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Types and Metallogenic Model for the Polymetallic Copper–Gold Deposits in the Tongling Ore District, Anhui Province, Eastern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FU Zhongyang XU Xiaochun +4 位作者 HE Jun FAN Ziliang XIE Qiaoqin DU Jianguo CHEN F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9年第1期88-110,共23页
The Tongling ore district i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important ore areas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eastern China. It contains hundreds of polymetallic copper–gold deposits and occurre... The Tongling ore district i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important ore areas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eastern China. It contains hundreds of polymetallic copper–gold deposits and occurrences. Those deposits are mainly clustered(from west to east) within the Tongguanshan, Shizishan, Xinqiao, Fenghuangshan, and Shatanjiao orefields. Until recently, the majority of these deposits were thought to be skarn-or porphyry–skarn-type deposits;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recent discoveries of numerous vein-type Au, Ag, and Pb-Zn deposits that do not fall into either of these categori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some uncertainty over this classification. Here,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several systematic geological studies of representative deposits in the Tongling ore district. From investigation of the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lithology of the host rock,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eralization and alteration within these deposits, three genetic types of deposits(skarn-, porphyry-, and vein-type deposit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orebodies and Yanshanian intrusions combined with the sources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and metals, as well as the geodynamic setting of this ore district, indicate that all three deposit types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each other and constitute a magmatic–hydrothermal system. This study outlines a model that relates the polymetallic copper–gold porphyry-, skarn-, and vein-type deposits within the Tongling ore district. This model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to guide exploration for deep-seated and concealed porphyry-type Cu(–Mo, –Au) deposits as well as shallow vein-type Au, Ag, and Pb–Zn deposits in this area and elsew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TALLIC copper–gold deposits genetic types metallogenic model magmatic–hydrothermal system TONGLING ore district Anhui Province
下载PDF
Molybdenite Re-Os,titanite and garnet U-Pb dating of the Magushan skarn Cu-Mo deposit,Xuancheng district,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被引量:1
2
作者 Yue Li Feng Yuan +5 位作者 Simon M.Jowitt Fangyue Wang Xiangling Li Yufeng Deng Yunyue Wang Taofa Zhou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399-415,共17页
