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stage Deforma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Segment of the Jiangshao Fault (Suture) Belt: Constraint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angtze Plate and the Cathaysia Old Land 被引量:7
1
作者 ZHANG Jin LI Jinyi +2 位作者 XIAO Wenxia FENG Qianwen MA Zongj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948-978,共31页
Multistage deformation events have occurred in the northeastern Jiangshao Fault (Suture) Belt. The earliest two are ductile deformation events. The first is the ca. 820 Ma top-to-the-northwest ductile thrusting, whi... Multistage deformation events have occurred in the northeastern Jiangshao Fault (Suture) Belt. The earliest two are ductile deformation events. The first is the ca. 820 Ma top-to-the-northwest ductile thrusting, which directly resulted from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Cathaysia Old Land and the Chencai Arc (?) during the Late Neoproterozoic, and the Jiangnan Orogenic Belt that formed as the ocean closed between the Yangtze Plate and the jointed Cathaysia Old Land and the Chencai Arc due to continuous compression. The second is the ductile left-lateral strike-slipping that occurred in the latest Early Paleozoic. Since the Jinning period, all deformation events represent the reactivation or inversion of intraplate structures due to the collisions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and Yangtze plates during the Triassic and between the Philippine Sea and Eurasian plates during the Cenozoic. In the Triassic, brittle right-lateral strike-slipping and subsequent top-to-the south thrusting occurred along the whole northeastern Jiangshao Fault Zone because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and Yangtze plates. In the Late Mesozoic, regional extension took place across southeastern China. In the Cenozoic,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Philippine Sea and Eurasian plates resulted in brittle thrusts along the whole Jiangnan Old land in the Miocene. The Jiangshao Fault Belt is a weak zone in the crust with long history, and its reactivation is one of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formation in South China; however, late-stage deformation events did not occur beyond the Jiangnan Old Land and most of them are parallel to the strike of the Old Land,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Cenozoic deformation in Central Asia. In addition, the Jiangnan old Land is not a collisional boundary between the Yangtze Plate and Cathaysia Old Land in the Tri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plate deformation Jiangshao fault (Suture) Belt Yangtze Plate Cathaysia Old Land jiangnan Old Land
下载PDF
江南断裂构造属性及成生环境初探 被引量:10
