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潘岳《秋兴赋》对宋玉《九辩》悲秋的承继与发展探赜——以“象喻”言说机制与“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为视点
1
作者 张英伟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53-58,共6页
宋玉《九辩》借助草木、鸟、兽、虫等“喻象”建构文本,悲秋述志,而“天人合一”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象”思维构成了其“象喻”言说生成机制。在后世文人的悲秋之作中,以西晋潘岳的《秋兴赋》较为经典,从“象喻”言说机制和“... 宋玉《九辩》借助草木、鸟、兽、虫等“喻象”建构文本,悲秋述志,而“天人合一”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象”思维构成了其“象喻”言说生成机制。在后世文人的悲秋之作中,以西晋潘岳的《秋兴赋》较为经典,从“象喻”言说机制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宋玉《九辩》悲秋进行比较,得以探究宋玉悲秋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以及后世文人对宋玉悲秋的接受与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兴赋》 《九辩》 悲秋 象喻 天人合一
下载PDF
杜甫《秋兴》八首与“悲秋之祖”《九辩》——杜甫对宋玉悲秋意识的承继与发展探微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金坤 《云梦学刊》 2020年第2期45-55,共11页
"诗圣"杜甫与"悲秋之祖"宋玉精神相通,宋玉的代表作《九辩》开创了寓悲情于秋景的全新境界,杜甫的七律组诗《秋兴》八首从意象、意境及精神境界对宋玉的《九辩》都有全面的承继与发展,由此而成为唐诗悲秋主题的典... "诗圣"杜甫与"悲秋之祖"宋玉精神相通,宋玉的代表作《九辩》开创了寓悲情于秋景的全新境界,杜甫的七律组诗《秋兴》八首从意象、意境及精神境界对宋玉的《九辩》都有全面的承继与发展,由此而成为唐诗悲秋主题的典范之作,代表了唐诗悲秋主题的最高成就,既体现了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兼容并包的好学精神,也彰显了文学发展的自然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秋兴》八首 宋玉 《九辩》 悲秋意识
下载PDF
论柳永对宋玉《九辩》的继承 被引量:1
3
作者 邱苑妮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12-114,共3页
宋玉的《九辩》开创了中国文学悲秋的主题,其影响源远流长。通读柳永的《乐章集》,不难发现集中频频以宋玉自况。在其创作中不只直接引用或间接化用宋玉作品的句子,同时也在创作中屡屡涉及宋玉的轶事,其羁旅行役词尤其继承了宋玉悲秋的... 宋玉的《九辩》开创了中国文学悲秋的主题,其影响源远流长。通读柳永的《乐章集》,不难发现集中频频以宋玉自况。在其创作中不只直接引用或间接化用宋玉作品的句子,同时也在创作中屡屡涉及宋玉的轶事,其羁旅行役词尤其继承了宋玉悲秋的主题。柳永的文学创作主要从创作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等几方面,提现出对宋玉《九辩》的借鉴和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永 宋玉 《九辩》
下载PDF
是自伤 非代言——关于《九辩》性质的两个问题 被引量:3
4
作者 范学新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1-14,共4页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品,这篇作品到底是代屈原立言,还是宋玉自悯身世,学术界一直都有不同看法。本文追源溯本,从对代言的界定,宋玉与《九辩》抒情主人公的关系这两个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进一步阐释《九辩》为宋玉的自伤之作,...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品,这篇作品到底是代屈原立言,还是宋玉自悯身世,学术界一直都有不同看法。本文追源溯本,从对代言的界定,宋玉与《九辩》抒情主人公的关系这两个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进一步阐释《九辩》为宋玉的自伤之作,宋玉与《九辩》抒情主人公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玉 《九辩》 性质 抒情主义公 辩证关系 文学研究 代言体
下载PDF
屈大均、潘耒与石濂交往关系考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吴超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100-105,共6页
屈大均是清初著名的明遗民之一,早年曾与岭南僧人石濂大汕交往密切。两人后来由于政治理念上的严重分歧及以往积怨的加剧遂反目成仇,分道扬镳。而清初大儒潘耒亦与屈大均为好友,其中年后矢志礼佛。1699年,潘耒忽作《救狂砭语》一书,向... 屈大均是清初著名的明遗民之一,早年曾与岭南僧人石濂大汕交往密切。两人后来由于政治理念上的严重分歧及以往积怨的加剧遂反目成仇,分道扬镳。而清初大儒潘耒亦与屈大均为好友,其中年后矢志礼佛。1699年,潘耒忽作《救狂砭语》一书,向石濂发难。双方唇枪舌剑、各执一词。最后由于官府的介入,石濂被逮捕下狱致死。屈、潘二人彼此与石濂的交往关系由于相关史料的阙失而扑朔迷离,通过对一些原始资料的梳理分析,不仅能够使三者交往关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得到澄清,而且还可对学术界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作出一定的补充与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大均 潘耒 石濂大汕 《救狂砭语》
下载PDF
《楚辞·九辩》何其芳批语辑录及校勘 被引量:1
6
作者 冯佳 《重庆图情研究》 2011年第1期49-54,共6页
