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Dimensional Density Distribution and Seismic Activity along the Guxiang–Tongmai Segment of the Jiali Fault,Tibet
1
作者 FAN Pengxiao YU Changqing +3 位作者 WANG Ruixue ZENG Xiangzhi QU Chen ZHANG Yu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454-467,共14页
The Guxiang-Tongmai segment of the Jiali fault is situated northeast of the Namche Barwa Syntaxis in northeastern Tibet.It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strike-slip faults near the syntaxis and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The Guxiang-Tongmai segment of the Jiali fault is situated northeast of the Namche Barwa Syntaxis in northeastern Tibet.It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strike-slip faults near the syntaxis and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examination of seismic activity within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New study in the research region has yielded a 1:200000 gravity dataset covering an area 1500 km^(2).Using wavelet transform multiscale decomposition,scratch analysis techniques,and 3D gravity inversion methods,gravity anomalies,fault distributions,and density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across various scales.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our new gravity data with other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information,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substantial variations in the overall crustal density within the region,with the fault distribution closely linked to these density fluctuations.Disparities in stratigraphic density are important causes of variations in the capacity of geological formations to endur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Earthquakes are predominantly concentrated within the density transition zone and are primarily situated in regions of elevated density.The hanging wall stress within the Guxiang-Tongmai segment of the Jiali fault exhibits a notable concentration,marked by pronounced anisotropy,and is positioned within the density differential zone,which is prone to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ITY deep-density structure wavelet transform multi-scale decomposition scratch analysis 3D gravity inversion jiali fault TIBET
下载PDF
LONG TERM HISTORY (DEXTRAL TO SINISTRAL AND DUCTILE TO BRITTLE) OF THE DAMXUNG—JIALI SHEAR ZONE IN SOUTHERN TIBET
2
作者 M. A. Edwards, L. Ratschbacher, members of INDEPTH field geology group(Asian Tectonics Research Unit, Institut für Geologie, Technische Universitt Bergakademie Freiberg, Bernhard\|von\|Cotta Strasse 2, D\|09596 Freiberg, Germany,E\|mail: edwards@geo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55-156,共2页
