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审美滋长及其美的创造方式——从蒋孔阳美的创造论谈开去
1
作者
蒋述卓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69-79,243-244,共13页
蒋孔阳先生的美的创造论认为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他从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出发,认为美是以往全部文化遗产的积累和结晶。这对我们理解美的创造和艺术生产的规律具有极大的启发。由中国文化的积累与创造的关系...
蒋孔阳先生的美的创造论认为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他从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出发,认为美是以往全部文化遗产的积累和结晶。这对我们理解美的创造和艺术生产的规律具有极大的启发。由中国文化的积累与创造的关系去看美的创造规律,审美滋长就是审美创造的一种带规律性的审美活动方式。它是审美主体根据文化累积中已有的审美意象,在不同时空中顺势而为,或者有意引申,以新的美学表达方式使原有的美学意象滋生出新的美学意义和文化意义,从而创造出一种或多种的美。古代的“言”“象”“意”理论是审美滋长的学理基础。审美滋长的美的创造方式包括:(一)符号的延伸与意义的生长;(二)“象”与“意象”之间的转化使审美意象得以拓展;(三)语图互仿互动实现跨体裁的意义转化;(四)跨媒介的诗意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滋长
审美意象
蒋孔阳
美的创造论
“言—象—意”理论
文化积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审美滋长及其美的创造方式——从蒋孔阳美的创造论谈开去
1
作者
蒋述卓
机构
汕头大学
暨南大学
出处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69-79,243-244,共13页
文摘
蒋孔阳先生的美的创造论认为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他从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出发,认为美是以往全部文化遗产的积累和结晶。这对我们理解美的创造和艺术生产的规律具有极大的启发。由中国文化的积累与创造的关系去看美的创造规律,审美滋长就是审美创造的一种带规律性的审美活动方式。它是审美主体根据文化累积中已有的审美意象,在不同时空中顺势而为,或者有意引申,以新的美学表达方式使原有的美学意象滋生出新的美学意义和文化意义,从而创造出一种或多种的美。古代的“言”“象”“意”理论是审美滋长的学理基础。审美滋长的美的创造方式包括:(一)符号的延伸与意义的生长;(二)“象”与“意象”之间的转化使审美意象得以拓展;(三)语图互仿互动实现跨体裁的意义转化;(四)跨媒介的诗意延伸。
关键词
审美滋长
审美意象
蒋孔阳
美的创造论
“言—象—意”理论
文化积累
Keywords
aesthetic nourishing
aesthetic images
jiangkongyang
Theory of the Creation of Beauty
Theory of“Word-Image-Meaning”,cultural accumulation
分类号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I01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审美滋长及其美的创造方式——从蒋孔阳美的创造论谈开去
蒋述卓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