何其芳批注《楚辞·九辩》,引用和辨析了多种《楚辞》注本,对《九辩》的作者和主旨这两个一直为学界争论的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些批语,不仅展现了何其芳古典文学的研究方法,是研究何其芳的难能可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在《... 何其芳批注《楚辞·九辩》,引用和辨析了多种《楚辞》注本,对《九辩》的作者和主旨这两个一直为学界争论的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些批语,不仅展现了何其芳古典文学的研究方法,是研究何其芳的难能可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在《九辩》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辩 何其芳批语 辑录 点评
下载PDF
朱弁《曲洧旧闻》述论
7
作者 邱昌员 魏晓姝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50-54,共5页
朱弁《曲洧旧闻》是南宋一部比较重要的文言小说集,作于作者被羁金国期间,作品追忆、记录了北宋及南宋初期的朝野遗事、社会风情和士大夫轶闻,展现了作者高度的爱国热情及其对北宋灭亡、南宋贫弱的理性反思,作品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文字... 朱弁《曲洧旧闻》是南宋一部比较重要的文言小说集,作于作者被羁金国期间,作品追忆、记录了北宋及南宋初期的朝野遗事、社会风情和士大夫轶闻,展现了作者高度的爱国热情及其对北宋灭亡、南宋贫弱的理性反思,作品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文字雅洁,活泼风趣,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弁 《曲洧旧闻》 文言小说集
下载PDF
连词“便”的产生——兼论两种不同类型的类推
8
作者 师丽娟 马贝加 《台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23-27,33,共6页
汉语史上"便"走过"肯定副词——纵予连词——让步连词"的演变,这与"即"的"时间副词——假设连词——纵予连词"的演变路径有所不同。诚然,连词"便"的产生,受到汉语史上"副词—... 汉语史上"便"走过"肯定副词——纵予连词——让步连词"的演变,这与"即"的"时间副词——假设连词——纵予连词"的演变路径有所不同。诚然,连词"便"的产生,受到汉语史上"副词——连词"演变的首发模式"即"的演变方向的带动,但两者的直接来源与演变路径是不同的。连词"就"和"便"都是受"同义词同向发展"规律支配而产生的,但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类推。一种是纯粹的类推;一种是既有同义词带动,又有自身发展轨迹的类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 纵予连词 副词
下载PDF
析宋玉《九辩》的忠君思想
9
作者 王芳 《职大学报》 2016年第2期9-12,共4页
《九辩》是宋玉骚体赋的代表,是其身世遭遇的自述。全诗围绕"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展开,将忠君思想融入个人理想,抒发了忠于君而君不知的孤独、苦闷情绪。忠君思想贯穿全诗,是理解诗人情感表达的关键所在。忠君思想的表达与《九... 《九辩》是宋玉骚体赋的代表,是其身世遭遇的自述。全诗围绕"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展开,将忠君思想融入个人理想,抒发了忠于君而君不知的孤独、苦闷情绪。忠君思想贯穿全诗,是理解诗人情感表达的关键所在。忠君思想的表达与《九辩》自称词的使用特点是一致的,忠君思想是联系人生之秋与社会之秋的心理基础,是宋玉思想矛盾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玉 《九辩》 忠君思想 自称词
下载PDF
《九辩》为宋玉代屈原立言而作说
10
作者 韦若任 《钦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5-19,共5页
《九辩》的性质归属,乃现代《楚辞》学中的一重要课题。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风靡的是"宋玉自闵"说,而此"新说"实似是而大非。首先,《九辩》文句多来自屈作;其次,《九辩》之多同屈作证其为屈原作之非;第三,从《九辩... 《九辩》的性质归属,乃现代《楚辞》学中的一重要课题。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风靡的是"宋玉自闵"说,而此"新说"实似是而大非。首先,《九辩》文句多来自屈作;其次,《九辩》之多同屈作证其为屈原作之非;第三,从《九辩》句多同屈作辩其必为代屈原立言而作。由是观之,本课题尚有进一步研讨的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辩 宋玉 代屈立言
下载PDF
《九辩》与《九歌》的异同比较
11
作者 欧阳沉沉 《柳州师专学报》 2013年第2期13-16,23,共5页
宋玉的《九辩》与屈原的《九歌》虽都是以骚体形式委婉巧妙地抒发伤己不遇之情怀,然而两者在抒情方式、思想内容、体裁等方面有不同。在抒情方式上,二者与古乐的结合程度不同,描写的侧重点亦有别;在思想内容上,虽同为伤己之曲,《九歌》... 宋玉的《九辩》与屈原的《九歌》虽都是以骚体形式委婉巧妙地抒发伤己不遇之情怀,然而两者在抒情方式、思想内容、体裁等方面有不同。在抒情方式上,二者与古乐的结合程度不同,描写的侧重点亦有别;在思想内容上,虽同为伤己之曲,《九歌》的自荐意味更浓厚;在体裁上,《九歌》是典型的骚体,《九辩》则更趋于向赋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辩》 《九歌》 异同
下载PDF
宋玉《九辩》的悲秋情结
12