The Magushan skarn Cu-Mo deposit is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 of the skarn mineralization occurring within the Xuancheng ore district of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of eastern China.The precise age... The Magushan skarn Cu-Mo deposit is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 of the skarn mineralization occurring within the Xuancheng ore district of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of eastern China.The precise age of an ore deposit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timing of mineralization relative to other geological events in a region and to fully place the formation of a mineral deposit within the geological context of other processes that occur within the study area.Here,we present new molybdenite Re-Os and titanite and andradite garnet U-Pb ages for the Magushan deposit and use these data to outline possible approaches for identifying genetic relationships in geologically complex areas.The spatial and para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trusions,alteration,and mineralization within the study area indicat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Magushan deposit is genetic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orphyritic granodiorite.However,this is not always the case,as some areas contain complexly zoned plutons with multiple phases of intrusion or mineralization may be distal from or may not have any clear spatial relationship to a pluton.This means that it may not be possibl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mineralization formed as a result of single or multiple magmatic/hydrothermal events.As such,the approache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provide an approach that allows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y geochronolog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neralization and intrusive events in areas more complex than the study area.Previously published zircon U-Pb data for the mineralization-related porphyritic granodiorite in this area yielded an age of 134.2±1.2 Ma(MSWD=1.4)whereas the Re-Os dating of molybdenite from the study area yielded an isochron age of 137.7±2.5 Ma(MSWD=0.43).The timing of the mineralizing event in the study area was further examined by the dating of magmatic accessory titanite and skarn-related andradite garnet,yielding U-Pb ages of 136.3±2.5 Ma(MSWD=3.2)and 135.9±2.7 Ma(MSWD=2.5),respectively.The dating of magmatic and hydrothermal activity within the Magushan area yields ages around 136 Ma,strongly suggesting that the mineralization in this area formed as a result of the emplacement of the intrusion.The date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also provide the first indication of the timing of mineralization within the Xuancheng district.providing evidence of a clos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the mineralization within the Xuancheng district and the Early Cretaceous magmatism that occurred in this area.This in turn suggests that other Early Cretaceous intrusive rocks within this region are likely to be associated with mineralization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highly prospective for future mineral exploration.This study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dating of garnet and titanite can also provide reliable geochronological data and evidence of the timing of mineralization and magmatism,respectively,in areas lacking other dateable minerals(e.g.,molybdenite)or whe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eralization and magmatism is unclear,for example in areas with multiple stages of magmatism,with complexly zoned plutons,and with distal skarn miner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ushan skarn deposit Molybdenite Re-Os dating Titanite U-Pb dating Garnet U-Pb dating Xuancheng ore district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南陵—宣城矿集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徐晓春 金林森 +2 位作者 许心悦 谢巧勤 夏彩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39-1659,共21页
