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5年江淹赋研究综述
1
作者 钱峥浩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3-20,共8页
1979年以来,江淹赋的研究逐渐繁荣,取得了诸多成果。作者对有关江淹赋的内容分类、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与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江淹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后认为,尽管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已经相当充分,但依然有... 1979年以来,江淹赋的研究逐渐繁荣,取得了诸多成果。作者对有关江淹赋的内容分类、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与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江淹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后认为,尽管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已经相当充分,但依然有不少分歧和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淹赋 文体 咏物赋 抒情赋
下载PDF
严复的译词与日本的“新汉语”词汇 被引量:7
2
作者 胡稹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6-89,101,共5页
众所周知 ,日语中使用着大量的汉语词汇。但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日语词汇却不为国人所知。本文拟通过对严复早期译作的译词及《严复名作丛刊》卷末注释的介绍和分析 ,判断现在中日两国共同使用的词汇哪些来自日语 。
关键词 严复 汉语词汇 《严复名著丛刊》 日语 翻译
下载PDF
叶在扬对中西度量衡的研究与清末度量衡的改制——以《度量衡新议》为中心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增强 冯立昇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86,共16页
清末度政混乱,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诸方面造成很大阻碍。随着新政的陆续出台,清政府颁布《度量权衡画一制度图说总表推行章程》。在此之前,学者对度量衡划一呼声虽高,但少有系统研究中西度量衡的著作,晚清学者叶在扬所著《度量衡新议... 清末度政混乱,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诸方面造成很大阻碍。随着新政的陆续出台,清政府颁布《度量权衡画一制度图说总表推行章程》。在此之前,学者对度量衡划一呼声虽高,但少有系统研究中西度量衡的著作,晚清学者叶在扬所著《度量衡新议》是唯一的一部研究专著。该书在对中西度量衡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度量衡基准,拟定和设计了度量权衡单位、器具,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探索价值。文章对叶在扬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梳理和考证,详细分析其拟定度量衡新制的数理原理及其合理性与实效性不足的弊端;对其工作在清末度量衡改制中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指出1908年清廷颁布的《度量权衡画一制度图说总表推行章程》直接参考了叶在扬的《度量衡新议》,并推测叶在扬本人也可能参与了章程的起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量衡 叶在扬 《度量衡新议》 严复 《度量权衡画一制度图说总表推行章程》 三山叶氏
下载PDF
《文选集注》中江淹杂体诗的研究价值——兼论先唐文本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宋展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5,共12页
先唐经典文本具有不稳定性和衍生性,需要利用诸多版本及注本的比较与互参进行综合研究。以《文选集注·江文通杂体诗》为例,其序文及注解、正文的异文、篇题的变化、李善注及各家注本的多维诠解、注本所引亡佚文献等,不仅对于勘定... 先唐经典文本具有不稳定性和衍生性,需要利用诸多版本及注本的比较与互参进行综合研究。以《文选集注·江文通杂体诗》为例,其序文及注解、正文的异文、篇题的变化、李善注及各家注本的多维诠解、注本所引亡佚文献等,不仅对于勘定原文、补充文学史料具有意义,而且对于探寻汉晋诗歌艺术风格及其经典化进程也颇有裨益。通过《文选》早期钞本、刻本的比勘,可以尽量追溯文本的原貌,利于整理并校订中古集部文献,同时也应当尊重文本的开放性及多样性,注意文本形态流变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关注文本流变及其生成机制,充分利用集注本及历代注评本,并从多元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正文、注文及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古代文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集注》 江淹《杂体诗》 文本形态 经典化
下载PDF
论“江鲍体”的审美差异 被引量:1
5
作者 邓成林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62-67,共6页
江鲍体的审美差异分诗歌和辞赋论述,诗歌方面,鲍诗反映社会面深广,江诗思想内容相对贫乏;鲍诗带有民歌气息,流畅自然,多用对答体结构篇章,江诗过于追求语言奇采,字句雕琢的痕迹明显。辞赋方面,江赋"以景化心",鲍赋"以情... 江鲍体的审美差异分诗歌和辞赋论述,诗歌方面,鲍诗反映社会面深广,江诗思想内容相对贫乏;鲍诗带有民歌气息,流畅自然,多用对答体结构篇章,江诗过于追求语言奇采,字句雕琢的痕迹明显。辞赋方面,江赋"以景化心",鲍赋"以情为里";江赋主旨显得单一,鲍赋则呈多元格局;鲍赋发扬魏晋赋抒情言理特色,多有创新,江赋多模仿骚体赋或汉大赋,创新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鲍照 江淹 江鲍体 审美差异 诗歌 辞赋
下载PDF
严复翻译会通研究——以《社会通诠》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熊辛格 《长沙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88-90,共3页
以严复翻译的《社会通诠》为例,分析近代西方先进思想如何通过翻译会通传入中国并被人接受,且总结出当时主要的翻译会通策略,包括加按语、加注释、删减和增译等,同时揭示了晚清西学会通的经世致用的特征和时代意义,对于中西文化的融合... 以严复翻译的《社会通诠》为例,分析近代西方先进思想如何通过翻译会通传入中国并被人接受,且总结出当时主要的翻译会通策略,包括加按语、加注释、删减和增译等,同时揭示了晚清西学会通的经世致用的特征和时代意义,对于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古今文化的会通创新具有现实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通中西 文化融合 严复《社会通诠》
下载PDF
江淹赋的情感表现艺术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洪娟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50-53,共4页
江淹赋充沛了浓浓的悲怨情感,本文从景物意象、句式、色彩、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了情感的表现艺术。赋中的景物意象或烘托、或象征其微妙的情感活动,多样化的句式特征,给人强烈冲击的视觉色彩以及以情感为主线不居时空的结构也与情感相融... 江淹赋充沛了浓浓的悲怨情感,本文从景物意象、句式、色彩、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了情感的表现艺术。赋中的景物意象或烘托、或象征其微妙的情感活动,多样化的句式特征,给人强烈冲击的视觉色彩以及以情感为主线不居时空的结构也与情感相融相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淹赋 情感 表现艺术
