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PATHY BY LASER ACUPUNCTURE AT THE CERVICAL JIAJI POINTS: AN ANALYSIS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102 CASES
1
作者 Shan Qiuhua, Qin Pengxiu, Xiao Fei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Departmen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11, China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1994年第1期6-8,19,共4页
Laser acupuncture therapy was employed in the treatment of spondylopathy.The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hree types of the spondylopathy,nerve root type,vertebral artery type andspinal cord type were stuied and compared... Laser acupuncture therapy was employed in the treatment of spondylopathy.The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hree types of the spondylopathy,nerve root type,vertebral artery type andspinal cord type were stuied and compared.The results indicat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three types of spondylopathy.The best therapeutic effect was obtained in nerve root type with a remarkable effective rate of 98.5%;the effective rates for the vertebral artery type and the spinal cordtype were 92.3%and 25%,respectively.Combining laser irradiatlon with acupuncture,the therapyposseses the functions of acupuncture,heat effect and mild moxibustion action.Therefore,it showedeffect quickly and had the advantages of short treatment course and high therapeutic effect.Clinicalobservation has confirmed that laser acupunctur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single laser irradiation.Thistherapy offers another simple but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spondylopat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teophytosis SPONDYLOPATHY Laser acupuncture jiaji POINTS (EX-B2)
下载PDF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OF JIAJI (EX-B2) IN THE TREATMENT OF APOPLECTIC SPASTIC HEMIPLEGIA
2
作者 周君 谭源生 +2 位作者 梁云武 陈贵龙 王泽涛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05年第1期11-15,共5页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herape 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f different acupoints in the treatment of spast ic hemiplegia of apoplexy. Methods: Eighty stro ke patients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were evenly randomized...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herape 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f different acupoints in the treatment of spast ic hemiplegia of apoplexy. Methods: Eighty stro ke patients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were evenly randomized into control grou p and treatment group. Forty cases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with acupun cture of Jiaji (夹脊 EX-B2) from T1 to L5, while forty cases of control gro 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acupoints as Jianyu (肩NFDA1 LI 15), Quchi (曲池 LI 11), Huantiao (环跳 GB 30), Zusanli (足三里 ST 36), Kunlun (昆仑 BL 60), etc. o n the diseased side, once daily, with 10 sessions being one therapeutic course, and 3 courses all together. 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and neurological d eficit grading scale (NDS) were used as the indexes to assess the therapeutic ef fect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NDS of both treat ment and control groups reduced and the difference value between post- and pre-treatment of tr ea 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igg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MAS showed a si milar tendency in both groups. Of the 40 cases in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6 and 1 were cured, 20 and 15 had marked improvement, 9 and 11 had improvement, 4 and 8 failed, 1 and 5 got worse,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being 87.5% an d 67.5% respectivel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 y superior to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1). Conc lusion: Acupuncture of Jiaji ( EX-B2) is superior to acupuncture of conventional acupoints in alleviating the state of spastic hemiplegia of apoplex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观察 针刺疗法 中医治疗 中风 痉挛性麻痹 足三里穴 昆仑穴
下载PDF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40 CASE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DRUGS
3
