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geomagnetic abnormity associated with the M_S=5.7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b
1
作者 顾左文 张毅 +5 位作者 姚同起 高金田 刘欣 陈斌 詹志佳 顾春蕾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6年第6期658-669,共12页
A three-component geomagnetic survey was carried ou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2 to 2004 in China including Jiujiang-Ruichang region. Comparing the "2005.0 surface spline model of China geomagnetic field" created on... A three-component geomagnetic survey was carried ou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2 to 2004 in China including Jiujiang-Ruichang region. Comparing the "2005.0 surface spline model of China geomagnetic field" cre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data with the "1970.0 surface spline model of China geomagnetic field", we can see an obvious abnormity in the geomagnetic horizontal component within a range of about 100 km around the epicenter of the Ms=5.7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 occurred on November 26, 2005. After the earthquake, we carded out a repeated geomagnetic survey at 21 stations in the Jiujiang-Ruichang region and created a corresponding "2005.0 partially revised surface spline model of China geomagnetic field". By comparing the above three models, analyzing the geomagnetic horizontal component at the profile in the Jiujiang-Ruichang region and quantitatively studying the geomagnetic data of every stations around the Ms=5.7 earthquake, we have obtained the geomagnetic abnormity associated with this earthquake. Then the geomagnetic abnormity and its relation with seismic activity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magnetic survey surface spline model geomagnetic anomaly ms=5.7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
下载PDF
Seismotectonics of the 26 November 2005 Jiujiang-Ruichang,Jiangxi,Ms 5.7 Earthquake 被引量:6
2
作者 HAN Zhujun LUFushui +2 位作者 JI Fengju ZENG Xinfu An Yanf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497-509,共13页
The 26 November 2005 Jiujiang-Ruichang, Jiangxi, Ms 5.7 earthquake occurred in a seismotectonic setting of moderate earthquake. The northwest-trending Xiangfan-Guangji fault (XFG) does not enter into the epicenter v... The 26 November 2005 Jiujiang-Ruichang, Jiangxi, Ms 5.7 earthquake occurred in a seismotectonic setting of moderate earthquake. The northwest-trending Xiangfan-Guangji fault (XFG) does not enter into the epicenter vicinity, but the northeast-trending Ruichang-Wuning fault (RWF) as a regional fault extends to the epicenter nearby, appearing as the Ruichang basin and its marginal faults. Tilting of the Ruichang Basin (RCB) in the Quaternary was controlled by the RCB southeast- marginal, buried fault (RSMBF). Shallow geophysical survey reveals that the RSMBF caused an offset of the reflection layers. Drill hole columnar section demonstrates that there are about 10-12 m displacement in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middle-Pleistocene Series along the RSMBF, but no disruption is found in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middle-Pleistocene Series. The RSMBF not only has activity in the Quaternary, but also coincides