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以园林——浅议中国传统园林的象与境
1
作者 史文娟 《华中建筑》 2024年第3期142-146,共5页
该文在时空两个维度论证中国传统园林“境生象外”的特质。首先陈述“园以人存”的普遍现象,通过比较中西哲学,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以人生问题为主题,园林作为从传统文化中生发出来的艺术,实为生命的工具、人生价值的载体,与主人在儒家“... 该文在时空两个维度论证中国传统园林“境生象外”的特质。首先陈述“园以人存”的普遍现象,通过比较中西哲学,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以人生问题为主题,园林作为从传统文化中生发出来的艺术,实为生命的工具、人生价值的载体,与主人在儒家“三不朽”价值体系中共享永生,是时间维度的“境生象外”。其次,园林设计遵循“天人合一”原则而不拘泥于固定形式,追求主客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是空间维度的“境生象外”。最后总结了传统园林时空上的“象”虽变动,而其“境”的底层逻辑和价值标准却始终不变。这一观点对于理解传统园林的流变、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下园林形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园林 物质存在 三不朽 境生象外 天人合一 生态文明
下载PDF
靖藩制度影响下明代桂林山水园林营建特征及规律研究
2
作者 尹旭红 卢天佑 +1 位作者 冀晶娟 傅潇琳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0-66,共7页
明代靖藩制度是桂林发展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制度,山水园林受其影响而呈现出显著的营建特点并形成多元类型的园林体系。当前研究囿于王府园林类型的探讨,对该时期山水园林的多样性与规律性认知尚显不足。采用“信息采集-特征归纳-... 明代靖藩制度是桂林发展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制度,山水园林受其影响而呈现出显著的营建特点并形成多元类型的园林体系。当前研究囿于王府园林类型的探讨,对该时期山水园林的多样性与规律性认知尚显不足。采用“信息采集-特征归纳-叠合分析-提炼规律”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古文献信息采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明代桂林王府园林、衙署园林、公共园林、寺庙园林等多种园林的营建主体、建设目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山水园林依托城市形胜区域的基址选择、锚合城市山水秩序的空间布局、融糅出世入世思想的意境表达等营建规律,旨在为桂林山水城市的“城中之园,园中之城”理想风景营建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水园林 靖藩制度 山-水-城 营建规律 桂林
下载PDF
感知-入境-认知:中国古典园林实践教学理念探索
3
作者 陈意微 《广东园林》 2023年第1期79-83,共5页
基于对中国古典园林考察课程的思考,探索一种古典园林实践教学理念,从“感知-入境-认知”建立古典园林认知途径。鼓励学生打开所有感官,以纯真之心进入真实环境中进行感知,通过旷奥游观、四时联想与历史想象,实现沉浸式综合体验,融入情... 基于对中国古典园林考察课程的思考,探索一种古典园林实践教学理念,从“感知-入境-认知”建立古典园林认知途径。鼓励学生打开所有感官,以纯真之心进入真实环境中进行感知,通过旷奥游观、四时联想与历史想象,实现沉浸式综合体验,融入情思,从而理解和体悟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核:善境与营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园林 实践教学 善境 营境 多感官感知
下载PDF
校园开放空间POE研究——以北京大学静园为例 被引量:20
4
作者 曾宪丁 王建武 +1 位作者 朱强 李迪华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2-166,共5页
使用状况评价(POE)是系统描述和评价建成环境的实证性研究方法。它主要关注空间、环境的使用效能和利用方式,并为规划设计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在校园建设过程中,POE研究可以被视为灵活、交互式的反馈过程,它使得未来的校园环境设计能够... 使用状况评价(POE)是系统描述和评价建成环境的实证性研究方法。它主要关注空间、环境的使用效能和利用方式,并为规划设计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在校园建设过程中,POE研究可以被视为灵活、交互式的反馈过程,它使得未来的校园环境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使用者需求。以北京大学静园区域户外开放空间为例,从动态交通、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活动规律两方面对场地进行系统的POE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造策略与建议,为"以人为本"的校园开放空间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开放空间 使用状况评价 北京大学 静园
下载PDF
御园自是湖光好,山色还须让静宜——浅析香山静宜园28景经营意向 被引量:5
5
作者 殷亮 王其亨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556-559,共4页
