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的应用论异病同治 被引量:4
1
作者 赵凌杰 张群燕 蔡辉 《西部中医药》 2017年第5期38-40,共3页
从肾气丸的运用与"异病同治"的渊源、有关肾气丸的思考与"异病同治"的发展、肾气丸的"现象"与"异病同治"的升华3方面入手探讨《金匮要略方论》中肾气丸异病同治的应用,指出不论是学者们对肾气... 从肾气丸的运用与"异病同治"的渊源、有关肾气丸的思考与"异病同治"的发展、肾气丸的"现象"与"异病同治"的升华3方面入手探讨《金匮要略方论》中肾气丸异病同治的应用,指出不论是学者们对肾气丸的作用及其本质的研究还是对风湿性疾病的理解和临床灵活运用,只有细致入微地观察疾病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无误的辨证,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异病同治这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方论》 肾气丸 异病同治
下载PDF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探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宋红普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3期36-38,共3页
从体质与疾病发生、体质与患病倾向、体质与疾病传变、体质与疾病治疗、体质与疾病预后等5个方面,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的相关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是否具备"五脏元气通畅"的正常状态密切相关;疾病发病... 从体质与疾病发生、体质与患病倾向、体质与疾病传变、体质与疾病治疗、体质与疾病预后等5个方面,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的相关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是否具备"五脏元气通畅"的正常状态密切相关;疾病发病的倾向与人体的年龄、性别、正气的强弱等密切相关;体质差异可导致疾病不同的传变趋势;在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汗法、下法等祛邪方法应用中,要根据体质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配伍和剂量;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是决定疾病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体质 发病 传变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文化翻译观下《金匮要略》中“气”文化负载词英译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焱 崔昭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11-115,共5页
根据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并结合医学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三个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气”的译例,以不同分类“气”的文化负载词为依据,按照出现次数来探讨其翻译策略。由于文化负载词具有特殊性和地域性,所以在翻译的过... 根据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并结合医学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三个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气”的译例,以不同分类“气”的文化负载词为依据,按照出现次数来探讨其翻译策略。由于文化负载词具有特殊性和地域性,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译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观 文化负载词 《金匮要略 “气”
下载PDF
《金匮要略》厚朴七物汤与厚朴三物汤方证考辨 被引量:10
4
作者 徐衎 徐光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639-643,共5页
[目的]考辨《金匮要略》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方证原文,明确经方方证,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参考《脉经》《小品方》《千金要方》等晋唐医书,厘正《金匮要略》厚朴七物汤与厚朴三物汤原文讹误,并结合《伤寒论》《诸病源候论》《肘后备... [目的]考辨《金匮要略》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方证原文,明确经方方证,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参考《脉经》《小品方》《千金要方》等晋唐医书,厘正《金匮要略》厚朴七物汤与厚朴三物汤原文讹误,并结合《伤寒论》《诸病源候论》《肘后备急方》等,探讨二方病机,阐释二方方义。[结果]厚朴七物汤证应为"腹满痛",其病机为冷气搏于肠胃,致饮食不消、肠胃挟实而成之干霍乱,治当行气除满、温中止痛、推陈致新;厚朴三物汤证应为"腹满,发热数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其病机为酒客停饮,或素有痰水停积者饮酒不消、酒与痰相搏于腹而成痞,治当消痰除满、逐饮泻热。[结论]《金匮要略》厚朴七物汤与厚朴三物汤方证错简,应重新审视二方证治,并验之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厚朴七物汤 厚朴三物汤 干霍乱 酒痞 方证 经方 张仲景
下载PDF
《金匮要略》治喘经验浅探 被引量:3
5
作者 宋元泽 李兴芳 《西部中医药》 2020年第7期48-51,共4页
分析《金匮要略》治喘条文,认为杂病致喘不外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字;各病因病机多合并出现,相互影响;喘证多与饮邪相伴,治疗应注重脾胃。
关键词 《金匮要略 喘证 辨证论治 经验
下载PDF
《金匮要略》百合病病名及治疗方法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史莎莎 周永学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2期9-11,共3页
