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LR-4/MyD88/NF-κB对健脾化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进行拆方研究
1
作者 景姗 顾玮 +1 位作者 刘小丽 顾庆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5-1081,共7页
目的:通过建立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探讨健脾化滞丸及其不同拆方对TLR-4/MyD88/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6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模型组56只,采用中医证候联合乙醇-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复制UC大鼠模... 目的:通过建立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探讨健脾化滞丸及其不同拆方对TLR-4/MyD88/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6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模型组56只,采用中医证候联合乙醇-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复制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美沙拉嗪组(A)、健脾化滞丸全方组(B)、健脾清化方组(C)、健脾清化活血方组(D)、健脾清化导滞方组(E)、清化导滞活血方组(F),每组8只,给予相应药物灌胃4周,疗程结束后处死所有大鼠并取材,观察大鼠体质量变化、疾病活动度及结肠病理改变,ELISA及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结肠组织TNF-α表达;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健脾化滞丸全方、健脾清化方、健脾清化活血方组及健脾清化导滞方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各治疗组均能明显改善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及疾病活动指数,其中健脾化滞丸全方组及健脾清化活血方组作用最好。各治疗组均可抑制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P<0.001),其中美沙拉嗪组、健脾化滞丸全方组、健脾清化导滞方组及清化导滞活血方组在降低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上明显优于健脾清化方组及健脾清化活血方组(P<0.05)。各组均能降低结肠组织TNF-α表达(P<0.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滞丸及各拆方均可能通过TLR-4/MyD88/NF-κB通路发挥作用,其中黄连、煨木香、凤尾草、炮姜可能为本方核心药物,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健脾化滞丸 TLR-4/MyD88/NF-κB通路 TNF-α
下载PDF
健脾化滞丸制备工艺优化及白术内酯Ⅰ含量测定
2
作者 曹鹏 童晓东 刘凤平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12期69-74,共6页
目的:优化健脾化滞丸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健脾化滞丸中的白术内酯Ⅰ进行定性鉴别;采用L_(9)(3^(3))正交试验设计,以药粉细度、干燥时间、干燥温度为考察因素;以健脾化滞丸中白术内酯Ⅰ的含量、含水量和溶散时限三者... 目的:优化健脾化滞丸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健脾化滞丸中的白术内酯Ⅰ进行定性鉴别;采用L_(9)(3^(3))正交试验设计,以药粉细度、干燥时间、干燥温度为考察因素;以健脾化滞丸中白术内酯Ⅰ的含量、含水量和溶散时限三者的综合得分作为评价指标,优选出健脾化滞丸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以100目的药粉细度、60℃的干燥温度、12 h的干燥时间为最佳制备工艺。结论:所建立的薄层色谱法合理可行,优选的制备工艺稳定,操作简便,有效提高了健脾化滞丸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化滞丸 薄层鉴别 白术内酯Ⅰ 正交试验 含量测定 制备工艺
下载PDF
健脾化滞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脾虚湿阻证临床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峰 吴颖 金玺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观察健脾化滞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学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试验组在... 目的观察健脾化滞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学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健脾化滞丸,每次10 g,每日3次,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指标及肠道菌群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为76.67%(23/30),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瘦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质量指数(BM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大肠杆菌水平降低(P<0.05),肝脏CT值、肝脾CT比值及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升高(P<0.05),脾脏CT值、肠球菌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中医症状评分、TC、TG、瘦素、HOMA-IR、BMI、ALT、AST及大肠杆菌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CT值、肝脾CT比值及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脾脏CT值、肠球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滞丸治疗NAFLD脾虚湿阻证疗效显著,可有效调节患者血脂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与肝功能,下调血清瘦素水平,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化滞丸 脾虚湿阻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肠道菌群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健脾化滞丸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肠道菌群调节作用临床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彭金祥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第6期140-142,共3页
目的:观察健脾化滞丸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肠道菌群的治疗调节作用。方法:将65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予健脾化滞丸+优化抗心衰治疗,对照组31例予优化抗心衰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 目的:观察健脾化滞丸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肠道菌群的治疗调节作用。方法:将65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予健脾化滞丸+优化抗心衰治疗,对照组31例予优化抗心衰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NT-ProBNP、6分钟步行试验、粪便涂片球杆比及肠道菌群数量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NT-ProBNP水平组内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粪便涂片球杆比及肠道菌群数量与正常参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粪便涂片球杆比、肠道菌群数量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而与正常参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健脾化滞丸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化滞丸 慢性心力衰竭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小儿化滞健脾丸对幼龄厌食模型大鼠胃窦和外周血胃动素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高凯 赵林涛 +2 位作者 宋延平 高茂煌 刘铁明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1-5,共5页