下载PDF
严译误读“艺术”的解构主义诠释
8
作者 向仍东 向琼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20-123,共4页
翻译需要应对的不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是文化的差异,加之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等因素,造成了翻译中误读和误译的必然性。以严复的误读为例,借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诠释严译中误读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同时解释严译创造性误读的正面积极意义——... 翻译需要应对的不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是文化的差异,加之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等因素,造成了翻译中误读和误译的必然性。以严复的误读为例,借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诠释严译中误读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同时解释严译创造性误读的正面积极意义——原作意义的实现与丰富、译者与读者主体价值的体现与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译 误读 解构主义 诠释
下载PDF
江淹《横吹赋》三题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功文 《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61-65,共5页
江淹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一生流传下来的文章较多,有文集传世。江淹《横吹赋》是一篇别具一格的音乐赋作品。目前学界对该作品研究较少,围绕该作品的写作时间、作品主题、作品形式与内容等还需进一步研究讨论。
关键词 江淹 《横吹赋》 写作时间
下载PDF
黄人“和三家词”论
10
作者 袁雷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7-111,共5页
黄人为清末民初重要词家,其现存500首词中有264首为和清代龚自珍、张惠言、蒋敦复三家之作,于历代词家中甚为独特。黄人和三家词有多重动机与原因,和词与原词艺术风格同中见异,《和三家词》比黄人早年词风有所变化,其和韵之举虚多于实,... 黄人为清末民初重要词家,其现存500首词中有264首为和清代龚自珍、张惠言、蒋敦复三家之作,于历代词家中甚为独特。黄人和三家词有多重动机与原因,和词与原词艺术风格同中见异,《和三家词》比黄人早年词风有所变化,其和韵之举虚多于实,弊大于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人 和韵 龚自珍 张惠言 蒋敦复
下载PDF
江淹辞赋悲愁怨恨主题分析
11
作者 刘涛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4期18-20,共3页
江淹辞赋多以表现悲愁怨恨为主题,形成了以悲凉为主的风格特色。这种主题的形成既与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和江淹出身孤贫、早年遭遇坎坷、思想抑郁的情形有关,又与汉魏六朝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密切相关。
关键词 辞赋 江淹 悲愁怨恨 以悲为美
下载PDF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看严复翻译
12
作者 孙雁冰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54-57,共4页
严复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第一个提出规范标准的翻译家,他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理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生态翻译学是对翻译活动进行研究的新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视角出发,对严复翻译进行探... 严复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第一个提出规范标准的翻译家,他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理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生态翻译学是对翻译活动进行研究的新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视角出发,对严复翻译进行探讨,可以看出,严复翻译遵从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的法则,受生态环境中各要素的制约,既促进了当时社会的科学发展,也与当时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相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翻译 生态翻译学 生态环境
下载PDF
试析严复非正法翻译策略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立芳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0-113,共4页
为使他的译著能起到"启发民智、救亡图存"的目的,严复在翻译时采用了一些非正法翻译策略。就其译本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来看,这些非正法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构成成分,有着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
关键词 严复翻译 非正法翻译策略 信达雅
下载PDF
浅析江淹赋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向东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74-77,共4页
江淹的赋无论是咏物还是抒情,都饱含了深沉的人生感慨。他的赋有一个共同的抒情主题,即感伤主题:既有对个人不幸际遇的悲叹,又有对人的生命短促易逝的悲叹,更有对社会、历史命运的悲叹,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 江淹 咏物赋 抒情赋 感伤主题 生命意识
下载PDF
蒋春霖词学观念与词风探源
15
作者 张任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8期57-62,共6页
蒋春霖的《水云楼词》呈现"汇纳百宗"的集大成特点,词风兼有沉郁、清空、含蓄等风格,与他的词学观念息息相关,远绍《文心雕龙》,近法常州词派。在创作艺术上,蒋春霖更撷采众芳,集诸家所长,主要对杜甫、姜夔、张炎以及花间词... 蒋春霖的《水云楼词》呈现"汇纳百宗"的集大成特点,词风兼有沉郁、清空、含蓄等风格,与他的词学观念息息相关,远绍《文心雕龙》,近法常州词派。在创作艺术上,蒋春霖更撷采众芳,集诸家所长,主要对杜甫、姜夔、张炎以及花间词、晚唐诗风进行借鉴,于杜甫则因遭际相似,在情感表达和时代性格方面有意无意地趋同,于姜、张则在艺术手法和审美倾向上多所取法,于花间词和晚唐诗则在某些作品的遣词造句角度借鉴化用,蒋春霖将这些前辈的优秀之处熔于一炉,融会贯通,终成一代名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春霖 《水云楼词》 词学观念 杜甫、姜夔、张炎
下载PDF
江淹赋的用典
16
作者 辛玲 王卫振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86-88,共3页
