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亡国情势·箕子情结·挚友情谊——金泽荣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缘由考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庄安正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7-80,共4页
金泽荣流亡中国期间于1912年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考析此举缘由在于:韩国1910年的亡国情势将金泽荣逼入无国籍可隶的困境;金泽荣内心的箕子情结因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而外化;与张謇的挚友情谊使中国的形象鲜活生动,箕子情结得以激发。金... 金泽荣流亡中国期间于1912年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考析此举缘由在于:韩国1910年的亡国情势将金泽荣逼入无国籍可隶的困境;金泽荣内心的箕子情结因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而外化;与张謇的挚友情谊使中国的形象鲜活生动,箕子情结得以激发。金泽荣此举是他在面临中、韩两国特殊时期、特殊情势下的一种特殊行为,它见证了两国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在近代的延续与发展,同时见证了一位韩国知识分子以文章报国的独特的人生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泽荣 国籍 亡国情势 箕子情结 挚友情谊
下载PDF
张謇和金泽荣的交往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昶 倪怡中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2期113-117,共5页
张謇在壬午(1882年)之变赴朝鲜时结识了32岁的诗人金泽荣,23年后已任正三品通政大夫的金泽荣流亡中国,在张謇的帮助下,任南通翰墨林书局编校。张謇以实业、教育救国,金泽荣以修史著述报国,他们殊途同归。金泽荣在南通出版了30余部史学... 张謇在壬午(1882年)之变赴朝鲜时结识了32岁的诗人金泽荣,23年后已任正三品通政大夫的金泽荣流亡中国,在张謇的帮助下,任南通翰墨林书局编校。张謇以实业、教育救国,金泽荣以修史著述报国,他们殊途同归。金泽荣在南通出版了30余部史学、诗文著作,为保存民族文化精华作出了贡献,其中多部张謇为之作序。张謇和金泽荣结下了终生真挚友谊,在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纪念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謇 金泽荣 近现代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儒者·文人·遗民——金泽荣文章学的三个面相
3
作者 蔡德龙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4年第1期439-456,共18页
韩末古文家金泽荣,因其集儒者、文人、遗民三者于一体的特殊身份,又有身处中、韩两国文坛的丰富经历,使其文章学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复杂面相。作为儒者、理学家,他辑录孔子论文之语,建构起“孔子文章学”,力倡“文与道一”,以之回击韩国... 韩末古文家金泽荣,因其集儒者、文人、遗民三者于一体的特殊身份,又有身处中、韩两国文坛的丰富经历,使其文章学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复杂面相。作为儒者、理学家,他辑录孔子论文之语,建构起“孔子文章学”,力倡“文与道一”,以之回击韩国理学家较为普遍的重道轻文观念;作为文人,他以正、伪二分法观照中国古文历史,指出当时中、韩两国古文创作均处于“伪”的历史时期,他有“救一代文弊”的强烈使命感;作为遗民,他在流亡中国后积极整理韩国文人别集、编选《丽韩十家文钞》,但在“存故国文献”的用心之外,亦有着与中国文坛争胜的微旨。金泽荣的文章学深刻体现出中韩两国近代文化的交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泽荣 朝鲜王朝 孔子文章学 救弊 《丽韩十家文钞》
原文传递
朝鲜文人金泽荣研究综述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成 《当代韩国》 2018年第3期102-109,共8页
中国学界关于金泽荣的研究起步虽晚,却取得了大量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金泽荣的生平思想、诗文创作、社会活动等方面,尤其是对金泽荣社会活动的梳理,是讨论的重点。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整体研究,对其散文关注不够;多数成果... 中国学界关于金泽荣的研究起步虽晚,却取得了大量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金泽荣的生平思想、诗文创作、社会活动等方面,尤其是对金泽荣社会活动的梳理,是讨论的重点。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整体研究,对其散文关注不够;多数成果沿袭成说,没有新材料的发现与分析,缺少创见等,从而影响了金泽荣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泽荣研究 汉文成果 韩国文学
原文传递
金泽荣记体文述论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成 《当代韩国》 2016年第3期85-94,共10页
韩国著名遗民文人金泽荣古文成就卓著,其以"记"名篇的散文,大致可分为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四种类型。其记体文体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即精于谋篇布局,语言平易有奇变,长于议论、说理。但也存在一定的缺... 韩国著名遗民文人金泽荣古文成就卓著,其以"记"名篇的散文,大致可分为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四种类型。其记体文体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即精于谋篇布局,语言平易有奇变,长于议论、说理。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部分文章"做文之迹"明显,说理过于冗长烦琐,缺少情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泽荣 记体文 “做文之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