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gnetism parameters characteristics of drilling deposits in Jianghan Plain and indication for form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Three Gorges 被引量:39
1
作者 ZHANG YuFen LI Chang'An +3 位作者 WANG QiuLiang CHEN Liang Ma YongFa KANG ChunGu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4期584-590,共7页
The forming time of the Yangtze River Three Gorges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key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Yangtze River,also is one of the most disputed hotspots.In order to solve the difficult problem,the authors adopt ... The forming time of the Yangtze River Three Gorges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key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Yangtze River,also is one of the most disputed hotspots.In order to solve the difficult problem,the authors adopt the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thoughts and methods of substance tracing from source to sink.The lithologic characteristics,magnetic parameters and magnetic mi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deposits in 2 bores are analyzed,which are both sampled from the sedimentary center of the Jianghan Plain.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At about 110 m depth of the core,the contents of coarse materials and stable magnetic mineral both increase significantly.Meanwhile,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sediment,saturation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lues of anhysteretic remanent magnetism increase suddenly,which all reflect that at about 110 m depth,the important adjustment has appeared in water system of the Jianghan Plain,an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 composition have changed greatly.And it may be the horizon where the Yangtze River Three Gorges formed,its forming time reflected by the paleomagnetic dating is between 1.17 and 1.12M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沉淀物 江汉平原 磁性矿物
原文传递
Sedimentologic evidence for date of southward mov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Jianghan Plain since the Holocene 被引量:2
2
作者 Yuxin Zhu Sumin Wang Ruijin W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8年第8期659-662,共4页
The study of the sediment of Core M1 from Jianghan Plain suggests that the sediment source of this area changed in the Holocene, which corresponds with the south mov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Since then, the sediment s... The study of the sediment of Core M1 from Jianghan Plain suggests that the sediment source of this area changed in the Holocene, which corresponds with the south mov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Since then, the sediment source has been mainly from the Hanshui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ord MOV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DATING sedimentologic EVIDENCE HOLOCENE the jianghan plain.
全文增补中
江汉平原堤防存在的问题与防洪减灾措施 被引量:3
