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L1型流气式固体氡源替换RN-150型氡源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崔勇 许秋龙 +2 位作者 张学敏 张洪斌 李艳萍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8年第2期80-85,共6页
通过对CD-L1型流气式固体氡源氡产生率稳定性、同一闪烁室用不同氡源标定K值的对比实验研究,表明用CD-L1型流气式固体氡源与用RN-150型氡源标定的K值之间相差远小于5%,完全能够替代目前地震台使用的RN-150型氡源,同时具有操作简便、体... 通过对CD-L1型流气式固体氡源氡产生率稳定性、同一闪烁室用不同氡源标定K值的对比实验研究,表明用CD-L1型流气式固体氡源与用RN-150型氡源标定的K值之间相差远小于5%,完全能够替代目前地震台使用的RN-150型氡源,同时具有操作简便、体积小、易携带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L1型流气式固体氡源 rn-150型氡源 标定 氡产生率
下载PDF
国外有关猪RN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梁全顺 沈华伟 +1 位作者 关育芳 黄雁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4年第12期9-10,共2页
RN(RendementNapole)基因是影响猪肉质性状的一个主效基因,已被定位在猪的15号染色体上(15q25),该基因在肉品质上存在严重的负面效应。采用不同方法研究该基因的过程中发现以GP值分型方法并不能准确将个体进行分型,而以采用RFLP方法却... RN(RendementNapole)基因是影响猪肉质性状的一个主效基因,已被定位在猪的15号染色体上(15q25),该基因在肉品质上存在严重的负面效应。采用不同方法研究该基因的过程中发现以GP值分型方法并不能准确将个体进行分型,而以采用RFLP方法却可以准确将个体进行分型,显示出以DNA为基础的分型研究的优越性。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本文着重介绍国外有关RN基因研究历史及研究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型方法 rn基因 15号染色体 GP 方法研究 DNA 影响 主效基因 肉品质 肉质性状
下载PDF
CC1101无线通信模块的智能开关设计 被引量:3
3
作者 石震 谢连科 +2 位作者 钟伟 孙二杰 李伟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15年第7期68-71,共4页
为满足智能开关在大型公共建筑物智能用电系统中的功能需要,设计了基于CC1101无线通信模块的智能开关,介绍了各组成部分的电路原理,利用STC单片机全球唯一ID研究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无线组网方法,并详细介绍了电量计量芯片RN8209G的校准方法。
关键词 智能开关 CC1101 STC15W204S rn8209G
下载PDF
鸠尾穴的古代文献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陆倩影 柳亚平 《河南中医》 2020年第3期466-469,共4页
鸠尾穴首载于《黄帝内经》,又名尾翳穴、神府穴等,鸠尾穴因位于胸骨剑突处,其形如鸟尾而得名。在古代文献中,鸠尾穴的定位因人体有无剑突而有所差别。该穴具有清心泻火,醒神开窍;疏气解郁,宣畅气机;补益脏腑,充养元神;升提气机,举陷固脱... 鸠尾穴首载于《黄帝内经》,又名尾翳穴、神府穴等,鸠尾穴因位于胸骨剑突处,其形如鸟尾而得名。在古代文献中,鸠尾穴的定位因人体有无剑突而有所差别。该穴具有清心泻火,醒神开窍;疏气解郁,宣畅气机;补益脏腑,充养元神;升提气机,举陷固脱;降逆止呕等功效。《针灸甲乙经》中鸠尾穴为禁灸刺腧穴,后世医家虽亦言鸠尾穴禁灸刺,但临床中仍喜用鸠尾穴治疗相关疾病。临床中,鸠尾穴针刺时多以浅刺为主,施灸以壮数少、艾炷小为宜。鸠尾穴还常与任脉胸腹部腧穴及督脉腧穴配伍使用,能够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鸠尾穴 浅刺 艾灸 任脉
下载PDF
针刺鸠尾穴安全角度和深度的探讨 被引量:12
5
作者 程为平 董升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5-518,共4页
目的:观测针刺鸠尾穴的安全角度与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该穴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男女各10名,运用MRI对鸠尾穴进行扫描获得图像,得出安全角度和安全深度并与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乳间距和拇指同身寸进行相关性分... 目的:观测针刺鸠尾穴的安全角度与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该穴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男女各10名,运用MRI对鸠尾穴进行扫描获得图像,得出安全角度和安全深度并与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乳间距和拇指同身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的最小危险角度男女之间无差异;以选定的测量角度针刺时的危险深度男女之间无差异;各个方向针刺的安全深度:直刺为(16.99±2.86)mm,向下45°为(22.72±5.35)mm,向上45°为(24.61±2.92)mm,向下15°为(53.47±5.72)mm,向上15°为(25.76±2.61)mm,向右45°为(24.89±4.34)mm,向左45°为(21.79±3.84)mm,向右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为(51.19±2.69)mm,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为(51.86±2.59)mm;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的最小危险角度,直刺、向下45°、向右45°和向左45°以及向右和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的危险深度与BMI存在相关性;直刺、向下45°和向下15°针刺的危险深度与体质量存在相关性。结论: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时需依据BMI确定最小危险角度;以选定的测量角度针刺时不需区分性别选择针刺深度;直刺、向下45°和向下15°针刺时应参考体质量选择针刺深度;直刺、向下45°、向右和向左45°、向右和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时应参考BMI选择针刺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鸠尾 安全 针刺角度 安全 针刺深度 MRI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