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悲凉”看建安风骨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 被引量:5
1
作者 刘畅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11-15,共5页
历来研究建安文学者,多从时间性的时代和社会因素出发,本文则从空间性的地域因素出发,从“悲凉”入手,分别从地理物候、精神心态、忧患意识等三方面分析建安文学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悲凉”首先具有地域色彩,“速老”是一种精神... 历来研究建安文学者,多从时间性的时代和社会因素出发,本文则从空间性的地域因素出发,从“悲凉”入手,分别从地理物候、精神心态、忧患意识等三方面分析建安文学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悲凉”首先具有地域色彩,“速老”是一种精神心态上的悲凉,而忧患意识则是一种历史文化心理上深层的悲凉,三者相互交织。北方地域色彩是其底色。它像是只容纳刚健之美的容器,把速老心态和忧患意识都包容其内,使建安文学具有鲜明的北方文化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凉 地域审美 建安风骨 速老 忧患意识
下载PDF
论曹植与中古诗歌创作范式的确立 被引量:3
2
作者 吴怀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93-98,共6页
作为中古诗歌创作范式的“建安风骨”是后代论者对于建安文学精神的一种独特接受和主体建构。由于建安文学的发展呈现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 ,不同阶段、不同作家的情形不一 ,对这一创作范式内涵的把握和阐释就必须放在特定历史进程中进行... 作为中古诗歌创作范式的“建安风骨”是后代论者对于建安文学精神的一种独特接受和主体建构。由于建安文学的发展呈现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 ,不同阶段、不同作家的情形不一 ,对这一创作范式内涵的把握和阐释就必须放在特定历史进程中进行。曹植在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中古文学史上一直具有偶像的价值和意义。将曹植这一“文本”以及后代作家对他的“接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观察 ,就会发现 ,曹植尤其是他后期文化、文学活动的典范意义并非只在辞彩等形式的方面 ,而是标志着一种文人生存方式及文学创作范式的完全确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建安风骨 生存方式 创作范式
下载PDF
论儒学与诗的发展流变 被引量:1
3
作者 金春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3,共9页
以诗史的几个发展阶段孔孟荀至两汉、建安风骨、陶潜及唐代杜韩,说明诗的流变——内容和形式与儒学有内在联系。上述诗之特殊面貌的出现,内在原因皆由于儒学之变化。孔子对诗作了自觉反思,肯定抒情诗对生活的重要性,指出生活诗意化的方... 以诗史的几个发展阶段孔孟荀至两汉、建安风骨、陶潜及唐代杜韩,说明诗的流变——内容和形式与儒学有内在联系。上述诗之特殊面貌的出现,内在原因皆由于儒学之变化。孔子对诗作了自觉反思,肯定抒情诗对生活的重要性,指出生活诗意化的方向。孟荀让诗转向政治化史诗化,导致建安风骨的建立,直接影响盛唐。陶潜田园诗乃生活诗意化的实现,开出诗之清新自然之抒情新流派。陶诗之自然乃孔门“风于舞雩,咏而归”之自由和愉情怀,非庄子“不与世俗处”之山林自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忧道不忧贫”,乃陶诗之精神风骨。已出文学史多归陶于庄,实大谬不然。评诗乃对诗的诠释,与评诗者之精神学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汉代 建安风骨 陶潜 生话的诗化
下载PDF
建安七子诗歌创作实绩述论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鹏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2-67,共6页
建安七子的诗歌创作实绩主要表现在:一,题材扩大。他们的诗歌题材远比汉代诗歌题材宽广,而多为六朝文人诗歌开先。二,文笔个性化、文人化。他们几乎不写乐府诗,诗歌以表现个人情怀为主,文笔细腻传神。三,五言腾踊。五言诗已占他们诗歌... 建安七子的诗歌创作实绩主要表现在:一,题材扩大。他们的诗歌题材远比汉代诗歌题材宽广,而多为六朝文人诗歌开先。二,文笔个性化、文人化。他们几乎不写乐府诗,诗歌以表现个人情怀为主,文笔细腻传神。三,五言腾踊。五言诗已占他们诗歌创作的绝大多数,尤其是他们入许或归曹之后的创作几乎全是五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七子 诗歌题材 个性化 五言腾踊
