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 Temperature-preventing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Single-season Middle Rice for High Yield and High Quality in Jianghuai Area
1
作者 Dewen ZHANG Wei ZHANG +4 位作者 Youzun XU Wanlin WANG Dewei TAI Xiaozhong ZHANG Xueyuan SU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22年第2期27-29,37,共4页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th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in summer and autumn have increased,causing high temperature heat damage to summer crops such as rice and maize.From the en...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th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in summer and autumn have increased,causing high temperature heat damage to summer crops such as rice and maize.From the end of July to early August is the main period of high temperature occurrence,during which the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above 30℃is a high probability event,and even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s above 38℃,while this period coincides with the booting-blooming-filling stage of the single-season middle rice in Jianghuai,especially the middle-season indica rice,so it often leads to the degradation of rice spikelets,pollen abortion,difficulty in pollen dispersion,and even difficulty in heading,resulting in a serious decline in the seed setting rate and poor filling of grains,which finally affect the yield and quality.Based on the goal of high-yielding high-quality rice cultivation,this paper proposed targeted technical measures for single-season middle rice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ting time sequence optimization,selection of high-temperature-resistant varieties,population construction,fertilizer and water management technology,and how to compensate for the occurrence of unexpected disasters to promote plant growth.This study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high-yielding high-quality stress-resistant and disaster-reducing ric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season middle rice jianghuai area High temperature damage High yield Good quality Cultivation technology
下载PDF
基于热传递减法集对势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啸骎 吴成国 +3 位作者 秦广虎 杨振龙 赵齐雅 金菊良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71,共10页
为有效评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系统演变特征并诊断脆弱性影响因素,引入物理学热传递思想,在集对分析传统减法集对势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确定性项和不确定项之间的势差概念,构建了基于热传递减法集对势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并应用于安... 为有效评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系统演变特征并诊断脆弱性影响因素,引入物理学热传递思想,在集对分析传统减法集对势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确定性项和不确定项之间的势差概念,构建了基于热传递减法集对势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并应用于安徽省江淮丘陵区。结果表明:2011—2018年安徽省江淮丘陵区除合肥市外,其余地市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整体有所改善,合肥市水资源承载力等级较低;人均水资源量、产水模数、生态用水率等因素是影响安徽省江淮丘陵区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的重要脆弱性因素。整体而言,本文计算分析结果与传统减法集对势及半偏减法集对势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这表明构建的基于热传递减法集对势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计算结果合理有效,且丰富和发展了集对势的内涵,可为开展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脆弱性因素识别提供新的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减法集对势 热传递减法集对势 江淮丘陵区