作者 贾红玲 张永臣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05年第3期18-22,共5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plu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Methods: A total of 80 cases of AS patients were evenly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plu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Methods: A total of 80 cases of AS patients were evenly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treatment group,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of Jiaji (夹脊EX-B 2)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of Yishen Tongdu Wan (益肾通督丸,Bolus for Reinforcing the Kidney and Dredging Governor Vessesl) and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ulfasalazin (0.5 g, twice dail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thoracic-dilaion scale, Schober test, 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BASDAI), 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 (BASFI),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and C-reaction protein (CRP) were detected separately. Results: 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 of the both 40 cases in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27 (67.5%) and 13 (32.5%) were improved remarkably, 11 (27.5%) and 16 (40.0%) effective, and 2 (5.0%) and 11 (27.5%) failed, with the effective rates being 95.0% and 72.5% separatel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thoracic-dilaion scale and Schober test valu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while BASDAI, BASFI, ESR and CRP lowered considerably (P<0.01, P<0.05). Comparison between two groups indicated that after treatment, the decreased values of BASDAI, BASFI, ESR and CRP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0.01), while those of the thoracic-dilaion scale and Schober test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0.05, P< 0.01). Results displayed that both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hinese drugs and Sulfasalazin could lower BASDAI, BASFI, ESR and CRP, raise the thoracic-dilaion scale and Schober test values considerably in AS patients,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drugs was apparently superior to that of Western medicine. Conclusion: Joint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drugs is superior to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for AS and has fewer sid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愈合 脊椎炎 中医治疗 针刺治疗 中药汤剂
下载PDF
电针颈夹脊穴治疗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郭佳坤 程凯 +3 位作者 朱晓晨 龚立冬 武晋廷 李嘉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373-379,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穴治疗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颈夹脊穴治疗。连续治疗6...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穴治疗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颈夹脊穴治疗。连续治疗6周。治疗6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C2~7Cobb角的变化情况,以及麦吉尔疼痛问卷简表(SF-MPQ)评分、血清疼痛因子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NF-κB)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进行随访,统计复发率。【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C2~7Cobb角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颈椎生理曲度C2~7Cobb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颈椎疼痛SF-MPQ评分、SP、PGE2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颈椎疼痛SF-MPQ评分、SP、PGE2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IL-6、IL-1β、TNF-α、NF-κB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IL-6、IL-1β、TNF-α、NF-κB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6%(59/62),对照组为80.65%(50/6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患者症状复发率为5.71%(2/35),对照组为29.63%(8/27)。观察组患者症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颈夹脊穴治疗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变异常颈椎生理曲度,并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症状复发风险,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颈夹脊穴 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生理曲度 白细胞介素6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探讨夹脊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旭霞 娄宏君 +1 位作者 王文韬 高曦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63-68,共6页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模型大鼠的作用效应,从Nrf2/ARE通路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5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和电针组。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用手术方法将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模型大鼠的作用效应,从Nrf2/ARE通路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5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和电针组。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用手术方法将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过的定量滤纸片放在C 8神经根腋下建立CSR型,假手术组仅暴露神经根,不放置滤纸片。造模完成后观察各组大鼠的疼痛行为表现、步态障碍评分和抓握能力评分,从造模后第4天开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以每日捆绑15 min,针刺组予以每日捆绑+针刺15 min,电针组予以每日捆绑+电针15 min。治疗结束后用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或活力,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神经根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抗体Kelch样ECH相关蛋白(Keap1)和血红素氧合酶(HO-1)的表达。