百合对于百合病来说既是主药又是病名,以药来命名病症的方法在历代医者那里都有不同的见地。从百合的寒热属性及药效方面对其命名进行分析,使得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从另一个方面得以明确。百合病热扰心神,使得神志异常,精神不安,必须利用... 百合对于百合病来说既是主药又是病名,以药来命名病症的方法在历代医者那里都有不同的见地。从百合的寒热属性及药效方面对其命名进行分析,使得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从另一个方面得以明确。百合病热扰心神,使得神志异常,精神不安,必须利用脉证与一般的神经官能症做区别,使之能够正确的对百合病做出诊断。在百合病的治疗方面,要充分了解已经用过的治法。在前法治疗之后,若主症未变,可依照百合病正治之法,用百合地黄汤进行治疗,若在主症之外出现变证,则要根据不同的误治法采用不同的方药治疗,不当的汗下吐法,张仲景分别给出了适用方,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不管是对病名的研究解析还是治疗的方法分析,这些对于临床的应用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百合病 知母 清热 安神
下载PDF
《金匮要略》课程PBL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炜坚 陈光星 《新中医》 CAS 2021年第8期219-222,共4页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主干课题之一,在培养中医学本科学生辨证论治思维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引入案例式教学(PBL)模式,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金匮要略》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实践表明,PBL...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主干课题之一,在培养中医学本科学生辨证论治思维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引入案例式教学(PBL)模式,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金匮要略》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实践表明,PBL可提高学生学习《金匮要略》的兴趣,并可活跃教学氛围,加深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 《金匮要略 本科生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从《金匮要略》浅析癌性胸腔积液的证治 被引量:6
8
作者 王贝贝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4期43-45,共3页
癌性胸腔积液是癌症晚期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中医药在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症状,辅助放化疗增效减毒等方面,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通过重读经典,结合《金匮要略·痰饮病篇》张仲景治疗痰饮病的治则,方药,得出癌性... 癌性胸腔积液是癌症晚期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中医药在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症状,辅助放化疗增效减毒等方面,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通过重读经典,结合《金匮要略·痰饮病篇》张仲景治疗痰饮病的治则,方药,得出癌性胸腔积液的中医病名、病机、治则、方药,以便更准确、更灵活地运用经方治疗癌性胸腔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胸腔积液 《金匮要略 张仲景
下载PDF
基于组方结构探讨《金匮要略》分层次补中寓通论治虚劳
9
作者 刘骐瑞 李国祥 +6 位作者 李新康 齐子熠 吴佳玥 邹源宜 安卓佳 李永浩 鲁艺 《现代中医临床》 2024年第5期77-81,96,共6页
《金匮要略》中论述的“虚劳病”是一系列复杂慢性虚损性疾病的总称,桂枝汤在治疗虚劳中有重要作用。虚劳诸证有其虚损共性,又有病机层次的特性,其处方虽针对不同病机用药殊异,却均源于桂枝汤而具备共性结构。虚劳的病前失调状态为营卫... 《金匮要略》中论述的“虚劳病”是一系列复杂慢性虚损性疾病的总称,桂枝汤在治疗虚劳中有重要作用。虚劳诸证有其虚损共性,又有病机层次的特性,其处方虽针对不同病机用药殊异,却均源于桂枝汤而具备共性结构。虚劳的病前失调状态为营卫失和的易感状态,以桂枝汤早期调和即可预防疾病。虚劳的失调与虚损状态即气血失调或轻微虚损状态,可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虚劳的阳气虚损状态,或格拒日久而阳气散脱,或持续消耗而阳气虚衰,设天雄散、肾气丸和薯蓣丸3方以救其虚。虚劳的阴血亏损状态,因虚致瘀,设酸枣仁汤、大黄[庶虫]虫丸以治之。虚劳的阴阳俱损危重状态,以炙甘草汤阴阳双补。针对虚劳病不同病机层次,在调补基础上重视补中寓通,采用通调营卫、通引阳气、通利阴血和通达阴阳等通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虚劳 通法 层次 补中寓通
原文传递
风引汤方证解析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斌斌 谢红东 +1 位作者 阮蓓蓓 王东军 《新中医》 CAS 2021年第18期11-13,共3页
风引汤载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由于该方条文简单,体例独特,后世医家对该方重视不够,对风引汤方证解析尚不明确。现结合《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圣济总录》等关于风引汤论述的条文考释风引汤源流及证治,分... 风引汤载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由于该方条文简单,体例独特,后世医家对该方重视不够,对风引汤方证解析尚不明确。现结合《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圣济总录》等关于风引汤论述的条文考释风引汤源流及证治,分析风引汤的方证配伍,认为风引汤中诸药合用,有寒凉潜镇、引风下行、温中固摄、平冲降逆之效。病机为里热结实,热极生风的中风、癫痫、惊悸、震颤、狂证等,均可以风引汤化裁治疗,有风引汤治验医案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引汤 方证 《金匮要略
下载PDF
胡希恕先生温经汤方证阐释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荻书 郭彤彤 刘宝虎 《西部中医药》 2019年第6期39-41,共3页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业医几十载,治学严谨,医术精湛,首推经方,崇尚方证,笔者分别从温经汤方和温经汤证两方面阐释胡希恕运用温经汤的诊疗经验,深入剖析胡希恕先生的临证思路。
