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受·扬弃·创造——《窦娥冤》与《金锁记》戏曲艺术经验传承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母进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71-75,共5页
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与明代剧作家叶宪祖、袁于令的传奇《金锁记》 ,是对《汉书·于定国传》、《搜神记》相关记载的接受、扬弃与创造 ,并表现出不同的艺术传承特征 :两剧的素材来源具有共生性 ,对“贞”、“孝”、“... 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与明代剧作家叶宪祖、袁于令的传奇《金锁记》 ,是对《汉书·于定国传》、《搜神记》相关记载的接受、扬弃与创造 ,并表现出不同的艺术传承特征 :两剧的素材来源具有共生性 ,对“贞”、“孝”、“天人感应”等观念有不同程度的接受与扬弃 ;在悲剧精神、戏剧冲突、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的传承方面 ,具有相当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娥冤 金锁记 艺术经验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张爱玲《金锁记》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慧群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69,共4页
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同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并以西方文化反观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中西对照使她练就了冷峻注视芸芸众生的锐眼。其代表作《金锁记》蕴含丰富的现代主义因素,表现为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悲观主义色彩,运用弗洛伊... 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同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并以西方文化反观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中西对照使她练就了冷峻注视芸芸众生的锐眼。其代表作《金锁记》蕴含丰富的现代主义因素,表现为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悲观主义色彩,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描写方法,以及对女性生命价值的探寻与思考。张氏小说呈现出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的印记,这与作者所处的转型时代的文学思潮,作者所居的沪港社会的中西文化冲突,以及作者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感受与思考紧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金锁记》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下载PDF
傅雷·张爱玲·《连环套》 被引量:1
3
作者 袁良骏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2-56,共5页
张爱玲自1943年5月起连续发表一批小说作品轰动了上海,也令著名翻译家傅雷振奋。很少撰写文学评论的傅雷以迅雨为笔名,发表《论张爱玲的小说》,揭开了张爱玲研究的第一页。傅雷高度评价《金锁记》,对长篇《倾城之恋》和短篇《琉璃瓦》... 张爱玲自1943年5月起连续发表一批小说作品轰动了上海,也令著名翻译家傅雷振奋。很少撰写文学评论的傅雷以迅雨为笔名,发表《论张爱玲的小说》,揭开了张爱玲研究的第一页。傅雷高度评价《金锁记》,对长篇《倾城之恋》和短篇《琉璃瓦》、《花凋》等有褒有贬,而对未定长篇《连环套》却采取了否定态度。他严厉针砭其主题、人物、格调,几乎全面否定其语言。正在创作旺盛期、好评如潮的张爱玲自然无法接受,在傅文发表当月作了回应与辩白。然而她心里十分明白:《连环套》没有写好,决定戛然而止不往下写了。几十年后,栖身美国的张爱玲重新看到《连环套》,她不能不衷心佩服傅雷激烈而中肯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雷 张爱玲 《连环套》 《金锁记》
下载PDF
《金锁记》的文本价值、人物原型及其写作立场 被引量:1
4
作者 钱虹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44-49,共6页
1943年岁末发表的中篇小说《金锁记》,使张爱玲"一夕成名"。此后她不仅将此小说亲自译为英文版,而且还用英文创作了无论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塑造都与《金锁记》甚为相似的长篇小说《怨女》,之后又将其译为中文版,于60年代中期在... 1943年岁末发表的中篇小说《金锁记》,使张爱玲"一夕成名"。此后她不仅将此小说亲自译为英文版,而且还用英文创作了无论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塑造都与《金锁记》甚为相似的长篇小说《怨女》,之后又将其译为中文版,于60年代中期在台港连载,风行一时。一个40年代就已经耳熟能详的人格变态、人性扭曲的"衣锦妖怪"故事,作者为何"四度易稿",一再"翻版?"这在作者的创作生涯中也实属罕见。本文从叙事层面及人物形象出发,对于《金锁记》用双语不断重写的创作奥秘作了探究;针对其女主人公曹七巧的人物原型作了辨析;以及对作者隐匿于《金锁记》中或隐或显的"复仇"心理动机作了解剖与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金锁记》 文本价值 人物原型 创作奥秘