下载PDF
论建安七子后期文学创作的幕僚侍从色彩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鹏廷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6-80,共5页
建安七子生活后期或成为汉廷的忠实幕僚(孔融),或成为曹府的幕宾侍从(孔融之外的六人),生活处境相似,思想相通,创作风格也更加接近,形成相对鲜明的群体风格特色。主要表现为创作中的“幕僚侍从特色”,如奉命之作,幕僚色彩;谀媚之辞,侍... 建安七子生活后期或成为汉廷的忠实幕僚(孔融),或成为曹府的幕宾侍从(孔融之外的六人),生活处境相似,思想相通,创作风格也更加接近,形成相对鲜明的群体风格特色。主要表现为创作中的“幕僚侍从特色”,如奉命之作,幕僚色彩;谀媚之辞,侍从色彩;思想压抑,情绪烦闷;同题共咏,为文造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七子 幕僚侍从色彩 文学创作 艺术风格
下载PDF
品人辨体:南朝对建安文学的接受
6
作者 易小平 孔艳侠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12-14,共3页
南朝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非常注重品人辨体。品人主要表现为对丕、植的推尊与对刘、 王优劣的论争;辨体主要表现为区分建安文学与其他时代文学、探讨建安作家的渊源以及评定相关 文体的代表作品等。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南朝时期 建安文学 品人辨体 曹丕 曹植 文学主张 文学创作 文体
下载PDF
风清骨峻 篇体光华——刘勰的审美艺术理想:“风骨论” 被引量:2
7
作者 杨瑞芳 《集宁师专学报》 2009年第3期50-54,共5页
"风骨论"是《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关于"风骨"内涵的理解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结合童庆炳先生的"风骨"论争综述进行思辨,从"风与气"、"骨与辞"、"风骨和文... "风骨论"是《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关于"风骨"内涵的理解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结合童庆炳先生的"风骨"论争综述进行思辨,从"风与气"、"骨与辞"、"风骨和文采"三个方面探讨"风骨"内涵,归纳出"风骨"是浑然一体的美学范畴,是一种由郁勃亢进的生命力与主观志气激发出的文章力度和刚健风貌。正如童庆炳先生所提出的,它是文章的内质美呈现,是刘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的审美理想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风骨 审美理想
下载PDF
《文选颜鲍谢诗评》与方回的六朝诗学观
8
作者 赵厚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2-158,共7页
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成书于其晚年,集中体现了他对六朝诗的看法。在选评诸家诗作时,方回乃悬置"建安体法"与"建安风味"为高标。建安诗以"散义胜偶句,叙情胜述景"的体法所形成的"气韵高古,而音节... 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成书于其晚年,集中体现了他对六朝诗的看法。在选评诸家诗作时,方回乃悬置"建安体法"与"建安风味"为高标。建安诗以"散义胜偶句,叙情胜述景"的体法所形成的"气韵高古,而音节华畅""驰骋痛快"的诗歌风貌,为颜鲍谢诸家所不及。由是,谢灵运之"艳过于工"、颜延之之"雕缋满眼"、谢朓之"太工太巧",均在被批评之列。方回对颜鲍谢诸人不是一味否定,也激赏其自然天成、富于意趣的作品;赞许他们对唐宋人创作的积极影响,进而从江西诗法的角度梳理诸人作品在章法、句法和字法上的特色,肯定诸家在诗运转关之际所作出的种种成就。这也显现了方回企图矫正江湖、四灵诗派颓俗卑弱的诗风,从而重振江西诗派旗帜的目的。方回还在其他著述中表现出了对陶渊明的偏爱,与此书一道共同构建了其六朝诗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回 建安体法 建安风味 新体诗 江西诗法 陶渊明
下载PDF
陈子昂的诗论、诗作及对盛唐诗歌的影响
9
作者 王晓辉 黄金颖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61-63,共3页
陈子昂的诗歌与诗论都对盛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他也并非如某些人所批评的那样不讲究诗歌的形式与美感 ,其诗论决非单纯的复古与简单的否定 。
关键词 陈子昂 诗论 诗作 建安风骨 盛唐时期 诗歌创作 诗歌形式 美感
下载PDF
“美之律动的创造”——王统照的诗论
10