目的:建立幼龄大鼠厌食症模型,评价小儿化滞健脾丸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对大鼠胃窦组织和外周血中胃动素(MTL及微量元素锌、铁、铜等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幼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小儿化滞健脾丸大、中、... 目的:建立幼龄大鼠厌食症模型,评价小儿化滞健脾丸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对大鼠胃窦组织和外周血中胃动素(MTL及微量元素锌、铁、铜等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幼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小儿化滞健脾丸大、中、小剂量组6组各12只,用特制饲料喂养法构建厌食症模型,给药4周,监测体质量和摄食量等一般状态。末次完成给药后,测定胃内残留率;利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检测血浆锌、铁、铜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中MTL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窦组织中MTL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的摄食量、体质量、胃窦MTL表达及外周血锌、铁、MTL含量均降低,胃内残留率增高(P均<0. 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的摄食量、体质量、MTL、铁含量均增高(P均<0. 05);阳性对照组、大剂量组锌含量增高(P均<0. 05);阳性对照组、大剂量组、中剂量组胃内残留率降低(P均<0. 05)。结论:小儿化滞健脾丸可以有效改善幼龄大鼠的厌食症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外周血微量元素水平和MTL的分泌及胃窦组织MTL的表达,即调节"脑肠肽-食欲中枢"来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化滞健脾丸 厌食症 微量元素 胃动素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探讨健脾化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尿液代谢谱的影响
6
作者 陈亮 杨芳 +3 位作者 许琰杰 金玺 苟小军 徐逸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97,共6页
目的:探讨健脾化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尿液代谢物的影响,分析其治疗UC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南通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4例作为病例组及15例健康人作为正常组,... 目的:探讨健脾化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尿液代谢物的影响,分析其治疗UC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南通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4例作为病例组及15例健康人作为正常组,病例组给予健脾化滞丸10 g,3次/d,连续4 w。检测健康人及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血沉(ESR)的水平,比较各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IL-12、IL-23、Toll样受体4(TLR4)的含量,收集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和尿液以及健康人的血清和尿液,样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寻找差异性代谢物并对其代谢途径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病例组治疗前血清ESR、IL-12、IL-23、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治疗前相比,健脾化滞丸组治疗后血清ESR、IL-12、IL-23、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组相比,病例组患者治疗前血清和尿代谢谱有明显改变,共找到24种差异代谢产物(P<0.05或P<0.01),分别是谷氨酰胺、鸟氨酸、马尿酸、丙氨酸、核糖、肌醇、羟基脲、棕榈酸、蛋氨酸、乳酸、棕榈油酸、丝氨酸、丙二酸、酪氨酸、苏氨酸、油酸、3-羟基丙酸、苯乙酸、氢化肉桂酸、尿苷、胆酸、磷酸盐、谷氨酸、苹果酸;与治疗前相比,健脾化滞丸治疗后,病例组患者血清和尿液中12种代谢物已经回归正常(P<0.05或P<0.01),分别是谷氨酰胺、马尿酸、核糖、羟基脲、酪氨酸、苏氨酸、油酸、氢化肉桂酸、鸟氨酸、胱氨酸、丙二酸、苹果酸。结论:健脾化滞丸可以调节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局部免疫平衡。24种内源性代谢物可作为UC的潜在标志物,健脾化滞丸对其中12种代谢物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健脾化滞丸防治UC的途径和机制,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肪酸代谢、胆酸代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化滞丸 溃疡性结肠炎 代谢组学 气相色谱-质谱
原文传递
小儿化滞健脾丸对小儿厌食症模型大鼠下丘脑和外周血胆囊收缩素和β-内啡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赵林涛 高凯 +2 位作者 宋延平 高茂煌 刘铁明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9年第11期2147-2152,共6页
目的采用幼龄厌食症模型大鼠,评价小儿化滞健脾丸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对模型大鼠外周血及下丘脑中胆囊收缩素(CCK8)和β-内啡肽(β-EP)等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幼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及小儿化滞健脾丸高、中、低剂量组,... 目的采用幼龄厌食症模型大鼠,评价小儿化滞健脾丸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对模型大鼠外周血及下丘脑中胆囊收缩素(CCK8)和β-内啡肽(β-EP)等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幼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及小儿化滞健脾丸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2只.用特制饲料喂养法构建小儿厌食症模型,给药4周,监测体质量和摄食量等一般状态.末次完成给药后,测定其小肠推进率;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中CCK8和β-EP的含量;取下丘脑,做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CCK8和β-EP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小肠推进率等均显著增加(P<0.05、0.01);阳性组及小儿化滞健脾丸高、中、低剂量组外周血β-EP含量显著增高(P<0.01),且阳性组、小儿化滞健脾丸高剂量组下丘脑中β-EP蛋白表达显著增高;阳性组及小儿化滞健脾丸高、中、低剂量组血浆CCK8含量显著降低(P<0.01),且阳性组和小儿化滞健脾丸高、中剂量组下丘脑CCK8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各组间下丘脑组织形态学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儿化滞健脾丸可以有效改善小儿厌食模型的厌食症状,提示该药对小儿厌食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调节β-EP、CCK8等的表达,即调节“脑肠肽-食欲中枢”来实现其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化滞健脾丸 小儿厌食症 免疫组化 Β-内啡肽 胆囊收缩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