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8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Minority Areas
1
作者 Leibin L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Management》 2021年第2期113-119,共7页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long and arduous systematic project.It not only protects the heritage itself,but also protects its surroundings,including its historical,scientific,and emotional co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long and arduous systematic project.It not only protects the heritage itself,but also protects its surroundings,including its historical,scientific,and emotional connotations and the elements of cultural heritage formation.I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local government will play a leading role and bear un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construction.In the process,however,local governments are often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resulting in adverse phenomena such as government undertaking the whole things and protective damage.This paper takes minority areas as the research district to study the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hnic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下载PDF
“数字化生存”条件下中华多民族非遗传播的新生态
2
作者 汤书昆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共17页
“数字化生存”已成当代生存新趋势,对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有机会共同享有数字化传播红利,从而构建起新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共识。在文化传播新生态构建中,当前需要重点打造的议程包括两方面:一是突破... “数字化生存”已成当代生存新趋势,对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有机会共同享有数字化传播红利,从而构建起新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共识。在文化传播新生态构建中,当前需要重点打造的议程包括两方面:一是突破特定民族非遗在物理小区域传承传播的传统,在中华民族整体的新文化叙事空间中,能让“独特性”通过多民族共同体建设出协同参与的新文化。二是获得虚拟空间全球开放传播福利的同时,按照数字媒介空间规则,如何再造传统小族群、小地域非遗在新世界中的发声机制,实现多民族文化内生的多样性在虚拟世界里的创新再造。探究全球流通的非遗文化产品和数字技术如何被传播再造者利用,首先是实现非遗数字化活态的基本策略,可以让非遗在数字化时代寻找海内外的发展空间,并成为全球化推广的一种生存模式。其次,观察这些数字化活态的形成过程如何催生出新的民族文化表达形式,可以在创新基础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同时,对于多民族文化遗产在数字媒介空间里的重新诠释与扩散,则能够通过传播新技术与数字叙事的构建,营造出有利于中华多民族非遗传承发展的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生存 民族文化 叙事空间 传播生态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教育路径研究——以云南民族地区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遗”为例
3
作者 于敏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1-29,共9页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属文化和教育两大不同系统,但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其关联在于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资源。...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属文化和教育两大不同系统,但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其关联在于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资源。在云南各民族民间文学“非遗”项目的教育资源、媒介优势及其多渠道多层次进校园的教育路径,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极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 边疆多民族地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路径
下载PDF
非遗视域下湖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路径研究
4
作者 吕沁 《市场周刊》 2024年第10期45-49,共5页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历史、地域、文化等形成和演变的缩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湖...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历史、地域、文化等形成和演变的缩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作为多民族省份,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从非遗传承的视角来看,新时期要从民族特色村寨的现实需求出发,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策略,把握发展的方向,既要重视智慧发展,也要重视文化传承,利用特色村寨的民族特色,建设美丽乡村,建立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特色村寨的建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少数民族 特色村寨 文化多样性
下载PDF
民族地区高校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李瑛 《民族艺林》 2024年第1期139-151,共13页
