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sis of Polyhalite in the Halite in Jialingjiang Formation of Triassic,Eastern Sichuan Basin,China
1
作者 ZHAO Yanjun LIU Chenglin +2 位作者 WANG Lichen DING Ting WANG Mingq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S1期283-284,共2页
Polyhalite generally formed in the early diagenetic stage.It is formed by the brine which rich in K+and Mg2+and adverse reaction with the gypsum,anhydrite,glauberite(Pierre,1985;Peryt et al.,2005;Leitner et al.,
关键词 POLYHALITE HALITE jialingjiang Formation TRIASSIC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2
作者 李龙龙 陶国亮 +7 位作者 杜崇娇 彭金宁 罗开平 陈拥锋 左宗鑫 蒋小琼 汪远征 陆永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0-1062,共13页
嘉陵江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传统层系,近年来在川北、川西南等地区连续获得发现,但盆地内仍有大面积的勘探空白区,亟需深化对该层系天然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明确成藏主控因素,进而指出未来的勘探方向。利用天然气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 嘉陵江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传统层系,近年来在川北、川西南等地区连续获得发现,但盆地内仍有大面积的勘探空白区,亟需深化对该层系天然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明确成藏主控因素,进而指出未来的勘探方向。利用天然气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结合构造恢复、盆地模拟等技术,以气源分析为基础,以典型气藏解剖为核心,结合对嘉陵江组成藏条件认识,通过对成藏过程的分析探讨了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成藏模式。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主要来自下部的原油裂解气,嘉陵江组具有多套优质烃源岩供烃、发育多类型碳酸盐岩储层、通源断裂有效沟通气源的良好成藏条件,主生油期古构造、调整期构造及通源断裂、有利储层类型是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嘉陵江组具有“多源形成古油藏—古油藏裂解供气—通源断裂输导—晚期调整成藏”的成藏模式。基于此指出,分布于川西、川北等地区山前带,主生油期、气藏调整成藏期均处于相对高部位,发育通源断裂、保存条件较好的构造—岩性复合气藏是勘探的首选方向;分布于川东高陡构造带构造稳定区及向斜区的孔隙型岩性气藏是未来的主要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气藏 成藏模式 天然气勘探方向 嘉陵江组 三叠系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嘉陵江流域降水及径流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白桦 穆兴民 +1 位作者 高鹏 王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流域降水与径流演变规律的异同性,可有效表征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基于嘉陵江流域1958—2008年水文、气象资料,探寻流域年降水量、年径流量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和时间序列分析法,研究年降水量、降水量年内分配指数和... 流域降水与径流演变规律的异同性,可有效表征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基于嘉陵江流域1958—2008年水文、气象资料,探寻流域年降水量、年径流量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和时间序列分析法,研究年降水量、降水量年内分配指数和年径流量的演变规律,对比演变规律的同步及异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降水量自流域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径流深分别于涪江、渠江上游和流域北部、涪江中游、流域中游干流段出现相对高值和低值。流域年降水量、降水量年内分配未呈现显著变化趋势,无突变点,把口站北碚站年径流量下降趋势明显,于1990年产生突变;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主周期一致,均为35a和21a,但主周期显著程度不同;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于2002—2008年丰枯状态不同,径流相对于降水呈现强减少趋势。流域自然条件和水利水保措施、城市化等人类活动造成降水与径流主周期显著程度的差异,以及降水与径流趋势性、突变性及阶段性变化的不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变规律 降水 径流 嘉陵江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齐师杰 张行南 +2 位作者 夏达忠 刘扬扬 刘伯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在GIS技术平台上,通过建立指数模型,对嘉陵江流域1980,1995和200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这... 在GIS技术平台上,通过建立指数模型,对嘉陵江流域1980,1995和200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这3种植被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方式。自1980—2000年,耕地和林地面积先减少后略有增加,草地先增加后减少,建设用地逐年增加,其他地类变化不明显。分析表明,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及宏观政策和工程建设,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影响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流域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指数模型 驱动力
下载PDF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和储层预测 被引量:24
5
作者 胡明毅 魏国齐 +3 位作者 李思田 杨威 朱露 杨运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45-1152,共8页