The Damxung—Jiali shear zone is a shear zone in Southern Tibet that trends W—E for>180km.It appears to have a varied history of both displacement sense and deformation conditions.We have examined microscopic and ... The Damxung—Jiali shear zone is a shear zone in Southern Tibet that trends W—E for>180km.It appears to have a varied history of both displacement sense and deformation conditions.We have examined microscopic and field data (including fault plane populations) in the westernmost 40km of the shear zone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Damxung graben near to the route of the INDEPTH II deep seismic line). The shear zone outcrops along the southern flank of an W—E trending chain of hills in which all valleys run N—S, providing a series of sections of exposure through the shear zone. The shear zone is 3~5km wide and has varying degrees of deformation. It cuts across the main trends of, and does not seem to be restricted to any particular lithology. The principal fabric in the shear zone is steeply to moderately south dipping. The bulk of the shear zone is phyllite and lower grade schist with a consistent degree of both ductile and brittle strain. A mylonitized carbonate unit that is sometimes present within the phyllites may have locally provided a mechanical instability as indicated by the higher strain. Elsewhere a conglomerate unit contains carbonate clasts that are stretched (prolate) up to 30∶1.The most spectacular unit forms lozenges of quartzifeldspathic rich rock (several 100m wide & 2~5km long) whose microfabric indicates deformation mechanisms (e.g., wholesale grainsize reduction) that operated around 400~500℃; the highest grade of the deformation fabrics. The lozenges are remnant evidence of higher temperature strain (at higher strain rate?) that is preserved only in the quartzifeldspathic rock. They are interpreted to be mega\|scale boudins resulting from their strength contrast with the weaker phyllites and schists during later lower temperature deformation. All the presently preserved sense of shear indicators are observed to be left\|lateral, and bulk shortening directions resolved using slip data from fault plane popul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is sinistral displac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TIBET Nyenqengtanghla Damxung— jiali SHEAR zone high strain
下载PDF
LATE QUATERNARY FAULTING OF JIALI FAULT
3
作者 Ren Jinwei 1, Shen Jun 1, Cao Zhongquan 2, Wang Yipeng 1(1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29,China, E\|mail:ren@eq\|igl.ac.cn 2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Lhasa 850000,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47-148,共2页
Jiali fault is one of the major faults in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From Naqu to Jiali along whic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has been done, the fault roughly extends in N60W direction and consists of three segments ... Jiali fault is one of the major faults in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From Naqu to Jiali along whic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has been done, the fault roughly extends in N60W direction and consists of three segments arranged in en echelon. From Luoermano