2
作者 翟文建 齐小兵 章泽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2-380,共9页
江南断裂作为江南隆起带北缘边界的区域性断裂,时空变形特点表现为前燕山期非造山性质的沉积相突变带和燕山期具造山性质的构造变形带。突变带内同生角砾岩仅具相带划分意义。构造变形带内江南断裂中浅层宏观总体表现逆冲断层;地质证据... 江南断裂作为江南隆起带北缘边界的区域性断裂,时空变形特点表现为前燕山期非造山性质的沉积相突变带和燕山期具造山性质的构造变形带。突变带内同生角砾岩仅具相带划分意义。构造变形带内江南断裂中浅层宏观总体表现逆冲断层;地质证据和ESR年龄证据表明断裂作用起始于燕山早期,持续至喜山早期;宏微观构造、包体测温和差异应力等综合研究显示断层总体处于脆性、低温、低差异应力构造变形环境。但江南断裂现今中浅层主要变形形迹和成生条件所表现的构造属性与空间断层性质不相对应,原因可能与中浅层构造变形样式、基底变形特征及区域应力作用特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断裂 流体包裹体 差异应力 ESR测年
下载PDF
安徽省池州市马头斑岩型铜钼矿床特征、成因和找矿方向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超 谢兴楠 +3 位作者 柳建新 顾连兴 胡建 肖娥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503-3517,共15页
安徽省池州市马头铜钼矿区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在距地表400 m以下,被众多细粒钾长花岗岩脉穿插,其热液蚀变-矿化从上往下可分为上部石英-绢云母化带、中部线型钾长石化带以及下部面型钾长石化带。典型的细脉-浸染状铜钼矿化主要发育于面... 安徽省池州市马头铜钼矿区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在距地表400 m以下,被众多细粒钾长花岗岩脉穿插,其热液蚀变-矿化从上往下可分为上部石英-绢云母化带、中部线型钾长石化带以及下部面型钾长石化带。典型的细脉-浸染状铜钼矿化主要发育于面型钾长石化带中,但钾长花岗岩中也常见铜钼硫化物的细脉和浸染。花岗闪长斑岩中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1.4~437.8℃,并集中于150~300℃;盐度(NaCl equiv,质量分数)多数为0~12%。辉钼矿和黄铁矿δ34S变化范围为1.2×10-3~9×10-3,平均值为4.5×10-3。辉钼矿的δ34S略大于黄铁矿的,表示成矿流体已经达到了同位素平衡。作为一个斑岩型矿床,马头矿区花岗闪长岩体下方可能存在一个较大的钾长花岗岩体,为该铜钼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金属物源及成矿流体,而花岗闪长斑岩主要起了容矿围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钼矿石 胶辉钼矿 斑岩型铜钼矿 江南深断裂 马头 池州
下载PDF
江南断裂带(皖南段)的变形特征及震旦纪以来的构造演化 被引量:22
4
作者 刘国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3期97-102,共6页
主要对发育在皖南段的江南断裂带变形特征进行了讨论。并以“开”“合”机制为基本思想,对江南断裂带自震旦纪以来的构造演化史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该断裂活动从伸展(同生断层)—逆冲推覆—伸展(断陷)—逆冲(走滑)这一演化序列。
关键词 断裂带 断裂构造 构造演化 震旦纪
下载PDF
湘西王村剖面寒武系花桥组浊积岩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左景勋 彭善池 +2 位作者 周传明 燕长海 刘国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湘西王村地区的寒武系代表江南斜坡相沉积序列,传统的下寒武统划分为杷榔组、清虚洞组;中寒武统划分为敖溪组、花桥组(下部);上寒武统划分为花桥组(上部)、追屯组。其中,花桥组中浊流沉积发育,可识别出7次规模较大的浊流活动期,第一期... 湘西王村地区的寒武系代表江南斜坡相沉积序列,传统的下寒武统划分为杷榔组、清虚洞组;中寒武统划分为敖溪组、花桥组(下部);上寒武统划分为花桥组(上部)、追屯组。其中,花桥组中浊流沉积发育,可识别出7次规模较大的浊流活动期,第一期浊积岩包括69个浊积序列,分别归属于11个副层序;第二期浊积岩包括37个浊积序列,分别归属于7个副层序。每个副层序的下部表现为近源浊积岩,上部表现为远源浊积岩,所代表的海水深度变化由浅变深。第一期浊流活动发生在海平面上升时期,形成三级层序的海侵体系域;第二期浊流活动发生在海平面较低、斜坡较陡时期,形成三级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江南斜坡带中—上寒武世浊积岩频繁出现反映台地边缘深大断裂周期性活动强,断裂两盘升降差异运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寒武统 浊流沉积 江南斜坡带 王村剖面 台地边缘大断裂
下载PDF
皖南金家山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章贤能 《地质学刊》 CAS 2021年第3期240-246,共7页