安徽南陵—宣城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一个新确立的矿集区,近年来找矿勘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笔者等在广泛收集以往区域地质调查以及最新地球物理探测和矿床地质勘查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矿集区地质构造、岩浆岩和铜多金属矿床... 安徽南陵—宣城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一个新确立的矿集区,近年来找矿勘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笔者等在广泛收集以往区域地质调查以及最新地球物理探测和矿床地质勘查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矿集区地质构造、岩浆岩和铜多金属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中生代时期区域构造作用与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相互关系。研究认为,南陵—宣城矿集区构造上为一个受深大断裂控制的中生代—新生代陆相凹陷—断陷火山—沉积盆地,盆地之上叠置古生代地层构成的NE向指状展布的复背斜/逆冲推覆体,盆地基底地层组成和构造特征与盆地之上叠置的复背斜/逆冲推覆体基本一致,且两者均发育相同时代和特征的侵入岩及相关铜多金属矿床。南陵—宣城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特征总体上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其他地区基本一致,反映自中生代以来受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作用的控制,经历了强烈的陆内变形改造以及相应的多期次NW—SE向挤压作用和拉张作用。南陵—宣城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特征同时又具有其独特性,表现在其地质构造格架、侵入岩和矿床特征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其他火山—沉积盆地明显不同,反映其在区域构造空间以及地壳基底结构和组成上的差异,同时揭示南陵—宣城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跨构造单元复合系统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格架 成岩成矿特征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江南隆起带 南陵—宣城矿集区
下载PDF
西藏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4
作者 唐菊兴 杨欢欢 +16 位作者 李宏伟 王勤 李彦波 李社 林彬 李发桥 翟建军 唐晓倩 杨超 董玉杰 李建力 付雪莲 陈守关 袁盛朝 王梦蝶 张琪 张荣坤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共13页
本文在总结多龙矿集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矿山深边部的潜力分析,以期为下一步的找矿预测提供勘查思路。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北西侧,主要由铁格隆南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 本文在总结多龙矿集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矿山深边部的潜力分析,以期为下一步的找矿预测提供勘查思路。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北西侧,主要由铁格隆南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拿若大型斑岩-隐爆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床,多不杂、波龙、多不杂西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尕尔勤、地堡那木岗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点组成,共探获铜资源量超过1500万t,伴生金超250 t,伴生银3900 t。多龙矿集区形成于早白垩世(120 Ma)班公湖-怒江洋盆北向俯冲的陆缘弧环境,物质源区为壳幔混合源,成矿岩浆岩主要为中酸性的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系列,具有弧岩浆特征。俯冲板片的折返是多龙矿集区深部岩浆形成和侵位的主要动力学机制,成矿后安山质火山岩(110 Ma)的覆盖对矿床起到重要的保存作用。多不杂矿区F2逆断层将矿体分割成上、下两部分,下部分矿体是找矿的重点方向。铁格隆南矿区深钻揭露了由南向北的逆冲断层,该逆冲断层将矿体错断并推覆到“红层”沉积之上,其下盘是寻找另一半隐伏矿体的方向。尕尔勤矿区大面积发育指示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硅帽”,明显富集Au、Ag、As、Sb、Bi、Cu等元素,Au、As、Sb、Hg等呈现较好的元素组合异常,具有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潜力。地堡那木岗矿区发育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蚀变(高岭石化、地开石化、明矾石化等)和矿物组合(铜蓝、蓝辉铜矿、斑铜矿等),且物探、化探、遥感异常套合良好,是未来矿产勘查的重点。区内逆冲断层对矿床的改造作用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对进一步的勘查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多龙矿集区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 地质特征 成矿潜力评价
下载PDF
砂岩型铀矿形成的新模式:来自深部有机流体的成矿作用
5
作者 刘池洋 张龙 +6 位作者 黄雷 吴柏林 王建强 张东东 谭成仟 马艳萍 赵建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8-383,共16页