to Esukongma (about 40km) where the fault is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Sangdi basin that extend north\|south, late Quaternary surface ruptures have been found. Within this segment the creeks and gullies that cross the fault were offset and the displacements range from several meters to about 5km. The average slip rate during late Quaternary is about 10mm/a for this segment. An interesting phenomena is that the large displacement can only be found at those places where the fault is related to the basins that extend north\|south. Outside the basins, no convincing evidence has been found for late Quaternary surface ruptures and average slip rate for the whole fault is only about 3mm/a middle Pleistocene. It seems that these strike\|slip faults behave like a transform fault and the strike\|slip motion along them were a consequence of east\|west extension that creates the north\|south graben systems rather than the vice ver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ING slip\|rate jiali FAULT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Two Havens Of Peace In Jiali
4
作者 Cering Yuzhoin 《China's Tibet》 1996年第2期41-42,共2页
Two Havens Of Peace In JialiTwoHavensOfPeaceInJiali¥CeringYuzhoinJialiCountyintheeasternpartoftheNorthernTib... Two Havens Of Peace In JialiTwoHavensOfPeaceInJiali¥CeringYuzhoinJialiCountyintheeasternpartoftheNorthernTibetanGrasslands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Two Havens Of Peace In jiali
下载PDF
明代江西宗族祠祭祖先的扩展
5
作者 常建华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6,共12页
明代宗族祠祭祖先盛于江西,且有一个扩展过程。明前期祠祭祖先的事例集中于吉安府,家祠、宗祠均有。家祠也见于南昌府丰城县、饶州府浮梁县,宗祠则有抚州府的事例。明中期吉安府士大夫热衷于讨论祠祭祖先的制度、古礼与现实,南昌府、抚... 明代宗族祠祭祖先盛于江西,且有一个扩展过程。明前期祠祭祖先的事例集中于吉安府,家祠、宗祠均有。家祠也见于南昌府丰城县、饶州府浮梁县,宗祠则有抚州府的事例。明中期吉安府士大夫热衷于讨论祠祭祖先的制度、古礼与现实,南昌府、抚州府也有祠祭祖先的事例。明后期士大夫有关始祖、龛位的讨论在加强,一般认同于程颐祭祀始祖的主张,民间将祠祭祖先理解为士庶通行之制,宗祠在民间普及迅速。吉安府祠祭祖先事例丰富,此外还有广昌府的著名个案以及南安府、饶州府、抚州府、南昌府的事例。明代江西著名士大夫杨士奇、王直、罗伦、罗钦顺、罗洪先等人,对祠祭祖先问题均提出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祠堂 宗祠 吉安 程颐
下载PDF
西藏波密地区深部密度结构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6
作者 范鹏啸 于常青 +4 位作者 王瑞雪 曾祥芝 李卫强 张玥 雷晨露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47-3061,共15页
西藏波密地区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北部,是研究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首次获得波密地区1:20万布格重力数据,并利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解方法、刻痕分析方法和重力三维反演方法,获得了不同尺度的重力异常、断层分布和密度... 西藏波密地区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北部,是研究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首次获得波密地区1:20万布格重力数据,并利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解方法、刻痕分析方法和重力三维反演方法,获得了不同尺度的重力异常、断层分布和密度结构。结果分析表明,波密地区整体地壳密度变化明显,与断裂分布密切相关。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在波密地区推断了20条断裂,发现了4处较大的横向密度不均匀带,并推断了贯穿研究区的嘉黎断裂带的产状。在此基础上利用该地区地震及余震活动记录,本文分析了深部密度结构与地震的关系。通过对研究区的断裂构造、地震活动与重力异常的密度横向变化可知,该地区地震活动、断裂带与岩石密度扰动的横向不均匀性密切相关,地震主要位于密度差异带整体的垂向的高密度区域。最后讨论了深部密度结构对波密地区大型工程建设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构造结 嘉黎断裂 大型工程建设 深部密度结构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嘉黎断裂带中段流域地貌形态指数与新构造活动特征