香山静宜园是著名清代皇家园林,始建于乾隆朝,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涵纳的造园意象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系统地研究静宜园28景的构成要素和设计手法,总结出香山静宜园建筑设计和景观经营意向,有助于深入探索自然山水园的... 香山静宜园是著名清代皇家园林,始建于乾隆朝,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涵纳的造园意象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系统地研究静宜园28景的构成要素和设计手法,总结出香山静宜园建筑设计和景观经营意向,有助于深入探索自然山水园的思想精髓,对当今的建筑环境以及景观设计都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山五园 香山静宜园 景观设计 经营意向
下载PDF
解读光绪重修静明园工程——基于样式雷图档和历史照片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杨菁 王其亨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7-120,共4页
清代三山五园中的玉泉山静明园在光绪年间得到了部分重修。通过对样式雷图档和历史照片的综合分析,基本厘清了这次重修的过程和意义,得出静明园和颐和园在光绪重修中是统一规划的结论。重修后的静明园园林建筑规模仅有乾嘉时期的1/3,但... 清代三山五园中的玉泉山静明园在光绪年间得到了部分重修。通过对样式雷图档和历史照片的综合分析,基本厘清了这次重修的过程和意义,得出静明园和颐和园在光绪重修中是统一规划的结论。重修后的静明园园林建筑规模仅有乾嘉时期的1/3,但其主要功能都得到了恢复,是光绪皇家园林建设中以规模最小实现最大效果的杰出范例。这次重修也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看与被看"艺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玉泉山静明园 重修工程 样式雷图档 历史照片
下载PDF
身·临·其·境 对李兴钢的“胜景”设计思想的再思 被引量:4
7
作者 鲁安东 《时代建筑》 2020年第4期36-41,共6页
李兴钢在他多样的设计实践中保持了对"胜景几何"设计思想的持续探索。在延续了中国建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传统空间体验当代化的世纪探索的同时,李兴钢的设计作品呈现出有别于前辈的强烈物质感和介质感。文章在设计思想史... 李兴钢在他多样的设计实践中保持了对"胜景几何"设计思想的持续探索。在延续了中国建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传统空间体验当代化的世纪探索的同时,李兴钢的设计作品呈现出有别于前辈的强烈物质感和介质感。文章在设计思想史的语境下分析了"胜景"这一概念涉及的一组关键的空间经验特征,并指出面对着当代城市与技术条件下的空间栖居问题,传统空间中的主体化的、能动性的、文化共鸣的经验特征具有了全新意义,在这一认识下来解读李兴钢的设计实践所具有的实验性和开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兴钢 胜景 意境 空间美学 中国园林 空间体验 空间叙事
下载PDF
晚清常熟静圃园林植物应用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晓 张群 阴帅可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5-119,共5页
文人园林营建过程中,园居植物的获取、选择、栽培以及品赏亦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必备的过程。江南常熟静圃(现名赵园)为晚清文人赵烈文所建。通过分析赵烈文撰写的《能静居日记》,并结合其他史料考证,在当时沿袭的文人审美标准下对同治四... 文人园林营建过程中,园居植物的获取、选择、栽培以及品赏亦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必备的过程。江南常熟静圃(现名赵园)为晚清文人赵烈文所建。通过分析赵烈文撰写的《能静居日记》,并结合其他史料考证,在当时沿袭的文人审美标准下对同治四年至光绪十三年静圃中的植物应用过程及方式进行阐释,旨在获得关于晚清时期江南文人园林植物的历史性认识:静圃建园过程中植物主要通过苏州花肆购买、友人间赠送以及与种树人直接交易等方式获取;园中植物虽以地景、盆景区分,但种类选择与高濂、文震亨、李渔等给出的品赏范围并无明显差异;在定期维护的基础上,须保证后园可四时赏花,其中以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为最,且植物的实用功能一直被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认知取类 品赏用度 静圃 《能静居日记》
下载PDF
闽南传统建筑特色及其继承的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怡芳 《武夷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72-77,共6页
本文通过对闽南传统建筑意向的调查梳理,探索闽南传统红砖文化建筑的继承,使其适应现代建筑的发展需要,并为明确闽南建筑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利的依据。
关键词 红砖文化 出砖入石 龟甲图园林景窗
下载PDF
诗情画意 情景交融——中国传统园林的水镜造境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康红涛 陈宇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9-123,共5页
古人以盆盛水照形而有了最早的镜子——水镜。水镜与风景园林的结合大约肇始于东汉永和五年(140年)的镜湖。经过唐宋的诗人造园、元明的画士造园以及诗论、画论对园林的影响,中国风景园林形成了诗情画意的造园思想。"境"由边... 古人以盆盛水照形而有了最早的镜子——水镜。水镜与风景园林的结合大约肇始于东汉永和五年(140年)的镜湖。经过唐宋的诗人造园、元明的画士造园以及诗论、画论对园林的影响,中国风景园林形成了诗情画意的造园思想。"境"由边界、边境之义演变为"围绕主体并与主体互动的有显著特性的多维空间"。水镜上升至艺术、文学、美学的高度并与"境"发生紧密联系。水镜造境既有虚实互映、浮光朗照和漏月招云3种方式,又有以园林建筑与周围水域所形成的空间尺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水镜 理水 传统园林 空间尺度 量化
下载PDF
天津原租界私家园林——“静园”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柏琪琪 李霖 孟瑾 《山东林业科技》 2014年第6期59-63,共5页
