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f coastal 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Jiangsu coastal plain
1
作者 YANG Gui-shan, SHI Ya-feng, ZHANG Chen, LIANG Hai-tang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1年第1期24-33,共10页
Assessment of coastal vulnerability to future environmental change has been emphasized in coastal nations or regions. The Jiangsu coastal plain, located to the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China, is most vulner... Assessment of coastal vulnerability to future environmental change has been emphasized in coastal nations or regions. The Jiangsu coastal plain, located to the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China, is most vulnerable to sea level rise and exacerbating coastal hazards. This paper develops the method of delimiting vulnerable scope and assessing coastal vulnerability 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s and sampling and by apply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great river delta and coastal plains with large area, relative complex micro-geomorphology and the protection of seawall. Applying this method, the coastal vulnerability of the Jiangsu coastal plain to relative sea level rise (approximately 50 cm up to the year 2050) and exacerbating storm surges have been asse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p to the year 2050, the Jiangsu coastal plain will probably lose 12.8 % of tidal flats (about 5.8x104 hm2) and 7.9 % of cultivated land (about 7.2x104 hm2). Meanwhile, 2.0 % of population, 3.8 % of original value of fixed assets, 3.2% of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40.3 % of salt industry and 5.8 % of aquiculture respectively will be affected due to coastal environmental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vulnerable scope coastal environmental change jiangsu coastal plain
下载PDF
Propagation Mechanisms of Incident Tsunami Wave in Jiangsu Coastal Area,Caused by Eastern Japan Earthquake on March 11,2011
2
作者 袁春光 王义刚 +2 位作者 黄惠明 陈橙 陈大可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6年第1期123-136,共14页
At 13:46 on March 11, 2011(Beijing time), an earthquake of Mw=9.0 occurred in Japan. By comparing the tsunami data from Guanhekou marine station with other tsunami wave observation gathered from southeast coastal a... At 13:46 on March 11, 2011(Beijing time), an earthquake of Mw=9.0 occurred in Japan. By comparing the tsunami data from Guanhekou marine station with other tsunami wave observation gathered from southeast coastal area of China, it was evident that, only in Guanhekou, the position of the maximum wave height appeared in the middle part rather than in the front of the tsunami wave train. A numerical model of tsunami propagation based on 2-D nonlinear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was built to study the impact range and main causes of the special tsunami waveform discovered in Jiangsu coastal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early three-quarters of the Jiangsu coastal area, mainly comprised the part north of the radial sand ridges, reached its maximum tsunami wave height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wave train. The main cause of the special waveform was the special underwater topography condition of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area, which influenced the tsunami propagation and waveform significantly. Although land boundary reflection brought an effect on the position of the maximum wave height to a certain extent, as the limits of the incident waveform and distance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points and shore, it was not the dominant influence factor of the special waveform. Coriolis force's impact on the tsunami waves was so weak that it was not the main cause for the special phenomenon in Jiangsu coastal area. The study reminds us that the most destructive wave might not appear in the first one in tsunami wave tr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ngsu coastal area tsunami wave the maximum wave height occurrence position wave train causes analysis
