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华北块体、胶辽朝块体与郯庐断裂
被引量:95
- 1
-
-
作者
乔秀夫
张安棣
-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出处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37-345,共9页
-
基金
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攀登专项(95-专-04)
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调查项目(DKD2001010)
-
文摘
华北块体(NCB)与胶辽朝块体(JLKB)是中朝板块东部从震旦纪(680Ma)开始裂解的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两个块体的界线称古郯庐断裂(PTLF)。古郯庐断裂位置与现今郯庐断裂(TLF)相吻合,即由合肥向北延伸,过渤海,经沈阳以东呈NE走向至吉林南部。古郯庐断裂带附近震旦纪碳酸盐岩中的强地震记录及相应的辉绿岩侵位,是中朝板块内部裂解的基本地质证据,古郯庐断裂带(板内地震带)与元古超大陆Rodinia的裂解时期是一致的。两个块体上,太古宙基底岩石不同;元古宙及古生代的发展历史有别,两个块体于晚石炭世的莫斯科期重新闭合。朝鲜半岛中部的临津江带曾被认为是大别—胶南造山带的东延部分,但临津江带只是一般性断裂,胶南超高压带在朝鲜半岛并未发现。朝鲜半岛南部主体与辽东半岛古生界相似,因此,将中朝板块的南界,也是胶辽朝块体的南界置于朝鲜半岛之南,它与胶南造山带以黄海转换断层(YSTF)联结。辽宁省瓦房店(旧称复县)与山东省蒙阴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分布在郯庐断裂带的东、西两侧,南北方向距离约550km。两地金伯利岩年龄值在500~450Ma之间,即中奥陶世末侵位。鉴于两地金伯利岩在岩相学、矿物学与侵位年龄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又紧邻郯庐断裂两侧,有些地质学家认为二者在侵位时可能相距颇近,属同一岩省。
-
关键词
郯庐断裂
古郯庐断裂
华北块体
胶辽朝块体
金伯利岩
地幔捕虏晶
岩石圈剖面
-
Keywords
Tanlu fault
Paleo -Tanlu fault
North China block
jiao -liao -korea block
kimberlites
mantle xenocryst
lithosphere profile
-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
-
题名中朝板块元古宙板内地震带与盆地格局
被引量:26
- 2
-
-
作者
乔秀夫
-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41-149,共9页
-
基金
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攀登专项 ( 95专 0 4)
-
文摘
地史中发生的强地震事件在地层中留下固定的记录 (图 1~ 3) ,这些记录在区域上呈带状分布 ,代表地史中的地震带。中朝板块元古宙目前可识别出两个板内地震带 (图 5 )。中元古代板内地震带 (170 0~ 12 0 0Ma)西起太行山北段 ,经燕山山脉、辽宁西部、穿越辽河平原至辽宁北部的泛河流域分布 ,即燕山—泛河地震带 ,现今呈NEE向延伸。新元古代震旦纪地震带沿吉林南部、辽东半岛、山东中部及苏皖北部现今呈NNE走向分布 ,即古郯庐地震带 (6 5 0~ 6 0 0Ma)。上述两个板内地震带是元古宙不同时期超大陆裂解的响应。中元古代与新元古代两个不同方向的地震断裂带分别控制着两个时期的盆地边界。燕山泛河地震断裂带构成中元古代海盆南界 (指现在的位置 ) ,形成向北开放的海域。古郯庐地震断裂带将中朝板块裂解为华北块体与胶辽朝块体。古郯庐地震断裂带构成震旦纪海域的边界 ,震旦纪海盆通过朝鲜半岛与当时的外海相连接 ,华北块体则为陆源剥蚀区。文内四幅古地理图 (图 6~ 9)是以地震灾变思想为指导 ,以新的地层研究、对比为基础编制的 ,侧重反映了盆地的格局及其变化。根据地震、同沉积断裂新的思路 ,可提供地质学家重新认识与解释某些沉积矿床的成因 ,它们的成矿元素均来自地球深部而非地表风化作用。
-
关键词
中朝板块
元古宙
板内地震带
盆地格局
燕山-泛河地震带
古郊庐地震带
华北块体
胶辽朝块体
-
Keywords
Sino Korean Plate
intraplate seismic belt
Yanshan Fanhe Seismic Belt
Paleo Tanlu Seismic Belt
North China block
jiao Liao Korea block
basin framework
-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534.3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