近代天津特殊的历史赋予它特殊的城市印记,洋房花园林立。但随着历史更迭,许多都被侵占或毁坏,洋房花园基本徒有虚名。以天津原租界私家园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静园为例,通过对历史沿革、规划布局,建筑、山水、植物等造园要素,以及文化意... 近代天津特殊的历史赋予它特殊的城市印记,洋房花园林立。但随着历史更迭,许多都被侵占或毁坏,洋房花园基本徒有虚名。以天津原租界私家园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静园为例,通过对历史沿革、规划布局,建筑、山水、植物等造园要素,以及文化意境等方面调查分析,明确静园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在保护、修复、利用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力求在保护静园的同时为当下历史园林的保护找到合适的途径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原租界 私家园林 静园 现状调查 保护策略
下载PDF
从《能静居日记》看赵烈文的营园实践及宅居园趣
12
作者 李晓 阴帅可 《建筑史学刊》 2022年第1期135-141,共7页
晚清幕僚赵烈文撰《能静居日记》百万余字,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其中对宅园“静圃”营建过程及园居生活的记录,谋求真实呈现晚清文人相地、建宅、营园以及园居雅集的详细过程及多维图景。同治四年(1865)七、八月间,赵烈文前往江南考查各... 晚清幕僚赵烈文撰《能静居日记》百万余字,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其中对宅园“静圃”营建过程及园居生活的记录,谋求真实呈现晚清文人相地、建宅、营园以及园居雅集的详细过程及多维图景。同治四年(1865)七、八月间,赵烈文前往江南考查各地区的屋价及风水,终定家址于常熟九万圩处。随着人口增加,静圃格局渐具明显的宅、园分区,以天放楼等藏书空间为核心的建筑空间和以静溪为核心的园林空间占据数次改建的重心。赵烈文于静圃的园居生活则表现为以光绪三年(1877)、光绪四年(1878)间写仿辋川的溪北斗诗之举为代表的雅集诸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圃 相宅构园 能静居日记 雅集 常熟园林
下载PDF
营境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园林现代性思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古德泉 《广东园林》 2018年第5期4-7,共4页
基于营境学的视角,以历史维度、主客互动、思维方法、设计路径、文化比较等多个维度,对传统园林进行再认知,梳理其生成内在逻辑,剖析其现代转型的困境,从而可寻到传统园林现代性的实践路径。于此,加强对中国传统园林人境合一的复合机制... 基于营境学的视角,以历史维度、主客互动、思维方法、设计路径、文化比较等多个维度,对传统园林进行再认知,梳理其生成内在逻辑,剖析其现代转型的困境,从而可寻到传统园林现代性的实践路径。于此,加强对中国传统园林人境合一的复合机制理论研究,继承辩证的综合性思维和因地制宜手法,践行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形成的营境智慧,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境学 传统园林 现代性 路径
下载PDF
景面文心——文人园林中亭的魅力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颉 孟瑾 《山东林业科技》 2018年第5期103-105,124,共4页
建筑在园林构成中是十分重要的物质要素,是传达园林整体意境不可或缺的存在,建筑砖木中浸润着"园魂",但相同类型建筑间依然保持着独特的观感,亭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建筑类型,由小见大的体现着园林整体的设计风格,通过对研究文人... 建筑在园林构成中是十分重要的物质要素,是传达园林整体意境不可或缺的存在,建筑砖木中浸润着"园魂",但相同类型建筑间依然保持着独特的观感,亭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建筑类型,由小见大的体现着园林整体的设计风格,通过对研究文人园林中亭这一建筑物的文人精神与美学价值,以大众的审美视角分析亭的艺术内涵,体会园林建筑景面文心的魅力,并为今后园林设计中文化意境的表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园林 景面文心 意境
下载PDF
发展现代老年服务业 打造京津养老“后花园” 被引量:3
15
作者 许连颖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17-119,共3页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益凸显。老年人比例的不断上升,使老年服务业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作为京津区域间最具发展活力地区之一的廊坊应主动对接京津地区的老年服务市场,大力发展现代老年服务业,打...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益凸显。老年人比例的不断上升,使老年服务业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作为京津区域间最具发展活力地区之一的廊坊应主动对接京津地区的老年服务市场,大力发展现代老年服务业,打造京津养老"后花园"。有效提升廊坊的民生水平,促进现代老年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也是廊坊融入京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利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服务业 廊坊 京津冀养老“后花园”
下载PDF
大观园原型探源(上)
16
作者 王巧林 《铜仁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35-43,共9页