7
作者 黄峰 熊仁伟 +2 位作者 林敬东 赵峥 杨攀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共18页
本文以嘉黎断裂带中段(尼屋乡—古乡段)为研究对象,利用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提取435条支流流域标准化陡峭指数(ks)、 43条支流河谷宽高比指数(VF)、 55个流域面积-高程积分指数(HI)、 10条支流河道纵剖面和裂点。依据不同河段的... 本文以嘉黎断裂带中段(尼屋乡—古乡段)为研究对象,利用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提取435条支流流域标准化陡峭指数(ks)、 43条支流河谷宽高比指数(VF)、 55个流域面积-高程积分指数(HI)、 10条支流河道纵剖面和裂点。依据不同河段的河流标准化陡峭指数和沿河道纵向剖面的一系列裂点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划分出流域上游、下游南侧与下游北侧三个区域进行对比分析。上游ks值与HI值均低于下游,而VF值高于下游。这些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尼屋乡—古乡段下游区域构造抬升活动强烈,而上游区域抬升则相对较弱。尼屋乡—古乡段下游选取南北两侧各5条支流分析,遥感解译结果显示断裂大致沿河谷南侧展布,多与南侧一级支流低海拔裂点发育位置相当。结合野外断裂剖面调查和测年结果分析,认为断裂中段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或晚更新世晚期,除右旋走滑活动外,还伴有显著的逆冲挤压性质,其原因是断裂中段位于青藏高原东构造结正北侧,推测断裂除羌塘块体向东运移影响外,逆冲作用是受构造节持续向北推挤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指数 河流纵剖面 嘉黎断裂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西周时期殷遗民在采邑生存情况探究——以贾里村遗址为例
8
作者 曾一苇 杜勇 《邢台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7-83,98,共8页
贾里村遗址与殷遗民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对贾里村遗址的研究可以揭示商代晚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状况,进而推测殷商的衰落过程和殷遗民的命运,对了解殷商的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贾里村遗址这一具... 贾里村遗址与殷遗民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对贾里村遗址的研究可以揭示商代晚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状况,进而推测殷商的衰落过程和殷遗民的命运,对了解殷商的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贾里村遗址这一具有晚商文化因素的西周遗存以及其他殷遗民遗存,来探究西周时期殷遗民在采邑中的生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遗民 采邑 西周 贾里村遗址
下载PDF
基于GIS的崩滑地质灾害孕灾地质条件分析——以西藏嘉黎县为例
9
作者 孙小勇 魏龙 +1 位作者 唐华 刘子畅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4年第4期92-100,共9页
嘉黎县内构造作用强烈,地势陡峭,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加之2018—2022年修建国道G349对原有地形的破坏,使得县域内地质灾害数量剧增,每逢汛期或遇强降雨天气,区内地质灾害频发。通过收集嘉黎县2018—2023年地质灾害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调查,... 嘉黎县内构造作用强烈,地势陡峭,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加之2018—2022年修建国道G349对原有地形的破坏,使得县域内地质灾害数量剧增,每逢汛期或遇强降雨天气,区内地质灾害频发。通过收集嘉黎县2018—2023年地质灾害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基于GIS平台对县域内的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情况和孕灾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分析。孕灾地质条件的分析主要选取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土地利用类型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选取的孕灾因子有高程、坡度、剖面曲率、断层密度、水系密度、工程地质岩组、土地利用类型和距公路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县域内最主要的孕灾地质条件为人类工程活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土地利用类型等。结合县域内各孕灾地质条件特征分成5个孕灾分区,并详细阐述各个分区内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和孕灾地质条件特征。通过对嘉黎县的孕灾地质条件分析,有利于认识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和风险管控体系,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黎县 崩滑地质灾害 孕灾条件 孕灾分区 孕灾因子
下载PDF
朱熹《家礼》与日本江户晚期的社会改革——以德川齐昭的《丧祭式》为中心
10
作者 谭甜甜 《国际汉学》 2024年第4期36-42,141,155,共9页