已有的铀成矿模式大多认为,砂岩型铀矿是浅表层含氧水从盆地周邻蚀源区析出携带的外源铀汇入盆地而成矿。本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盟隆起东部砂岩型铀矿矿集区的地质演化、地貌特征和铀成矿与此成矿模式相悖。其中令人困惑的关键... 已有的铀成矿模式大多认为,砂岩型铀矿是浅表层含氧水从盆地周邻蚀源区析出携带的外源铀汇入盆地而成矿。本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盟隆起东部砂岩型铀矿矿集区的地质演化、地貌特征和铀成矿与此成矿模式相悖。其中令人困惑的关键问题是铀成矿物质的来源。对研究区的代表性矿物铀石(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及其共生的矿物进行多种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发现:铀矿区存在淡水低温和中高盐度热液两类截然不同的铀矿化环境;铀成矿年龄主体小于80 Ma。结合盆地煤系气源岩富铀、天然气耗散量巨大和在伊盟隆起发现大面积分布的多种与成熟煤型气耗散有关的蚀变产物和凝析油苗,综合相关模拟实验和测试分析,提出了铀源来自深部的铀成矿新模式:来自盆地中部深层富铀煤系地层中的溶气热流体,在向伊盟隆起东部高部位运移耗散过程中,萃取并携带母岩和沿途围岩富铀地层中的铀元素运移到浅层,随温压降低亮晶方解石与铀石相伴沉淀完成了热液成矿过程,被析出的大规模有机天然气则在浅表层低温成矿同时为铀矿的保存创造了还原环境。此铀成矿新模式拓展了盆地勘探铀矿的思路和领域,提升了多种能源矿产相互作用的成矿效应和综合评价预测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成矿新模式 深部铀源 天然气耗散 热流体成矿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伊盟铀成矿区
下载PDF
改进经验赋值法在航空物探铀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6
作者 牛家骥 张翔 +1 位作者 韩鹏辉 石连成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4期785-791,共7页
基于GIS的多元信息成矿预测方法可以利用数据信息,圈定不同级别的成矿远景区,已经在航空物探铀矿勘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铀成矿有利信息权重赋值主要采用经验赋值法,存在主观性强、缺乏分析利用数据特征的问题,文章通过引入CRITIC(C... 基于GIS的多元信息成矿预测方法可以利用数据信息,圈定不同级别的成矿远景区,已经在航空物探铀矿勘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铀成矿有利信息权重赋值主要采用经验赋值法,存在主观性强、缺乏分析利用数据特征的问题,文章通过引入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权重法对传统的经验赋值法进行约束,建立了改进经验赋值法,并以二连盆地赛汉高毕地区的铀成矿预测为例,通过预测结果与已知钻孔、矿体等铀矿信息的比较,确定了改进经验赋值法最终圈定的成矿有利区带与客观事实吻合。结果表明,通过CRITIC权重法约束的改进经验赋值法可以同时利用数据本身信息和预测专家的经验,在铀成矿有利信息的权重赋值方面有着更好的效果,圈定的铀成矿有利区带更加准确,值得在其他区域开展进一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物探 铀成矿预测 CRITIC权重法 改进经验赋值法 赛汉高毕地区
下载PDF
粤西庞西垌地区非结构化地质信息机器可读表达与致矿异常区域智能预测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堃屹 周永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7,共11页
大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已成为成矿预测研究的重要趋势,但如何使非结构化地质数据进行机器可读表达成为需要克服的难点。本研究针对粤西庞西垌矿集区开展地层、岩性、断裂等非结构化地质信息面向机器可读的转换处理,并进而应用机... 大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已成为成矿预测研究的重要趋势,但如何使非结构化地质数据进行机器可读表达成为需要克服的难点。本研究针对粤西庞西垌矿集区开展地层、岩性、断裂等非结构化地质信息面向机器可读的转换处理,并进而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和构造、地层等综合地质信息进行挖掘,提取致矿异常特征,最终实现智能圈定致矿异常找矿靶区。独热编码算法与空间加权主成分分析中的权重变量方法组合应用,实现了地层、岩性和断裂构造等非结构化地质信息的结构化转化,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所包含的地质信息。单分类支持向量机和自编码网络异常检测算法的应用,解决了研究区已知矿点与非矿点数据不平衡问题。对多源地质数据的集成和综合生成的预测结果与研究区铅锌矿床的空间分布和实际的地质构造情况相对一致,表明上述算法能够有效识别找矿潜力区并寻找潜在的矿床。与传统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相比,本研究中的分析方法能够处理和集成多源的地质致矿信息,可应用于尚未发现矿床的找矿潜力区,提高发现矿床的可能性和找矿工作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挖掘 机器可读表达 独热编码算法 单分类支持向量机 自编码网络 庞西垌矿区 钦杭成矿带
下载PDF
高精度磁测在吉林辉南石棚沟金矿区找矿中的应用
8
作者 谢天月 杨言辰 +2 位作者 韩世炯 韩梓衡 于秋阳 《黄金》 CAS 2024年第1期69-74,共6页
高精度磁测结果包含着丰富的浅部、深部地质信息,有助于了解目标物磁性变化,确定深部隐伏岩体、构造和蚀变矿化带的分布,能够准确反映成矿地质体及物性结构面的各种信息,是一种常用的金矿床间接找矿方法。通过对石棚沟金矿区高精度磁测... 高精度磁测结果包含着丰富的浅部、深部地质信息,有助于了解目标物磁性变化,确定深部隐伏岩体、构造和蚀变矿化带的分布,能够准确反映成矿地质体及物性结构面的各种信息,是一种常用的金矿床间接找矿方法。通过对石棚沟金矿区高精度磁测数据的解译,确定不同深度成矿地质体特征、不同方向构造特征和矿化蚀变带产状。石棚沟金矿区矿体受杨家店组、三道沟组地层,以及断裂与深部成矿岩体综合控制。分析控矿因素与提取地质、物化探找矿标志,对不同蚀变矿化带进行评价,为后续工作的展开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磁测 找矿方向 成矿预测 石棚沟金矿区 结构面 辉南
下载PDF
桂西隆林-西林锑金矿集区成矿控制因素探讨
9
作者 刘小虎 王新宇 +5 位作者 肖昌浩 张文高 刘向冲 于萍萍 毛承安 付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7-442,共16页
