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别霁林与黄梅戏的形成
1
作者 梅杰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7期69-75,共7页
桂遇秋是湖北黄梅一位杰出的黄梅戏研究专家,他比较突出的研究贡献包括发现别霁林的《黄梅竹枝词》和何元炳的《采茶曲》之一《下河调(黄梅腔)》等。一些学者先入为主,污蔑桂遇秋先生在这些关键史料上造假,从而试图推翻黄梅戏起源并形... 桂遇秋是湖北黄梅一位杰出的黄梅戏研究专家,他比较突出的研究贡献包括发现别霁林的《黄梅竹枝词》和何元炳的《采茶曲》之一《下河调(黄梅腔)》等。一些学者先入为主,污蔑桂遇秋先生在这些关键史料上造假,从而试图推翻黄梅戏起源并形成于湖北黄梅的学术公论。立足于《别氏族谱》《天门书院杂著》《湖北诗征传略》《湖北艺文志》等史料可知,别霁林《黄梅竹枝词》的创作时间并非桂遇秋判断的清道光九年,而是乾隆末年,证明黄梅戏最晚形成于清乾隆年间。黄梅采茶调、黄梅道情和黄梅真人真事共同构成了其他县市所没有的黄梅戏得以形成的充分必要的历史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霁林 黄梅竹枝词 桂遇秋 黄梅戏起源 黄梅戏形成
下载PDF
箕裘能袭旧,丹雘遂如初——论新编吉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2
作者 王艳荣 张雅雯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79-84,共6页
改编历来是文艺“创作”中一种重要手段。吴东光将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为吉剧,不是简单地再现莎剧原故事,而是根植于中国戏剧文化、地域文化,并试图使中国戏剧、地方戏剧“走出去”的一次成功的尝试。他在“故事讲述”与“讲述... 改编历来是文艺“创作”中一种重要手段。吴东光将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为吉剧,不是简单地再现莎剧原故事,而是根植于中国戏剧文化、地域文化,并试图使中国戏剧、地方戏剧“走出去”的一次成功的尝试。他在“故事讲述”与“讲述故事”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使文化迁移以创新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剧 戏剧文化 东北文化 文化迁移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下载PDF
从《石头门》看吉剧文本的人物语层特点
3
作者 蔡淑华 盛海涛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68-70,共3页
以吉剧文本《石头门》为研究范例,主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探讨吉剧文本的人物语层特点,指出《石头门》在语言使用上的借鉴和融合是非常成功的,作者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实践对寻找戏曲艺术的脱困之法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关键词 石头门 吉剧文本 人物语层 土野味儿
下载PDF
庶民性·经验的均衡·当下意识的凸显——吉剧对莎剧经典“在地化”改编重塑的几点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爽 王钢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9,共5页
吉剧对莎剧经典“在地化”重塑经验值得进行深入的文化反思。“庶民性”构成吉剧与莎剧跨越时空、心灵呼应的隐秘通道,也是吉剧对莎剧进行改编与重塑的重要信心来源。若再能处理好经典改编过程中经典本身、改编主体和观众三者之间经验... 吉剧对莎剧经典“在地化”重塑经验值得进行深入的文化反思。“庶民性”构成吉剧与莎剧跨越时空、心灵呼应的隐秘通道,也是吉剧对莎剧进行改编与重塑的重要信心来源。若再能处理好经典改编过程中经典本身、改编主体和观众三者之间经验的均衡关系,辅以恰当的当下意识的植入与时代精神的凸显,那么吉剧对莎剧经典的“在地化”改编新创则不仅有助于莎剧重回当代舞台的现实世界与经验世界,而且有助于中国地方剧种突破固有思维模式和表现内容,走出一条从传统向现代、从封闭向敞开的质的转变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剧 莎剧 “在地化” “庶民性” 经验的均衡 当下意识
下载PDF
浅议吉林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5
作者 娄佰彤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70-173,共4页
吉林地方戏曲具有鲜明的东北地域性,东北民间的风俗习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吉林地方戏曲尤其是二人转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具有浓厚东北地域特点的新剧种吉剧的产生与发展同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极大地满足了东北民众的业... 吉林地方戏曲具有鲜明的东北地域性,东北民间的风俗习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吉林地方戏曲尤其是二人转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具有浓厚东北地域特点的新剧种吉剧的产生与发展同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极大地满足了东北民众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本文结合吉林地方戏曲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通过借鉴剖析中国地方戏曲名剧的发展历程和表演特点,探讨了吉林地方戏曲的民间性特点,同时对吉林地方戏曲如何跻身于中国地方戏曲名剧的行列,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壮大、传承发展,在逆境中砥砺前行,略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地方戏曲 民间性 传承与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