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困境思考——以胶州秧歌文化为例
1
作者 王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1期93-97,共5页
胶州秧歌在300余年发展历程中,不仅是一项文娱活动,更是在发展中形成了胶州秧歌文化,成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的舞蹈动作和“抬重落轻走飘”“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蜚声海内外。该文全面分析了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在300余年发展历程中,不仅是一项文娱活动,更是在发展中形成了胶州秧歌文化,成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的舞蹈动作和“抬重落轻走飘”“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蜚声海内外。该文全面分析了胶州秧歌文化发展存在的困境,主要包括:(1)文化主体困境,包括职业传承人与专业传承人的矛盾、追求理想与现实生存的矛盾、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的矛盾;(2)文化环境困境,包括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城镇化与乡土文化的矛盾;(3)发展传承困境,包括保护与创新的矛盾、文化自觉与自决的矛盾、破与立的矛盾。该文旨在引发人们思考,如何摆脱困境、保护与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秧歌文化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主体困境 环境困境 传承困境 思考
下载PDF
胶州秧歌活态传承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潘文竹 李萌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11-17,共7页
通过对以胶州市三个有代表性的秧歌发源地的调查,可发现胶州秧歌基本处于活态传承状态中,但其活态传承过程中也还存在社团建设不足、传承队伍断链、缺乏必要的基层文化工作者等问题。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的秧歌社团经营管... 通过对以胶州市三个有代表性的秧歌发源地的调查,可发现胶州秧歌基本处于活态传承状态中,但其活态传承过程中也还存在社团建设不足、传承队伍断链、缺乏必要的基层文化工作者等问题。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的秧歌社团经营管理模式,完善胶州秧歌传统的"安锅"传承方式,营造适宜胶州秧歌活态传承的社会人文环境,加强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是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完善胶州秧歌活态传承机制应采取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秧歌 活态传承 传承队伍 传承氛围 基层文化工作者
下载PDF
在“传统”与“现代”审美之间——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走向 被引量:2
3
作者 孙爱莉 《济宁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83-85,共3页
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胶州湾农村生活,已被纳入了中国民间舞课堂教学中。胶州秧歌教材结合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纳入即兴舞的训练,借鉴现代舞的训练。胶州秧歌借鉴多种舞种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
关键词 胶州秧歌 审美 传统与现代 民间舞
下载PDF
从胶州秧歌探讨原生型音乐传承与保护
4
作者 贾义红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34-36,共3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新兴的"国学热"等现象,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端正了以往"崇洋媚外"的文化态度。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得以在中华儿女中一代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新兴的"国学热"等现象,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端正了以往"崇洋媚外"的文化态度。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得以在中华儿女中一代一代地流传。文章将以胶州秧歌为例,浅谈原生型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秧歌 原生型音乐 传承 保护
下载PDF
胶州秧歌“三道弯”的体态特征探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娇璐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52-156,共5页
文章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胶州秧歌"三道弯"的独特艺术风格,对胶州秧歌"三道弯"动作进行深入探究和剖析,了解其体态的碾、拧、伸、韧、扭动作元素以及"快延伸,慢发力"的特征,为更好地展现胶州秧歌三... 文章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胶州秧歌"三道弯"的独特艺术风格,对胶州秧歌"三道弯"动作进行深入探究和剖析,了解其体态的碾、拧、伸、韧、扭动作元素以及"快延伸,慢发力"的特征,为更好地展现胶州秧歌三道弯这一舞蹈体态提供帮助,同时,作者提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看法与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道弯” 女性舞蹈 胶州秧歌
下载PDF
师范类高校舞蹈专业民间舞教学的困境与破解路径——以胶州秧歌课堂教学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邓杰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6-111,共6页
文章围绕目前综合性师范类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技能,轻文化素养"和"教学文化传承固化"的困境,提出运用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转变教学文化传承思维,提升舞蹈文化素养的策略。文章通过分析胶州秧歌的课... 文章围绕目前综合性师范类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技能,轻文化素养"和"教学文化传承固化"的困境,提出运用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转变教学文化传承思维,提升舞蹈文化素养的策略。文章通过分析胶州秧歌的课堂教学案例,探索舞蹈文化素养提升的破解路径,使民间舞课堂教学凸显民间文化的重要地位,进而为实现师范类高校舞蹈专业师资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有益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素养 师范类高校 民间舞教学 胶州秧歌 人才培养目标
