤爱民、重本抑末、慎用刑罚才会天下大治。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不...
西汉初年的思想家贾谊在吸取前人思想、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以及分析现实社会矛盾的基础之上,阐发了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他认为施仁义、行博爱才是治国之本,统治者应该用贤爱民、重本抑末、慎用刑罚才会天下大治。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不是生而俱有,而是“教习然也”,是由后天环境影响和学习所造成的,因此主张通过以礼为主的后天教育,来使人性向好的方向发展,才有利于国家的兴盛。贾谊政治思想中蕴含的哲学理念对其政治主张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谊
仁政思想
民本
人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贾谊《治安策》与儒家政治秩序的重建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进
李建军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出于对秦朝灭亡的反思总结,贾谊提出以"仁义""礼义"作为根本要道来治理汉朝,真正开启"治天下"的道路,彻底改变西汉开国以来的"取天下"格局。为了切实可行地达到这一宏大的政治目标,贾谊建议有...
出于对秦朝灭亡的反思总结,贾谊提出以"仁义""礼义"作为根本要道来治理汉朝,真正开启"治天下"的道路,彻底改变西汉开国以来的"取天下"格局。为了切实可行地达到这一宏大的政治目标,贾谊建议有罪官员自杀以免除刑罚。有罪官员的自杀有利于培养其气节廉耻感。作为国家中坚力量的官员有了廉耻感,不但有利于国家政治的治理,而且有利于优美、淳朴、厚重社会风俗的形成。良好的风俗有力地"托"起了政治,使政治不复堕落败坏。在贾谊主张有罪官员自杀的背后,潜藏着他重建儒家政治秩序的长远目的,这一目的在贾谊之后得以逐步地恢复和实现。这是一个严肃的政治哲学问题,要能够深入理解其价值与意义,必须超越现代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谊
《治安策》
政治秩序
政治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仁”的起源、本质特征及其对中华法系的影响
被引量:
4
4
作者
武树臣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3,共13页
"仁"是先秦最重要的哲学观念。从人从二的"仁"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但学术界的主流意见是甲骨文无"仁"字。其中,最具关键性的意见是认为"仁"字形右侧之"二"实为"卜兆次数"...
"仁"是先秦最重要的哲学观念。从人从二的"仁"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但学术界的主流意见是甲骨文无"仁"字。其中,最具关键性的意见是认为"仁"字形右侧之"二"实为"卜兆次数"。但根据卜辞序数刻写的规律和习惯,此说是值得商榷的。金文中的"仁"字,见于西周晚期的《夷伯夷簋器铭》、春秋早期的《鲁伯俞父簋铭》、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铜器铭文,其结构形态可谓一脉相传。"仁"源于东夷风俗。"仁"的本质特征是"相人耦"(人相偶)即人与人相互对应匹配。周人在殷人"相人耦"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德"的观念。孔子则将"人相偶"提升为"人己和"的新道德。自此"仁"升华为君子必备的优秀品质和美好社会的理想。"仁"在血缘群体中体现为"孝悌",在超血缘群体中体现为"忠恕"。"仁"所具有的对偶式思维模式,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实践活动施以巨大影响,成为推动古代政治法律制度从野蛮不断走向文明的精神杠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
夷
相人耦
德治
仁政
慎刑
恤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贾谊御边策的文学与文献价值
被引量:
1
5
作者
付志红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96-99,共4页
贾谊以《新书.匈奴》篇为代表的御边策写于他任长沙王和梁怀王太傅期间,体现出他在离开中央朝廷之后仍然关注国家安危,积极参与现实的精神。这些作品善于营造声势,往往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道理,进行对比时极力夸张。贾谊的御边策渗透的...
贾谊以《新书.匈奴》篇为代表的御边策写于他任长沙王和梁怀王太傅期间,体现出他在离开中央朝廷之后仍然关注国家安危,积极参与现实的精神。这些作品善于营造声势,往往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道理,进行对比时极力夸张。贾谊的御边策渗透的是儒家理念,在宣扬这种理念时多用生动的叙述和形象的描绘,使说理文具有叙事文的特征。其中分类铺陈的手法上继《楚辞.招魂》的传统,下开汉代散体赋的风气之先。这些作品有关乐府、角抵戏的叙述,对于研究汉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谊
御边策
《新书·匈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易林》儒家思想初探——以《易林》援引《左传》圣贤林辞为例
6
作者
汤太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5-8,共4页
焦延寿所著《易林》一书大量援引了《左传》中的典故和词语,其中有不少林辞涉及到《左传》中的圣人和贤人。在详细考证这些林辞的基础上,可以发现焦延寿具有浓重的儒家思想之重礼思想和仁政思想。焦延寿具有这些儒家思想和西汉中后期的...