下载PDF
基于五元半偏减法集对势模糊数随机模拟方法的旱灾风险评估 被引量:2
3
作者 金菊良 李蔓 +3 位作者 崔毅 蒋尚明 周亮广 张宇亮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34,共14页
为准确客观地评估旱灾风险等级,应用集对分析半偏减法集对势和三角模糊数随机模拟方法确定差异度系数,得到评估样本联系数在显著性水平下的置信区间,由联系数值与评价等级间的关系建立映射函数确定评价样本等级区间,构建了基于五元半偏... 为准确客观地评估旱灾风险等级,应用集对分析半偏减法集对势和三角模糊数随机模拟方法确定差异度系数,得到评估样本联系数在显著性水平下的置信区间,由联系数值与评价等级间的关系建立映射函数确定评价样本等级区间,构建了基于五元半偏减法集对势模糊数随机模拟的旱灾风险评估方法,并应用于江淮分水岭地区旱灾风险评估实际问题中。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方面,2008—2017年六安市旱灾风险等级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合肥、淮南和滁州三市都处于波动状态,10年间旱灾风险等级总体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变化方面,江淮分水岭地区旱灾风险北部高于南部、东部高于西部,淮南市旱灾风险等级最高,六安市最低。基于五元半偏减法集对势模糊数随机模拟的旱灾风险评估方法的计算结果范围包含五元半偏减法集对势方法的计算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五元半偏减法集对势法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灾风险评估 五元半偏减法集对势 三角模糊数 随机模拟 江淮分水岭地区
下载PDF
基于集对分析的江淮丘陵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周亮广 金菊良 +3 位作者 周玉良 吴成国 周戎星 崔毅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8-125,186,共9页
将水土资源自然本底量与农业用水用地量相结合,采用集对分析重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指标,并构建七元半偏减法集对势,对江淮丘陵区2005—2019年农业水土资源匹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9年江淮丘陵区广义农业水土资源配比度基本呈现... 将水土资源自然本底量与农业用水用地量相结合,采用集对分析重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指标,并构建七元半偏减法集对势,对江淮丘陵区2005—2019年农业水土资源匹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9年江淮丘陵区广义农业水土资源配比度基本呈现下降态势,但高于水土资源自然配比度;单位耕地用水量有减少趋势,但超出区域本底自然供水量,处于相对缺水状态;狭义农业水土资源配比度与水土资源自然配比度呈现交叉波动,并存在一定程度反相关,降水量的增加会相对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2005—2010年和2011—2019年两时段江淮丘陵区广义农业水土资源均处于高度不匹配状态,合肥、滁州不匹配程度最高,安庆最低;两时段农业水土资源匹配集对势均为反势,匹配状态较差,但后期均有所提升,有向好发展趋势,安庆和六安变化程度最为明显;江淮丘陵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水资源总量变幅明显高于农业用水用地量波动,导致农业用水用地量与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同步,这是水土资源匹配波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 集对分析 七元半偏减法集对势 江淮丘陵区
下载PDF
基于全球闪电定位网的江淮闪电定位网探测效率分析:以台风“利奇马”为例
5
作者 郑嘉怡 陆高鹏 +4 位作者 刘非凡 任欢 彭康铭 王庸平 祝宝友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基于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LLN)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对江淮闪电定位网(Jianghuai Area Sferic Array,JASA)在内陆及近海区域的闪电实时探测性能进行评估。通过对2019年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期间产... 基于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LLN)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对江淮闪电定位网(Jianghuai Area Sferic Array,JASA)在内陆及近海区域的闪电实时探测性能进行评估。通过对2019年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期间产生的闪电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JASA和WWLLN对台风闪电的径向分布、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绝大部分闪电发生在云顶亮温小于220 K区域;在台风发展阶段,内核区闪电活动较为频繁,在台风成熟和消亡阶段时,闪电主要分布外雨带,内核区的闪电活动少但集中。在探测效率方面,JASA对江淮区域实时定位到的闪电数远多于WWLLN,相对探测效率和绝对探测效率分别为69.12%和92.51%。而在海洋区域(114~130°E,20~24°N和123~130°E,24~32°N),由于受到JASA站点位置分布的限制,闪电实时定位数略少于WWLLN,其相对探测效率和绝对探测效率分别为32.67%和52.26%。研究结果表明了JASA对内陆及近海区域雷暴具备较强的捕获能力,为实时监测台风期间强对流闪电活动的演变规律提供数据支撑,也为进一步完善站点布局以提升深海区域闪电探测性能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闪电定位网 探测效率 全球闪电定位网 台风“利奇马” 台风闪电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表热力异常与我国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40