3
作者 郭志高 李玲 +2 位作者 易朝路 王志稳 张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2-116,共5页
根据多年在湖北省堤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 ,分析了荆江堤防和汉江中下游堤防存在的六大问题———堤防防洪标准偏低、湖泊调蓄能力降低、堤防安全性系数不高、沿堤老化的排水设施 (涵闸、泵站 )病险多、河道防洪系统存在缺陷、防汛抢... 根据多年在湖北省堤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 ,分析了荆江堤防和汉江中下游堤防存在的六大问题———堤防防洪标准偏低、湖泊调蓄能力降低、堤防安全性系数不高、沿堤老化的排水设施 (涵闸、泵站 )病险多、河道防洪系统存在缺陷、防汛抢险的通道局部不畅 ;提出了防洪减灾的措施———堤防加固、河道整治、水库调蓄、易发生洪水的低洼区及湖区建设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防问题 防洪减灾措施 江汉平原 长江中游 湖北 调蓄能力 泄洪能力
下载PDF
镇江地区长江南北两岸第四纪地层结构划分与沉积特征对比 被引量:15
4
作者 苗巧银 朱志国 +4 位作者 陈火根 宗开红 骆丁 武健强 潘明宝 《华东地质》 2017年第3期175-183,共9页
镇江位于长江三角洲顶端,具有长江三角洲砂体和下蜀土2套沉积体系。通过介绍地貌分区、典型钻孔剖面及三条联孔剖面特征,探讨2套沉积体系的差异性和关联性。2套沉积体系沉积环境和成因不同,两者之间无必然联系。下蜀土沉积时代稍早于长... 镇江位于长江三角洲顶端,具有长江三角洲砂体和下蜀土2套沉积体系。通过介绍地貌分区、典型钻孔剖面及三条联孔剖面特征,探讨2套沉积体系的差异性和关联性。2套沉积体系沉积环境和成因不同,两者之间无必然联系。下蜀土沉积时代稍早于长江三角洲砂体的沉积时代;下蜀土物源为黄土,后期经气候和水流冲积改造而成;长江三角洲主体为河流自上游携带的物源沉积而成。下蜀土沉积厚度为中部和东部较厚,西部和南部较薄;长江三角洲砂体沉积厚度为西部薄,向东逐渐增厚,北岸厚,南岸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平原 第四纪地层 典型钻孔剖面 连孔剖面 镇江地区
下载PDF
三峡水库对长江江汉平原河段水文过程及临江地下水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何沛欣 唐仲华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6期47-55,93,共10页
基于1965—2015年长江江汉平原河段4个水文站实测水文资料,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系统分析了三峡水库对长江江汉平原河段水文过程及临江地下水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965—2015年宜昌站、监... 基于1965—2015年长江江汉平原河段4个水文站实测水文资料,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系统分析了三峡水库对长江江汉平原河段水文过程及临江地下水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965—2015年宜昌站、监利站、螺山站和汉口站径流量均呈下降趋势,三峡水库运行前后4个水文站点径流量变化分别为-9.1%、-4.3%、-7.6%和-6.1%;4个水文站点径流的突变特征均与三峡水库工程建设和不同蓄水调度模式有关;长江江汉平原河段年径流量在时域中存在多层次的时间尺度结构,变化周期以11~13a和24~27a最为显著;在7~8a尺度下径流小波系数变化过程曲线显示,三峡水库运行是长江江汉平原河段径流振荡变化的主导因素;长江与临江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取决于三峡水库的调度模式,水库调控改变了汛期和枯水期水位,使临江地下水排泄方式从以向长江排泄和蒸发排泄为主转变为以向附近河流侧向排泄、越流排泄和蒸发排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长江江汉平原河段 水文过程 地下水动态 MannKendall检验法 地下水数值模拟
下载PDF
地铁车站全断面砂层超深地下墙围护结构综合施工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长春 《江苏建筑》 2012年第4期48-49,80,共3页
针对本地铁车站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设计较深,长江中下游河漫滩复杂的地质条件,为确保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进度和质量,为基坑开挖提供重要保障,通过试验幅的施工,合理使用成槽机及配套设备,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参数和设备,从而使超深地下连... 针对本地铁车站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设计较深,长江中下游河漫滩复杂的地质条件,为确保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进度和质量,为基坑开挖提供重要保障,通过试验幅的施工,合理使用成槽机及配套设备,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参数和设备,从而使超深地下连续墙得以顺利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漫滩 全断面砂层 地铁车站 超深地下墙施工 特殊槽段施工技术
下载PDF
流域地球关键带调查理论方法:以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为例 被引量:16
7
作者 马腾 沈帅 +4 位作者 邓娅敏 杜尧 梁杏 王志强 於昊天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498-4511,共14页