《家礼》在近世日本受到了各流派学者的特别关注。《丧祭式》是水户藩藩主德川齐昭任内所修编,沿袭了《家礼》及水户藩前期丧祭礼研究,具备强烈的儒礼特质。作为天保年间社会危机背景下产生的丧祭礼文本,《丧祭式》的两大特色——排佛... 《家礼》在近世日本受到了各流派学者的特别关注。《丧祭式》是水户藩藩主德川齐昭任内所修编,沿袭了《家礼》及水户藩前期丧祭礼研究,具备强烈的儒礼特质。作为天保年间社会危机背景下产生的丧祭礼文本,《丧祭式》的两大特色——排佛及民众教化,与齐昭的政治主张密不可分,构成了幕末水户藩政治改革的重要方面。可以说,《丧祭式》体现了《家礼》在儒者群体外的传播,亦显示了儒家礼仪在日本本土化过程中所具备的社会政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日本 朱熹《家礼》 《丧祭式》 天保改革 德川齐昭
下载PDF
贾里村墓地分析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11
作者 赖浩贤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60,共9页
本文以陶器组合为线索,对西安市长安区贾里村墓地进行分析,认识到贾里村是一处居民以殷遗民为主、周人为辅的墓地。墓地布局反映了一种地域性较强的社会组织结构,但血缘纽带的作用依旧存在。陶器的文化因素显示,墓地中的殷遗民主要来自... 本文以陶器组合为线索,对西安市长安区贾里村墓地进行分析,认识到贾里村是一处居民以殷遗民为主、周人为辅的墓地。墓地布局反映了一种地域性较强的社会组织结构,但血缘纽带的作用依旧存在。陶器的文化因素显示,墓地中的殷遗民主要来自殷墟地区和天湖地区。以往学界讨论的殷遗民遗存主要来自西周时期的“国”(都城),对当时“野”(郊)中的殷遗民则讨论得不够多。本文能对认识西周时期宗周郊野地区的殷遗民遗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里村墓地 殷遗民 西周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宋键 唐方头 +5 位作者 邓志辉 曹忠权 周斌 肖根如 陈为涛 葛伟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36-1548,共13页
本研究通过对东构造结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断裂进行野外考察,通过GPS观测数据和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进行模拟研究,取得一些初步的认识:(1)东构造结... 本研究通过对东构造结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断裂进行野外考察,通过GPS观测数据和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进行模拟研究,取得一些初步的认识:(1)东构造结北侧和东侧地块总体上围绕构造结发生顺时针旋转,右旋走滑的东南边界断裂不是嘉黎断裂,可能是阿帕龙断裂;(2)野外考察资料、GPS观测及数值模拟结果研究表明,嘉黎断裂不是整体右旋走滑断层,西北段和东构造结顶端附近为右旋挤压性质,东南段运动性质发生了转变,由右旋走滑运动转变为左旋走滑运动;(3)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嘉黎断裂与实皆断裂可能是不相连的,至少不是简单连通的,阿帕龙断裂与实皆断裂可能是相连的;(4)东构造结目前依然起着一定的作用,它与阿萨姆角共同影响着现今区域构造变形,许多断裂活动转换和重要构造事件都发生在它们之间或很近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构造结 数值模拟 GPS 嘉黎断裂 喜马拉雅
下载PDF
2013年西藏嘉黎县“7.5”冰湖溃决洪水成因及潜在危害 被引量:38
13
作者 孙美平 刘时银 +1 位作者 姚晓军 李龙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8-165,共8页
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是西藏自治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2013年7月5日,西藏自治区嘉黎县忠玉乡发生"7.5"冰湖溃决洪水灾害事件,导致人员失踪,房屋被毁,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亿元.基于不同时间... 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是西藏自治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2013年7月5日,西藏自治区嘉黎县忠玉乡发生"7.5"冰湖溃决洪水灾害事件,导致人员失踪,房屋被毁,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亿元.基于不同时间段地形图和遥感影像资料,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发现导致"7.5"洪灾的溃决冰湖为然则日阿错.该冰湖溃决的直接诱因可能是雪崩和冰崩的共同作用,溃决前的强降水过程及气温的快速上升是其间接原因,而冰湖长期稳定的扩张导致水量聚集是其溃决并造成巨大灾害的基础.然则日阿错溃决后形成2个冰湖,面积分别为0.25 km2和0.01 km2,再次发生溃决的概率极小.这次溃决洪水和泥石流灾害事件阻塞了尼都藏布的罗琼沟及衣布沟,并形成2处面积分别为0.33 km2和0.13 km2堰塞湖,且存在溃决风险,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加强监测工作与排险工程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湖 洪水 泥石流 嘉黎县 西藏
下载PDF
西藏东南部嘉黎断裂新知 被引量:51
14
作者 任金卫 沈军 +1 位作者 曹忠权 汪一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4-350,共7页