结果:针刺组和电针组大鼠疼痛行为表现、步态障碍和抓握能力改善程度和好转速度均优于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血清MDA的含量、SOD与GSH-PX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MDA的含量显著升高,SOD与GSH-PX的活性显著降低,并且神经根组织Nrf2与HO-1表达显著下降,Keap1表达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电针组大鼠血清MDA的含量明显降低,SOD的活性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SH-PX的活性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根组织Nrf2与HO-1的表达显著上升,Keap1的表达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血清MDA的含量明显升高,SOD与GSH-PX的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根组织Nrf2的表达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O-1的表达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eap1的表达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可以改善CSR大鼠的步态障碍,减轻CSR大鼠的根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夹脊电针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上调Nrf2、HO-1的表达和下调Keap1的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脊 电针 神经根型颈椎病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抗氧化反应元件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夹脊电针通过抑制Xc^(-)/GPX4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6
作者 栾逸先 尹洪娜 +5 位作者 朱荟一 田洪昭 张文钊 应雨校 李禹洋 李全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69-75,共7页
目的:探讨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铁死亡的影响,明确电针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CI)、夹脊电针组(EA)和抑制剂组(Fer-1)4组,每组18只,再将每组按照不同的治疗时间分为3 d组、7 d组... 目的:探讨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铁死亡的影响,明确电针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CI)、夹脊电针组(EA)和抑制剂组(Fer-1)4组,每组18只,再将每组按照不同的治疗时间分为3 d组、7 d组与14 d组3个亚组,每亚组各6只。分别治疗3 d、7 d与14 d进行BBB评分、斜板实验,之后对损伤节段脊髓组织进行HE染色、尼氏染色、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观察铁死亡通路相关因子GSH、GPX4的表达情况及神经元数量。结果:与Sham组比较,SCI组3 d、7 d与14 d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髓前角神经元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SH、GPX4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CI组比较,EA组3 d、7 d与14 d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前角神经元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SH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PX4表达在7 d、14 d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CI组比较,Fer-1组3 d、7 d与14 d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前角神经元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SH、GPX4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Fer-1组比较,EA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在14 d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前角神经元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H、GPX4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铁死亡加剧,电针治疗能够有效抑制Xc^(-)/GPX4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脊电针 铁死亡 脊髓损伤 运动功能
下载PDF
电针夹脊穴结合导引治疗功能性腰椎不稳疗效观察
7
作者 杜玲怡 陈德塔 +1 位作者 李玉梅 樊天佑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520-1525,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夹脊穴结合导引治疗功能性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0年5—12月在上海市中医院骨伤科就诊的功能性腰椎不稳患者120例,通过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3组,每组40例(对照组1例、其余2组各2例失访)。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胶... 目的探讨电针夹脊穴结合导引治疗功能性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0年5—12月在上海市中医院骨伤科就诊的功能性腰椎不稳患者120例,通过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3组,每组40例(对照组1例、其余2组各2例失访)。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及功能锻炼治疗;电针联合功能锻炼组在所选病灶两侧的华佗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同时进行功能锻炼;电针联合导引组在选取病变节段两侧华佗夹脊穴施以电针治疗,同时进行导引功法锻炼。3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JOA评分和治疗前、治疗12周后的腰椎稳定性相关影像学参数(腰椎矢状位曲度、腰椎活动度及过伸过屈位片椎体滑移距离、角位移),统计3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治疗4周、8周、12周后的ODI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电针联合导引组治疗4周、8周、12周后的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2组(P均<0.05),JOA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他2组(P均<0.05),3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矢状位曲度、椎体滑移距离、角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腰椎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均<0.05),且电针联合导引组腰椎活动度明显大于其他2组(P均<0.05)。治疗4周后,电针联合导引组愈显率为100%(38/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8%(21/39)和电针联合功能锻炼组的81.6%(31/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电针联合导引治疗功能性腰椎不稳的疗效显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恢复腰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腰椎不稳 电针 导引 夹脊穴
下载PDF
古法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蔡海鑫 萨仁 +2 位作者 郑全成 宋安华 杨敏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06-309,共4页
目的研究古法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三亚市中医院2020年3月—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其分为采用电针针刺夹脊穴治疗的电针组和采用古法针刺治疗的古法针刺组,均治疗4周。统计2组临床疗效,比较2... 目的研究古法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三亚市中医院2020年3月—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其分为采用电针针刺夹脊穴治疗的电针组和采用古法针刺治疗的古法针刺组,均治疗4周。统计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血清学指标、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颈椎活动度、颈椎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古法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电针组(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血清SP、TGF-β1、NF-κB水平、椎-基底动脉阻力指数(RI)降低,古法针刺组低于电针组(P<0.05);2组血清β-EP水平、椎-基底动脉Vm、Vs、颈椎前屈、后伸、右侧屈、左侧屈活动度及颈椎功能评分升高,古法针刺组高于电针组(P<0.05)。结论与电针针刺夹脊穴相比,采用古法针刺可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血清学指标,降低机体炎症反应,缓解疼痛改善其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颈椎活动度,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古法针刺 电针 夹脊穴 颈椎功能 血清学指标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输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试验