原文传递
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审美嬗变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黄际影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4-77,共4页
本文以胶州秧歌"三道弯"为切入点,首先分析民间、课堂、舞台三个不同文化空间的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形态特征,从中透视各自的审美特质;其次分析胶州秧歌"三道弯"从民间到舞台的审美嬗变的原因;最后分析审... 本文以胶州秧歌"三道弯"为切入点,首先分析民间、课堂、舞台三个不同文化空间的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形态特征,从中透视各自的审美特质;其次分析胶州秧歌"三道弯"从民间到舞台的审美嬗变的原因;最后分析审美嬗变过程所折射出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审美诉求。笔者在结论部分指出,"三道弯"经过编导和演员们的多次诠释,已经超越了原生胶州秧歌的美学范畴,成为代表汉族女性舞蹈的审美形态的典范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秧歌 “三道弯” 民间 课堂 舞台 审美
原文传递
胶州秧歌女性角色步伐的成因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邓杰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120,共3页
一直以来,对胶州秧歌女性角色步伐的成因说法不一。有的专家认为和过去演员踩着"跷板"、"踩寸子"有关,还有的专家则认为由"马蹄鞋"而来,针对现有的不同观点,本文主要从特定时代的缠足风俗、对中国传统女... 一直以来,对胶州秧歌女性角色步伐的成因说法不一。有的专家认为和过去演员踩着"跷板"、"踩寸子"有关,还有的专家则认为由"马蹄鞋"而来,针对现有的不同观点,本文主要从特定时代的缠足风俗、对中国传统女性步态的审美等角度对胶州秧歌女性角色步伐的成因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秧歌 女性角色 步伐 成因
原文传递
胶州秧歌“8”字圆的文化探析
9
作者 黄斯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84,共3页
舞蹈作为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古老的艺术,直接来源于人类最早的生活实践,它由最早的实用功利性衍至今日的娱乐、观赏、实用等功能,为我们带来了视觉上乃至心灵上的冲击。在这其中,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与发展又决定了它本身不仅具有这种强烈... 舞蹈作为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古老的艺术,直接来源于人类最早的生活实践,它由最早的实用功利性衍至今日的娱乐、观赏、实用等功能,为我们带来了视觉上乃至心灵上的冲击。在这其中,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与发展又决定了它本身不仅具有这种强烈的冲击力,更富含着语言难以表达的文化背景与内涵。胶州秧歌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典型,具有独特的形态、动律特征,其最为公众认可的就是双臂的"8"字绕圆。"8"字绕圆不仅是胶州秧歌在地域文化与舞蹈文化影响下的动律、动态特征,同时也是其舞蹈意象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秧歌 “8”字圆 舞蹈意象 地域文化 动律特征 形态特征
原文传递
胶州秧歌艺术流变成因刍议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春雪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7-90,共4页
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胶州秧歌艺术形态产生、发展,并在风格上渐趋成熟的前在"内质"梳理,认为新中国成立前后解放区的社会土地改革,50年代国家对文艺发展的内政、外交需求以及文艺政策导向,促使胶州秧歌从形式到内容全方面... 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胶州秧歌艺术形态产生、发展,并在风格上渐趋成熟的前在"内质"梳理,认为新中国成立前后解放区的社会土地改革,50年代国家对文艺发展的内政、外交需求以及文艺政策导向,促使胶州秧歌从形式到内容全方面接受改造,形成与新中国成立前艺术风格的重要反差与流变。"文革"十年胶州秧歌面临艺术断层。改革开放政策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深化与完善,使得转型之后的胶州秧歌无从应对新时代经济语境一种尴尬境况,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艺政策有了再思考与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秧歌 新中国成立后 艺术流变 土地改革 市场经济
原文传递
从“桃李杯”剧目看学院派胶州秧歌教材的语言特征
11
作者 沈明丽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53,共5页
"桃李杯"比赛是各舞蹈院校教学成果的呈现,参赛的民间舞作品则代表着学院某一时期的民间舞学科建设及教育的理念。胶州秧歌教材在历届桃李杯的剧目中常用常新,随时挖掘随时有不一样的收获,导致作品的创作风格各异、表达的主... "桃李杯"比赛是各舞蹈院校教学成果的呈现,参赛的民间舞作品则代表着学院某一时期的民间舞学科建设及教育的理念。胶州秧歌教材在历届桃李杯的剧目中常用常新,随时挖掘随时有不一样的收获,导致作品的创作风格各异、表达的主题也是异彩纷呈。为此这一教材的品质使得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度的挖掘:究竟胶州秧歌教材包含着什么样的特性,可以让它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多场景地被利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教材中舞蹈符号所具有的非确定性、约定性与相似性的功能是剧目创作中教材创新运用的出发点,它对原始形式动力逻辑的提炼为剧目的创作者提供了可开掘的空间,由此完成了原始形式与语意表达的扩展。借以思考当今民间舞创作中对于教材的运用规律以及教材整理的可能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秧歌教材 语言学 非确定性 约定性 相似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