华南锑成矿省锑资源储量占全国83%以上,位于成矿省西南部的滇黔桂锑矿带是华南锑成矿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滇黔桂锑矿带中部桂西隆林-西林锑金矿集区为例,系统分析了区内82个矿床(点)的赋矿层位、赋矿围岩岩性、容矿构造特征及锑、... 华南锑成矿省锑资源储量占全国83%以上,位于成矿省西南部的滇黔桂锑矿带是华南锑成矿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滇黔桂锑矿带中部桂西隆林-西林锑金矿集区为例,系统分析了区内82个矿床(点)的赋矿层位、赋矿围岩岩性、容矿构造特征及锑、金矿床共伴生关系,结合3个典型矿床调查及岩浆岩时空分布,探讨锑成矿作用与碎屑岩、岩浆岩的成因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高锑背景值的炭质泥页岩和富黄铁矿砂岩是研究区锑成矿的有利岩性,为锑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岩浆作用对锑成矿既可以起到直接作用(Sb和S来源)也可以起到间接作用(热源),两者均有利于锑矿床的形成。容矿构造分析显示研究区经历了印支期南北向挤压,随后叠加中晚侏罗世北西—南东向挤压。北西西—南东东向和北东—南西向断裂及其交汇处是有利的容矿空间。隆林-西林矿集区锑、金矿床统计显示,区内以独立的锑、金矿床为主,暗示研究区锑、金成矿流体可能多为不同来源流体。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文章提出桂西隆林-西林锑金矿集区勘查有利区域:新州背斜核部下泥盆统郁江组炭质泥页岩和富黄铁矿粉砂岩是锑矿勘查的重点层位;隆林县弄桑-石家寨北西西—南东东向断裂带内隐伏岩体周边和西林县北西西—南东东向斗皇-西林断裂与北东—南西向断裂的交汇部位是锑矿勘查的有利区域。以上成果为研究区内锑金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认识提供新的思考,为区内锑矿床勘查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成矿物质来源 锑金共存关系 晚侏罗世长英质岩脉 隆林-西林矿集区 滇黔桂锑矿带 华南
下载PDF
勉县—略阳—宁强矿集区找矿模型与找矿预测
10
作者 王瑞廷 庞振甲 +4 位作者 李青锋 成欢 冀月飞 袁波 石小峰 《矿产勘查》 2024年第8期1409-1424,共16页
勉县—略阳—宁强矿集区(勉略宁矿集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矿种及矿化类型多样,成矿条件优越,已建成各类矿山上百处,是陕西省重要的金属矿产基地。然而,这些矿山多建于20世纪中后期,目前多已面临资源枯竭。自21世纪初以来,勉略宁矿集... 勉县—略阳—宁强矿集区(勉略宁矿集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矿种及矿化类型多样,成矿条件优越,已建成各类矿山上百处,是陕西省重要的金属矿产基地。然而,这些矿山多建于20世纪中后期,目前多已面临资源枯竭。自21世纪初以来,勉略宁矿集区虽实施了多项矿产勘查项目,但找矿成果均不理想。笔者依托近10余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各类找矿项目,通过对矿集区典型矿床的深入研究,详细总结了矿集区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等;在此基础上划分了4个成矿系统、10个矿床成矿系列及11个矿床成因类型,建立了矿集区综合成矿模式及“三位一体”找矿模型;建立了区内“地质研究+物化探+钻探验证”的一套有效找矿方法技术组合;通过综合研究开展了深部找矿预测,圈定了10个找矿远景区和16个找矿靶区,依据研究成果及所圈定的找矿靶区,实施找矿工程验证,探获新增金资源量1368 t、铁资源量586万t、铜资源量6.75万t、铅锌资源量10.89万t、锰资源量649.42万t,新增资源量有效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资源量潜在价值39亿元,实现了矿集区重大找矿突破,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勉略宁矿集区 成矿规律 找矿标志 找矿模型 靶区圈定及验证
下载PDF
全球成矿域和成矿区带 被引量:46
11
作者 梅燕雄 裴荣富 +4 位作者 杨德凤 戴自希 李进文 徐丛荣 瞿泓滢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3-389,共7页
作者在编制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的基础上,根据全球地质构造背景与成矿特征,划分出劳亚、冈瓦纳、特提斯、环太平洋4大成矿域和北美、格陵兰、欧洲、乌拉尔-蒙古、西伯利亚、中朝、南美、非洲-阿拉伯、印度、澳大利亚、加... 作者在编制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的基础上,根据全球地质构造背景与成矿特征,划分出劳亚、冈瓦纳、特提斯、环太平洋4大成矿域和北美、格陵兰、欧洲、乌拉尔-蒙古、西伯利亚、中朝、南美、非洲-阿拉伯、印度、澳大利亚、加勒比、地中海、西亚、喜马拉雅、中南半岛、北科迪勒拉、安第斯、楚科奇-鄂霍茨克、东亚、伊里安-新西兰、南极等21个巨型成矿区带,简要论述了各成矿域和成矿区带的成矿特征,首次构建了全球成矿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成矿域 成矿区带 成矿特征 全球成矿学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斑岩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29
12
作者 祝向平 陈华安 +6 位作者 刘鸿飞 马东方 李光明 黄瀚霄 张红 刘朝强 卫鲁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4-548,共15页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位于西藏北部,是青藏高原中部发现的第一个斑岩铜矿。多不杂斑岩铜矿内有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和最晚期的闪长玢岩侵位,其中第二期侵位的花岗闪长斑岩是多不杂矿床的主要成矿斑岩。本文开展了多不杂矿床三期斑岩的锆石U-P...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位于西藏北部,是青藏高原中部发现的第一个斑岩铜矿。多不杂斑岩铜矿内有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和最晚期的闪长玢岩侵位,其中第二期侵位的花岗闪长斑岩是多不杂矿床的主要成矿斑岩。本文开展了多不杂矿床三期斑岩的锆石U-Pb年龄、全岩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分析。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斑岩在120Ma集中侵位。较早侵位的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均富集轻稀土、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高场强元素,Eu异常不明显,显示出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均具有高Sr低Y的特征,(87 Sr/86 Sr)i值0.7057~0.7062和0.7059~0.7064,εNd(t)值为较小的负值(-2.5^-1.7和-6.2^-4.0),第二期花岗闪长斑岩的εHf(t)值为3.7~7.5,显示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均属于类埃达克质岩石,可能起源于新生下地壳角闪岩相,有幔源物质混入。最晚侵位的闪长玢岩与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化学特征类似,但具有富钠特征,其MgO、Y、Yb等含量相对较高,可能表明闪长玢岩与花岗闪长斑岩源区相同,有更多幔源物质混入。多不杂斑岩铜矿可能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北俯冲末期,可能产出于陆缘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多不杂 斑岩铜矿 多龙矿集区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岩浆演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两个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及其“缺位找矿”之实践 被引量:65