围绕如何运用地球关键带理论解决巨型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地球关键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在长江中游开展的地球关键带调查实践,将流域侵蚀基准面定义为流域地球关键带底边界,建立了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库、地球四大圈层变... 围绕如何运用地球关键带理论解决巨型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地球关键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在长江中游开展的地球关键带调查实践,将流域侵蚀基准面定义为流域地球关键带底边界,建立了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库、地球四大圈层变量库和人类活动变量库;构建了以典型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的、基于地球系统四大圈层、人类活动和时间的六维环境变量矩阵;提出了流域地球关键带横向三断面和垂向五界面的结构概化模型,识别了各断面和界面的共性变量和特征变量.有效突破了传统地球关键带研究局限于小流域、环境变量梯度和生态环境问题相对单一的不足,科学回答了流域地球关键带"在哪里调查"、"调查什么"和"监测什么"的问题,初步构建了流域地球关键带调查理论方法体系,并在江汉平原进行了示范性研究.本文为长江流域地球关键带调查以及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我国流域地球关键带调查理论方法体系的建立提供探索性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地球关键带 六维环境变量矩阵 长江 江汉平原 水文地质
原文传递
江汉平原沉积物中含钛普通辉石对长江演化的示踪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建 李长安 +2 位作者 张玉芬 康春国 邵磊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3-49,共7页
江汉平原是长江穿过三峡地区后的第一个大型卸载盆地,其沉积物是采取"从源到汇"物质追踪思路进行三峡贯通和长江演化示踪研究的理想载体,含钛普通辉石是长江上游(攀西地区)广泛分布的特征矿物,可以作为长江三峡贯通研究的示... 江汉平原是长江穿过三峡地区后的第一个大型卸载盆地,其沉积物是采取"从源到汇"物质追踪思路进行三峡贯通和长江演化示踪研究的理想载体,含钛普通辉石是长江上游(攀西地区)广泛分布的特征矿物,可以作为长江三峡贯通研究的示踪矿物.通过对位于盆地沉积中心的周老孔岩心沉积物及长江和汉江现代沉积物中重矿物(粒级为0.063~0.125mm)中的辉石进行提取、丰度统计和矿物化学成分分析,一方面,发现长江和汉江现代沉积物中辉石的物源完全不同,其中长江的辉石主要来自攀西地区;另一方面,周老孔岩心从深度104m处开始出现含钛普通辉石,并且由此处向上辉石含量明显增加、辉石的类型组成明显变化,表明在岩心深度104m(古地磁年龄1.1Ma左右)位置处长江三峡已经贯通.而深度45m处及其上部的辉石类型组成与现代长江相似,表明在古地磁年龄0.4Ma左右长江已经基本发育成现代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第四纪 沉积物 含钛普通辉石 长江演化 地球物理
原文传递
峨眉山玄武岩作为长江上游特征源岩对三峡贯通的指示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建 李长安 +1 位作者 N'dji dit Jacques Dembele 江华军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1-442,共12页
峨眉山玄武岩作为长江上游攀西地区广泛分布的岩类,具有形成环境独特、出露面积大、岩石易鉴定的特点,可作为长江三峡贯通物源示踪研究的指示标志.通过对长江中上游阶地和江汉平原周老孔第四纪岩心沉积物中的玄武岩砾石和岩屑(1~2m... 峨眉山玄武岩作为长江上游攀西地区广泛分布的岩类,具有形成环境独特、出露面积大、岩石易鉴定的特点,可作为长江三峡贯通物源示踪研究的指示标志.通过对长江中上游阶地和江汉平原周老孔第四纪岩心沉积物中的玄武岩砾石和岩屑(1~2mm)进行研究发现,峨眉山玄武岩砾石在长江上游很常见,在三峡以下很少;玄武岩岩屑在长江上游沉积物中非常普遍,而且在周老孔岩心沉积物中的很多层位都有出现.对玄武岩岩屑基质中的斜长石做了微量元素微区原位分析(LA_ICP_MS),分析表明,在周老孔中含峨眉山玄武岩岩屑的岩心层位最大深度为156m,该层位古地磁年龄约为1.7Ma,此时长江已经形成目.三峡已经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玄武岩 江汉平原 第四纪 沉积物 微量元素 物源示踪 长江演化
原文传递
江汉平原周缘主要河流沉积物Sr-Nd同位素组成及其示踪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袁胜元 邵磊 +2 位作者 李长安 王节涛 江华军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7-182,共6页
江汉平原内部巨厚的晚新生代沉积物记录了长江形成与演化的信息。本文以流经江汉平原的几条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以Sr-Nd同位素组成为指示荆,开展了其现代河流沉积物物源示踪研究。结果表明:流经江汉平原的几条主要河流中,长江水系沉积... 江汉平原内部巨厚的晚新生代沉积物记录了长江形成与演化的信息。本文以流经江汉平原的几条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以Sr-Nd同位素组成为指示荆,开展了其现代河流沉积物物源示踪研究。结果表明:流经江汉平原的几条主要河流中,长江水系沉积物具有最高的^(143)Nd/^(144)Nd值,汉江次之,漳河与沮河最低。Sr同位素组成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各河流沉积物同位素组成与其流域内的源岩分布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由此认为,现代长江形成前后,江汉平原沉积物Sr-Nd同位素组成应有明显差异。这为在江汉平原内部通过沉积物Sr-Nd同住素组成变化探讨长江形成与演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江汉平原 锶-钕同位素 物源示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