长久以来,关于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原型问题,有言南京旧时随园或明故宫者,有言北京恭王府者,诸说不一。但是,若将大观园的原型,放在明末清初一代文学大家顾景星的家乡、大明皇家园林的荆藩苑囿所在地的蕲州城,则一切真相... 长久以来,关于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原型问题,有言南京旧时随园或明故宫者,有言北京恭王府者,诸说不一。但是,若将大观园的原型,放在明末清初一代文学大家顾景星的家乡、大明皇家园林的荆藩苑囿所在地的蕲州城,则一切真相大白。这主要是因为书中对于大观园的描述,其地理特征、园林面积,亭台楼阁等布局,乃至水源流向等,均与建造在长江边一座岛屿之上的荆藩苑囿为首的建筑群极相吻合。作品与作者本人的生活有其必然的联系。可以推断,大观园应该是顾景星根据其家乡蕲州荆藩苑囿为首的建筑群,及其顾家松园作为主体原型进行创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观园 荆藩苑囿 松园 三里半大 河水西流
下载PDF
大观园原型探源(下)
17
作者 王巧林 《铜仁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46-54,共9页
长久以来,关于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原型问题,有言南京旧时随园或明故宫者,有言北京恭王府者,诸说不一。但是,若将大观园的原型,放在明末清初一代文学大家顾景星的家乡、大明皇家园林的荆藩苑囿所在地的蕲州城,则一切真相... 长久以来,关于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原型问题,有言南京旧时随园或明故宫者,有言北京恭王府者,诸说不一。但是,若将大观园的原型,放在明末清初一代文学大家顾景星的家乡、大明皇家园林的荆藩苑囿所在地的蕲州城,则一切真相大白。这主要是因为书中对于大观园的描述,其地理特征、园林面积,亭台楼阁等布局,乃至水源流向等,均与建造在长江边一座岛屿之上的荆藩苑囿为首的建筑群极相吻合。作品与作者的生活有其必然的联系。可以推断,大观园应该是顾景星根据其家乡蕲州荆藩苑囿为首的建筑群,及其顾家松园作为主体原型进行创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观园 荆藩苑囿 松园 三里半大 河水西流
下载PDF
从大观园到卞府花园——论《镜花缘》雅集叙述的焦点转移
18
作者 陈庆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0-136,共7页
李汝珍的《镜花缘》尽管与《红楼梦》有着显著的承续关系,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却更为值得关注。就雅集场所而言,大观园最终化为荒芜,而卞府花园则始终完好,前者承载的是悲剧,后者承载的是轻喜剧;就雅集的参与者而言,《红楼梦》中的姐姐妹... 李汝珍的《镜花缘》尽管与《红楼梦》有着显著的承续关系,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却更为值得关注。就雅集场所而言,大观园最终化为荒芜,而卞府花园则始终完好,前者承载的是悲剧,后者承载的是轻喜剧;就雅集的参与者而言,《红楼梦》中的姐姐妹妹确为主角,《镜花缘》百位才女则只是配合才艺和学识展示的道具人物。这些差异表明:曹雪芹旨在以悲剧情调传达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感悟,李汝珍则侧重于以轻喜剧风格来显示他的才情、学识和雅趣。《镜花缘》雅集叙述的焦点转移,既反映了学问和才艺受到超功利推重的时代风气,又代表了小说创作中一种新的取向,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义和小说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观园 卞府花园 《红楼梦》 《镜花缘》 雅集叙述
下载PDF
计成园林理论与实践中的“荆关画意” 被引量:5
19
作者 邵星宇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1-98,共8页
通过考察"荆关画意"在晚明文人中的象征意义和再现模式,从3个方面揭示其对于计成的园林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影响:其一是参与构建"造园师"的职业特征;其二是反映了这样一种对画意风格的欣赏模式——基于共同文人知识的... 通过考察"荆关画意"在晚明文人中的象征意义和再现模式,从3个方面揭示其对于计成的园林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影响:其一是参与构建"造园师"的职业特征;其二是反映了这样一种对画意风格的欣赏模式——基于共同文人知识的集体想象;其三是以寤园为例,讨论计成在实际造园实践中对"荆关画意"的构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成 园冶 荆关画意 园林理论与实践 寤园
原文传递
园林与八卦 被引量:1
20
作者 潘文明 杨洪涛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46-48,共3页
中华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相传伏羲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 中华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相传伏羲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易,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是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这样,《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园林是营造空间的学问,园林营造空间要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就必须师法自然,在八卦中汲取营养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八卦 园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