13
作者 唐菊兴 王勤 +15 位作者 杨超 丁帅 郎兴海 刘鸿飞 黄勇 郑文宝 王立强 高一鸣 冯军 段吉琳 宋杨 王艺云 林彬 方向 张志 杨欢欢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51-1170,共20页
斑岩_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是西藏最新发现的组合矿床类型,其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笔者在西藏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铜金矿床、雄村矿集区主要矿体系统地质编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矿床地质背景、矿体形态产状、矿物组合、蚀变特征... 斑岩_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是西藏最新发现的组合矿床类型,其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笔者在西藏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铜金矿床、雄村矿集区主要矿体系统地质编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矿床地质背景、矿体形态产状、矿物组合、蚀变特征、成岩成矿年龄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班怒成矿带与早白垩世岛弧型中_酸性火山岩_浅成岩组合有关的铜、金、银、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以及冈底斯成矿带与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岛弧型中_酸性火山岩_浅成岩组合有关的铜、金、银、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是西藏最重要的寻找斑岩型_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的矿床成矿系列。依据"缺位找矿"理论,预测多龙矿集区尕尔勤、地堡那木岗、铁格隆山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的进一步勘查评价区,色那、拿顿角砾岩筒是寻找独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重要靶区。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矿体叠加在斑岩型矿体之上,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浅部发育多孔状硅帽和明矾石_地开石_高岭石蚀变组合,金属矿物以硫砷铜矿_铜蓝_蓝辉铜矿_黝铜矿_黄铜矿_斑铜矿_黄铁矿等铜硫二元体系矿物组合为主,其中黄铁矿_黄铜矿_斑铜矿形成较早,矿床规模可突破1200万吨。雄村铜金矿集区发育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多金属金矿体,矿体呈脉状,或在火山机构边缘构造中独立产出,或叠加于斑岩型铜金矿体之上产出,以绢云母化、叶蜡石化、伊利石化发育,闪锌矿、黝铜矿、磁黄铁矿_黄铁矿为主要金属矿物组合为特征,洞嘎、普钦木_哑达是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勘查评价区,深部有找到斑岩型铜金矿的可能。上述2套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都与燕山期斑岩铜金矿床的流体演化有关,具有特殊的蚀变矿物、金属矿物组合,寻找独立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是下一步需要重视的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 矿床成矿系列 缺位找矿 铜金矿 多龙矿集区 雄村矿集区
下载PDF
西藏波龙斑岩铜金矿床的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7
14
作者 祝向平 陈华安 +4 位作者 马东方 黄瀚霄 李光明 李玉彬 李玉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159-2164,共6页
波龙斑岩铜金矿紧邻多不杂矿床,是多龙矿集区内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矿床。波龙矿床早期有两次成矿花岗闪长斑岩侵位,随后较晚期花岗斑岩侵位;地表广泛分布绢英岩化蚀变,深部发育钾化。本文对采于波龙斑岩型铜金矿床内石英-辉钼矿脉中的4... 波龙斑岩铜金矿紧邻多不杂矿床,是多龙矿集区内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矿床。波龙矿床早期有两次成矿花岗闪长斑岩侵位,随后较晚期花岗斑岩侵位;地表广泛分布绢英岩化蚀变,深部发育钾化。本文对采于波龙斑岩型铜金矿床内石英-辉钼矿脉中的4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测试,获得等时线年龄为119·4±1·3Ma(MSWD=0·63,n=4)。此年龄代表了波龙矿床的成矿年龄,与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成矿年龄一致。波龙和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紧邻,并具有一致的成矿年龄,可能表明两个矿床的成矿受控于相同的构造-岩浆-成矿事件;斑岩铜矿具有成群分布的特征,波龙和多不杂斑岩铜金矿床的发现也暗示多龙矿集区具有找到其他大型斑岩铜金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龙 斑岩铜金矿 成矿年龄 多龙矿集区
下载PDF
黑龙江多宝山矿集区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42
15
作者 赵元艺 王江朋 +1 位作者 赵广江 崔玉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76-1688,共13页