金家山金矿位于江南隆起带北缘,赋存于新元古代浅变质浊积岩基底岩层中,其成矿结构面为张性或扭张性断层,成矿地质体为角砾岩。矿石工业类型为角砾岩型金矿,矿石矿物主要为毒砂、黄铁矿,少量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褐铁矿、自然金,矿... 金家山金矿位于江南隆起带北缘,赋存于新元古代浅变质浊积岩基底岩层中,其成矿结构面为张性或扭张性断层,成矿地质体为角砾岩。矿石工业类型为角砾岩型金矿,矿石矿物主要为毒砂、黄铁矿,少量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褐铁矿、自然金,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晶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矿石构造以浸染状构造为主。通过地球化学工作有效圈出矿致异常,研究区Au元素属显著富集、强烈变异、极强叠加型元素,说明该区地质体遭受的后期各种构造作用叠加对金矿成矿有利,初步认为地球化学配合地质测量和探矿工程可快速找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浊积岩 断层 江南隆起带 安徽金家山
下载PDF
对华容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的新认识 被引量:2
7
作者 夏金梧 《湖南地质》 1991年第3期189-196,共8页
通过对华容地区特别是岩体中构造特征研究及构造应力场分析,认为该区小墨山、桃花山岩体均为无根岩体,是在本区燕山早、晚两期受到挤压变形过程中混合岩化作用及由江南断裂带由南向北的推覆作用引起的断裂变质和超变质作用的结果。这一... 通过对华容地区特别是岩体中构造特征研究及构造应力场分析,认为该区小墨山、桃花山岩体均为无根岩体,是在本区燕山早、晚两期受到挤压变形过程中混合岩化作用及由江南断裂带由南向北的推覆作用引起的断裂变质和超变质作用的结果。这一研究成果为该区构造特征研究和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中扬子地块南缘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江南 断裂带 华容地区
下载PDF
皖南花山锑(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吕启良 胡青 +3 位作者 沈来富 郑宝虎 严志忠 杨晓勇 《安徽地质》 2017年第1期23-28,共6页
安徽东至花山锑(金)矿位于江南过渡带内。其锑工业资源量为中型矿床规模,伴生金为小型矿床规模,为安徽省首个发现的中型锑矿。锑(金)矿体赋存在F1东西向压性断层上盘次一级裂隙中。含矿岩性主要为碎裂、蚀变泥质条纹灰岩,时代属于寒武... 安徽东至花山锑(金)矿位于江南过渡带内。其锑工业资源量为中型矿床规模,伴生金为小型矿床规模,为安徽省首个发现的中型锑矿。锑(金)矿体赋存在F1东西向压性断层上盘次一级裂隙中。含矿岩性主要为碎裂、蚀变泥质条纹灰岩,时代属于寒武系中统杨柳岗组(∈2y)。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参照邻区查册桥花岗闪长斑岩U-Pb年龄为142~148Ma以及处于同一大地构造环境,我们推测其也属燕山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综合分析认为,花山锑(金)矿床为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式矿床。深部形成的岩浆上升时,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萃取地层中锑、金等元素被运移至断层破碎带富集成矿。同时,结合邻区青阳酉华、江西、皖南罗冲-宋冲等锑矿床,认为长江中下游-江南过渡带深大断裂附近的碳酸盐岩地层(如杨柳岗组)中破碎带部位是有利的找矿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山锑(金)矿 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式矿床 断层破碎带 江南过渡带
下载PDF
江南断裂带印支期以来构造演化及晚新生代活动特征——来自磁组构的记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朝 李阳 +3 位作者 储东如 汪雅菲 王松 吴雪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6-252,共17页
作为研究区域断裂构造的新兴手段,磁组构在应变指示计较少的弱应变地区应用广泛。本文在详细调查江南断裂带(泾县段)露头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对该断裂带的岩石磁组构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发现样品中磁化率椭球体最大轴K_(max)为259°∠... 作为研究区域断裂构造的新兴手段,磁组构在应变指示计较少的弱应变地区应用广泛。本文在详细调查江南断裂带(泾县段)露头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对该断裂带的岩石磁组构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发现样品中磁化率椭球体最大轴K_(max)为259°∠8°和102°∠12°、最小轴K_(min)为358°∠48°和193°∠5°,反映江南断裂带主要受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指示其活动以近南北向逆冲挤压为主,兼具弱左行剪切运动。依据断裂活动性质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岩石磁组构指示的是江南断裂带晚新生代的活动特征,时限可能为中新世‒早更新世。构造岩磁组构特征为江南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活动研究提供了微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断裂带 磁组构特征 构造演化 印支期 皖南地区
下载PDF
江南断裂带(宣城段)断层泥中石英颗粒微形貌特征及年代学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沈仕豪 赵田 +2 位作者 张文媛 吴昊 汪雅菲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49-1054,共6页