民族地区高校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积累了较多经验,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文章通过对一所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中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三类群体共33位受访者的开放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研究... 民族地区高校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积累了较多经验,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文章通过对一所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中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三类群体共33位受访者的开放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构建了民族地区高校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因素模型。模型揭示符合社会价值规范是利用的前提,理性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成为遗产利用的动力来源并需要以学科及专业教育为载体才能发挥作用。研究还发现,民族地区高校进行文化选择时隐含“国家-地方-个人”的分析框架;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在组织理性与个人理性的互动转化中实现;可从文化身份入手把握教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中的情感动力高低;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过程具有知识生产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高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影响因素 扎根理论
下载PDF
社会资本视域下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动力机制及路径
6
作者 相金星 赵玉颖 郭振华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4,45,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社会资本视域下对少数民族体育非遗传承价值、动力机制、困境,并提出传承路径。价值: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制度规范,塑造身体文化认同的信任机制,建构生活实践参与的关系网络。动力机制:制度规范是仪式...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社会资本视域下对少数民族体育非遗传承价值、动力机制、困境,并提出传承路径。价值: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制度规范,塑造身体文化认同的信任机制,建构生活实践参与的关系网络。动力机制:制度规范是仪式秩序塑造的保障,组织框架是文化网络链接的基础,文化根基是情感认同形成的关键,实践参与是文化脉络延续的标识。困境:制度保障不完善,互惠规范体系不足;组织框架不健全,网络节点协同不畅;价值挖掘不深入,理念认同逐渐松动;实践参与不广泛,文化内涵感悟不强。路径:完善制度规范,建构传统文化保障体系;健全组织框架,搭建文化生态融合模式;深挖文化内涵,凝聚理念价值认同意识;拓展实践参与,实现文化底蕴具身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资本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非遗传承人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冯旭芳 寿泉洪 王佳桐 《当代职业教育》 2024年第3期40-49,共10页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通过对黄酒酿制技艺非遗传承人的扎根理论分析,探究非遗传承人成长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进而构建其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包括成就动机、行动能力、环境氛围、发...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通过对黄酒酿制技艺非遗传承人的扎根理论分析,探究非遗传承人成长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进而构建其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包括成就动机、行动能力、环境氛围、发展机会和考核激励5个主范畴以及对应的20个子范畴。其中,成就动机与行动能力是影响非遗传承人成长的内部驱动因素;环境氛围、发展机会和考核激励是影响非遗传承人成长的外部驱动因素。外部驱动因素可直接影响非遗传承人的成长,也可通过内部驱动因素间接影响非遗传承人成长。基于此,非遗传承人成长可以从激发非遗传承人内在成就动机、提升个人行动能力、提供更多成长机会、建立完善激励制度四个方面着力,通过关注其情感需求、培育其工匠精神、挖掘其发展潜力、激发其创新活力来促进其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 扎根理论
下载PDF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响应和环境秩序
8
作者 陈子华 李嘉欣 王振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2-512,共11页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程度因文化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制作、营造、医药、生产以及饮食酿制类非遗的生态依赖最明显;③非遗具有一定的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会影响到文化保护与传承;④非遗一方面依赖生态,一方面也因生态作用而扮演了建构、维系地方环境秩序的角色,直接表现为非遗推动跨县、跨海拔、跨地形地貌的生产分工与合作,在促进民族交流中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山地民族 生态响应 环境秩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中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述评
9
作者 朱德明 叶亮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41-145,178,共6页
阐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介绍了传统医药非遗的申报条件及我国传统医药非遗保护取得的成效。指出我国现阶段传统医药非遗存在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数目偏少且分类不清,单位和个人对传统医药非遗保护与传承乏力,传... 阐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介绍了传统医药非遗的申报条件及我国传统医药非遗保护取得的成效。指出我国现阶段传统医药非遗存在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数目偏少且分类不清,单位和个人对传统医药非遗保护与传承乏力,传承人才缺乏,软硬传播平台和数字化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要高度重视传统医药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对非遗项目的考核与评估,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快软硬传播平台、数字化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我国传统医药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医药非遗 非遗传承 非遗保护 传承人
下载PDF
从社会语境看非遗的保护与发展——以肉连响为例
10