下载PDF
Spatial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3
作者 ZANG Huiyi XI Yidan CANG Yu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9年第6期29-32,36,共5页
The village is the product of the objectification of human spirit, bearing the human production, life and other behaviors.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oastal area are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sea salt culture, reflect a ... The village is the product of the objectification of human spirit, bearing the human production, life and other behaviors.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oastal area are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sea salt culture, reflect a unique human landscape, form the uniqu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become China’s rural society’s important component. Bu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urban renewal and the accelerating of the socialism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Jiangsu coastal areas relying on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re experiencing an unprecedented tes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oastal areas of existing traditional village, after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some basic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were summarized.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vill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ngsu coastal area TRADITIONAL VILLAGE SPATIAL STRUCTURE FORM
下载PDF
Analyses and Prediction of the Suitable Culture Period of Laver along the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4
作者 SHANG Zhao-tang LUO Meng-lin +4 位作者 LU Zhi-gang LIU Su-cheng SUN Zheng-yu HE Lang CHENG Li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2年第3期30-33,共4页
[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to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suitable period of laver along the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 Method ]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meteorology to service laver culture, using the modern... [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to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suitable period of laver along the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 Method ]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meteorology to service laver culture, using the modern weather forecast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weather prediction was de- 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demands for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during laver production. [ Result] From south to north, there were certain differ- ences in the suitable periods of laver culture, breeding and harvesting, with slight variations. The forecast of the first and last days of certain water temperature could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of laver culture, and the service effect became better after it was modi- fied with the aid of the medium-term and long-term weather prediction. [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can offer theoretical bases for the culture of laver along the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VER Suitable culture period PREDICTION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
下载PDF
Sheyang—A Coastal Window for Trade in Mid-northern Jiangsu
5
作者 Wang Jiadong,Sheyang County Magistrate 《China's Foreign Trade》 1995年第9期38-39,共2页