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江南断裂带宣城敬亭山剖面上采集的3件断层泥样品中的石英颗粒进行透射扫描电镜(SEM)微形貌观察与统计。结果显示,江南断裂带为活动断裂,在新近纪和第四纪时期具明显的活动性,活动始于中新世,晚更新世达到高峰,... 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江南断裂带宣城敬亭山剖面上采集的3件断层泥样品中的石英颗粒进行透射扫描电镜(SEM)微形貌观察与统计。结果显示,江南断裂带为活动断裂,在新近纪和第四纪时期具明显的活动性,活动始于中新世,晚更新世达到高峰,活动方式以蠕滑为主;至全新世,断裂以粘滑方式持续活动;沿断裂带的地震记录表明,至近现代断裂仍处于活动状态。这些结论对于正确评价江南断裂带在第四纪的活动规律及该区自然灾害预防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断裂带 断层泥 石英微形貌 断裂活动年代
下载PDF
襄樊—广济断裂带东段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清波 程万强 周全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5-769,共15页
襄樊—广济断裂带是分隔大别造山带和扬子板块北缘前陆褶皱逆冲带的边界断裂,其几何学、运动学及构造演化特征记录了南北两大不同性质的大地构造单元发生碰撞、拼贴及相互作用的地质过程。在野外调查、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基础上,结合... 襄樊—广济断裂带是分隔大别造山带和扬子板块北缘前陆褶皱逆冲带的边界断裂,其几何学、运动学及构造演化特征记录了南北两大不同性质的大地构造单元发生碰撞、拼贴及相互作用的地质过程。在野外调查、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襄樊—广济断裂带东段以深部向南逆冲、浅表向北逆冲的“鳄鱼嘴式”对冲构造为特征,与西段的构造变形样式和次序存在显著差异。中扬子地区东部受控于江南—雪峰造山带和大别造山带南北两大构造体系,深部扬子板块北缘向大别造山带之下俯冲导致造山带自北向南挤出,推覆构造可影响至瑞昌一带,由南向北的浅层逆冲推覆可影响至梅川附近,二者在襄樊—广济断裂带东段的蕲春—武穴—浠水一带对接。襄樊—广济断裂带经历了印支早期同碰撞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和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变形(T_(2)末)、燕山早—中期双向对冲构造变形(J_(1-3))、燕山晚期伸展正断层变形(K_(1-2))、喜山早期由北向南小规模逆冲变形(E_(1))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襄樊—广济断裂 蕲州 中扬子板块 大别造山带 江南隆起带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东段皖南地区印支事件地质表象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术召 余心起 +1 位作者 陈子微 刘秀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8-746,共9页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最直接的年代学证据,江南造山带东段皖浙赣相邻区印支构造事件形成的构造变形并没有引起重视。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阅读和野外实地观察,阐述了皖南地区若干印支构造事件的相关证据。在安徽休宁流塘一带共识别...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最直接的年代学证据,江南造山带东段皖浙赣相邻区印支构造事件形成的构造变形并没有引起重视。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阅读和野外实地观察,阐述了皖南地区若干印支构造事件的相关证据。在安徽休宁流塘一带共识别出三期明显的构造变形形迹,其中第一期上三叠统与下三叠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是印支期(中三叠世)构造事件的响应;兰田残留向斜中发育的NE向断层形成于印支期,具有先走滑后滑覆的特点;东坑口石英斑岩(年龄为245.2 Ma)暗示印支运动初期皖南地区曾出现过局部拉张;三阳断裂中绢云母40Ar-39Ar年龄((230.5±2.3)Ma)表明晋宁期断裂受到印支运动的叠加。基于上述发现,初步探讨了皖南地区印支运动的演化规律,为深入了解皖南地区甚至皖浙赣相邻区印支期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期 断裂 皖南 江南造山带东段
下载PDF
江南断裂带周边地区志留系层序地层特征及页岩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俊 徐锦龙 《华东地质》 2020年第2期184-194,共11页