6
作者 赵勇 钱永甫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5-154,共10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1951-2000年间5月青藏高原主体、高原东部和高原西部(90°E分界)地表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研究高原热力异常对我国江淮地区夏季...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1951-2000年间5月青藏高原主体、高原东部和高原西部(90°E分界)地表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研究高原热力异常对我国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时,要考虑到高原热力状况的空间差异对其的影响。相关分析发现,与高原主体和高原西部相比,高原东部地表温度变化对7月江淮地区的降水有更好的指示性。高原东部和其以北区域的大尺度热力差异比高原本身的热力异常对江淮地区夏季降水有更好的指示意义,可以作为我国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一个预报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温度 空间热力差异 江淮地区夏季降水
下载PDF
基于径流曲线数模型的江淮丘陵区塘坝复蓄次数计算模型 被引量:15
7
作者 蒋尚明 金菊良 +2 位作者 许浒 曹秀清 吴成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17-124,共8页
针对江淮丘陵区塘坝体系复蓄次数计算问题的重要性与复杂性,提出运用SCS模型处理塘坝灌区无资料水文模拟计算问题,构建了塘坝灌区降雨径流模拟模型,并依据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各典型作物的需水量,进而实现了对江淮丘陵区塘坝灌溉... 针对江淮丘陵区塘坝体系复蓄次数计算问题的重要性与复杂性,提出运用SCS模型处理塘坝灌区无资料水文模拟计算问题,构建了塘坝灌区降雨径流模拟模型,并依据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各典型作物的需水量,进而实现了对江淮丘陵区塘坝灌溉系统的水量平衡分析,合理地推算了塘坝系统复蓄次数,找出塘坝灌区现状灌溉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可为江淮丘陵区塘坝工程规划、种植结构调整以及灌溉制度的确定提供理论支撑,具有明显的实际指导意义和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池塘 模型 塘坝复蓄次数 水量平衡分析 PENMAN-MONTEITH公式 江淮丘陵区
下载PDF
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的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廖华俊 江芹 +2 位作者 董玲 宁志怨 李卫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10018-10020,10030,共4页
[目的]优化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方法]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种密度、基肥施用量和播种期对江淮地区稻草覆盖秋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确定稻草覆盖秋马铃薯的最佳栽培模式。[结果]采用费乌瑞它品种马铃... [目的]优化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方法]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种密度、基肥施用量和播种期对江淮地区稻草覆盖秋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确定稻草覆盖秋马铃薯的最佳栽培模式。[结果]采用费乌瑞它品种马铃薯获得产量高于16320.52kg/hm2的农艺措施为:播种密度6.255万~7.050万株/hm2,施用基肥(N∶P∶K含量45%的三元复合肥)1025.4~1211.7kg/hm2,最适播种期8月17~21日。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播种时期,其次是播种密度,最后是基肥用量。[结论]该研究可为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秋马铃薯 栽培模式 江淮地区
下载PDF
江淮丘陵区干旱成因与减灾措施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于凤存 蒋尚明 +2 位作者 金菊良 曹秀清 许浒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共5页
江淮丘陵区由于特殊的气候、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供给不足,干旱灾害频发,因此,有必要探讨解决该区干旱成灾的措施。通过对江淮丘陵区气候、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水利工程、社会经济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剖析,探讨了该区干旱缺水... 江淮丘陵区由于特殊的气候、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供给不足,干旱灾害频发,因此,有必要探讨解决该区干旱成灾的措施。