To carry out internationalized economic strategy is one of the "Three Grea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at Jiangsu Province faces in the 21st century, Being a coastal-open county, Sheyang will implement, an al... To carry out internationalized economic strategy is one of the "Three Grea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at Jiangsu Province faces in the 21st century, Being a coastal-open county, Sheyang will implement, an all-round outwardly oriented strategy to promote its coastal dominance and build a coastal window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middle part of northern Jiangsu. Sheyang is located at the middle of the 954-kilometer coastline of Jiangsu, looking towards Japan and Korea across the sea. Its own coastline is 109.6 kilometers in length, the first in the province, and it is in the forward position where the country, the province and the city implement coast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OW Sheyang A coastal Window for Trade in Mid-northern jiangsu
下载PDF
1300—2019年江苏沿海风暴潮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6
作者 李亮 郭俊丽 +1 位作者 时连强 张永战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1-254,共14页
历史上江苏沿海曾频发2类风暴潮灾害,给当地带来了巨大损失。建立该地区长时间尺度的风暴潮灾害序列对了解过去与预测未来意义重大。以历史文献、地方志、海洋灾害公报等记载的风暴潮资料为基础,建立了风暴潮灾害识别体系,重建了1300—2... 历史上江苏沿海曾频发2类风暴潮灾害,给当地带来了巨大损失。建立该地区长时间尺度的风暴潮灾害序列对了解过去与预测未来意义重大。以历史文献、地方志、海洋灾害公报等记载的风暴潮资料为基础,建立了风暴潮灾害识别体系,重建了1300—2019年江苏沿海风暴潮灾害序列,分析了风暴潮灾害时空变化规律,探究了其与气候异常和黄河、长江入海口变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沿海地区主要受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影响,1300—2019年间共发生246次风暴潮灾害,平均周期为2.9年,且近100年来发生频率有增大的趋势;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风暴潮灾害年际变化存在17年、61年和115年的时间尺度周期,其中115年周期最为明显。海气相互作用影响下,厄尔尼诺活跃年江苏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偏少;气温与台风风暴潮灾害频次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其影响机制尚不明确。盐城、南通和苏州为风暴潮灾害高发地区,常州和无锡发生频率较小。在气候变暖与江苏海岸冲淤变化的作用下,1855年后盐城和南通地区风暴潮灾害发生频率增加,连云港地区明显增加;随着海岸线的变迁与长江河口的演变,镇江、扬州、泰州与苏锡常地区受风暴潮灾害影响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沿海 风暴潮灾害 厄尔尼诺 海岸冲淤
下载PDF
江苏海岸侵蚀及其防护工程研究进展
7
作者 陈君 林祥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31,共7页
在分析江苏淤泥质海岸侵蚀特征的基础上,对江苏海岸防护工程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随着冲淤转换节点南移,江苏海岸侵蚀岸段范围逐渐扩大,滩面下蚀且海岸盐沼大面积消失;传统的局部海岸防护形式已显被动,迫切需要一种局部与宏观相结合、... 在分析江苏淤泥质海岸侵蚀特征的基础上,对江苏海岸防护工程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随着冲淤转换节点南移,江苏海岸侵蚀岸段范围逐渐扩大,滩面下蚀且海岸盐沼大面积消失;传统的局部海岸防护形式已显被动,迫切需要一种局部与宏观相结合、自然与工程相结合的可持续性侵蚀海岸管理策略。指出应将废黄河三角洲沿岸作为一个整体,建立宏观的“大型丁坝+离岸潜堤”相结合的整体海岸防护体系。在纵向上,构建以人工岬角为节点的岬湾相间海岸;在横向上,通过离岸潜堤消浪促淤来进行盐沼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海岸 海岸侵蚀 离岸潜堤 人工节点 生态修复 淤泥质海岸
下载PDF
互花米草在江苏海岸的扩散现状及防治对策
8
作者 安玉亭 陈志洲 +3 位作者 陈国远 殷鹏 高志东 李春荣 《江苏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43-47,共5页
互花米草作为我国沿海滩涂危害最大的外来植物,其防治已成为江苏省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工作。(1)江苏省互花米草呈现出面积大、分布广、繁殖能力强、扩散风险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2)不同治理技术各有优缺点,配合使用不同的综合... 互花米草作为我国沿海滩涂危害最大的外来植物,其防治已成为江苏省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工作。(1)江苏省互花米草呈现出面积大、分布广、繁殖能力强、扩散风险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2)不同治理技术各有优缺点,配合使用不同的综合治理技术,对环境影响较小,治理效果较好。(3)总结提出了构建预警监测体系、优化综合治理技术、降低人为干扰、强化科技支撑、开展治理后生态修复、构建长效管理和全民参与机制的防治策略,为其他地区互花米草的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沿海滩涂 互花米草 防治对策
下载PDF
江苏沿海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以盐城市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涛 李传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88-896,共9页