运用露头层序地层原理和方法,以古生物、红层和碎屑锆石U-Pb年龄资料为基础,研究江南断裂带周边地区志留系层序地层特征、富有机质页岩的产出特征及页岩气勘探前景。结果表明:江南断裂带以北高家边组具有形成页岩气藏的优越条件,可作为... 运用露头层序地层原理和方法,以古生物、红层和碎屑锆石U-Pb年龄资料为基础,研究江南断裂带周边地区志留系层序地层特征、富有机质页岩的产出特征及页岩气勘探前景。结果表明:江南断裂带以北高家边组具有形成页岩气藏的优越条件,可作为页岩气勘探的有利目的层系。江南断裂带周边地区高家边组和坟头组(江南断裂以南称霞乡组、河沥溪组和康山组)仍划归于下志留统,茅山组(江南断裂以南称唐家坞组)划归于上志留统,缺失中志留统;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于SSQ1三级层序低水位体系域(lowstand systems tract,LST)、海侵体系域(transfressive systems tract,TST)和SSQ4三级层序凝缩段(condensation section,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页岩气 富有机质页岩 志留系 江南断裂带
下载PDF
江南断裂带(安徽段)的构造性质及地球物理特征研究
14
作者 张刚 任升莲 +8 位作者 葛粲 林寿发 宋传中 李加好 李龙明 李振强 王莹 王静雅 宋世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0-928,共19页
江南断裂带在安徽境内沿东至、石台、泾县到宣城一线呈NE向分布,野外主要表现为构造角砾岩破碎带和一系列逆冲推覆断裂;其布格重力异常显示断裂深处产状逐渐变缓,具有向SE向偏移的特征;从寒武纪到晚泥盆世时期控制了断裂两侧的岩性和沉... 江南断裂带在安徽境内沿东至、石台、泾县到宣城一线呈NE向分布,野外主要表现为构造角砾岩破碎带和一系列逆冲推覆断裂;其布格重力异常显示断裂深处产状逐渐变缓,具有向SE向偏移的特征;从寒武纪到晚泥盆世时期控制了断裂两侧的岩性和沉积环境。通过对其野外构造现象、地球物理、岩相古地理的分析和研究,认为江南断裂带(安徽段)是一个多期活动的深大断裂:加里东期,断裂开始发育;该断裂从寒武纪到晚泥盆世时期控制了断裂两侧的岩性、沉积相、沉积环境的不同,表现为同沉积活动断层的性质;印支期断裂主要表现为由南向北的逆冲推覆及顺层剪切作用;燕山早期主要为一系列由SE向NW逆冲推覆构造及脆性断裂;燕山晚期,断裂主要表现正断层及平移断层的特征;喜山期,断裂以正断层活动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断裂带 构造特征 布格重力异常 岩相古地理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中段地壳结构特征--来自武宁-吉安深反射地震随机介质相关长度分析的认识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家豪 雍凡 +5 位作者 刘振东 张辉 严加永 阮小敏 高凤霞 陈昌昕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03-816,共14页
江南造山带位于扬子和华夏地块中间,受华南陆块及其周缘多期次的碰撞、裂解及再造过程影响,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变形,于中生代期间受区域构造-岩浆事件影响,发生成矿“大爆发”,是研究陆内深部过程、成矿作用的关键地区。受沉积覆盖... 江南造山带位于扬子和华夏地块中间,受华南陆块及其周缘多期次的碰撞、裂解及再造过程影响,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变形,于中生代期间受区域构造-岩浆事件影响,发生成矿“大爆发”,是研究陆内深部过程、成矿作用的关键地区。受沉积覆盖、出露较少等因素影响,江南造山带中段地壳结构、深部过程及其边界范围等还存在争议。为进一步提高对江南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深部构造背景、动力学过程及成矿作用的认识,本文利用武宁—吉安深反射地震数据,进行随机介质参数的计算,获得了相关长度剖面。结果发现江南造山带中段地壳厚度沿剖面由北向南逐渐减薄,结合前人研究推测研究区受控于燕山期晚期伸展构造体制,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导致地壳减薄,诱发幔源物质上涌,受地幔上涌影响由南往北逐渐减弱。同时揭示了宜丰—景德镇断裂深大断裂极性,进一步证明了萍乡—广丰断裂为江南造山带中段与华夏地块的边界。最后综合分析了中生代区域构造对成矿的影响,认为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幔源物质沿断裂上涌控制了该区金、钨等矿床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中段 相关长度 莫霍面 断裂边界 成矿通道
下载PDF
皖南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地质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嵇福元 李音平 +1 位作者 周栗 张宜勇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在皖南地区东至到泾县一带,已发现若干微细浸染型金矿,其含矿层位为震旦系至下古生界,矿体受高角度断裂带和层间破碎带控制。本文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分析,探讨了可能存在的矿源层及分布状况,提出江南古断裂对金矿的控制作用,并... 在皖南地区东至到泾县一带,已发现若干微细浸染型金矿,其含矿层位为震旦系至下古生界,矿体受高角度断裂带和层间破碎带控制。本文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分析,探讨了可能存在的矿源层及分布状况,提出江南古断裂对金矿的控制作用,并认为本类型金矿成因类型属于地下热卤水浸滤为主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矿床 地质特征 浸染型
下载PDF
江南地区夏商文化断层及原因考 被引量:5
17
作者 林志方 《东南文化》 2003年第9期29-34,共6页
江南地区夏商文化断层是一个长期的文化断层过程,良渚文化大量海侵遗迹的存在可证明其原因为海侵所致。
关键词 江南夏商文化断层海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