with the nodal plane I from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Jiujiang- Ruichang Ms 5.7 earthquake. This evidence, including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and isoseismic lines, strongly suggests that the RSMBF might be the seismogenic tectonics. The RWF is discontinuous at the surface, and consists of three en echelon Quaternary basins, which are the Ruichang, Fanzhen and Wuning basins. Three moderate earthquakes, the Fanzhen ML 4.9 earthquake, the Yejiapu ML 4.1 earthquake and the Jiujiang-Ruichang Ms 5.7 earthquake, have happened in the basins since 1995. The seismogenic tectonics of the Jiujiang-Ruichang Ms 5.7 earthquake is not isolated, but may be controlled by the RWF at depth, the slip of which causes the accumulation of energy for earthquake oc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ujiang-ruichang ms 5.7 earthquake buried fault Ruichang basin seismo-tectonics
下载PDF
InSAR数据约束的2020年西藏定日M_(W)5.7地震源模型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永哲 陈石 陈鲲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6-128,共13页
2020年3月20日,处在北喜马拉雅断裂与申扎—定结断裂交会区的西藏定日发生M_(W)5.7地震,此次地震发震断层源模型的研究对于认识该地区的复杂地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升、降轨Sentinel-1A星载SAR数据,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 2020年3月20日,处在北喜马拉雅断裂与申扎—定结断裂交会区的西藏定日发生M_(W)5.7地震,此次地震发震断层源模型的研究对于认识该地区的复杂地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升、降轨Sentinel-1A星载SAR数据,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处理获得了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场,其中,雷达视线方向(LOS)最大地表位移达到0.16 m。基于均匀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利用得到的地表形变数据,通过非线性和线性反演确定了包含断层几何参数以及滑动分布的震源模型,最后对发震断层的构造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震断层是具有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浅部隐伏正断层,断层走向为319°,倾角为44°,断层滑动主要集中在1~6 km深的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位于深度4 km处且达到0.8 m。地震释放的地震矩为4.14×10^17 N·m,对应矩震级为M_(W)5.7,与地震波形反演结果一致。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此次定日地震的发震断层可能为申扎—定结主断裂南端"Y"字型的分支断裂,该地区"Y"字型构造的存在可能是小震集中于此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0年定日m_(W)5.7地震 INSAR 震源模型
下载PDF
2018年吉林松原M_(S)5.7地震地磁异常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志宏 郭安宁 +2 位作者 李梦莹 黄明威 杨牧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9期12406-12414,共9页
为了分析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_(S)5.7地震前后的地磁异常特征,通过收集2016—2019年东北地区固定地磁台连续观测波形,运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和地磁谐波振幅比法分析地震前后数据。结果表明:2018年5月28日前半年内出现了地磁Z分量加... 为了分析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_(S)5.7地震前后的地磁异常特征,通过收集2016—2019年东北地区固定地磁台连续观测波形,运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和地磁谐波振幅比法分析地震前后数据。结果表明:2018年5月28日前半年内出现了地磁Z分量加卸载响应比多台同一天或相邻两天同步跨越式短期异常2次;三岗、铁岭地磁谐波振幅比存在同方向不同周期不同步趋势异常,异常形态表现为趋势下降-上升-恢复,地震发生在异常恢复阶段;两种方法结合预测地震的发震时间和震中效果较好。可见,地磁多方法是地磁学预测地震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松原m_(S)5.7地震 加卸载响应比 地磁谐波振幅比
下载PDF
基于InSAR约束的2020年中国西藏定日M_(W)5.7地震同震滑动模型
5
作者 肖雁峰 胡晓斌 谭凯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0-148,共9页