科学认识乡村聚落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是乡村聚落有序重构的基础前提,也是当前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江苏沿海城市盐城为例,基于198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热点”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探究江... 科学认识乡村聚落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是乡村聚落有序重构的基础前提,也是当前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江苏沿海城市盐城为例,基于198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热点”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探究江苏沿海平原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盐城市乡村聚落聚集性特征明显,密度分布呈西北高、东南低,沿道路、县城和中心城镇分布的指向性逐渐增强;(2)从规模结构上来看,2000—2020年盐城市乡村聚落规模增大,数量减少,集约用地程度不断提高,聚落呈现大规模、低密度分布与小规模、高密度分布特征;(3)从景观形态上来看,聚落斑块趋于规则,主要表现为点状、带状和块状扩张模式;(4)聚落空间变化是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区位交通和政策调控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和区位交通是乡村聚落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区域发展政策带动作用越来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演变 江苏沿海 乡村振兴 盐城市
下载PDF
基于LSTM构建海岸侵蚀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10
作者 梁东 高娜 +4 位作者 英晓明 周曾 舒勰俊 徐婉明 赵明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140,共11页
岸线侵蚀预测是海岸动力地貌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长短期神经记忆网络LSTM,采用1985-2023年江苏射阳县附近海域收集到的岸线、水深和潮间带宽度数据,结合ERA5数据反演的波浪和潮流数据,构建海岸侵蚀风险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 岸线侵蚀预测是海岸动力地貌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长短期神经记忆网络LSTM,采用1985-2023年江苏射阳县附近海域收集到的岸线、水深和潮间带宽度数据,结合ERA5数据反演的波浪和潮流数据,构建海岸侵蚀风险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可以准确反映海岸线的加速侵蚀、稳定侵蚀、淤积的非线性变化或线性变化趋势。预测结果表明,在沙源减少条件下,波浪和潮流增强是近20年来射阳海域海岸侵蚀的主要因素。此外,利用预测模型开展了海岸加固、消浪和弱流对海岸的防护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海岸加固防护效果最佳,消浪防护效果较弱流防护效果好。预测模型设置运行过程高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侵蚀预测 江苏射阳 LSTM 非线性变化
下载PDF
NCEP/NOAA全球预报产品在江苏近岸及长江口外的精度评估
11
作者 袁祖晴 高寒旭 +6 位作者 胡翌哲 燕俊羽 张国胜 王晓春 徐淑雯 陈智强 陈旻豪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2,共11页
利用2021年1—7月江苏近岸和长江口外13个测风站、3个波浪浮标的观测数据,与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CEP/NOAA)全球预报系统的风场、波浪预报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上一代预报产品相比,目前全球业务预报产... 利用2021年1—7月江苏近岸和长江口外13个测风站、3个波浪浮标的观测数据,与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CEP/NOAA)全球预报系统的风场、波浪预报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上一代预报产品相比,目前全球业务预报产品在风场预报方面的准确度明显提高,江苏近岸地区的风速预报误差明显小于长江口外地区,24 h风速和风向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 m/s和45°。对大风天、大浪天环境下全球预报产品精度的评估表明:大风天风速预报精度在长江口外降低,在江苏近岸无明显变化,风向预报精度在长江口外无明显变化,在江苏近岸提高;大浪天波高、浪向的预报精度分别降低、提高。在台风极端天气条件下,全球预报产品对长江口的风场仍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预报的最大风速的出现时间滞后6~9 h,且无法预报出风速剧烈变化的情况。尝试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方法利用NCEP/NOAA预报及观测改进业务预报,可以改善短期单站预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近岸及长江口外 预报评估 风场 有效波高 长短期记忆网络 海上风电业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尺度文化景观识别——以江苏沿海地区为例
12
作者 石瑶 杨晗 刘志超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7期95-96,97-102,111,共9页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对区域性、大尺度文化景观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然而,由于此类遗产具有分布广泛、面积庞大、形态分散的特点,传统的调查分析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导致相关研究仍属空白领域。本研究以江苏沿海地区为研究...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对区域性、大尺度文化景观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然而,由于此类遗产具有分布广泛、面积庞大、形态分散的特点,传统的调查分析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导致相关研究仍属空白领域。本研究以江苏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域,尝试利用深度学习技术中改进的DeepLabV3+卷积神经网络对其大尺度文化景观进行识别和挖掘,旨在通过构建学习模型,实现相对准确的大尺度文化景观识别路径。通过这一尝试,期望能够更为深入地挖掘承载丰富价值的大尺度文化景观资源,为大尺度文化景观的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和方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度 文化景观 深度学习 特征识别 江苏沿海地区
下载PDF
江苏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非均衡性及障碍因子识别
13
作者 沈正平 王雨婷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24-35,共12页