通过对江淮丘陵区气候、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水利工程、社会经济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剖析,探讨了该区干旱缺水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在工程措施方面,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蓄水、供水能力;在非工程措施方面,要重视种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推进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工作,不断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努力发展节水高效型农业,不断提高该区抗旱减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成因 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 江淮丘陵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地表热力异常与夏季东亚环流和江淮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7
10
作者 赵勇 钱永甫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7-406,共10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中国160个站降水资料,以及由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西太平洋副高脊线指数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多年平均地表温度季节转换(3—6月)的空间特征,结合均方差分析,确定高原主体(28°—38°N,75°...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中国160个站降水资料,以及由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西太平洋副高脊线指数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多年平均地表温度季节转换(3—6月)的空间特征,结合均方差分析,确定高原主体(28°—38°N,75°—100°E)、高原东部以北区域(38°—48°N,90°—105°E)和高原西部以北区域(38°—45°N,75°—90°E)为关键区,分析了1951—2002年5月不同关键区地表温度的空间变化与夏季东亚季风环流和江淮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这3个区域地表温度异常均对夏季东亚850hPa环流有显著的影响。5月高原和其以北区域地表温度异常存在较大尺度的热力对比,由此,将高原主体和其以北区域的温度异常之差定义为一个指数,反映这种热力差异。相关分析发现:当5月这一热力差异增大(减小)时,夏季东亚中高纬的中高层(500—200hPa平均)西风加强(减弱),且西风中心轴线位置南移(北抬);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偏北),致使夏季东亚季风环流偏弱(偏强),江淮流域降水增多(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地区 温度梯度 空间热力差异 夏季东亚环流 江淮流域降水
下载PDF
夏季江淮流域暴雨的特征及与旱涝的关系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勇 钱永甫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7-249,共13页
基于1954—2004年全国743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500 hPa风场资料,分析了夏季江淮流域暴雨的气候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流域的暴雨降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局地暴雨频繁,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90年代是高值期.... 基于1954—2004年全国743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500 hPa风场资料,分析了夏季江淮流域暴雨的气候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流域的暴雨降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局地暴雨频繁,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90年代是高值期.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发现,暴雨与洪涝的关系密切,涝年暴雨降水可占到总降水的50%左右;1990年代,暴雨降水对洪涝的贡献明显增大.本文还分析了夏季暴雨年代际变化的500 hPa环流背景,发现1990年代暴雨明显偏多的因素是:1,蒙古上空存在异常的反气旋环流,有利于中高纬地区的冷空气南下,长江以北地区盛行异常的东北风;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增强了低纬海洋上空水汽的向北输送.富含水汽的异常西南气流和北方地区异常的东北气流在江淮流域上空交汇,存在明显的风切变,导致较强的上升运动,易于产生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量 暴雨日 暴雨比 年代际变化 江淮流域旱涝
下载PDF
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崇云 朱华东 陆勤毅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4-102,共9页
针对江淮之地出土商周青铜器的研究已有80余年的历史,根据各个时期的特点,可以将学术史分为三段,即萌芽期、发展期和初步繁荣期。受材料所限,前期研究的时空范围十分有限,参与学者少,研究方法单一。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处于逐步发展阶... 针对江淮之地出土商周青铜器的研究已有80余年的历史,根据各个时期的特点,可以将学术史分为三段,即萌芽期、发展期和初步繁荣期。受材料所限,前期研究的时空范围十分有限,参与学者少,研究方法单一。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处于逐步发展阶段,但研究方法和对象上仍受到很大限制。最近30年,大量新材料得以公布,期间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角度多样,研究热点不断涌现,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呈现出一片初步繁荣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 江淮青铜器 学术史 分期