关键词 方证 温经汤 《金匮要略 胡希恕
下载PDF
基于仲景临床诊疗决策思维的《金匮要略》厚朴七物汤方证解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窦豆 钟相根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91-93,共3页
基于仲景临床诊疗决策思维解析《金匮要略》厚朴七物汤方证。通过方证及方后加减法,结合《伤寒论》有关原文,认为该方所治非里实热证兼太阳表证,而为里虚寒(寒性之无形气滞)兼外感表证。从症状立法选方到精准加减,可窥仲景临床诊疗决策... 基于仲景临床诊疗决策思维解析《金匮要略》厚朴七物汤方证。通过方证及方后加减法,结合《伤寒论》有关原文,认为该方所治非里实热证兼太阳表证,而为里虚寒(寒性之无形气滞)兼外感表证。从症状立法选方到精准加减,可窥仲景临床诊疗决策思维的详细过程,亦可领会其用药精当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朴七物汤 《金匮要略 张仲景 加减法 诊疗决策思维
原文传递
麻黄附子甘草汤作用浅识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宾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7期57-60,共4页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麻黄附子甘草汤条文及对方中麻黄、附子、甘草的认识入手,结合条文内容及前人研究的麻黄附子甘草汤进行深入探讨。在质疑麻黄归经、散寒等作用的基础上,对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病机及作用进行分析。麻黄附子甘草...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麻黄附子甘草汤条文及对方中麻黄、附子、甘草的认识入手,结合条文内容及前人研究的麻黄附子甘草汤进行深入探讨。在质疑麻黄归经、散寒等作用的基础上,对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病机及作用进行分析。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病机为肝胆枢机不利,中下二焦(即少阴心肾、足太阴脾)不足,外感风寒循经入里,方中甘草敛降浮阳,炮附子温补下焦,麻黄宣散肝胆气机,促阳气外达以祛风寒。本方的作用关键在于散寒不伤正气、敛降以防虚浮。通过对方中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进行探索,深化了对经方以及对应条文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有助于指导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附子甘草汤 肝胆枢机不利 散寒不伤正气 敛降以防虚浮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下载PDF
从量效关系探讨《伤寒杂病论》龙骨的应用特点和规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伟 郝萌萌 《西部中医药》 2017年第8期53-55,共3页
目的:基于《伤寒杂病论》探讨龙骨的应用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整理《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龙骨的条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含有龙骨的方剂共7首。对其中的4首汤药方剂进行二元相关性分析显示,龙骨... 目的:基于《伤寒杂病论》探讨龙骨的应用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整理《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龙骨的条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含有龙骨的方剂共7首。对其中的4首汤药方剂进行二元相关性分析显示,龙骨单次用量与龙骨的剂量、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每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龙骨是否为主药与龙骨单次用量、龙骨的剂量、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每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首含有龙骨的方剂中,龙骨单次用量平均为4.43 g,即龙骨的实际服用剂量为7.77~17.73 g(约等于8~18 g)。结论:从量效关系可以发现龙骨的使用不存在显著的量效关系,其用量和功效极为稳定,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骨 伤寒论 金匮要略 量效关系 二元相关性分析 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阴阳观”解构张仲景临证处方策略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敏 何庆勇 李安琪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754-5757,共4页
《黄帝内经》的"阴阳观"理论对后世经方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章通过分析《黄帝内经》"阴阳观"的医学内涵,从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揭示了在其影响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阴阳观"形成的理论渊... 《黄帝内经》的"阴阳观"理论对后世经方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章通过分析《黄帝内经》"阴阳观"的医学内涵,从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揭示了在其影响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阴阳观"形成的理论渊源。进一步探究了"阴阳观"理论影响下《伤寒杂病论》的健康观、诊疗观及遣方用药规则。发现《伤寒杂病论》将"阴阳观"理论运用于诸多疾病,并确立相应方药,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酸枣仁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此举既是对《黄帝内经》"阴阳观"理论的成功传承,也进一步丰富了"阴阳观"理论,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阴阳观 张仲景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