从江苏区域发展实际出发,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江苏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熵权法测度江苏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度模型揭示其高质量发展非均衡性特征和障碍因子。主要研究结论:(1)2... 从江苏区域发展实际出发,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江苏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熵权法测度江苏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度模型揭示其高质量发展非均衡性特征和障碍因子。主要研究结论:(1)2008—2022年,该经济带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长期向好,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空间上表现为“南高北低”,南通市县域发展优于连云港市和盐城市县域;(2)各子系统中,绿色发展水平最高,协调发展水平次之,共享发展水平稳中向好,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水平不佳;(3)组内差异贡献度最小,且变化不明显,组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贡献度有所下降,超变密度贡献度有所提升,组内和组间差异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现象;(4)各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存在差异,导致每个县域的主要障碍因子不尽相同,但也有一定的相似性,障碍因子集中在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中。最后,研究从加强科技创新、深化双向开放等角度给出建议,以期为科学谋划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助推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Dagum基尼系数 空间非均衡 障碍度模型 江苏沿海经济带
下载PDF
江苏沿海波浪能资源评估研究
14
作者 沈旭伟 张洋 王晓惠 《海岸工程》 2024年第3期182-193,共12页
随着“3060”目标的提出,波浪能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愈发受到重视。基于此,本文搭建江苏海域的波浪模式,以江苏沿海2021年至2023年的波浪能资源为分析对象,对江苏沿海波浪能流密度空间分布、有效波时和季节变化指数等方面开... 随着“3060”目标的提出,波浪能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愈发受到重视。基于此,本文搭建江苏海域的波浪模式,以江苏沿海2021年至2023年的波浪能资源为分析对象,对江苏沿海波浪能流密度空间分布、有效波时和季节变化指数等方面开展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江苏沿海年平均波浪能流密度介于0~11 kW/m,有效波时介于0~6000 h,长江口外深远海波浪能流密度和有效波时相对较大,海州湾内波浪能流密度和有效波时相对较小。越靠外海,波浪能流密度和有效波时越大;纬度越低,波浪能流密度和有效波时向外海增加越明显。江苏沿海区域季节变化指数集中于0.3~1.0,海州湾南侧至洋口港北侧近海区域以及长江口外深远海区域季节变化指数相对较大。该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等沿海波浪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波能电站的开发选址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沿海 SWAN 波浪能流密度 有效波时 季节变化指数
下载PDF
江苏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评价
15
作者 欧阳凯 刘强 +2 位作者 闫玉茹 项立辉 张刚 《地质学刊》 CAS 2024年第1期76-84,共9页
对采自江苏潮间带的824个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Pb、Zn、Cr、Cd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相关分析法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进行了解析,根据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 18668—2002)对沉积物进行分级评价,同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对采自江苏潮间带的824个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Pb、Zn、Cr、Cd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相关分析法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进行了解析,根据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 18668—2002)对沉积物进行分级评价,同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江苏潮间带表层沉积物Zn、Pb含量均符合一类沉积物标准,Cr、Cd、Cu含量均符合二类沉积物标准;研究区Cu、Pb、Zn元素在物源或富集特征上具有相似性,Cd元素不受元素“粒度控制律”控制,其含量分布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江苏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总体污染和潜在生态危害处于低风险级别,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Pb>Cu>Cr>Z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评价 江苏沿海
下载PDF
长期氮添加对苏北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
16
作者 安宇超 顾宇晨 +1 位作者 张茜 王国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42,共7页
[目的]量化分析氮添加对南方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分配格局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杨树人工林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中的作用,进而为我国“双碳”战略新时代背景下杨树人工林生产经营模式优化及技术集成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东台林场... [目的]量化分析氮添加对南方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分配格局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杨树人工林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中的作用,进而为我国“双碳”战略新时代背景下杨树人工林生产经营模式优化及技术集成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东台林场杨树人工林长期氮添加样地,采用随机区组设置5个不同浓度氮处理:N_(0)〔0 g/(m^(2)·a)〕、N_(1)〔5 g/(m^(2)·a)〕、N_(2)〔10 g/(m^(2)·a)〕、N_(3)〔15 g/(m^(2)·a)〕、N_(4)〔30 g/(m^(2)·a)〕,研究长期氮添加对杨树人工林乔木层、土壤层、凋落物层、林下植被层碳储量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相比,杨树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在N_(3),N_(4)处理下显著增加,在N_(3)处理下最为显著,提高了21.6%;(2)各处理均显著提高了0—15 cm土层的土壤碳储量,但对30—45 cm土层的土壤碳储量没有显著影响;(3)N_(2),N_(3),N_(4)对凋落物层碳储量影响显著,N_(3)对其影响最强,提高了49.7%;各处理均降低了林下植被层碳储量,但差异不显著;(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各层碳储量与土壤中TN,MBN,DON,DOC呈正相关,与pH,C/N呈负相关。[结论]在N_(3)处理下,即15 g/(m^(2)·a)对东台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最大,有利于其生态系统碳储量快速且稳定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氮添加 杨树人工林 苏北沿海地区