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发育有碳酸盐台地相沉积体系和碎屑岩—碳酸盐混积沉积体系以及混积潮坪、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等四种相类型。以沉积相和层序界面识别为依据,将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和6个体系域... 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发育有碳酸盐台地相沉积体系和碎屑岩—碳酸盐混积沉积体系以及混积潮坪、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等四种相类型。以沉积相和层序界面识别为依据,将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和6个体系域,编制了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各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对鲕滩和白云岩储层的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嘉陵江组自西向东相带分异明显,其中在海侵体系域以开阔台地相沉积为主,在盆地东部和中部一带发育有台地浅滩相储层;在高位体系域时期以局限—蒸发台地相沉积为主,在盆地北部和东北部发育有晶粒白云岩储层,据此指出了盆地有利含油远景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嘉陵江组 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储层分布预测
下载PDF
嘉陵江流域土壤侵蚀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小涛 黄诗峰 +3 位作者 李琳 李纪人 苏东升 刘涛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69,共5页
嘉陵江流域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实施了“长治”工程,对包括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的“四大片”地区进行了有计划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本文在全国第一和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调查的基础上,对嘉陵江流域实施“长... 嘉陵江流域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实施了“长治”工程,对包括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的“四大片”地区进行了有计划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本文在全国第一和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调查的基础上,对嘉陵江流域实施“长治”工程以来近十几年来的土壤侵蚀变化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侵蚀面积和侵蚀总量都明显减少,其中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了11 087.3km2,而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5 746.7万t/a。同时对嘉陵江流域侵蚀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尤其是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增加是其土壤侵蚀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流域各种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降雨量的减少也是该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的重要原因。此次研究对于检测嘉陵江流域“长治”工程的实施效果和今后流域的规划和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治”工程 土壤侵蚀
下载PDF
川东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16
7
作者 林良彪 陈洪德 +2 位作者 朱利东 徐胜林 钟怡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6-451,共6页
以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为指导,对川东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进行层序地层学和岩相古地理研究。嘉陵江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TSQ1,TSQ2),雷口坡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TSQ3)。以三级层序体系域或三级层序为编图单元,编... 以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为指导,对川东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进行层序地层学和岩相古地理研究。嘉陵江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TSQ1,TSQ2),雷口坡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TSQ3)。以三级层序体系域或三级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5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TSQ1的TST主要为开阔台地相灰岩沉积,HST为局限台地相膏岩、膏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等沉积,反映水体变浅、蒸发的古地理格局;TSQ2的TST同样为开阔台地相灰岩沉积,HST水体变浅,区内以沉积膏岩、白云质膏岩、泥质白云岩等为特征;受江南古陆隆升扩大影响,TSQ3发育不完整,缺失上部地层,由东往西,表现出由陆源碎屑岩到碳酸盐岩的沉积格局,沉积环境由有障壁海岸到局限台地的过渡。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是层序发育、古地理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嘉陵江组 雷口坡组 层序岩相古地理
下载PDF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藏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徐国盛 何玉 +2 位作者 袁海锋 杨运会 孟昱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1-178,20,共8页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是四川盆地内重要的产层之一。对嘉陵江组天然气组成和碳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表明:嘉陵江组的天然气干燥系数大,热演化程度高,油型气和煤型气混源特征明显,但川中地区除外,主要为高熟油型气。经盆地区域构造活动...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是四川盆地内重要的产层之一。对嘉陵江组天然气组成和碳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表明:嘉陵江组的天然气干燥系数大,热演化程度高,油型气和煤型气混源特征明显,但川中地区除外,主要为高熟油型气。经盆地区域构造活动和成藏要素分析,恢复了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过程,建立了川中、川东和川南地区典型构造带嘉陵江组天然气的成藏模式,发现嘉陵江组气藏均经历了古油藏—古气藏—现今气藏的漫长演化过程,与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密切相关。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遵循:高压驱动,流体跨层流动,断层裂缝疏导,膏盖油裂解气成藏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嘉陵江组气藏 混源 成藏模式 成藏规律