作者 阎奇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5-88,共4页
王统照的诗论特别强调“感情”、“理致”、“音乐化”问题 ,实质是要求情感与理致合二为一 ,音乐化形式与思想内容合二为一。他解释风骨是风华、情感与骨力、气魄合二为一。他认为新旧体诗难于一刀两断。诗非“做”不成 ,不是“写”出... 王统照的诗论特别强调“感情”、“理致”、“音乐化”问题 ,实质是要求情感与理致合二为一 ,音乐化形式与思想内容合二为一。他解释风骨是风华、情感与骨力、气魄合二为一。他认为新旧体诗难于一刀两断。诗非“做”不成 ,不是“写”出的。体现了他的“爱与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旧诗 理致 音乐化
下载PDF
从风骨到政教:盛唐中唐对建安文学的接受
11
作者 易小平 《唐都学刊》 2004年第5期34-37,共4页
盛唐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注重风骨,中唐古文家和新乐府诗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则强调政教。这种接受差异表明接受者的心态发生了"向内转"的深刻变化。
关键词 风骨 政教 建安文学 盛唐 中唐
下载PDF
论建安时期“气(风骨)”的文学特征
12
作者 刘晓莉 《唐都学刊》 2006年第5期145-148,共4页
从曹丕《典论·论文》和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入手,对建安时期的文学现象力求进行接近实际的探讨,尽管建安文学的特征在作家作品中的具体呈现多姿多彩,但是它的基本特征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感情充沛、气质高华、理致精密、才... 从曹丕《典论·论文》和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入手,对建安时期的文学现象力求进行接近实际的探讨,尽管建安文学的特征在作家作品中的具体呈现多姿多彩,但是它的基本特征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感情充沛、气质高华、理致精密、才华宏赡、质实自然、格力遒壮。正因为建安文学有了这样的精神品质,才有了垂范后世的魅力与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丕 刘勰 气(风骨)
下载PDF
“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及其全面实现
13
作者 杨红莉 《东疆学刊》 2003年第4期21-28,共8页
刘勰的"风清骨峻"理论无论在《文心雕龙》体系中,还是在中国文论史、美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不仅涵盖了阳刚之美,也包容着阴柔之美,是阳刚和阴柔有机融会共同形成的美学境界。这种美学理... 刘勰的"风清骨峻"理论无论在《文心雕龙》体系中,还是在中国文论史、美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不仅涵盖了阳刚之美,也包容着阴柔之美,是阳刚和阴柔有机融会共同形成的美学境界。这种美学理想的文学实现不是在素有"建安风骨"之称的建安时期,而是在盛唐时期才得以全面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清骨峻 审美理想 建安文学 盛唐文学 审美标准 中国古代文论 刘勰 《文心雕龙》
下载PDF
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中的“以形写神”再考
14
作者 芦甲川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38-40,共3页
历代以来,"以形写神"论在中国传统人物绘画审美之中影响深远,其本是顾恺之在《论画》一文中所述的摹写要法,但后世绘画多将其奉为创作之法来释读引注,令其原意过度消隐。在发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对于影响甚广的史论,仍需要去正... 历代以来,"以形写神"论在中国传统人物绘画审美之中影响深远,其本是顾恺之在《论画》一文中所述的摹写要法,但后世绘画多将其奉为创作之法来释读引注,令其原意过度消隐。在发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对于影响甚广的史论,仍需要去正本清源,明其根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绘画 以形写神 得以忘象 风骨
下载PDF
感悟“虚云风骨”——读《虚云和尚全集》后感
15
作者 官建生 《韶关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4-18,共5页