野外调查表明 ,西藏东南部的嘉黎断裂带从那曲到嘉黎由三段呈雁行排列 ,大致沿N60°W方向延伸 ,其东南段在波密附近向南转折 ,沿贡日嘎布曲向南南东过上察隅和下察隅后转为近南北向延入缅甸境内与什阶断裂相连。嘉黎断层全新世以来... 野外调查表明 ,西藏东南部的嘉黎断裂带从那曲到嘉黎由三段呈雁行排列 ,大致沿N60°W方向延伸 ,其东南段在波密附近向南转折 ,沿贡日嘎布曲向南南东过上察隅和下察隅后转为近南北向延入缅甸境内与什阶断裂相连。嘉黎断层全新世以来活动性不强 ,其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约为 4mm/a。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虽然总体上嘉黎断裂的新活动不强 ,但在局部与张性盆地相邻的地段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 ,在这些段上沿断裂发育晚第四纪地表破裂 ,横跨断层的冲沟和河流被错断 ,其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达到 15mm/a。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只局限在盆地中 ,盆地以外则截然终止 ,不复存在。从上述事实看 ,嘉黎断裂的走滑活动似乎是伴随张性活动而产生的 ,在断层几何和活动特征上类似于横切大洋中脊的转换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黎断裂 滑动速率 青藏高原 西藏 走滑活动
下载PDF
西藏嘉黎断裂带凯蒙蛇绿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9
15
作者 和钟铧 杨德明 王天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53-660,共8页
凯蒙蛇绿岩主要分布于嘉黎断裂内凯蒙沟两侧的东西向山脊上,沿嘉黎断裂带呈东西向线状分布,组成蛇绿岩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橄辉岩、橄长岩和辉长岩等。蛇绿岩具有贫硅、贫碱、低钛,而富铁、镁的特点。稀... 凯蒙蛇绿岩主要分布于嘉黎断裂内凯蒙沟两侧的东西向山脊上,沿嘉黎断裂带呈东西向线状分布,组成蛇绿岩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橄辉岩、橄长岩和辉长岩等。蛇绿岩具有贫硅、贫碱、低钛,而富铁、镁的特点。稀土总量很低,∑REE值变化于0.415×10^(-6)~3.273×10^(-6)之间,其中方辉橄榄岩和橄长岩的轻稀土略有富集,而单辉橄榄岩和辉长岩的轻稀土略有亏损,所有岩石都具明显的正铕异常。辉长岩的Th-Ta比值大体相等,显示蛇绿岩形成于洋中脊构造环境,而在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曲线上具有明显的Rb、Ba、Sr低度富集和Nb的相对亏损,显示岛弧(IAT)特点,这种兼具IAT和MORB地球化学特点特征预示着凯蒙蛇绿岩形成于不成熟弧后盆地环境。蛇绿岩中橄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218.2±4.6Ma,说明在晚三叠世时期洋壳就已出现。凯蒙蛇绿岩的确定表明嘉黎断裂在早期(T_3-J_1)可能是冈底斯构造带上的一条重要缝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蒙蛇绿岩 地球化学特征 SHRIMP锆石U-PB定年 构造意义 嘉黎断裂带 西藏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第四纪右旋剪切运动 被引量:20
16
作者 沈军 汪一鹏 +1 位作者 任金卫 曹忠权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20-125,共6页
通过对藏东南嘉黎断裂和滇西北断裂实地考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南部不存在统一的边界走滑断裂.嘉黎断裂的西段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一个南北挤压作用下的东西向伸展构造区,发育近南北向的地堑系,嘉黎断裂西段是这些地堑之间的转换断层,具... 通过对藏东南嘉黎断裂和滇西北断裂实地考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南部不存在统一的边界走滑断裂.嘉黎断裂的西段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一个南北挤压作用下的东西向伸展构造区,发育近南北向的地堑系,嘉黎断裂西段是这些地堑之间的转换断层,具有较高的右旋走滑速率.滇西北断裂与红河断裂构成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该块体具有向东南逃逸和顺时针旋转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右旋剪切运动 青藏高原 地球动力学 嘉黎断裂带 遥感 地貌
下载PDF
西藏中南部格仁错断裂张剪性质及其区域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攀新 陈正位 +1 位作者 张俊 任金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85-3295,共11页
喀拉昆仑—嘉黎断裂带(KJFZ)是青藏高原中南部一条规模宏大断裂带,因其是青藏高原向东运移的南边界,其构造展布和活动性质与高原隆升、侧向挤出和东西向伸展等科学问题关系密切,也是研究高原变形机制和地球动力学重要场所.本文选取该断... 喀拉昆仑—嘉黎断裂带(KJFZ)是青藏高原中南部一条规模宏大断裂带,因其是青藏高原向东运移的南边界,其构造展布和活动性质与高原隆升、侧向挤出和东西向伸展等科学问题关系密切,也是研究高原变形机制和地球动力学重要场所.本文选取该断裂带中部NW向格仁错断裂(GRCF),对断裂沿线进行较详细地质地貌调查,对冲沟位错和断层陡坎等地貌单元进行测量,并进行探槽开挖,结合天然剖面揭示了断裂产状,详细研究断裂活动性质,发现断裂除前人认为的右旋走滑性质外,还具有明显的张性正断性质,断裂向北陡倾,且北盘相对南盘下降,全新世以来右旋走滑速率和正断速率分别为2.98mm/a和0.2~0.5mm/a之间.前人在共轭的北东向断裂研究中,也发现除左旋走滑性质外,同样具有正断分量,表明现今高原中南部上地壳除传统认为处东西向张性应力场环境外,南北向也具有明显张性特征.而受印度板块向北东向挤压作用,高原岩石圈总体应处于挤压应力状态.因此,推测现今该区域上下地壳处于应力解耦状态,并尝试建立区域张剪性地壳动力学模型:在南北向挤压应力场的作用下,中下地壳缩短凸起隆升,导致上地壳在各方向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张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仁错断裂 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 青藏高原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嘉黎牦牛和荷斯坦牛4项红细胞酶活性的测定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齐发 谢庄 +3 位作者 强巴央宗 袁青妍 陈桂芳 土登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3-85,共3页
