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栽培模式对晋杂34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7
1
作者 董二伟 王劲松 +4 位作者 焦晓燕 武爱莲 南江宽 郭珺 王立革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6-203,共8页
为确定适宜机械化栽培的高粱新品种晋杂34的最佳栽培模式,采用大田定位试验,于2014年研究了50 cm等行距种植时不同密度12. 0,13. 5,15. 0,16. 5,18. 0,19. 5万株/hm^2对晋杂34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于2015年研究了9种栽培模式(行距为等行距(... 为确定适宜机械化栽培的高粱新品种晋杂34的最佳栽培模式,采用大田定位试验,于2014年研究了50 cm等行距种植时不同密度12. 0,13. 5,15. 0,16. 5,18. 0,19. 5万株/hm^2对晋杂34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于2015年研究了9种栽培模式(行距为等行距(50,60 cm)和宽窄行(30 cm+70 cm),不同行距下分别设12. 0,15. 0,18. 0万株/hm^2)对晋杂34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增加明显降低了高粱茎粗和单株叶面积,增加了叶面积指数;行距显著影响株高和生物量,60 cm等行距的生物量较高,为10. 12~11. 25 t/hm^2。密度增加显著降低单穗籽粒质量,以12. 0万株/hm^2时最高,2014年高达81. 20 g,2015年为65. 38~73. 04 g;行距显著影响了千粒质量,以60 cm等行距时最高;就籽粒产量而言,2014年雨量充沛,以18. 0万株/hm^2较高,而2015年干旱年份,以60 cm等行距密度为15. 0万株/hm^2最高,为10 721. 61 kg/hm^2。低密度促进了穗花前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累积,提高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运;而行距调控了穗花后氮素的吸收,60 cm等行距时具有较高的氮素吸收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花后的氮素累积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氮素运转率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不同栽培模式通过调控高粱生长和氮素吸收影响籽粒产量,通过栽培模式促进穗花后氮素吸收,对提升籽粒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60 cm等行距密度为15. 0万株/hm^2为晋杂34最适宜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栽培模式 晋杂34 产量 氮素吸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