下载PDF
江苏近海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健美 张虎 +4 位作者 贲成恺 胡海生 肖悦悦 祖凯伟 祝超文 《水产养殖》 CAS 2023年第2期12-16,28,共6页
于2019年5、8和10月,在江苏近岸重要渔业水域开展了本底调查(春季)和跟踪调查(夏、秋季),比较放流前后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情况。结果表明,2019年,曼氏无针乌贼本底调查的出现频率为10.00%,在“两沙”保护区;夏季大面跟踪调查出现频率为2... 于2019年5、8和10月,在江苏近岸重要渔业水域开展了本底调查(春季)和跟踪调查(夏、秋季),比较放流前后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情况。结果表明,2019年,曼氏无针乌贼本底调查的出现频率为10.00%,在“两沙”保护区;夏季大面跟踪调查出现频率为26.00%,主要在吕泗渔场;秋季跟踪调查的出现频率为20.00%,在海州湾渔场和吕泗渔场。跟踪调查捕获的曼氏无针乌贼,无论是质量密度、数量密度、资源量还是资源密度,均显著高于本底调查,且在区域分布上具有从吕泗渔场近岸向外、向南北扩散的趋势。根据2019年大面调查数据推算,春季江苏近岸海域曼氏无针乌贼本底资源量为16.73 t,而夏秋季跟踪监测资源量分别为69.00和91.00 t,远高于本底调查,并且是放流数量理论产生资源量的1.71和2.26倍。理论估算和实际调查均显示,曼氏无针乌贼的增殖放流增加了海域资源量,补充了一定数量的性成熟个体,为当地渔业增加了经济效益。针对资源现状,提出了开展曼氏无针乌贼放流标记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近海 曼氏无针乌贼 增殖放流 资源现状
下载PDF
江苏近岸海域半滑舌鳎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被引量:2
18
作者 贲成恺 张虎 +4 位作者 袁健美 胡海生 肖悦悦 祖凯伟 祝超文 《水产养殖》 CAS 2023年第11期9-15,共7页
为了解江苏近岸海域半滑舌鳎增殖放流效果,于2019年5、8和10月,开展了放流前和放流后大面调查及重点区域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半滑舌鳎放流前,大面调查及重点监测出现频率分别为3.85%和23.08%;放流后,8和10月份大面跟踪监测出现频率分别... 为了解江苏近岸海域半滑舌鳎增殖放流效果,于2019年5、8和10月,开展了放流前和放流后大面调查及重点区域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半滑舌鳎放流前,大面调查及重点监测出现频率分别为3.85%和23.08%;放流后,8和10月份大面跟踪监测出现频率分别为4.00%和2.00%,重点监测出现频率为11.11%,主要分布在辐射沙脊群海域。根据大面调查数据推算,2019年半滑舌鳎资源量为202.416 t。指出,2016—2019年,随着半滑舌鳎放流数量的增加,其资源量逐年递增;2017—2019年大面调查半滑舌鳎的IRI不断增加,优势种排序位也逐渐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近海 半滑舌鳎 增殖放流 资源量
下载PDF
江苏沿海盐碱地能源型甜高粱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海洋 姜鹏 +8 位作者 孙健雄 刘兴华 高进 施洋 陆镇威 程芳梅 于爱华 杨华 王为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3年第4期55-57,68,共4页
依据江苏沿海滩涂的气候、土壤、茬口安排等条件,提出该地区空茬和油菜(大、小麦)后茬能源型甜高粱高产栽培适用的播前土壤准备、品种选择、播种方式、抗盐除草、间苗定苗、追肥中耕、培土排涝、病虫害防治及适期收获等一系列栽培管理... 依据江苏沿海滩涂的气候、土壤、茬口安排等条件,提出该地区空茬和油菜(大、小麦)后茬能源型甜高粱高产栽培适用的播前土壤准备、品种选择、播种方式、抗盐除草、间苗定苗、追肥中耕、培土排涝、病虫害防治及适期收获等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旨在为当地充分利用盐碱地大面积种植能源型甜高粱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沿海滩涂 盐碱地 能源 甜高粱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护滩软体排对潮滩碱蓬湿地修复的影响研究——以江苏条子泥为例
20
作者 张刚 周曾 +5 位作者 陈杰峰 徐晓 曹浩冰 左利钦 潘毅 张长宽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4,共11页
河口海岸潮滩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近年来国家海岸带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重点关注区域。江苏条子泥潮滩湿地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潮滩湿地保护修复和海堤工程维护的统筹协调等问题。护岸工程... 河口海岸潮滩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近年来国家海岸带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重点关注区域。江苏条子泥潮滩湿地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潮滩湿地保护修复和海堤工程维护的统筹协调等问题。护岸工程软体排是河口海岸工程常用的维护措施,但其对潮滩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野外调查、碱蓬移栽和播种试验,分析了护滩软体排工程临近区域的高程、水动力、沉积物等环境参数对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湿地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1)软体排对潮滩地貌影响明显,软体排内滩面稳定,软体排外亦有掩护效果,两月内促进盐沼植被区高程增量达29 cm,软体排外光滩高程变化剧烈;软体排建造后,海堤附近滩面地形有助于碱蓬植被定植,形成的高滩上移栽碱蓬存活率达55%,而在低处潮滩无法存活。2)碱蓬植被密度和株高受到盐度、高程、中值粒径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P<0.05,P为显著性水平),高程与碱蓬植被密度、株高正相关;盐度和中值粒径与碱蓬植被密度负相关;流速与碱蓬植被密度负相关;有效波高与碱蓬株高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潮滩软体排护滩工程的实施、碱蓬盐沼植被定植机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滩工程 潮滩 碱蓬湿地 软体排 生态修复 海岸工程 江苏条子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