2020年3月20日,中国西藏定日县发生M_(W)5.7地震,稀缺的区域地震地质资料给认识发震构造带来诸多不便.为准确认识此次地震的破裂机制,本文首先利用DInSAR技术对Sentinel1-A升轨和降轨数据进行处理,采用GACOS模型做大气改正,获得LOS同震... 2020年3月20日,中国西藏定日县发生M_(W)5.7地震,稀缺的区域地震地质资料给认识发震构造带来诸多不便.为准确认识此次地震的破裂机制,本文首先利用DInSAR技术对Sentinel1-A升轨和降轨数据进行处理,采用GACOS模型做大气改正,获得LOS同震形变场.然后将地震简化为一个具有均匀滑动量的有限矩形,采用非线性反演算法研究均匀滑动模型,以便确定发震断层的位置及其几何参数.最后基于上述结果,构建同震破裂几何模型,反演同震破裂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发震断层的走向330°,倾角51°.此次地震的破裂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深度2.32~5.31 km范围内.破裂区长约5.6 km,宽约3.6 km.最大滑动量约1.13 m,位于87.4102°E,28.6691°N处,埋深3.967 km.破裂以正断滑动为主兼具部分右旋走滑分量,平均滑动角-106.6°.释放的地震矩为3.89×10^(17) N·m,对应的矩震级为M_(W)5.7.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挤压欧亚板块,在定日地区产生近东西向的拉张力,使得该地区正断层发育,这可能控制着该地区的地震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2020年定日m_(W)5.7地震 InSAR同震形变 均匀滑动 滑动分布
下载PDF
2018年松原M_(S) 5.7地震地电场变化特征
6
作者 李梦莹 杨士超 +2 位作者 张志宏 孔祥瑞 孙庆山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120-122,共3页
1研究背景地电场主要包括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大地电场的场源是高空电离层、磁层、对流层的电流体系的电磁感应,其影响分布于整个地表。20世纪70年代后,希腊、法国、日本等国家把地电场应用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我国地电场观测... 1研究背景地电场主要包括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大地电场的场源是高空电离层、磁层、对流层的电流体系的电磁感应,其影响分布于整个地表。20世纪70年代后,希腊、法国、日本等国家把地电场应用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我国地电场观测与地震预测研究始于1966年3月22日邢台M_(S) 7.2地震后,并记录到不少震前异常变化。例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前,海城虎庄邮电支队和冶金102队应用观测地面两点间地电流异常,成功预报此次地震;20世纪80年代希腊学者Varotsos(1984)应用多极距观测法,解决了地电场观测系统噪声问题;席继楼等(2020)应用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法,分析了2019年四川长宁M_(S) 6.0地震前后仙女台方位角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m_(S)5.7地震 自然电场 大地电场 裂隙结构 异常机理
下载PDF
2019年夏河M_(S) 5.7地震前武山水氡和钻孔倾斜异常分析
7
作者 王秋宁 李媛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334-336,共3页
1研究背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9年10月28日01:56,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发生M_(S) 5.7地震(35.10°N,102.69°E),震中位于西秦岭北缘断裂与临潭-宏昌断裂之间。据马海萍等(2021)的研究,夏河M_(S) 5.7地震前,震中位置存... 1研究背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9年10月28日01:56,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发生M_(S) 5.7地震(35.10°N,102.69°E),震中位于西秦岭北缘断裂与临潭-宏昌断裂之间。据马海萍等(2021)的研究,夏河M_(S) 5.7地震前,震中位置存在背景性异常变化,震中附近区域应力应变积累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河m_(S)5.7地震 武山地震台 地下流体 钻孔倾斜 异常特征
下载PDF
运用尾波干涉技术监测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M_(S)5.7地震后地壳介质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郭雨帆 罗丽 +3 位作者 查小惠 董非非 吕坚 汤兰荣 《华南地震》 2022年第2期1-9,共9页
基于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M_(S)5.7地震序列事件波形及其观测报告,采用双差重定位法、波形互相关法和尾波干涉法,筛选出了同时被范镇台和九江台记录且波形互相关系数≥0.940的两组重复地震对:D1(2005-11-2909:13M_(L)2.0和2005-12-0204:... 基于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M_(S)5.7地震序列事件波形及其观测报告,采用双差重定位法、波形互相关法和尾波干涉法,筛选出了同时被范镇台和九江台记录且波形互相关系数≥0.940的两组重复地震对:D1(2005-11-2909:13M_(L)2.0和2005-12-0204:54M_(L)1.9)和D2(2005-12-0223:49M_(L)2.2、2005-12-0616:58M_(L)1.7和2006-03-2406:24M_(L)2.4)。发现M_(S)5.7地震后短期内(2005-11-29—2005-12-02)S波早期尾波波速增加;而M_(S)5.7地震后几个月时间内(2005-12-02—2006-03-24)S波早期尾波波速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5.7级地震 重复地震 尾波干涉法 地壳介质变化
下载PDF
甘东南地球物理场异常与夏河M_(S)5.7地震关系分析
9
作者 苏鹤军 曹玲玲 +3 位作者 范兵 李晨桦 周慧玲 马东正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69-1279,共11页