下载PDF
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嘉陵江流域实际蒸散发量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孙一萌 陈喜 +2 位作者 黄日超 张永生 高满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3-36,73,共5页
根据嘉陵江流域内12个气象站点1956~2012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分别采用改进前后的平流干旱模型对嘉陵江三个子流域的实际蒸散发进行模拟,提出了一种基于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实际蒸散发(Ea)贡献率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与水量平衡法的... 根据嘉陵江流域内12个气象站点1956~2012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分别采用改进前后的平流干旱模型对嘉陵江三个子流域的实际蒸散发进行模拟,提出了一种基于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实际蒸散发(Ea)贡献率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与水量平衡法的估算结果相比,改进后模型对Ea的估算精度高于原始模型,且修正后模型参数α与土地利用类型具有相关性;三个子流域的年际实际蒸散发变化主要受下垫面因素变化的影响,是气候变化对其影响的2~5倍。此外,气候变化导致涪江流域的Ea在整个评估期内减少,另外两个子流域的Ea增加;下垫面变化导致涪江和嘉陵江子流域Ea减小,渠江Ea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实际蒸散发量 嘉陵江流域
下载PDF
川南地区嘉陵江组天然气气源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弢 赵路子 +2 位作者 陆正元 李其荣 杜本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11,18+17,共3页
对川南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烃源岩生烃条件、碳同位素特征、气源方向及运移通道作了分析研究,认为其自身生烃条件较差,气藏常规组分差异较大,高干燥系数与储量大小关系密切;烷烃类气体碳同位素特征分析证实该组气源与下伏上二叠统的烃... 对川南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烃源岩生烃条件、碳同位素特征、气源方向及运移通道作了分析研究,认为其自身生烃条件较差,气藏常规组分差异较大,高干燥系数与储量大小关系密切;烷烃类气体碳同位素特征分析证实该组气源与下伏上二叠统的烃源地层有关,混源特征明显;氩同位素特征表明该组气藏气源与二叠系具明显的亲缘关系;结合运移与聚集条件等分析确认该区嘉陵江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深层二叠系烃源层,储量大与混源密切相关;烃源岩内部断层是其主要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早三叠世 烃源岩 碳同位素 断层 通道 气藏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嘉二段储层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7
11
作者 丁熊 谭秀成 +3 位作者 周彦 陈景山 唐青松 胡雯雯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9-276,共8页
通过钻井、录井、测井及岩心等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识别出鲕粒灰岩储层、砂屑云岩储层和粉晶云岩储层是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嘉第二段主要的碳酸盐岩储层。鲕粒灰岩储层以孤立的粒内溶孔和铸模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孔隙间... 通过钻井、录井、测井及岩心等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识别出鲕粒灰岩储层、砂屑云岩储层和粉晶云岩储层是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嘉第二段主要的碳酸盐岩储层。鲕粒灰岩储层以孤立的粒内溶孔和铸模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孔隙间喉道欠发育,以微喉为主,中孔微喉的配置关系导致储层多表现为中孔低渗、渗透率偏低的特征;砂屑云岩储层以残余粒间孔和粒间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孔隙间喉道发育,以缩颈喉道为主,较好的孔喉配置关系使储层多表现为中孔中渗、储渗能力较好的特征;粉晶云岩储层以晶间孔和晶间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孔隙间喉道以片状喉道为主,孔喉配置关系较好,储层多表现为中孔中渗的特征。储层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是储层形成的沉积基础,分别形成于鲕滩微相、砂屑滩微相和云坪微相中的鲕粒灰岩、砂屑云岩和粉晶云岩为储层的形成提供了早期物质基础;台地内次一级微地貌高地为储层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微地貌条件;同生期大气淡水淋溶、原生粒间孔保存和白云岩化作用分别是鲕粒灰岩储层、砂屑云岩储层和粉晶云岩储层形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储层 成因 嘉二段 四川盆地中部
下载PDF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岩相古地理与聚钾中心预测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国盛 吴庆勋 +4 位作者 孟昱璋 胡永宏 彭敬成 王宪刚 何曼如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2年第1期62-72,2,共11页
岩相古地理研究和编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地质工作。这里首次对四川盆地嘉陵江组九个储层段进行了岩相古地理的恢复,其中重要的含盐亚段在纵向上分布于T1j42、T1j44、T1j15、T1j25等层位,在区域上膏、盐盆主要分布于川中至川东北的局部地... 岩相古地理研究和编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地质工作。这里首次对四川盆地嘉陵江组九个储层段进行了岩相古地理的恢复,其中重要的含盐亚段在纵向上分布于T1j42、T1j44、T1j15、T1j25等层位,在区域上膏、盐盆主要分布于川中至川东北的局部地区。利用单井卤水层水化学分析数据以及重要的含盐亚段岩相古地理的研究结果,对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卤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富钾卤水的相关工业开采指标预测圈定了富卤中心和聚钾中心,为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富钾卤水的勘探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嘉陵江组 岩相古地理 聚钾中心
下载PDF