下载PDF
江淮地区莲藕—水芹轮作栽培模式 被引量:5
13
作者 严从生 刘茂 +3 位作者 田红梅 江海坤 方凌 张其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5期13518-13518,13520,共2页
莲藕单一种植时易出现连作障碍,常引起僵藕,产量和品质下降,另外土地利用率低。开展莲藕—水芹一年两茬高效轮作模式集成研究,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该轮作模式主要包括茬口安排和栽培要点两个方面。其中,茬口安排为:莲藕3月底至4月上... 莲藕单一种植时易出现连作障碍,常引起僵藕,产量和品质下降,另外土地利用率低。开展莲藕—水芹一年两茬高效轮作模式集成研究,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该轮作模式主要包括茬口安排和栽培要点两个方面。其中,茬口安排为:莲藕3月底至4月上旬播种,7月中下旬始收,8月中旬采收完毕,及时清园、灌水、施有机肥、翻耕耙平土地,于9月中旬开始种植水芹,采收期为11月中下旬至翌年3月。莲藕栽培要点主要包括品种选择、定植、科学管理(追肥、水位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水芹栽培要点主要包括品种选择、催芽和育苗、排种(排种前准备、排种、软化栽培)、田间管理(水分管理、施肥管理、其他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时采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莲藕-水芹轮作栽培模式 茬口安排 栽培要点
下载PDF
基于江淮分水岭地区的Z指数修正 被引量:10
14
作者 方茸 周后福 屈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0-113,共4页
利用安徽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合肥、六安、巢湖3个代表站1957—2008年汛期5—9月降水量资料,计算成相应的Z指数,在用Z指数作为旱涝分级指标过程中,发现Z指数理论界限值并不符合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必须对此进行修改和订正。以微... 利用安徽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合肥、六安、巢湖3个代表站1957—2008年汛期5—9月降水量资料,计算成相应的Z指数,在用Z指数作为旱涝分级指标过程中,发现Z指数理论界限值并不符合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必须对此进行修改和订正。以微调和旱涝年份数量大体对等为原则进行修正,修正后的7级和5级Z指数界限值较好地反映出江淮分水岭地区实际旱涝,因此修正后的Z指数可以应用到安徽江淮分水岭地区汛期旱涝等级划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旱涝 Z指数 指数修正 江淮分水岭
下载PDF
北非地区海-陆热力差异与夏季江淮流域旱涝的关系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勇 钱永甫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3-212,共10页
基于NCEP/NCAR月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3站降水资料,根据夏季江淮流域51a(1954—2004年)区域旱涝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确定北非地区作为研究的关键区。分析发现,关键区的地表温度异常在冬季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是导致这... 基于NCEP/NCAR月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3站降水资料,根据夏季江淮流域51a(1954—2004年)区域旱涝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确定北非地区作为研究的关键区。分析发现,关键区的地表温度异常在冬季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是导致这种异常持续性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前冬北非地区地表温度和夏季江淮流域降水的SVD分析发现:当北非大陆地区偏冷,其西北侧的海区偏暖时,江淮流域夏季的降水将整体偏多;反之,江淮流域夏季的降水整体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北非地区海陆地表温度异常的对比,要比其中单一海洋或陆地区域的异常对夏季江淮流域的旱涝有更好的指示能力。文中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异指数来表征这种地表温度异常的对比程度,该指数和夏季江淮流域旱涝指数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对夏季江淮流域极端旱涝年份也有较好的指示,认为该指数可以作为一个指示江淮流域整体旱涝事件的预报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江淮流域 旱涝 异常对比 北非地区
下载PDF
江淮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翟洪涛 刘欣 +1 位作者 刘庆忠 张毅 《华北地震科学》 2003年第4期30-34,共5页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具有较强的地区性,这是由于不同地区的震源特性、传播介质和场地条件的不同而引起。研究区(北纬29°~35°,东经114°~120°)位于华北地震区和华南地震区之间的过渡地区,地震活动性总体水平不高,烈度...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具有较强的地区性,这是由于不同地区的震源特性、传播介质和场地条件的不同而引起。研究区(北纬29°~35°,东经114°~120°)位于华北地震区和华南地震区之间的过渡地区,地震活动性总体水平不高,烈度衰减关系有其自身的震源特性、传播介质和场地衰减特性等。本次工作重新挑选震例,对研究区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进行了统计回归分析,并与该地区已有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烈度衰减 统计回归分析