作者 张伯瑜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7,167,共10页
湖北省利川市的肉连响入选国家级第二批(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表演时,表演者拍打自己的身体,发出阵阵响声。这种起源于为乞讨而表演的“泥神道”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下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代表,目前也是锻炼... 湖北省利川市的肉连响入选国家级第二批(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表演时,表演者拍打自己的身体,发出阵阵响声。这种起源于为乞讨而表演的“泥神道”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下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代表,目前也是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新创舞蹈作品的素材。该文通过来自田野的实际感受和相关研究文献的研读,思考“肉连响”及其类似的非遗音乐项目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作者认为,对于肉连响及其类似的非遗项目来说,保留原属语境的“完整保护”在今天不可能实现,变化与发展以使其适应今天的生活是必然之举,而这类非遗项目在原属语境中的发展程度(含“舞台化”“审美性”以及艺术性上的“完整性”)是我们思考非遗项目在今天的新语境中怎样保护和怎样发展的参考依据。非遗项目的形式与其原属语境和新语境之间变化的关系决定着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也决定着非遗项目的功能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连响 土家族 非遗 刘守红 舞台化
下载PDF
天津市非遗“双创”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理路
11
作者 蒲娇 张航 谷鑫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35-240,共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思想与举措。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资源丰厚,但其中蕴涵的资本优势、产能优势、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思想与举措。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资源丰厚,但其中蕴涵的资本优势、产能优势、内生动能与精神引导作用并未得到完全发挥。因此,基于非遗的原真性、地域性、传播性、综合性、学术性等深入阐释其内在发展逻辑,将有助于推动“双创”理念融入当下非遗项目科学保护、传承人能力提升以及管理人群全面发展的现实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双创” 乡村振兴 传承人 发展理路
下载PDF
近20年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人研究:回归到“人”的探索
12
作者 周春雨 孙正国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2-58,共7页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续中居于核心位置,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近20年的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关注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保护、教育等方面。然而,在“物本观...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续中居于核心位置,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近20年的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关注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保护、教育等方面。然而,在“物本观”非遗保护语境中进行的学术研究,并不能有效激发传承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今后的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人研究,可以进入传承人的内心世界,激活传承人对传统医药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促进传承人对传统医药核心价值和核心文化的把握,以推动传承人现代化与非遗创造性转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医药 传承人保护 口述志 研究述评
下载PDF
反思与建构:论我国乡村非遗传承人群的“再教育”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郑丽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1-88,共8页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起源、传承、发展于乡村,一代代乡村非遗传承人群通过不断努力实现非遗的价值转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非遗传承人群也面临着老龄化现...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起源、传承、发展于乡村,一代代乡村非遗传承人群通过不断努力实现非遗的价值转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非遗传承人群也面临着老龄化现象严重、学历层次偏低等诸多问题。乡村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群和新乡贤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创新传承教育方式,建设“非遗工坊”,培育“乡村工匠”,可以进一步解决我国乡村非遗传承人群“再教育”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非遗传承人群 “再教育”
下载PDF
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14
作者 袁娜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2-144,共3页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类型众多,音乐风格别具一格,其中赫哲族的“伊玛堪”说唱艺术和达斡尔族的“乌钦”唱艺分别被收入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少数民族音乐的稀缺性及重要性。因此,高校应承担起传承与发展...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类型众多,音乐风格别具一格,其中赫哲族的“伊玛堪”说唱艺术和达斡尔族的“乌钦”唱艺分别被收入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少数民族音乐的稀缺性及重要性。因此,高校应承担起传承与发展的重任,通过合理设置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等方式,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进而实现对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非遗的有效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少数民族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