9
作者 朱曦 陶宇洪 +1 位作者 黄鹏 李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5852-5857,共6页
背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中大多数针刺治疗由CT引导或非引导,对位点的精准控制及针刺有效部位不够明确。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输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解放军总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 背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中大多数针刺治疗由CT引导或非引导,对位点的精准控制及针刺有效部位不够明确。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输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解放军总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男36例,女34例,年龄18-65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予输刺夹脊穴治疗,试验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予输刺夹脊穴治疗,于就诊当天及就诊后4,7 d各治疗1次。治疗前后进行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结果与结论:①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均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第2,3,6,7天及治疗结束后1,2周的目测类比评分降低(P<0.05,P<0.01)。②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治疗第1-7天及治疗结束后1,2周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降低(P<0.01)。③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JOA评分均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治疗等3,7天及治疗结束后1,2周的JOA评分升高(P<0.05,P<0.01)。④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F-36评分均升高(P<0.01);两组间治疗后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输刺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并且超声引导能够提升输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超声引导 针刺 夹脊穴 临床观察 针灸治疗
下载PDF
针刺腰夹脊联合雷火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10
作者 罗金松 李雪莲 +2 位作者 王华英 蒲子英 何燕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期91-94,共4页
目的:探究针刺腰夹脊联合雷火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阆中市中医医院疼痛康复科门诊明确诊断为LDH的1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80例)和试验组(80... 目的:探究针刺腰夹脊联合雷火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阆中市中医医院疼痛康复科门诊明确诊断为LDH的1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80例)和试验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腰夹脊穴联合雷火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腰夹脊联合雷火灸治疗LDH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缓解疼痛并改善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腰夹脊穴 雷火灸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皮肤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进展
11
作者 罗银香 李瑞雨 +1 位作者 徐丛丛 张雪竹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期156-162,共7页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病位在皮部,主要累及肝、脾二脏,久则及肾。其发生涉及内、外两个因素,内因有年老体弱、素体亏虚、正气不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外因则与外感火毒湿热时邪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病位在皮部,主要累及肝、脾二脏,久则及肾。其发生涉及内、外两个因素,内因有年老体弱、素体亏虚、正气不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外因则与外感火毒湿热时邪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种,实为肝经湿热火毒蕴积与血气搏结,造成局部气血凝滞,经脉瘀阻不通,脏腑气机不畅则痛;虚为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外感火毒之邪后,余邪未尽日久化火,耗伤阴血,阴血亏虚不能濡养肌肤经脉,不荣则痛。故该病治疗需要兼顾内外虚实,以扶正祛邪、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皮肤针治疗PHN可因势利导、诱邪外出,既能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又可振奋经气、调节脏腑,常用治疗方法有:皮肤针放血、皮肤针联合普通针刺、皮肤针联合灸法、皮肤针联合中药、皮肤针联合西药等。皮肤针治疗PHN,临床叩刺部位选择主要为局部叩刺,其次是阿是穴、夹脊穴的穴位叩刺。目前,皮肤针治疗PHN的临床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观察的样本量较小,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疗效评价以观察性指标为主,缺乏实验室指标观察,实验结果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真实性;临床应用型研究多,基础理论型研究少;PHN易复发,病程迁延时间长,部分临床研究仅关注近期疗效,缺少后期随访;治疗主要以缓解疼痛为主,缺乏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建议加强皮肤针治疗PHN的基础研究,注重客观疗效标准,同时注意后期随访及心理疏导,设计更为严谨的科研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皮肤针 局部叩刺 阿是穴 夹脊穴
下载PDF
王颖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经验
12
作者 杨文鑫 王颖 +3 位作者 计海生 段冕 何洋 韩为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73-77,共5页
总结王颖主任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证经验。王颖主任认为卒中后上肢痉挛发病之根本在于阴阳失衡,神机失用;所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失和,经筋失养为其基本病机。治疗上当以通调阳气,舒筋解痉为原则,基于“形神一体观... 总结王颖主任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证经验。王颖主任认为卒中后上肢痉挛发病之根本在于阴阳失衡,神机失用;所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失和,经筋失养为其基本病机。治疗上当以通调阳气,舒筋解痉为原则,基于“形神一体观”及“通督调神”理论提出针刺督脉穴结合夹脊穴,振奋周身阳气,恢复神机功能,以求形神共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上肢痉挛 针刺 督脉 夹脊穴
下载PDF
