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带北段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序列 被引量:63
1
作者 孙晓猛 王书琴 +2 位作者 王英德 杜继宇 许强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5-176,共12页
根据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盆地地震资料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北段在中-新生代发生多期不同性质的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构造变形现象。密山县知一镇敦密断裂韧性剪切带具有左旋走滑特征,其中黑云母^(40)Ar/^(36)Ar-^(39)Ar/^(36)Ar等时线年龄为... 根据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盆地地震资料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北段在中-新生代发生多期不同性质的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构造变形现象。密山县知一镇敦密断裂韧性剪切带具有左旋走滑特征,其中黑云母^(40)Ar/^(36)Ar-^(39)Ar/^(36)Ar等时线年龄为161±3Ma,是郯庐断裂带被利用发生第二期左旋走滑运动并向北扩展到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产物。四平市叶赫乡佳伊断裂带中负花状断裂形成于早白垩世早中期,是郯庐断裂北段在早白垩世遭受左旋走滑-拉张作用的典型代表。四平市石岭镇佳伊断裂大型走滑-逆冲断褶带、桦甸县敦密断裂"逆地堑"、沈阳-哈尔滨逆冲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嫩江运动-晚白垩世末期,这一时期脆性右旋走滑-逆冲事件规模大,影响范围广,导致整个郯庐断裂北段遭受到强烈改造。佳伊断裂带和敦密断裂带中古近纪盆地在横剖面上呈不对称地堑,并且不对称地堑沿断裂带走向发生断、超方向左右变位,是郯庐断裂带北段在古近纪时受右旋走滑、伸展双重机制控制的产物。根据郯庐断裂带北段中-新生代不同地质时期变形特征,建立了郯庐断裂北段构造演化序列。即郯庐断裂北段构造演化分为左旋韧性剪切(J_2末期)、左旋张扭(K_1早中期)、右旋压扭(K_2晚期-末期)、右旋走滑断陷(E)和构造反转(E_3末期)五个阶段。其演化历史主要受控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敦化-密山断裂 佳木斯-伊通断裂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序列
下载PDF
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的发现及形成时代 被引量:42
2
作者 孙晓猛 龙胜祥 +2 位作者 张梅生 刘晓燕 郝福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7-643,共7页
吉林省四平市石岭新发现的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其逆冲断裂、碎裂岩和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佳-伊断裂带东、西两条主干边界断裂附近次级断裂密集分布、褶皱构造以较紧闭的直立褶曲为主,相反在断裂带中部断裂和褶皱稀少、地层... 吉林省四平市石岭新发现的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其逆冲断裂、碎裂岩和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佳-伊断裂带东、西两条主干边界断裂附近次级断裂密集分布、褶皱构造以较紧闭的直立褶曲为主,相反在断裂带中部断裂和褶皱稀少、地层产状平缓,反映主干边界断裂是挤压应力集中地带。断裂大部分向南东110°~130°方向逆冲。根据逆冲断裂与中、新生代地层之间的切割、覆盖关系,认为佳-伊断裂在白垩纪以来至少发生两期强烈的逆冲作用:第一期逆冲作用即大型逆冲断裂带的形成时代是晚白垩世晚期;第二期发生在渐新世末期。结合野外调查和盆地资料,将佳-伊断裂的构造演化分为左旋走滑(K_1早期)、区域伸展(K_1晚期—K_2早期)、挤压逆冲(K_2晚期)、断陷(E)和挤压反转(E_3末期)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裂 晚白垩世 佳木斯-伊通断裂带 中国东北
下载PDF
佳—伊断裂带韧性变形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孟婧瑶 刘永江 +4 位作者 梁琛岳 温泉波 韩国卿 米晓楠 张丽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4期800-807,共8页
佳木斯—伊通(佳—伊)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北段的西支,控制着佳—伊地堑内各盆地的展布。笔者在佳—伊断裂带中部舒兰水曲柳地区发现一条近NNE向的韧性剪切带。结合显微构造分析认为,该剪切带主要由初糜棱岩—糜棱岩组成,具有左行走滑... 佳木斯—伊通(佳—伊)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北段的西支,控制着佳—伊地堑内各盆地的展布。笔者在佳—伊断裂带中部舒兰水曲柳地区发现一条近NNE向的韧性剪切带。结合显微构造分析认为,该剪切带主要由初糜棱岩—糜棱岩组成,具有左行走滑的特征。对研究区内韧性剪切带中的糜棱岩进行有限应变测量(Fry法),认为该剪切带应变类型为伸展应变,岩石类型表现为L/LS型构造岩;对糜棱岩样品进行石英C轴EBSD分析,同样指示佳—伊断裂带中段具有左行走滑的构造特征,石英组构以中低温菱面为主,滑移系为{101}<110>。结合前人研究资料,推测佳—伊断裂带中段左行走滑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晚期,形成机制与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由NWW转变为NNW向欧亚大陆的高速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佳-伊断裂带 韧性剪切带 有限应变测量 EBSD 左行走滑