下载PDF
基于京族非遗文化的IP品牌建设研究
15
作者 刘楚蓉 刘玲玲 +1 位作者 姬雪珂 李宁 《山东纺织科技》 2024年第2期46-48,共3页
文章通过梳理京族非遗文化资源,分析京族非遗文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研究将IP品牌设计与京族非遗文化结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品牌,推动衍生非遗文化多元化产业链发展,为文化遗产IP化及衍生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京族非遗文化 IP品牌化 多元化产业链
下载PDF
5G时代广西京族非遗传承人的虚拟形象设计与推广研究
16
作者 谭小凤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0-490,共11页
目的 5G时代下的审美观念、内容创造、传播渠道、体验方式等方面都影响着民族非遗传承与推广。通过构建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结合5G技术特点,探索非遗传承数字化、年轻化的路径与策略。方法 应用交叉学科的数字人文视角,将5G技术与... 目的 5G时代下的审美观念、内容创造、传播渠道、体验方式等方面都影响着民族非遗传承与推广。通过构建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结合5G技术特点,探索非遗传承数字化、年轻化的路径与策略。方法 应用交叉学科的数字人文视角,将5G技术与文化三层次理论结合,提取京族非遗的文化基因,打造京族非遗传承人的虚拟形象和推广方案,跨越非遗传承时空限制,实现京族非遗的创新传播、体验、发展。通过调查受众群,分析方案的推广效果,从而优化设计思路。结论 5G时代为非遗传承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技术环境,通过对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开发、设计与推广的研究,构建京族非遗虚实结合的传播体系,结合“虚拟在场”体验等手段链接非遗与年轻群体,提升年轻群体对京族非遗数字传承的参与度,高速、广幅地推广京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 京族非遗传承人 虚拟形象 设计与推广
下载PDF
民族节庆的文旅重塑与文化认同构建——以《梦回太阳历·火之源》为例
17
作者 刘畅 林子涵 宋旸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22-129,共8页
文旅演艺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凭借其对地域文化的显性呈现,逐渐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民族区域城市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2023年中国楚雄彝族火把节的核心文旅演艺产品《梦回太阳历·火之源》的深入分析发现:文旅演艺... 文旅演艺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凭借其对地域文化的显性呈现,逐渐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民族区域城市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2023年中国楚雄彝族火把节的核心文旅演艺产品《梦回太阳历·火之源》的深入分析发现:文旅演艺通过“民族符号”“仪式互动”与“沉浸空间”的内在整合与外在包装环节实现民族非遗节庆的文旅产品化重塑,并进一步通过“感官刺激”“情感共鸣”“文化认同”的文化感知递进层次构建民族文化认同,为熔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了有效路径。但在反思视角下,作为携有娱乐基因的演艺活动也应注重民族文化原真性的保留,规避“旅游者凝视”下的民族内核文化的“失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节庆 非遗 文旅演艺 民族文化认同
下载PDF
女性非遗传承人的自我身份建构:以高平绣活传承人为例
18
作者 冯叙园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6,I0012,共7页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以高平绣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翠林为个案,从其作品风格转变、职业发展路径和自我身份塑造三个方面,考察新时期女性传承人的个人职业调适和身份建构过程,力求全面立体地分析女性传承人这一群体对非...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以高平绣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翠林为个案,从其作品风格转变、职业发展路径和自我身份塑造三个方面,考察新时期女性传承人的个人职业调适和身份建构过程,力求全面立体地分析女性传承人这一群体对非遗延续做出的贡献,能够对未来非遗传承中的性别平等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非遗传承人 职业发展 身份建构 高平绣活 赵翠林
下载PDF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实践——以大理喜洲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容霞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期176-180,共5页
产业兴盛、良好生态、乡村文明风尚、有效治理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在十九大中为实现乡村振兴提出的一个总体要求;为吹响新时代的奋进号角,在党的二十大中,明确提出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 产业兴盛、良好生态、乡村文明风尚、有效治理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在十九大中为实现乡村振兴提出的一个总体要求;为吹响新时代的奋进号角,在党的二十大中,明确提出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有效途径。以大理喜洲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的发展情况和非遗特点进行分析,在现有成果之上,创新方法、探索路径,实现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 路径与实践 大理喜洲
下载PDF
织物属性对民族传统女性上衣结构与工艺影响研究——以苗族织物与布依族织物为例
20
作者 韩佳妍 周梦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6期37-45,共9页
织、染、绣是贵州民族服饰主要的工艺手段,目前对于三者从属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文章以贵州丹寨排倒莫式苗族女装上衣亮布织物和贵州镇宁石头寨式布依族女装上衣土布织物为研究样本,通过梳理织物的纱线、辅助材料、织造技艺、后整理方... 织、染、绣是贵州民族服饰主要的工艺手段,目前对于三者从属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文章以贵州丹寨排倒莫式苗族女装上衣亮布织物和贵州镇宁石头寨式布依族女装上衣土布织物为研究样本,通过梳理织物的纱线、辅助材料、织造技艺、后整理方式归纳织物属性,并从排料实验、刺绣工艺、蜡染技法、织锦方式四个维度,解读织物属性对女性上衣结构与工艺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梳理“服以织物为基石”的造物思想,探索非遗活化传承背景下民族造物技艺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亮布 布依族土布 服装结构 工艺 非遗活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