下载PDF
江淮地区地震考古的新发现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源源 姚大全 +2 位作者 沈小七 郑海刚 王俊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1-268,共8页
对江淮地区近期发掘的四个考古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发现了丰富的构造变形现象,包括古地震事件。其中固镇小李家遗址的汉代砖室墓变形具有统一的方向性,显示受区域NE-SW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与强烈地震的快速变形无关;合肥乱墩子遗址... 对江淮地区近期发掘的四个考古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发现了丰富的构造变形现象,包括古地震事件。其中固镇小李家遗址的汉代砖室墓变形具有统一的方向性,显示受区域NE-SW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与强烈地震的快速变形无关;合肥乱墩子遗址的多数竖穴土坑墓存在不规则变形,但M66的压扭变形可能受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牵引形成,也与地震力作用无关。在和县大城子遗址和马鞍山申东遗址发现古地震遗迹,主要为地震裂缝、文化层位错及褶曲。在和县大城子遗址通过文化层中木炭的AMS14 C测年确定出西周中晚期的一次古地震事件(2 580±30)^(2 760±30)a BP;在马鞍山申东遗址通过文化层考古断代及地震裂缝与文化层的切割关系识别出一次古地震事件亦发生于西周中晚期。最后综合本次研究与前人对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的古地震研究成果,初步认为西周中晚期江淮地区处于中强地震活跃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地震考古 古地震 地震裂缝 文化层 西周
下载PDF
塘坝工程在江淮丘陵区旱灾防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庆 蒋尚明 +1 位作者 金菊良 许浒 《上海国土资源》 2012年第1期71-74,90,共5页
以江淮丘陵区的水资源状况、地形地貌及土壤特征、水利工程现状、种植结构和灌溉技术水平等主要影响因素为基础,具体分析了该区域干旱发生的原因。阐述了塘坝在灌区系统中对水库防洪灌溉的补充作用,以及在非灌区对拦蓄地表径流的重要意... 以江淮丘陵区的水资源状况、地形地貌及土壤特征、水利工程现状、种植结构和灌溉技术水平等主要影响因素为基础,具体分析了该区域干旱发生的原因。阐述了塘坝在灌区系统中对水库防洪灌溉的补充作用,以及在非灌区对拦蓄地表径流的重要意义。根据江淮丘陵区内的水利工程特别是塘坝运行现状,提出合理规划塘坝建设、加大塘坝扩挖整治力度和加强用水管理以增加可用水量,并依靠节水灌溉技术和调整种植结构措施以减少灌溉用水,从而改善江淮丘陵易旱区缺水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丘陵 旱灾防治 塘坝工程 节水灌溉 水资源利用
下载PDF
基于反射光谱的江淮分水岭区域典型农作物识别 被引量:3
19
作者 顾留碗 吴见 +1 位作者 邓凯 王端端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9-574,共6页
对江淮分水岭区域观测的8种农作物冠层光谱进行数据重采样和植被指数计算,分析了4种常用指数和6种常用传感器对农作物的识别能力,同时采用识别效率最高的数据变换形式构建了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8种农作物的反射光谱曲线存在较大差... 对江淮分水岭区域观测的8种农作物冠层光谱进行数据重采样和植被指数计算,分析了4种常用指数和6种常用传感器对农作物的识别能力,同时采用识别效率最高的数据变换形式构建了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8种农作物的反射光谱曲线存在较大差异;6种传感器对农作物的识别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ETM+、QUICKBIRD、IKONOS、MODIS、ASTER、HRG;模拟得到的ETM+和QUICKBIRD的近红外与红光波段反射率计算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简单比值植被指数(SR)对农作物的识别能力较强;在不同的数据变换形式中,对农作物识别精度最高的是一阶微分(FD,波长间隔6 nm),识别精度达87.3%;以FD(波长间隔6 nm)为输入数据集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当隐含层节点数为15时,识别精度最高,达9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农作物 识别 江淮分水岭区域
下载PDF
江淮地区设施园艺环境调控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分析与展望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高 王川 +1 位作者 叶见青 张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3期221-226,共6页
在介绍江淮地区环境特点和设施园艺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设施园艺调控的3大因素分别是温度、通风性和光照,总结环境调控装备关键技术,针对其中难点提出建议和对策。通过对设施园艺调控关键技术分析研究,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的... 在介绍江淮地区环境特点和设施园艺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设施园艺调控的3大因素分别是温度、通风性和光照,总结环境调控装备关键技术,针对其中难点提出建议和对策。通过对设施园艺调控关键技术分析研究,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的建设水平,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设施园艺 调控装备关键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