测定了西藏嘉黎牦牛和南京荷斯坦牛血液红细胞中乳酸脱氢酶 (LDH)、碱性磷酸酶 (AKP)、过氧化氢酶 (CAT)、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等 4项酶的活性 ,结果分别为LDH 2 5 5 2 3 1 6± 71 4 0 3和 2 1 2 74 96± 6638 1 6(nmol ... 测定了西藏嘉黎牦牛和南京荷斯坦牛血液红细胞中乳酸脱氢酶 (LDH)、碱性磷酸酶 (AKP)、过氧化氢酶 (CAT)、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等 4项酶的活性 ,结果分别为LDH 2 5 5 2 3 1 6± 71 4 0 3和 2 1 2 74 96± 6638 1 6(nmol s) ,AKP 4 4 4 4± 1 2 81和 36 5 3± 1 1 31 (nmol s) ,CAT 1 0 2 73± 32 2 2和 63 0 8± 1 2 4 7(U gHb) ,SOD 1 3979 1 6± 2 873 84和 92 85 37± 2 880 60 (U gHb)。西藏嘉黎牦牛的CAT和SOD极显著高于荷斯坦牛 (P <0 0 1 ) ;而LDH和AKP显著高于荷斯坦牛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黎牦牛 荷斯坦牛 红细胞酶活性
下载PDF
藏南嘉黎断裂古乡—通麦段多期活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19
作者 赵远方 公王斌 +2 位作者 江万 陈龙耀 仇度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0-233,共14页
嘉黎断裂是青藏高原南部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喀喇昆仑—嘉黎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代表了北拉萨地块和中拉萨地块之间的构造界线。关于嘉黎断裂的构造性质和演化过程等仍存在争议,其不同期次构造过程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在详细的区... 嘉黎断裂是青藏高原南部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喀喇昆仑—嘉黎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代表了北拉萨地块和中拉萨地块之间的构造界线。关于嘉黎断裂的构造性质和演化过程等仍存在争议,其不同期次构造过程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在详细的区域地质填图基础上,以嘉黎断裂古乡—通麦段为研究对象,重点调查了该断裂带不同期次变形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基于新获得的不同方位断层面与擦痕特征等资料,恢复和计算该区的不同期次应力场及方向,并据此解析该区的多期构造叠加关系,探讨嘉黎断裂在不同应力场下的多期活动特征以及相关的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和大地构造背景,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嘉黎断裂对拟建铁路工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嘉黎断裂晚新生代以来仍有活动迹象,并具有多期构造叠加特征,从早到晚依次为左旋走滑(D1)、正倾滑(D2)和右旋走滑(D3)。嘉黎断裂作为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重要的变形调节构造,其多期活动性质反映了地块间的相对运动特征及区域应力场的转换过程,这对认识青藏高原南缘的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嘉黎断裂 多期变形 应力场分析
下载PDF
西藏嘉黎巴嘎地区早白垩世多尼组地层特征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德明 胡波 +1 位作者 董清水 王天武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80-283,共4页
研究区多尼组为一套含煤的灰色至黑色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碳质粉砂岩和页岩,生物地层特征指示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贝里阿斯期—凡兰吟期(Berriasian--Valanginian)。岩性特征和碎屑岩粒度分析表明,区内多尼组沉积环境主要为三角... 研究区多尼组为一套含煤的灰色至黑色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碳质粉砂岩和页岩,生物地层特征指示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贝里阿斯期—凡兰吟期(Berriasian--Valanginian)。岩性特征和碎屑岩粒度分析表明,区内多尼组沉积环境主要为三角洲沉积,包括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3个亚相,三级层序总体表现为逐渐海进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嘉黎县 早白垩世 多尼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