基于甘东南地区2019年地球物理场年度异常,对该区域的地球物理定点观测资料进行全时空扫描,9个台站18个台项在夏河M_(S)5.7地震前出现异常变化。从异常的重复性、多学科前兆的协调性、异常的时空演化及震后异常变化4个方面对各个异常进... 基于甘东南地区2019年地球物理场年度异常,对该区域的地球物理定点观测资料进行全时空扫描,9个台站18个台项在夏河M_(S)5.7地震前出现异常变化。从异常的重复性、多学科前兆的协调性、异常的时空演化及震后异常变化4个方面对各个异常进行信度划分,并根据划分结果定量计算了各个异常与夏河地震关系的信度值。结果显示:18项异常的信度都在50%以上,表明作为夏河地震的前兆异常基本可信,但异常信度存在差异,其中临夏水位、临夏钻孔应变NS向和武都两水水位的信度最高,达到80%,临夏水温和天水钻孔应变NS、NW向的信度最低,低于60%。空间分布上,分布在光盖山—迭山断裂的异常信度较高,而位于西秦岭北缘断裂北侧的异常信度较低,这与该地区构造应力的集中和孕震机制有关。地球物理异常信度分析对建立有效的地震预报指标体系具有很好的促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河m_(S)5.7地震 甘东南 地球物理场 异常 协调性 信度
下载PDF
2012年6月24日宁蒗M_(S) 5.7地震预报回顾
10
作者 王学仁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340-340,共1页
1地震发生2012年6月24日15时59分32.4秒宁蒗县境内永宁乡陈家湾-海玉角-拉鲁瓦一带发生M_(S) 5.7地震,震中(27°7′N,100°7′E),震源深度11 km,造成3人死亡、25人重伤、369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5.073亿元。宁蒗县灾区总面积约13... 1地震发生2012年6月24日15时59分32.4秒宁蒗县境内永宁乡陈家湾-海玉角-拉鲁瓦一带发生M_(S) 5.7地震,震中(27°7′N,100°7′E),震源深度11 km,造成3人死亡、25人重伤、369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5.073亿元。宁蒗县灾区总面积约1365 km2,极震区烈度达Ⅶ度,有Ⅷ度点。本次地震震源浅,灾区面积大,属“山、少、偏、穷、特”地区,抗灾能力低下,自救能力差,导致极震区破坏严重,人员伤亡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蒗m_(S)5.7地震 预报 震情跟踪
下载PDF
2022年1月2日宁蒗M_(S)5.5地震序列重定位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光明 吴中海 +2 位作者 刘昌伟 张天宇 彭关灵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1-593,共13页
2022年1月2日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发生M_(S)5.5地震。采用地震编目系统提供的此次地震的震相到时数据,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此次宁蒗M_(S)5.5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获得了694次地震的高精度相对位置。重定位后的地震空间分布显示:此次地震... 2022年1月2日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发生M_(S)5.5地震。采用地震编目系统提供的此次地震的震相到时数据,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此次宁蒗M_(S)5.5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获得了694次地震的高精度相对位置。重定位后的地震空间分布显示:此次地震序列呈NNE至近NS向分布,与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走向(191°)一致,主震位于地震序列南段;地震序列主体活动区长约11 km,宽约6 km,余震主要分布在4—11 km的深度范围内;地震序列在深度剖面上呈现出两组倾向不同的活动分支,其中东侧分支与震源机制解节面Ⅱ的倾角(81°)一致。此外,本次地震还可能触发了邻区的局部断裂活动。综合分析认为,2022年宁蒗M_(S)5.5地震的发震构造应该是NNE至近NS向兼具正断层分量的左旋走滑断层,倾向为WNW,倾角约为81°,其活动性质与震源区已知的活动断层均不一致。尽管本次宁蒗M_(S)5.5地震序列发生在2012年宁蒗—盐源M_(S)5.7地震序列的北侧,但是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并不相同。库仑应力反演结果显示,2012年宁蒗—盐源M_(S)5.7地震对本次宁蒗M_(S)5.5地震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宁蒗m_(S)5.5地震 2012年宁蒗—盐源m_(S)5.7地震 双差定位法 永宁断裂 古鲁—岩瓦断裂
下载PDF
川东南长宁地区地震活动及b值演化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解孟雨 孟令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94-507,共14页
利用全国统一目录和流动台站目录,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和b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分段特征,地震活动在2015年后明显增强;在空间上,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 利用全国统一目录和流动台站目录,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和b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分段特征,地震活动在2015年后明显增强;在空间上,长宁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以28.3°N为界限的南、北2个地区,对于这2个区域的b值演化,计算结果显示出不同的分段特征。此外,研究了不同震中距下,长宁地区2018年兴文5.7级、2019年珙县5.3级和2019年长宁6.0级3次主要地震事件震前与震后的b值演化,结果表明统计范围会显著影响b值的变化特征,当计算范围为20km时,3次主震震前短期内均出现了低于背景b值90%的低b值异常,这表明在地震目录相对完备的情况下,利用低b值异常分析区域地震危险性,应采用较小范围的地震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地区 最大曲率法 兴文5.7级地震 珙县5.3级地震 长宁6.0级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