桂枝葛根汤联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13
作者 谭王琪 田苗芳 +3 位作者 王兴丽 屈一平 李云基 田岳凤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7期1241-1244,共4页
目的观察桂枝葛根汤联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风寒痹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桂枝葛根汤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氯唑沙宗片,10d为1个疗程。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通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 目的观察桂枝葛根汤联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风寒痹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桂枝葛根汤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氯唑沙宗片,10d为1个疗程。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通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反馈表(NDI)、中医证候评分表、颈部关节活动度观察表(ROM)和定期随访进行评估,并对临床效应进行观察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ND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相较于治疗前均下降(P<0.05),ROM活动度较治疗前增高(P<0.05),除中医证候评分,其余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后第4、6个月两组患者N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葛根汤联合针刺与口服复方氯唑沙宗片均可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针药结合疗法效应持续时间长,远期疗效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 桂枝葛根汤 针刺 颈夹脊穴 风寒痹阻证
下载PDF
针刺颈夹脊穴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14
作者 涂显琴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究针刺颈夹脊穴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性眩晕(C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贵阳市花溪区中医院收治的50例C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究针刺颈夹脊穴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性眩晕(C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贵阳市花溪区中医院收治的50例C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观察组予以针刺颈夹脊穴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血清相关指标[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较对照组的76.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RP、FIB、T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CV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两组DH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CV患者的效果确切,能改善脑血液循环及炎症反应,促进颈部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汤 针刺颈夹脊穴
下载PDF
五禽戏联合夹脊针刺对混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疼痛程度的影响
15
作者 田娟娟 张晶晶 +1 位作者 丁梦雯 胡玮璇 《河北中医》 2024年第5期825-828,共4页
目的观察五禽戏联合夹脊针刺对混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将62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1例予夹脊针刺法治疗,联合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五禽戏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 目的观察五禽戏联合夹脊针刺对混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将62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1例予夹脊针刺法治疗,联合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五禽戏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右旋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右旋活动度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NDI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疼痛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混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五禽戏联合夹脊针刺治疗后,患者颈椎功能、疼痛程度显著缓解,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颈椎病 五禽戏 夹脊针刺 颈椎功能 疼痛程度
下载PDF
温针灸夹脊穴在寒湿痹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颈椎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彭斌 魏雅琴 +1 位作者 林福清 吴惠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9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针对寒湿痹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通过温针灸夹脊穴治疗的疗效以及给患者颈椎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寒湿痹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以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探讨针对寒湿痹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通过温针灸夹脊穴治疗的疗效以及给患者颈椎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寒湿痹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以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以常规牵引、普通针刺等治疗方法为主,观察组患者加以温针灸夹脊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颈椎功能、中医证候积分、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96.67%)高于对照组(71.67%)(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温针灸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可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提高疗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灸 夹脊穴 椎动脉型颈椎病 寒湿痹阻型 颈椎功能
下载PDF
施氏整颈三步九法联合针刺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
17