嘉陵江流域参考蒸散的年际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吕明权 张磊 吴胜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7-85,共9页
利用嘉陵江流域1960—2013年逐日气象数据,计算该流域参考蒸散(ET_0),应用Mann-Kendal方法及突变方法检测ET_0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点,应用偏导系数法揭示了ET_0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在1960—2013年,嘉陵江流域平均ET_0减小,减小斜率是0.4... 利用嘉陵江流域1960—2013年逐日气象数据,计算该流域参考蒸散(ET_0),应用Mann-Kendal方法及突变方法检测ET_0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点,应用偏导系数法揭示了ET_0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在1960—2013年,嘉陵江流域平均ET_0减小,减小斜率是0.43 mm/a。ET_0的年际变化较为剧烈,整个流域平均ET_0在1960—2013年间经历了高—低—高的3个变化阶段。在1981年ET_0的变化趋势发生了突变,嘉陵江流域ET_0的变化过程(1960—2013年)可以分为2个阶段,1960—1981年流域的整体ET_0均值变化波动较小(0.44 mm/a),1982—2013年增加趋势明显(2.62 mm/a)。不同时间尺度统计,流域北部均属于ET_0增加区域;(2)"蒸发悖论"现象存在时空差异,从整个研究时段看,流域整体存在"蒸发悖论"现象,1981年前后两个时段分别统计,存在"蒸发悖论"现象的气象站和区域较少;(3) 1960—1981年引起嘉陵江流域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是风速和太阳辐射,1982年后由于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温度上升对整个流域的ET_0增加发挥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蒸散 成因分析 主导因子 突变 嘉陵江流域
下载PDF
嘉陵江李子口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初探 被引量:5
14
作者 袁再健 蔡强国 卜崇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94-96,共3页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土壤侵蚀产沙模型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大量的土壤侵蚀产沙模型,从嘉陵江流域、李子口小流域的基本情况(尤其是水土流失现状)入手,结合长江流域侵蚀产沙模型研究情况,初步探讨了李子口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
关键词 土壤侵蚀 产沙模型 嘉陵江流域 李子口小流域 研究现状
下载PDF
泸州古隆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成藏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延钧 李其荣 +4 位作者 王廷栋 胡雄 梁艳 杨坚 袁续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3-369,共7页
泸州古隆起划分为核部、斜坡及外围3个部分。古隆起核部以嘉陵江组一段气藏为主;北缘斜坡以嘉陵江组二段气藏为主;南缘斜坡为以嘉陵江组三段气藏为主的多产层气藏分布区。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天然气性质复杂,既有分布于古隆起核部产凝析... 泸州古隆起划分为核部、斜坡及外围3个部分。古隆起核部以嘉陵江组一段气藏为主;北缘斜坡以嘉陵江组二段气藏为主;南缘斜坡为以嘉陵江组三段气藏为主的多产层气藏分布区。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天然气性质复杂,既有分布于古隆起核部产凝析油的湿气,又有分布于古隆起斜坡区不含凝析油的干气。利用天然气组成与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全烃地球化学方法分析,古隆起核部以志留系烃源为主,并有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烃源的混入,斜坡区则以下二叠统碳酸盐岩烃源为主,同时存在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烃源的注入。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印支期古隆起核部古油藏的形成与破坏;燕山早中期古隆起核部含油气藏的形成;燕山末期斜坡区干气藏的形成及喜马拉雅期天然气进一步富集、调整4个成藏阶段。嘉陵江组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泸州古隆起的发展演化控制了嘉陵江组油气藏的分布格局;充足的多期多源油气注入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烃源断层”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晚期溶蚀孔和扩溶孔发育决定了气藏的储集能力;古隆起核部固体沥青和沥青质提供了油气封堵条件,是油气富集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 储集空间 成藏地球化学 嘉陵江组 泸州古隆起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东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文礼 文华国 +7 位作者 刘均 马智超 孙权威 蔡家兰 陈守春 韩建 蒋欢 荣浩然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78-1490,共13页
通过沉积相和高频层序地层分析,确定川东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主要为蒸发台地和局限台地沉积环境,可划分出SQ1、SQ2二个三级层序及SSQ1-SSQ5五个四级层序,经历了从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的沉积演化过程,主力储、产层... 通过沉积相和高频层序地层分析,确定川东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主要为蒸发台地和局限台地沉积环境,可划分出SQ1、SQ2二个三级层序及SSQ1-SSQ5五个四级层序,经历了从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的沉积演化过程,主力储、产层发育于SSQ1和SSQ2层序,此五个四级层序主要由TST和HST两个体系域组成。以四级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了SSQ1-SSQ5各四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图和探讨了有利储集相带展布规律,认为SSQ1和SSQ2二个四级层序叠置发育的局限台地—台内浅滩为最有利的储层发育相带,应成为今后的勘探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岩相古地理 嘉陵江组 川东地区
下载PDF