下载PDF
佳伊断裂带晚白垩世走滑-逆冲事件的新证据 被引量:2
4
作者 万阔 孙晓猛 +3 位作者 何松 郑涵 张旭庆 李多姿 《世界地质》 CAS 2017年第2期486-494,506,共10页
在四平市叶赫镇发现一系列走滑-逆冲断层,断层面平直、陡倾,走向集中在NNE15°~35°范围内,组成了佳木斯—伊通两条主干边界断裂之间的分支断裂带,分支断裂呈雁列式排布,与走向NE45°的主干边界断裂呈锐角相交,指示边界断... 在四平市叶赫镇发现一系列走滑-逆冲断层,断层面平直、陡倾,走向集中在NNE15°~35°范围内,组成了佳木斯—伊通两条主干边界断裂之间的分支断裂带,分支断裂呈雁列式排布,与走向NE45°的主干边界断裂呈锐角相交,指示边界断裂具有右旋走滑特征。叶赫镇走滑-逆冲断裂带的发现为佳木斯—伊通断裂存在晚白垩世晚期—末期的走滑-逆冲事件提供了新证据。叶赫镇分支断裂带是石岭镇分支断裂带向南部的延伸,两者切割了相同的地层,具有相同的构造特征和构造属性,属于同一走滑-逆冲断裂系统,它们是晚白垩世晚期—末期同一地球动力学背景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佳木斯—伊通断裂 晚白垩世 走滑-逆冲断裂带
下载PDF
佳木斯—伊通断裂韧性剪切变形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高万里 王宗秀 +1 位作者 李磊磊 崔明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6期748-758,共11页
作为郯庐断裂北段主干断裂的佳木斯—伊通断裂(简称佳—伊断裂),其最早开始活动的时代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为了更好确定其活动时代,对佳—伊断裂昌图段南城水库附近的韧性剪切带展开了详细研究。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特征显示,剪切... 作为郯庐断裂北段主干断裂的佳木斯—伊通断裂(简称佳—伊断裂),其最早开始活动的时代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为了更好确定其活动时代,对佳—伊断裂昌图段南城水库附近的韧性剪切带展开了详细研究。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特征显示,剪切带糜棱面理走向北北东—南南西,其上发育北东方向的缓倾拉伸线理,指示该剪切带为逆冲—走滑韧性剪切特征。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表明,剪切带中糜棱花岗岩形成在174~173 Ma,该糜棱岩带被后期未变形辉绿岩脉侵入,辉绿岩脉的锆石U-Pb年龄为164 Ma,从而限定该期次韧性变形发生在174~164 Ma之间的中侏罗晚期。取自剪切带糜棱花岗岩内的变形黑云母^(40)Ar/^(39)Ar测试结果表明,糜棱花岗岩在187~166 Ma左右受到了显著的热事件的扰动。这些证据证明,佳—伊断裂在中侏罗晚期发生过显著的左行走滑韧性剪切,结合对东北地区火成岩研究成果的分析,佳—伊断裂中侏罗晚期的韧性变形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有关,该时期侵位的岩浆活动开始显著受到俯冲引发的挤压应力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庐断裂 佳-依断裂 韧性剪切带 古太平洋板块
下载PDF
Initiation Timing of the Jiamusi–Yitong Fault Zone in NE China
6
作者 WEN Quanbo LIU Yongjiang +5 位作者 LIANG Chenyue Li Weimin SHAO Yilun ZHANG Qian ZHANG Duo LIU Xinyu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580-1590,共11页
The NE-striking Jiamusi-Yitong fault zone(JYFZ) is the most important branch in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Tancheng-Lujiang fault zone. The precise shearing time of its large-scale sinistral strike-slip has yet to de... The NE-striking Jiamusi-Yitong fault zone(JYFZ) is the most important branch in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Tancheng-Lujiang fault zone. The precise shearing time of its large-scale sinistral strike-slip has yet to determined and must be constrained.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es show that strike-slip faults or ductile shear belts exist as origination structures along the western region of Yitong Graben. The strike of the shear belts trend to the NE-SW with steep mylonitic foliation. The zircon U-Pb dating result for the granite was 264.1±1 Ma in the ductile shear belt of the JYFZ. The microstructural observation(rotated feldspar porphyroclasts, S-C fabrics, and quartz c-axis fabrics, etc.) demonstrated the sinistral shearing of the ductile shear zones. Moreover, the recrystallized quartz types show a transitional stage of the subgrain rotation toward the recrystallization of the grain boundary migration(SR-GBM).