多宝山斑岩铜矿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境内,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斑岩型铜矿床之一。在包括多宝山矿床在内的矿集区范围内资源丰富,有斑岩型铜(钼)矿床、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以及热液型金矿床。在系统收集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查明矿集区成矿规... 多宝山斑岩铜矿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境内,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斑岩型铜矿床之一。在包括多宝山矿床在内的矿集区范围内资源丰富,有斑岩型铜(钼)矿床、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以及热液型金矿床。在系统收集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查明矿集区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认为复活了的基底构造对铜元素的迁移、富集和贫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矿集区北西段为矽卡岩型铜铁矿矿床与热液型铜钼矿,中部为斑岩型铜钼矿,南东段为热液型金矿。加里东期斑岩铜矿是矿集区最早形成的矿床,其后的海西期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对矿田范围的矿床起到保护以及促进新矿床的形成作用。矿集区矿床(点)严格受北西向弧形构造控制,围岩为多宝山组与铜山组中酸性火山岩。在北西向弧形构造带外侧存在一个面积达228km2的铜的降低场;此外,在矿带周围、矿体上盘和矿体前缘的安山岩中均出现了铜的降低场,成矿物质铜与金主要由围岩地层提供。铜矿床的硫同位素显示幔源的特点。成矿由早期到晚期,热液以岩浆水为主变为以雨水为主。争光金矿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与天然水的混合。三矿沟地区、育宝山地区等已经发现斑岩铜矿的地区,应该注意热液型金矿的找矿。铜山与小孤山地区为斑岩铜矿的重点找矿地区,在争光地区适宜开展铅锌矿产的找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集区 成矿规律 找矿方向 多宝山
下载PDF
庐枞矿集区结构特征重磁研究及其成矿指示 被引量:21
16
作者 刘彦 吕庆田 +3 位作者 严加永 吴明安 祁光 邓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125-3138,共14页
作为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庐枞矿集区的深部结构和成矿作用过程一直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利用已有的重磁数据,开展匹配滤波、解析延拓、求导等多种方法的目标处理,刻画庐枞矿集区的重磁异常特征,显现成矿带、成矿体、... 作为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庐枞矿集区的深部结构和成矿作用过程一直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利用已有的重磁数据,开展匹配滤波、解析延拓、求导等多种方法的目标处理,刻画庐枞矿集区的重磁异常特征,显现成矿带、成矿体、断裂构造、基底隆起和盆地凹陷等众多构造信息,再结合矿集区密度、磁性统计分析,以及区域地质和矿产分布,认为:庐枞矿集区整体走向为北东向,包括郯庐断裂、裴岗-朱桥断裂、罗河断裂以及长江断裂组成的四个成矿带,可划分为庐枞火山岩盆地、孔城凹陷、巢南-庐江褶皱隆起带、大别造山带东缘以及长江凹陷带五个部分;庐枞矿集区矿床类型多样化,矿床和矿化具有带状和环状分布特点,火山构造和火山岩浆活动制约着铁、硫、铜(金)矿床的分布,基底隆起和断裂对成矿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矿集区异常分离后的剩余重力异常和剩余磁异常是寻找铁矿的重要综合信息标志,高背景场的低缓磁异常和重力异常的叠加地段,仍然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枞矿集区 结构特征 目标处理 区域架构 成矿带
下载PDF
西藏多龙超大型铜(金)矿集区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勤 唐菊兴 +2 位作者 陈毓川 侯俊富 李彦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79-896,共18页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认为多龙矿集区内斑岩型、隐爆角砾岩筒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等三种共生矿床类型属同一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空间上分别位于这一成矿系统低位域、低位域顶部及高位域,其空间相对位置可作为成矿系统内相关类型矿...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认为多龙矿集区内斑岩型、隐爆角砾岩筒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等三种共生矿床类型属同一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空间上分别位于这一成矿系统低位域、低位域顶部及高位域,其空间相对位置可作为成矿系统内相关类型矿床的勘查找矿标志。基于深部岩体的识别和矿田构造格架的建立,完善了多龙矿集区深部岩浆在地壳浅部就位和成矿的过程,构建起多龙矿集区区域成矿模式。根据该成矿模式,多龙矿集区尕尔勤、地堡那木岗及矿集区南东部等地区是下一步开展矿产勘查的有利区块;矿体形成后可能被成矿后构造错断,这一认识可以作为寻找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查依据。最后指出这一成矿模式对区域找矿方向的指示意义,认为区域找矿预测中应加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生代古陆边缘岩浆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剥蚀与保存机制的研究;用于识别深部岩体的非常规找矿新方法可应用于斑岩相关矿床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 成矿模式 找矿方向 多龙矿集区 西藏
下载PDF
新疆层控型铅锌矿 被引量:46
18
作者 董连慧 庄道泽 +1 位作者 冯京 张良臣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39-344,共6页