作者 何江 易璐 +2 位作者 李林 冯晓琳 宋晓明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观察施氏整颈三步九法联合针刺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100例CSR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颈夹脊穴治疗,研究... 目的:观察施氏整颈三步九法联合针刺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100例CSR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颈夹脊穴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施氏整颈三步九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SR生命质量量表评分和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SR生命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和血清TNF-α、IL-1β、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氏整颈三步九法联合针刺颈夹脊穴治疗CSR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生命质量评分,降低VAS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效果优于单纯针刺颈夹脊穴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施氏整颈三步九法 针刺 颈夹脊穴 生命质量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夹脊通督针刺疗法联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对胃食管反流患者胃肠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8
作者 李涛 郭梦歌 闫辰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4年第6期19-22,共4页
目的:观察夹脊通督针刺疗法联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在胃食管反流(GERD)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对胃肠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96例GERD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汤剂组32例、... 目的:观察夹脊通督针刺疗法联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在胃食管反流(GERD)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对胃肠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96例GERD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汤剂组32例、针刺组32例、联合组32例。汤剂组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针刺组予以夹脊通督针刺疗法治疗,联合组予以夹脊通督针刺疗法联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肠功能[胃泌素(GAS)、胆囊收缩素(CCK)、胃动素(MTL)]、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P物质(SP)、内皮素-1(ET-1)]、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汤剂组、针刺组(P<0.05),汤剂组与针刺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汤剂组、针刺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GAS、MTL、SOD水平高于汤剂组、针刺组,CCK、IL-8、SP、ET-1、LPO水平低于汤剂组、针刺组(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夹脊通督针刺疗法联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GERD的疗效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可能与调节炎症-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夹脊通督针刺 柴胡桂枝干姜汤 胃肠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脊穴点段针刺疗法对中风上肢痉挛患者上肢动脉血流速度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婷 刘莉莉 陈月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1140-1146,共7页
【目的】分析脊穴点段针刺疗法对中风上肢痉挛患者上肢动脉血流速度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10例中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Bobath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脊穴点段针刺疗法治疗,疗程... 【目的】分析脊穴点段针刺疗法对中风上肢痉挛患者上肢动脉血流速度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10例中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Bobath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脊穴点段针刺疗法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上肢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钙结合蛋白S100β(S100β)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36%(53/55),对照组为76.36%(42/55),组间比较,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后,2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对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情况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观察组治疗2周、4周、8周后和对照组治疗4周、8周后的桡动脉、肱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2周、4周、8周后对桡动脉、肱动脉PSV值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观察组治疗2周、4周、8周后和对照组治疗4周、8周后的血清NGF、S100β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2周、4周、8周后对血清NGF、S100β水平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5)观察组治疗2周、4周、8周后和对照组治疗4周、8周后的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2周、4周、8周后对CSI评分的降低幅度和对MBI评分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脊穴点段针刺疗法可有效提高中风上肢痉挛患者上肢动脉血流速度以及自理能力,改善痉挛程度,降低血清NGF、S100β水平,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上肢痉挛 BOBATH疗法 脊穴点段针刺 上肢动脉血流速度
下载PDF
腰段夹脊穴不同针刺方向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疗效研究
20
作者 赵耀 王立恒 +8 位作者 赵海丰 王昭琦 王晓光 王鹏 伊璠 单郑鹏 刘洋 卢雷 李志君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10期1124-1128,共5页
目的探究腰段夹脊穴不同针刺方向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分成3组,A组予华佗夹脊穴直刺深刺(与矢状面平行0°进针),B组予华佗夹脊穴斜刺深刺(与矢状面30°角),C组予... 目的探究腰段夹脊穴不同针刺方向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分成3组,A组予华佗夹脊穴直刺深刺(与矢状面平行0°进针),B组予华佗夹脊穴斜刺深刺(与矢状面30°角),C组予华佗夹脊穴直刺浅刺,各30例,A、B、C组穴位取腰1-腰5华佗夹脊穴,深刺组针刺2寸,浅刺组针刺1寸。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针刺前及治疗当天,90 d的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评分(JOA),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当天和90 d后,A组和B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均高于C组(P<0.05);治疗后当天,A组和B组ODI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治疗后当天,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和C组(P<0.05);治疗期间,3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角度和深度针刺华佗夹脊穴对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均具有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缓解疼痛,但深刺对短期内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段 夹脊 针刺方向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临床疗效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