焦延寿所著《易林》一书大量援引了《左传》中的典故和词语,其中有不少林辞涉及到《左传》中的圣人和贤人。在详细考证这些林辞的基础上,可以发现焦延寿具有浓重的儒家思想之重礼思想和仁政思想。焦延寿具有这些儒家思想和西汉中后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关系,且这些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林》
《左传》
至圣先贤
重礼思想
仁政思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之攻守得失与贾谊“过秦”主张
被引量:
1
7
作者
宋贤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53-57,共5页
秦始皇定天下于一尊而遽然覆灭,激荡起汉初"过秦"思潮,贾谊认为秦之速亡在于秦政暴虐惨刻不知攻守之势异。为此,他批判秦帝国的极端法家文化,亟待汉王朝能够转变治国理念以顺应"守天下"的新形势,实施儒家仁义传统。
关键词
贾谊
过秦
仁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孟子论仁与义——先秦儒家伦理总德和最高价值的形成
8
作者
吴龙灿
《伦理学术》
2018年第1期173-194,共22页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德目,在社会生活不同领域创造性地阐发和运用仁义精神,把仁义连举连用,在仁义基础上发明'四端',建立儒家政治哲学范式'仁政',使之成为儒家伦理和中华传统美德体系的最高总德目。本文试图...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德目,在社会生活不同领域创造性地阐发和运用仁义精神,把仁义连举连用,在仁义基础上发明'四端',建立儒家政治哲学范式'仁政',使之成为儒家伦理和中华传统美德体系的最高总德目。本文试图通过追溯先秦'仁''义'观念源流及其发展线索,分析孟子仁义观的丰富义理,以及孟子维护和高扬仁义精神的著名论辩'爱有差等''性命之辨''王霸之辨',以期更好地理解作为中华伦理总德和核心价值的仁义精神之形成理路和深刻内涵,为当代中国文化重建提供伦理资源和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仁
义
仁义
仁政
范式
原文传递
题名
贾谊政治思想真理性析论
1
作者
葛荃
机构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武陵学刊》
2023年第2期56-61,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研究”(20FZZA001)。
文摘
贾谊的政治思想最有深度的是他关于秦朝二世而亡教训的总结和重民思想。关于前者,贾谊提出,秦朝速亡除了严刑酷法,滥用民力,还在于秦统治者不懂得政治方略的转换,以武力夺取政权后没有进行政治调节和社会整合。关于后者,贾谊总结了历史教训,认为民为政治之本,统治者不可与民为敌,否则必败。贾谊政治思想具有历史合理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当代借鉴意义。
关键词
贾谊
重民
政策转换
政治调节
Keywords
jia yi
emphasis on the people
policy
transformation
political adjustment
分类号
B234.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D092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贾谊仁政思想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
1
2
作者
赵敏
王伟
孙华
机构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纪委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经贸会计系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数理系
出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20-123,共4页
文摘
西汉初年的思想家贾谊在吸取前人思想、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以及分析现实社会矛盾的基础之上,阐发了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他认为施仁义、行博爱才是治国之本,统治者应该用贤爱民、重本抑末、慎用刑罚才会天下大治。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不是生而俱有,而是“教习然也”,是由后天环境影响和学习所造成的,因此主张通过以礼为主的后天教育,来使人性向好的方向发展,才有利于国家的兴盛。贾谊政治思想中蕴含的哲学理念对其政治主张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
贾谊
仁政思想
民本
人性
Keywords
jia yi
,
benevolent policy
taking the people as the basis
human nature
分类号
B234.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贾谊《治安策》与儒家政治秩序的重建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进
李建军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大学
出处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自杀防治研究"(15ASH003)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项目"社会文化变迁与自杀防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出于对秦朝灭亡的反思总结,贾谊提出以"仁义""礼义"作为根本要道来治理汉朝,真正开启"治天下"的道路,彻底改变西汉开国以来的"取天下"格局。为了切实可行地达到这一宏大的政治目标,贾谊建议有罪官员自杀以免除刑罚。有罪官员的自杀有利于培养其气节廉耻感。作为国家中坚力量的官员有了廉耻感,不但有利于国家政治的治理,而且有利于优美、淳朴、厚重社会风俗的形成。良好的风俗有力地"托"起了政治,使政治不复堕落败坏。在贾谊主张有罪官员自杀的背后,潜藏着他重建儒家政治秩序的长远目的,这一目的在贾谊之后得以逐步地恢复和实现。这是一个严肃的政治哲学问题,要能够深入理解其价值与意义,必须超越现代视野。
关键词
贾谊
《治安策》
政治秩序
政治哲学
Keywords
jia yi
Security
policy
political order
political philosophy
分类号
D092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仁”的起源、本质特征及其对中华法系的影响
被引量:
4
4
作者
武树臣
机构
山东大学法学院人文社科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3,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渊源与流变”(编号13AFX00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仁"是先秦最重要的哲学观念。从人从二的"仁"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但学术界的主流意见是甲骨文无"仁"字。其中,最具关键性的意见是认为"仁"字形右侧之"二"实为"卜兆次数"。但根据卜辞序数刻写的规律和习惯,此说是值得商榷的。金文中的"仁"字,见于西周晚期的《夷伯夷簋器铭》、春秋早期的《鲁伯俞父簋铭》、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铜器铭文,其结构形态可谓一脉相传。"仁"源于东夷风俗。"仁"的本质特征是"相人耦"(人相偶)即人与人相互对应匹配。周人在殷人"相人耦"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德"的观念。孔子则将"人相偶"提升为"人己和"的新道德。自此"仁"升华为君子必备的优秀品质和美好社会的理想。"仁"在血缘群体中体现为"孝悌",在超血缘群体中体现为"忠恕"。"仁"所具有的对偶式思维模式,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实践活动施以巨大影响,成为推动古代政治法律制度从野蛮不断走向文明的精神杠杆。