简要叙述了新疆周边国家及地区层控型铅锌矿的时空分布规律及重要成矿带的特点,并以此为背景分别对新疆层控铅锌矿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总结了新疆主要层控铅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构造环境、层位、断裂等控矿规律,提出并论述了新疆新... 简要叙述了新疆周边国家及地区层控型铅锌矿的时空分布规律及重要成矿带的特点,并以此为背景分别对新疆层控铅锌矿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总结了新疆主要层控铅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构造环境、层位、断裂等控矿规律,提出并论述了新疆新确定的阿尔泰等8条重要层控型铅锌成矿带和诺尔特等14条矿带特征,指出新疆今后寻找沉积岩容矿的层控铅锌矿主要方向是以塔里木(含柴达木)周边前寒武纪基底地块和不同时代陆缘盆地为主,而寻找火山-沉积岩容矿的层控铅锌矿则是以准噶尔周边和西伯利亚板块南部边缘的大陆边缘裂陷盆地、裂陷槽、上叠盆地为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控型 铅锌矿 成矿规律 找矿方向
下载PDF
西藏拿若斑岩铜金矿床成矿斑岩年代学、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35
19
作者 祝向平 陈华安 +5 位作者 刘鸿飞 马东方 李光明 张红 刘朝强 卫鲁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9-128,共20页
西藏拿若矿床位于西藏多龙矿集区北部,是2010年新发现的一个斑岩铜矿。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在拿若斑岩铜矿内侵位,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是拿若矿床的主要成矿斑岩;成矿前的闪长岩在拿若矿床东南侧侵位。本文开展了拿若矿床斑岩和闪长岩的锆石... 西藏拿若矿床位于西藏多龙矿集区北部,是2010年新发现的一个斑岩铜矿。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在拿若斑岩铜矿内侵位,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是拿若矿床的主要成矿斑岩;成矿前的闪长岩在拿若矿床东南侧侵位。本文开展了拿若矿床斑岩和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全岩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分析。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在120Ma集中侵位,闪长岩略早于花岗闪长斑岩侵位(121 Ma)。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具有相似的岩石化学特征,均富集轻稀土、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高场强元素,Eu异常不明显,显示出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均具有高Sr低Y的特征,可能表明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同一个岩浆房;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均具有高Al2O3、富钠、低镁和高Sr低Y的特征,显示出埃达克岩的特征;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的(87Sr/86Sr)i值分别为0.7054~0.7058和0.7056~0.7057,εNd(t)分别为-3.7^-2.9和-3.5^-3.2,εHf(t)值分别变化于3.6~6.7和3.6~7.4,表明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起源于新生的下地壳角闪岩相,有较多幔源物质混入;第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具有较高εNd(t)值(-1.3~1.6)和εHf(t)值(5.1~8.1),表明第三期花岗闪长斑岩也起源于下地壳,但地壳物质混入较少。闪长岩也具有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具有与花岗闪长斑岩相似的(87Sr/86Sr)i值(0.7052~0.7057)和略高的εNd(t)值(0.2~3.3)与εHf(t)值(1.2~9.5),表明闪长岩也起源于新生的下地壳,源区中壳源物质混入相对更少。闪长岩和成矿的花岗闪长斑岩铜背景值均较高,可能表明成岩源区内Cu丰度较高。含矿斑岩中地壳物质混入较多,可能表明成矿斑岩在侵位过程中从地壳中萃取了较多成矿元素。成矿晚期花岗闪长斑岩中Cu含量明显较低,可能是末期岩浆在岩浆房中释放了较多成矿元素所致;多期岩浆活动释放的成矿元素有利于成矿元素在成矿流体中持续富集成矿,多期岩浆侵位是形成斑岩铜矿的必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拿若斑岩铜矿 多龙矿集区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岩浆演化 岩石化学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床模型 被引量:181
20
作者 毛景文 邵拥军 +2 位作者 谢桂青 张建东 陈毓川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系统考察和对前人资料的阅读和研究,聚焦铜陵矿集区,初步提出了一个可以涵盖不同类型矿床的矿床模型。该模型表达为:在早白垩世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侵位过程中,通过岩浆的分馏演化,在岩体隆起部位及其内外接触带...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系统考察和对前人资料的阅读和研究,聚焦铜陵矿集区,初步提出了一个可以涵盖不同类型矿床的矿床模型。该模型表达为:在早白垩世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侵位过程中,通过岩浆的分馏演化,在岩体隆起部位及其内外接触带形成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由于广泛发育石炭纪至三叠纪碳酸盐岩,钙质和镁质矽卡岩型矿床是最主要的矿床类型。作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系统的一部分,在斑岩-矽卡岩铜金钼矿床外围分布有矽卡岩铜金矿床、脉状金矿床以及脉状铅锌银矿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三叠纪曾作为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在后碰撞时期出现了大量滑覆构造和扩容空间,它们在不整合界面处十分发育。因此,在成矿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像新桥那样的厚大矿体,而且在位于不整合界面附近的矽卡岩往往退化蚀变成为具有典型层纹状和曲卷状构造的退化蚀变岩和矿石,甚至沿一些层位交代形成了层控矽卡岩型或Manto型矿体。此外,还提出了运用该模型开展勘查评价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矿床模型 斑岩-矽卡岩矿床 铜陵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