下载PDF
从中西叙事差异看张爱玲《金锁记》的自译文本搁浅 被引量:1
5
作者 邵霞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114-117,共4页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曾是红极一时的著名女作家,然而鲜有读者知道张爱玲也是一位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她不仅翻译别人的作品,而且自译了的很多作品。《金锁记》是张爱玲的成名作,在她迁居美国之后花费28年时间几度改写和自译这部作品...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曾是红极一时的著名女作家,然而鲜有读者知道张爱玲也是一位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她不仅翻译别人的作品,而且自译了的很多作品。《金锁记》是张爱玲的成名作,在她迁居美国之后花费28年时间几度改写和自译这部作品,期望通过它步入美国文学界的愿望最终因读者的不接受而破灭。基于此,结合自译的发展和中西悲剧叙事探讨《金锁记》译本在西方搁浅原因,以期让更多的学者关注自译这个特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译 《金锁记》 悲剧叙事
下载PDF
《金锁记》的人性论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玉英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90-91,共2页
张爱玲在小说《金锁记》中通过对曹七巧人性丧失的描写 ,对人性物化和当时物欲横流的时代做了深刻的批判。
关键词 张爱玲 金锁记 人性
下载PDF
基于张爱玲《金锁记》译本的自译研究
7
作者 邵霞 《商洛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73-78,共6页
在自译语料进行描述、分析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实证研究与理论描述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归纳总结西方自译理论。以张爱玲基于《金锁记》的两个自译文本为实证个案,注重对自译语料研究和自译理论构建。从张爱玲的自译个案中总结自译与... 在自译语料进行描述、分析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实证研究与理论描述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归纳总结西方自译理论。以张爱玲基于《金锁记》的两个自译文本为实证个案,注重对自译语料研究和自译理论构建。从张爱玲的自译个案中总结自译与他译的共性和个性,重新界定自译的定义、性质和评价标准,初步建立了自译类型学的研究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译 翻译 《金锁记》
下载PDF
谈《金锁记》中以实写虚的意象技巧
8
作者 李乐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69-71,共3页
在小说里,张爱玲擅长采用“以实写虚”的手法,即以日常可视可感的具体实物抒写气氛、心绪感受。在《金锁记》里这一技巧得到了充分运用。
关键词 《金锁记》 以实写虚 意象技巧
下载PDF
象征主义与张爱玲的蚀月意象
9
作者 王惠惠 林海霞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80-82,共3页
象征主义在现代小说中的渗透与运用深入而具体。借助于象征强化和升华文本题旨的表达,凭借象征的艺术暗示性和隐藏性间接烘托文本的深层意蕴是象征技巧的基本艺术功能。这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均有充分的体现。张爱玲笔下的月亮作为一... 象征主义在现代小说中的渗透与运用深入而具体。借助于象征强化和升华文本题旨的表达,凭借象征的艺术暗示性和隐藏性间接烘托文本的深层意蕴是象征技巧的基本艺术功能。这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均有充分的体现。张爱玲笔下的月亮作为一种文学意象与人物及作品情感紧密结合,有着典型的象征意义,其中刻画最突出的是她对蚀月意象的创造,并以作品《金锁记》中刻画最为出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主义 意象 月亮 张爱玲 蚀月 《金锁记》
下载PDF
论王安忆对《金锁记》剧本的改编
10
作者 何秋言 《湘南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74-78,共5页
话剧《金锁记》是王安忆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台剧,从小说改编成剧本,王安忆延续了经典文学的艺术魅力。通过对情节的增删、风格的改写,《金锁记》的底色从“苍凉”变得明亮,王安忆也在根植于原著与表达自我中找到了平衡。任何作... 话剧《金锁记》是王安忆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台剧,从小说改编成剧本,王安忆延续了经典文学的艺术魅力。通过对情节的增删、风格的改写,《金锁记》的底色从“苍凉”变得明亮,王安忆也在根植于原著与表达自我中找到了平衡。任何作品的改动都有得失两方面,对剧本改编的要素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王安忆剧本改编之得失才是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锁记》 王安忆 剧本改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