川中磨溪构造下三叠统嘉二段储集物性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文明 刘树根 +3 位作者 张长俊 张志敬 刘庆松 曾东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5-142,共8页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是四川盆地中部磨溪地区最为发育和有利的层段。在薄片鉴定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有利储集相带与钻井有利层位进行对比,对其成岩作用类型及序列与孔隙演化及其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得出研究区主要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相过...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是四川盆地中部磨溪地区最为发育和有利的层段。在薄片鉴定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有利储集相带与钻井有利层位进行对比,对其成岩作用类型及序列与孔隙演化及其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得出研究区主要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相过渡沉积,沉积相对储集物性控制因素相对较小,成岩改造作用较大。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有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孔隙类型主要为白云石晶间孔及溶蚀孔。并提出对该区勘探不能只局限于构造高点,应加强对成岩作用研究,并划分出建设性成岩作用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下三叠统 嘉陵江组 成岩作用 储集物性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垫江盐盆三叠系嘉陵江组成钾远景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雄 朱正杰 +5 位作者 赵艳军 魏玉燕 刘永旺 双燕 杨洪永 毛玲玲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61-1670,共10页
垫江盐盆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是四川盆地三叠纪时期重要的成盐盆地之一,但本区是否具备形成海相钾盐的良好条件,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东部垫江盐盆长寿地区高探1井和长平3井嘉陵江组四段二亚段岩盐样品进行光薄片鉴定、扫描... 垫江盐盆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是四川盆地三叠纪时期重要的成盐盆地之一,但本区是否具备形成海相钾盐的良好条件,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东部垫江盐盆长寿地区高探1井和长平3井嘉陵江组四段二亚段岩盐样品进行光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粉晶衍射及化学成分分析,发现长平3井岩芯岩盐样品K^+含量最高达到3.82%,在2749~2778m岩盐段发现大量杂卤石和少量钾石盐矿物。两个钻孔岩盐样品溴氯系数均显示其达到钾盐析出阶段。通过对长寿地区气候-物源-构造条件分析,发现长寿地区三叠纪嘉陵江时期古海水温度较高,气候条件炎热,有利于钾盐矿形成;成盐和成钾物质主要来自海水,物质来源丰富;保合村一带可能存在次级凹陷,古构造条件优越,有利于钾盐的形成和保存,是寻找钾盐矿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垫江盐盆 海相钾盐 嘉陵江组 构造
下载PDF
四川盆地普光地区嘉陵江组二段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规律 被引量:8
19
作者 祖克威 范凌霄 +4 位作者 王波 曹东升 管聪 李中超 程秀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88-1196,共9页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对四川盆地普光地区嘉陵江组二段(简称嘉二段)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的参数特征、发育规律和控制因素开展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普光地区嘉二段裂缝发育有北东-南西向、东西向、南北向和北西-南东向4组裂...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对四川盆地普光地区嘉陵江组二段(简称嘉二段)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的参数特征、发育规律和控制因素开展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普光地区嘉二段裂缝发育有北东-南西向、东西向、南北向和北西-南东向4组裂缝。其中北东-南西向为优势方位,裂缝以高角度裂缝为主,开度通常小于300μm。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计算结果表明,嘉二段裂缝的储集作用相对较弱,在储层中主要起到渗流通道的作用。垂向上,裂缝主要发育在嘉二段3个亚段膏岩下伏的白云岩段,嘉二中亚段裂缝最为发育。嘉二段储层裂缝的发育受构造、岩石力学层厚、岩性和成岩作用等因素控制。研究区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为近东西向,在开发过程中,东西向裂缝更容易优先开启,成为主要的渗流通道,同时北东-南西向裂缝作为优势发育方位易形成定向的高渗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碳酸盐岩 嘉陵江组 普光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自贡地区嘉陵江组台内滩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宏 王高峰 +2 位作者 刘南 乔琳 崔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共9页
针对陆表海台内浅滩单滩体规模小、储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平面分布具随机性、地震预测难度大等问题,以四川盆地自贡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为例,采用岩芯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压汞及测井等多种资料,开展了陆表海台内浅滩型储层... 针对陆表海台内浅滩单滩体规模小、储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平面分布具随机性、地震预测难度大等问题,以四川盆地自贡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为例,采用岩芯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压汞及测井等多种资料,开展了陆表海台内浅滩型储层基本特征及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研究,认为陆表海台内浅滩型储层岩性、储集空间类型、孔喉结构及孔渗关系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储层非均质性强。指出了台内浅滩型储层为典型的相控型储层,储层发育受多因素联合控制,其中海平面多旋回的震荡变化决定了台内滩单个储集体厚度小、纵向上多期叠置的分布样式,而台地内部次一级微地貌差异决定了台内滩型储层在早期就具有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同生期岩溶作用是台内浅滩型储层主要的溶蚀作用类型,云化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储层储渗性能,构造破裂及埋藏溶蚀作用进一步优化了储层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表海 台内滩 四川盆地 嘉陵江组 储层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