身兼"五宗世祖"虚云老和尚修行及其显现出来的神迹独树一帜、非同凡响。但其标杆意义没得到足够昭显,对当代佛教建设的导引价值与未来意义也没得到发掘与重视。虚云老和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为弘扬佛法跋涉于纷繁尘世,忘记... 身兼"五宗世祖"虚云老和尚修行及其显现出来的神迹独树一帜、非同凡响。但其标杆意义没得到足够昭显,对当代佛教建设的导引价值与未来意义也没得到发掘与重视。虚云老和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为弘扬佛法跋涉于纷繁尘世,忘记一切身躯之苦、世界之难,一生充满富于禅机禅趣、曲折生动、真诚感人的故事。综合表现其僧德的禅风、僧格和言行,首次提出"虚云风骨"的概念来表达其苦行僧风格、卓绝修行和已达化境的禅定功夫。虚云老和尚先后在韶关南华寺、云门寺近20年,也是近现代南华、云门最著名望的高僧,对南华、云门两禅寺建设的贡献极大,以虚云老和尚的德行和国际影响力,可把"虚云风骨"、"九龄风度"、"余靖风采"组合成"韶州三风",与"六祖智慧"一起构成"三风一智"作为韶关人精神写照,成为韶关历史文化名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云 虚云风骨 《虚云和尚全集》 读后感
下载PDF
韵文体刚健风格与柔婉风格的计算研究
16
作者 吴礼权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93-96,共4页
 本文通过计算分析的方法,以"解剖麻雀"的形式对相同题材内容的文本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系统地描写出韵文体刚健与柔婉两种言语风格在修辞特征上的具体形态。同时,在此基础上推衍出韵文体刚健风格和柔婉风格建构的三条基本...  本文通过计算分析的方法,以"解剖麻雀"的形式对相同题材内容的文本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系统地描写出韵文体刚健与柔婉两种言语风格在修辞特征上的具体形态。同时,在此基础上推衍出韵文体刚健风格和柔婉风格建构的三条基本原则。文章以科学的形态指明两种言语表现风格的基本特征,也与前此言语风格研究"印象式"的非科学研究模式划清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健风格 柔婉风格 计算分析 风格建构 基本原则
下载PDF
浅谈时尚界的少女化风潮
17
作者 李立新 《山东纺织经济》 2012年第5期64-65,共2页
近年来风靡时尚界的"少女化风潮"强调女性的青春、童真气质,在追求女性化和活力的时尚精神面前,女性的生理年龄不再重要,即使你早已过了20岁,可依然拥有年轻的外表和积极的心态,你就是最美的"SuperGirl"。
关键词 少女风貌 时尚 青春 童真 女性化 活力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的三种人和三种诗
18
作者 田志勇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91-94,共4页
本文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出发 ,介绍了这一时期的三种人 (建功立业者、消极避世者、愤世疾俗者 )和三种诗 (建安诗、玄言诗、山水田园诗 )的形成。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建安风骨 山水田园诗 玄言诗 诗歌 诗人 类型 建安诗
下载PDF
鲍照赋与魏晋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向东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99-103,共5页
鲍照赋从情感倾向、风格特点、题材内容到表现技巧,实受魏晋赋的影响:他的赋具有建安风骨的特征,其咏物赋,继承了魏晋咏物赋擅长抒情说理的特点,并有所发展,而其抒情小赋则继承了魏晋抒情小赋的感伤传统。
关键词 鲍照赋 魏晋赋 建安风骨 咏物赋 抒情赋
下载PDF
燕赵文化三题 被引量:3
20
作者 聂树锋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63-67,共5页
燕赵文化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发韧于战国时期。“任气好侠,悲歌慷慨”是其精神特质,具有质朴原始的特点;燕赵文化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在世代传承中不断升华,日臻成熟,表现为家族化、群体化、理性化和趋同化;其文学创作的风格和... 燕赵文化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发韧于战国时期。“任气好侠,悲歌慷慨”是其精神特质,具有质朴原始的特点;燕赵文化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在世代传承中不断升华,日臻成熟,表现为家族化、群体化、理性化和趋同化;其文学创作的风格和作品有一种昂扬悲烈的风格,慷慨多气,称为“建安风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期 人格精神 文学风格 河北 物态文化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