作者 徐梅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1期53-56,共4页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著名的楚辞作家之一。他的《九辩》借景抒情,以萧瑟苍凉的秋景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宋玉因此成为千古悲秋第一人。《九辩》以巧妙的语言技巧形成了跌宕慷慨的文风,以种种秋元素的描摹烘托了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此...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著名的楚辞作家之一。他的《九辩》借景抒情,以萧瑟苍凉的秋景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宋玉因此成为千古悲秋第一人。《九辩》以巧妙的语言技巧形成了跌宕慷慨的文风,以种种秋元素的描摹烘托了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此后,以宋玉为发端,中国古代文坛酝酿了一种特殊的文士气质——"悲秋"。文人们于凄凄秋风秋雨中吟咏哀歌着落拓沉沦的人生以及家国无望、壮志难酬的悲哀,痛彻骨髓却又毫无期冀,"悲秋"之曲仿佛暮年的哀歌回荡着久久不能释怀的惆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玉 九辨 悲秋
下载PDF
《九辩》乃“宋玉代屈原设言之作”辨——从《楚辞》成书之体例出发兼论“整体观照”之重要
13
作者 周春艳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46-152,共7页
关于《九辩》之作者,前贤时彦多有考辨且说法不一。或从东汉王逸说,主宋玉作;或从明代焦竑说,主屈原作;或否定以上二说,认为作者乃汉代人。以上诸说,以王、焦二说最为常见,又王逸说乃学界主流看法,焦竑说则因证据不足而难以立论。然鉴... 关于《九辩》之作者,前贤时彦多有考辨且说法不一。或从东汉王逸说,主宋玉作;或从明代焦竑说,主屈原作;或否定以上二说,认为作者乃汉代人。以上诸说,以王、焦二说最为常见,又王逸说乃学界主流看法,焦竑说则因证据不足而难以立论。然鉴于焦说不仅曾产生过不小影响,且进入本世纪后尚时有从之者,故此论题仍有继续研讨之必要。就《楚辞》成书之体例出发进行整体观照,足证王逸之说无疑。《九辩》只能是宋玉之,且只能是代屈原设言之作,否则,无以解释其何以入选《楚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辩》 宋玉 《楚辞》 成书体例 整体观照
下载PDF
论宋玉赋与南楚民间文化的交融
14
作者 于试 郭献文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42-47,共6页
宋玉为官时间不长,奔波于湖北与湖南,且大部分剩余时间在临澧度过,因此,南楚民间文化无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流于笔头,断不能不有蛛丝马迹。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与临澧的亲密关系;穿过两千多年时空,在临澧的民间文化土壤里,我们追寻到... 宋玉为官时间不长,奔波于湖北与湖南,且大部分剩余时间在临澧度过,因此,南楚民间文化无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流于笔头,断不能不有蛛丝马迹。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与临澧的亲密关系;穿过两千多年时空,在临澧的民间文化土壤里,我们追寻到他踽踽而行的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玉赋 南楚民间文化 九辩 招魂
下载PDF
“二九一十八生”印新诠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之邨 《地方文化研究》 2013年第1期23-35,共13页
日本国金冈酉三氏藏《个山癸年画册》,内钤江右明遗民八大山人传世仅见之"二九一十八生"孤印。香港饶宗颐、北京谢稚柳两氏推为清康熙十二年癸丑作品;美国王方宇氏则系为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绘事。三家皆旁敲侧击,两说或未中... 日本国金冈酉三氏藏《个山癸年画册》,内钤江右明遗民八大山人传世仅见之"二九一十八生"孤印。香港饶宗颐、北京谢稚柳两氏推为清康熙十二年癸丑作品;美国王方宇氏则系为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绘事。三家皆旁敲侧击,两说或未中肯綮。笔者发《易经》、佛典、俗谚三昧之覆,首揭八大山人"二九一十八生"孤印"变生"隐义,并发明其与清康熙十二年"三藩事变"又康熙二十二年"台湾事变"两大深刻影响、剧烈冲击、彻底改变明遗民秘密会社生态模式生存质量生命周期历史性变局的隐秘关系,庶几还原清康熙十二/二十二年间,明王孙八大山人思想动态与心灵变化真相之万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八大山人 癸年 “二九一十八生”印 《周易》变生 三藩事变 台湾事变
下载PDF
大卫·霍克思《九辩》英译析评
16
作者 严晓江 《国际汉学》 CSSCI 2017年第1期158-163,共6页
辞赋大家宋玉的《九辩》在中国文学上开创了悲秋文学的先河,反映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主题。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旨在传播中国文化,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采用无韵诗体翻译,诠释了羁旅悲秋、才人迟暮、耿介... 辞赋大家宋玉的《九辩》在中国文学上开创了悲秋文学的先河,反映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主题。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旨在传播中国文化,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采用无韵诗体翻译,诠释了羁旅悲秋、才人迟暮、耿介不随、穷则独善等内涵。译文体现了忠实性、可读性、学术性的特征,反映了译者尊重源语文化的民族性要素,兼顾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和接受能力,遵循英语诗学规范和审美倾向,倡导追本溯源的考证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辩》 英译 忠实原则 读者接受 交际翻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