"江郎才尽"典故中的主人公江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赋作家,其《恨赋》与《别赋》最为著名,其中典故的运用也值得研究一番。本文主要对江淹的十五篇赋作中出现的典故进行总结,然后分类分析研究,最后得出其运用时所表现的特... "江郎才尽"典故中的主人公江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赋作家,其《恨赋》与《别赋》最为著名,其中典故的运用也值得研究一番。本文主要对江淹的十五篇赋作中出现的典故进行总结,然后分类分析研究,最后得出其运用时所表现的特点,为汉语典故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淹 用典
下载PDF
矛盾背后的统一——从对严复译本及其翻译标准的批评谈起
17
作者 袁晓军 《宜宾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85-88,共4页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提出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人对于严复的译本及其翻译标准褒贬不一。本文拟从对严复译本及其翻译标准的批评谈起,意在说明严复的译本在看似矛盾的背后所蕴...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提出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人对于严复的译本及其翻译标准褒贬不一。本文拟从对严复译本及其翻译标准的批评谈起,意在说明严复的译本在看似矛盾的背后所蕴含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译本 矛盾 统一 翻译标准
下载PDF
Collisions of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Translation, Texts, and History
18
作者 Jon Eugene von Kowallis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4期581-615,共35页
This article begins by articulating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arguing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three well-known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outlined by Yan... This article begins by articulating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arguing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three well-known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outlined by Yan Fu 严复 (1854-1921)--namely, faithfulness (xin 信), conveyance (da 达), and elegance (ya 雅)--should in fact be the one that is least often discussed, da. The author principally interprets da as "conveying" the mood and then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work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position is then illustrated by specific examples from Lu Xun's (1881-1936) emotive and highly allusive classical-style poetry, engaging issues regarding its annotation, exegesis, and translation which have arisen in Chinese literary and scholarly circle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since the deployment of affective images has often been designated as an essential and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poetry,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into Western languages must make an effort to engage with the original images--not simply resorting to paraphrases or substitutions--and concludes that poetry in translation can and does have important and lasting effects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Lin shu yan fu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heory 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Lu Xun's poetry
原文传递
《杜诗详注》征引江淹诗赋考辨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联博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05-111,共7页
仇兆鳌的《杜诗详注》集众家所长,成一家之言,是杜诗注本中的集大成之作。仇氏在《杜诗详注》中征引至少189处江淹诗赋为杜诗作注。比对江淹诗赋与杜诗可以发现,杜诗对江淹诗赋有所继承,这是杜诗继承六朝诗歌的体现。仇兆鳌所引江淹诗... 仇兆鳌的《杜诗详注》集众家所长,成一家之言,是杜诗注本中的集大成之作。仇氏在《杜诗详注》中征引至少189处江淹诗赋为杜诗作注。比对江淹诗赋与杜诗可以发现,杜诗对江淹诗赋有所继承,这是杜诗继承六朝诗歌的体现。仇兆鳌所引江淹诗赋大多数都妥帖恰当,然亦有引注不当之处。不当之处可以分为四种情况:作品误属;所引江淹作品内容有误和混淆作品名称;混淆文体;牵强附会。仇兆鳌的注解对于杜甫诗作的释义以及溯源具有重要意义,故其不当之处有廓清之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详注》 江淹诗赋 接受 辨误
原文传递
从朱延丰出国案看蒋廷黻对清华历史学系之改造 被引量:7
20
作者 梁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2-29,共8页
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在数年之内汇聚了陈寅恪、蒋廷黻、雷海宗等硕学名师,确立了具有特色的教研方向,亦培养出邵循正、王信忠、何柄棣等一大批日后的著名学人。清华历史学系一度成为国内学坛之领风气者。清华历史学系能够... 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在数年之内汇聚了陈寅恪、蒋廷黻、雷海宗等硕学名师,确立了具有特色的教研方向,亦培养出邵循正、王信忠、何柄棣等一大批日后的著名学人。清华历史学系一度成为国内学坛之领风气者。清华历史学系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时任系主任蒋廷黻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蒋氏依照个人之史学观,结合当时中国社会之实际来树立清华史学研究的方向,同时精心选拔可造之才以备教研,促成了清华历史学系的发展与繁荣。朱延丰出国案恰能体现蒋氏的此种努力和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 陈寅恪 蒋廷黻 邵循正 朱延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