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the metamorphic grade of the shear zone in the ductile shear zones should have reached high greenschist facies conditions, and the deformation temperatures should approximately 450-500°C, which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blocking temperature of muscovite(300-400°C). Hence, the ^40Ar/^39Ar isochron age of muscovite from ductile shear zones should be a cooling age(162.7±1 Ma). We infer that the sinistral strike-slipping event at the JYFZ occurred in the late Jurassic period, and it was further inferred from the ages of the main geological events in this region that the second sinistral strike-slip age of the Tancheng-Lujiang fault zone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ectonic movements in the Circum-Pacific tectonic domain. This discovery also indicates the age of the Tancheng-Lujiang fault zone that stretches to northeastern China. The initiation of the JYFZ in the late Jurassic is related to the speed and direction of oblique subduction of the west Pacific Plate under the Eurasian continent and is responsible for collision during the Jurassic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igin structures sinistral DUCTILE shear belt microstructures ^40AR /^39Ar DATING jiamusi-yitong Fault Zone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北段构造样式解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王书琴 孙晓猛 +3 位作者 杜继宇 王英德 许强伟 田景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4-425,共12页
郯庐断裂带(郯城—庐江断裂带)北段在中—新生代发生多期不同性质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构造样式。各种构造样式和地层间切割或覆盖关系的匹配研究,为限定断裂带活动期次及时代,建立郯庐断裂带北段变形序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不同构造样... 郯庐断裂带(郯城—庐江断裂带)北段在中—新生代发生多期不同性质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构造样式。各种构造样式和地层间切割或覆盖关系的匹配研究,为限定断裂带活动期次及时代,建立郯庐断裂带北段变形序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不同构造样式反映了断裂带由老至新经历了以下5个重要的变形事件:①密山县知一镇韧性剪切带黑云母40Ar/39Ar等时线年龄为161±3Ma,是郯庐断裂带再次发生大规模左旋走滑活动并扩展到东北地区的产物;②四平市叶赫镇负花状断层系以及早白垩世早期东北断陷盆地群的形成,是郯庐断裂带北段在早白垩世早期发生强烈的走滑—伸展作用的重要依据;③四平市石岭子镇佳木斯—伊通断裂大型逆冲断层系和断层相关褶皱、桦甸县敦化—密山断裂"逆地堑"、沈阳—哈尔滨逆冲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北段特征最明显、分布最广泛的构造样式,它们形成于晚白垩世嫩江运动—晚白垩世末期,反映了这一时期郯庐断裂带北段遭受到广泛而又强烈的右旋走滑—逆冲作用;④佳伊、敦密古近纪地堑是右旋走滑、伸展双重机制控制的产物;⑤在渐新世末期古近纪地堑的构造反转结束了地堑的演化;中新世郯庐断裂带北段上地幔剪切控制了新生代含幔源包体火山口沿断裂有规律的分布。上述5个重要的变形事件由老至新组成了郯庐断裂带北段较为完整的构造演化序列,它们是不同地球动力学机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敦化-密山断裂带 佳木斯-伊通断裂带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序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