关键词
仁
夷
相人耦
德治
仁政
慎刑
恤狱
Keywords
Ren
yi
xiangr'enou
rule of virtue
policy
of benevolence
cautious use of punishment
prison
分类号
D092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贾谊御边策的文学与文献价值
被引量:
1
5
作者
付志红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出处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96-99,共4页
文摘
贾谊以《新书.匈奴》篇为代表的御边策写于他任长沙王和梁怀王太傅期间,体现出他在离开中央朝廷之后仍然关注国家安危,积极参与现实的精神。这些作品善于营造声势,往往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道理,进行对比时极力夸张。贾谊的御边策渗透的是儒家理念,在宣扬这种理念时多用生动的叙述和形象的描绘,使说理文具有叙事文的特征。其中分类铺陈的手法上继《楚辞.招魂》的传统,下开汉代散体赋的风气之先。这些作品有关乐府、角抵戏的叙述,对于研究汉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关键词
贾谊
御边策
《新书·匈奴》
Keywords
jia yi
the policies of defending the border, Xinshu·XiongNu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易林》儒家思想初探——以《易林》援引《左传》圣贤林辞为例
6
作者
汤太祥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5-8,共4页
基金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易林>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阶段性成果(2012SQRW259)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易林>思想及其当下价值"的阶段性成果(2010KY10)
文摘
焦延寿所著《易林》一书大量援引了《左传》中的典故和词语,其中有不少林辞涉及到《左传》中的圣人和贤人。在详细考证这些林辞的基础上,可以发现焦延寿具有浓重的儒家思想之重礼思想和仁政思想。焦延寿具有这些儒家思想和西汉中后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关系,且这些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易林》
《左传》
至圣先贤
重礼思想
仁政思想
Keywords
yi
Lin
Zuo Zhuan
most holy sages
thought of solemn ritual
thought of
benevolent policy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之攻守得失与贾谊“过秦”主张
被引量:
1
7
作者
宋贤
机构
商洛学院人文学院
出处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53-57,共5页
基金
商洛学院博士科研基金项目"贾谊的政治命运和他的文学创作"(15SKY028)
文摘
秦始皇定天下于一尊而遽然覆灭,激荡起汉初"过秦"思潮,贾谊认为秦之速亡在于秦政暴虐惨刻不知攻守之势异。为此,他批判秦帝国的极端法家文化,亟待汉王朝能够转变治国理念以顺应"守天下"的新形势,实施儒家仁义传统。
关键词
贾谊
过秦
仁义
Keywords
jia yi
the faults of Qin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分类号
I2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孟子论仁与义——先秦儒家伦理总德和最高价值的形成
8
作者
吴龙灿
机构
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
贵阳孔学堂
出处
《伦理学术》
2018年第1期173-194,共22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扬雄《太玄》集释与诠释史研究”(16BZX049)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思想家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严遵学术思想研究”(SXJZX2016-005)
+1 种基金
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现代新儒家及其文化影响研究”
贵州省201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等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德目,在社会生活不同领域创造性地阐发和运用仁义精神,把仁义连举连用,在仁义基础上发明'四端',建立儒家政治哲学范式'仁政',使之成为儒家伦理和中华传统美德体系的最高总德目。本文试图通过追溯先秦'仁''义'观念源流及其发展线索,分析孟子仁义观的丰富义理,以及孟子维护和高扬仁义精神的著名论辩'爱有差等''性命之辨''王霸之辨',以期更好地理解作为中华伦理总德和核心价值的仁义精神之形成理路和深刻内涵,为当代中国文化重建提供伦理资源和有益启示。
关键词
孟子
仁
义
仁义
仁政
范式
Keywords
Mencius
Ren
yi
Ren and
yi
policy
of Benevolence
Paradigm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82-02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贾谊政治思想真理性析论
葛荃
《武陵学刊》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试论贾谊仁政思想的哲学基础
赵敏
王伟
孙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贾谊《治安策》与儒家政治秩序的重建
王进
李建军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仁”的起源、本质特征及其对中华法系的影响
武树臣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论贾谊御边策的文学与文献价值
付志红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易林》儒家思想初探——以《易林》援引《左传》圣贤林辞为例
汤太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秦之攻守得失与贾谊“过秦”主张
宋贤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孟子论仁与义——先秦儒家伦理总德和最高价值的形成
吴龙灿
《伦理学术》
2018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